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317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docx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花季雨季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主动融入集体生活中,能用歌唱、朗诵等艺术形式表现自己对同学的祝愿。

过程与方法:

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策划,能够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或为活动出主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九年级下学期是初中生活的末期,能够表达对初中时光的留恋,对同窗的祝愿,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难忘今宵》

难点:

通过歌唱表达同窗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播放《毕业歌》

师:

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是什么歌曲?

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

《毕业歌》,表达同窗之间的情感。

师:

三、进入课程

学唱《共青团员之歌》

1、歌曲简介苏联歌曲《青年团员之歌》是50多年前我国的流行歌曲,许多大中学生都会唱。

由伽里契作词、谢多伊作曲,创作于卫国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是话剧《路途的起点》插曲,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苏联歌曲之一。

歌曲一开始是具有号召性的音调的引子,接着以激昂的小调音调、规整的节拍、进行曲的速度,呈现了青年们告别母亲慷慨悲壮的场面。

《青年团员之歌》把人们带入艰苦卓绝的苏联卫国战争中,道出了苏联人民憎恨侵略战争、绝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声。

在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这首歌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乎每一位中国新青年必备的歌曲,这首歌也成了当时中国共青团员的象征之一,该歌曲被很多人认为是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歌。

歌曲的主音是“6”,是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为两个乐句,第二乐段音域拉宽,节奏拉开,同时出现了#5,把音乐推上高潮。

2、作者简介苏联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是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

1907年4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一个扫园子工人的家庭。

少年时自学巴拉莱卡(拨奏弦鸣乐器,共鸣箱呈三角形,曾译名为“三角琴”。

流行于俄罗斯民间。

面板平坦,上有一个圆形出音孔,张有三根弦,定弦为:

e、e、a。

音域为:

e~a。

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后又)学习吉他和钢琴。

1923年小学毕业后在俱乐部、艺术体操训练班和广播电台任伴奏员和即兴演奏员。

1929—1936年先后在穆索尔斯基音乐学校和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曾师从梁赞诺夫。

卫国战争期间在前线部队中从事音乐工作。

1948—1964年任列宁格勒作曲家协会主席。

1957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

1943、1947年获苏联国家文艺奖,1959年获列宁文艺奖,1967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代表作:

代表作:

他一生曾为四十多部影片配乐,他共写了300多首各种样式、各种风格的歌曲。

如: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海港之夜》《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共青团员之歌》、、、、《出发》等。

舞剧《塔拉斯·布尔巴》(1940),轻歌剧《忠实朋友》(1945),大型作品以及许多电影配乐,如《世界冠军》(1954)、《顿河故事》(1964)、《一本打开的书》(1973)等。

3、学唱歌曲

(1)、多媒体播放歌曲范唱,学生随音乐哼唱。

(2)、A段旋律学唱。

)、A段旋律学唱。

①听琴看谱,找出A段中旋律相同的小节(2、3小节和6、7小节相同)②听琴看谱,找出A段中的附点音符,并在演唱时加以关注。

③在钢琴的伴奏下,学生划拍演唱A段旋律(学生可按四拍子指挥图示划拍,也可以一拍一次的上下挥拍,让学生拍点准确,有助于演唱时的节奏准确和情绪到位。

)段旋律学唱。

(3)、B段旋律学唱。

①听琴看谱,找出B段中的变化音、最高音以及5度以上的大跳音程,并在演唱时加以关注。

②听琴看谱,给B段划分乐句,找出B段中的大切分节奏,分句演唱,准确的演唱弱起节奏和大切分节奏。

③在钢琴的伴奏下,学生划拍演唱B段旋律。

(学生按四拍子指挥图示划拍,找到第四拍起的感觉,唱好弱起节奏。

)④在钢琴的伴奏下,学生划拍演唱全曲旋律。

(4)、歌词学唱。

歌词学唱。

①朗读歌词,把握主题。

加强学生正确的咬字吐字练习②指导学生把旋律中的附点音符、大切分节奏加注鲜明的标记,以便在看歌词时关注乐谱。

③在钢琴的伴奏下,演唱全曲歌词。

(5)、提高——艺术化处理:

提高——艺术化处理:

——艺术化处理聆听中国音协爱乐男声合唱团演唱的《青年团员之歌》。

①把握进行曲风格。

②演唱情绪要激昂振奋,声音要坚定饱满,以体现当时青年的信心和力量。

③从第3句开始的抒情乐句,保持速度;在进行曲速度前提下的抒情。

④为丰富歌曲的表现力,演唱过程中可适当注意声音力度的变化。

结尾的地方可适当渐慢。

小结:

《共青团员之歌》把人们带入艰苦卓绝的苏联卫国战争中,道出了前苏联人民憎恨侵略战争、绝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声。

这是战争年代青年的理想和抱负。

作为今天的我们,作为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好的珍惜我们今天美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齐唱《共青团员之歌》

二、进入课程

(一)欣赏《毕业歌》

1、歌曲简介

此歌作于1934年,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曲。

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毕业歌》昂扬奋发的调子极好得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使人颇涉遐思,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所特有的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感觉。

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

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毕业歌》属于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将全央分为四段。

通过须乎语势的旋律进行,使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平衡。

第一段,音乐具有号召性,象警钟声声。

第二段,音乐是宣誓性的,展现了有为青年的志向和抱负。

第三段,音乐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民族自救的气势。

第四段:

音乐也是具有号召性。

但较第一段,音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

使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气氛中结束。

2、作者简介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云南玉溪人。

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另外由赵丹主演的影片《聂耳》在1959年上映后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

聂耳从小喜爱音乐(改名为“聂耳”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

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

1927年入云南第一联合师范学校(现昆明学院)学习,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并开始学习小提琴。

1931年入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

1932时期自修了和声学、作曲法等作曲理论。

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7月1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代表作:

代表作:

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

《金蛇狂舞》《塞外村女》《茶山情歌》等。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

戏剧活动家、剧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代表作戏曲作品:

《岳飞》《金钵记》《情探》《双忠记》《武松》《武则天》《琵琶行》《白蛇传》《西厢记》《谢瑶环》等。

话剧作品:

独幕话剧《获虎之夜》《乱钟》3幕话剧《名优之死》《回春之曲》等。

3、歌曲欣赏

(二)学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1、歌曲简介

这首清新、流畅的歌曲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洋溢着青年人的生机与豪情,催人向上、奋进,令人鼓舞、振奋!

二十年来,久唱不衰。

这首歌更加关注人的内心,注重内在情感的表露,那一句句动人诉说,那一段段感慨回味,仿佛全是从心底流出,是那样的自然和流畅,没有一点矜持,不见一丝牵强。

这首歌“面向美好未来”的主题是打动青年人的最主要因素。

满怀理想,满怀憧憬,追求美好,追求未来的现代青年,谁不渴望再一个20年后的美好情景?

如歌中所唱:

“那时的春,那时的秋,那时硕果令人心醉。

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成就令人欣慰。

2、作者简介

甲丁,著名词作家、导演,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副团长,大校军衔(正师级)1960年生于北京。

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就读。

先后在成都空军宣传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文工团、武警文工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任创作员、编剧。

他从15岁开始发表歌词作品,至今已经创作了1200余首,《心情不错》《知心爱人》《二十年后再相会》等,为《我爱我家》《郑成功》《海马歌舞厅》《蛇年警官》等30余部电影、电视剧创作歌词。

参与策划、导演的各类演艺活动有100多台,参与的电视节目曾多次获得全国电视“金鹰奖”和“星光奖”。

歌曲曾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及最佳作词奖,在全国青年作词大赛中获第一名,全球MTV音乐盛典最受欢迎单曲奖和最佳唱片奖,共获得30余个国际、国家及政府级大奖(二等奖以下不计)。

参与2009年10月1日晚的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执行总导演。

甲丁的父亲是著名词作家洪源,代表作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北京颂歌》等。

张枚同:

山西原平人。

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

历任山西大学艺术系教师,大同矿务局工会干事、宣教部副部长、部长、副主席,大同矿务局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山西省第七届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

代表作:

短篇小说集《拉骆驼的女人》获1983年全国煤矿优秀文学作品奖、1984年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隐身者在夏天》歌词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

报告文学《人间有大同》获全国煤矿第二届优秀文学作品二等奖;《深深的大山里》获1982年《山西文学》短篇小说二等奖;《土地,沉默不语》《冷屋》分别获全国煤矿第二届、优秀文学作品一、二等奖。

谷建芬:

当代著名女作曲家。

祖籍山东省威海市,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41年回国。

谷建芬:

1950年,谷建芬考进旅大文工团担任钢琴伴奏。

1952年入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

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歌舞团(现中国歌舞团),主要从事舞蹈音乐创作。

谷建芬的创作对于中国大众音乐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开拓作用,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0年代谷建芬创办了“谷建芬声乐培训中心”。

培养出了在流行音乐界众多歌声:

苏红、毛阿敏、万山红、那英、段品章、解晓东、孙楠……2006年,谷建芬为福建再谱佳作。

由龙岩市、连城县选送的歌曲《价值连城》,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诗仙太白”杯形象歌曲音乐电视展播活动,“最佳旅游歌曲奖”获,成为福建省惟一获此殊荣的歌曲。

代表作: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晨,我们踏上小路》《烛光里的妈妈》《价值连城》《妈妈的吻》《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3、学唱歌曲

(1)、多媒体播放歌曲范唱,学生随音乐哼唱。

(2)、听琴看谱,找出难点。

(3)、在钢琴的伴奏下,学生划拍演唱旋律。

(4)、歌词学唱①朗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②指导学生把旋律中的附点音符、大切分节奏加注鲜明的标记,以便在看歌词时关注乐谱。

(5)、完整演唱:

在钢琴的伴奏下,演唱全曲歌词,演唱情绪要激昂振奋,声音要坚定饱满,为丰富歌曲的表现力,演唱过程中可适当注意声音力度的变化。

三、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齐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二、进入课程

(一)学唱《难忘今宵》

1、歌曲简介:

这首歌曲是1984年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剧组邀请了著名词作家乔羽和曲作家王酩联手创作,并邀请李谷一首次唱响。

从1984年到2011年,唱响了二十几年的春晚(除1987、1988、1989年)。

最初几年都是李谷一一个人唱,后来就成为群星演绎。

2012年,龙年春晚《天下一家》取代《难忘今宵》作为结束曲,一些人认为颇有新意,另一些人则十分怀念。

作者简介:

2、作者简介:

乔羽:

山东济宁人。

幼时家庭生活拮据,靠哥哥做店员维持生活。

1946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秧歌剧。

1948年毕业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

1948年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调入华大三部创作室,开始专业创作。

2010年4月9日,担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乔羽幼时受其父文学熏陶,4岁时已能识字三千,《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读来不觉费劲。

代表作:

电影文学剧本:

《刘三姐》《红孩子》。

歌词:

《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巫山神女》《夕阳红》《爱我中华》《祖国颂》《爱我中华》《一方沃土》(国立华侨大学校歌)《大风车》《动画城》等。

王酩:

作曲家,1934出生在上海郊区一个贫苦的花农家,家境贫寒,从小随哥哥外出打工。

直到1947年,家境有所好转,他才有机会考入上海交通中学。

在学校里,他开始接触音乐。

1949年,上海解放,学校送王酩到青年文工团组织的训练班学习乐理、作曲和指挥。

从此,他迈上了音乐之路。

他的第一首歌《南下参军歌》获得了当时上海学生歌咏比赛创作一等奖。

1953年,高中毕业的他因患病未能考上音乐学院,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这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工人业余创作班和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的学习,并发表了混声合唱《来听情人唱山歌》等音乐作品。

1959年,王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五年的学院生活,王酩除了系统地学习中外音乐理论外,还刻苦钻研民族民间音乐,为他以后的音乐风格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代表作代表作:

为电影《海霞》《黑三角》《小花》《樱》《沙鸥》《知音》写配乐。

歌曲:

《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等。

长笛协奏曲:

《与海的对花》。

琵琶协奏曲:

《霸王卸甲》等。

钢琴曲《垦荒》,管弦乐《海霞组曲》等。

3、学唱歌曲

(1)、多媒体播放歌曲范唱,学生随音乐哼唱。

(2)、听琴看谱,找出难点。

(3)、在钢琴的伴奏下,学生划拍演唱旋律。

(4)、歌词学唱,朗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

(5)、完整演唱:

在钢琴的伴奏下,演唱全曲,注意把握演唱情绪,表现依依不舍之情。

(二)欣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歌曲简介:

1994年宋祖英以委婉的歌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曲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

这句歌词也传遍神州大地,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列成为对教师的献礼。

在这首歌曲里,MTV里的那位教师从山里考出去上了大学,毕业了却毅然回到了山村执教,他说的多么好啊,要让山村的孩子有书读,因为自己有过没书读的苦恼,他不想山村的孩子再有这种苦恼。

2、作者简介:

王佑贵,著名作曲家。

15岁高中毕业那年凭着一根竹笛考上县文工团任演奏员,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2年进武汉音乐学院进修,1986年调北京艺术研究院音研所,1988年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如意杯”歌曲大赛中以一曲《活着不容易》夺金奖,2000年被调入中国歌舞团任创作编辑中心主任。

2007年担任中国红歌会南昌赛区评委。

代表作:

《哥哥把你栓在心头》《多情东江水》《想家的时候》《春天的故事》《我属于你》《大三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歌曲欣赏

三、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管弦华章》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

2、通过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和《迎春谣》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通过实践与创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教学过程:

一、生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进教室,进而导入(稳定情绪,创设良好气氛)

二、赏析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

1、生思考:

歌曲的情绪、风格及表现主题,并讨论回答。

2、师归纳总结并简介歌曲:

此曲是赫哲族民歌,赫哲族居住在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此他们的民歌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

比如,《渔歌》、《打猎歌》,其中《我的家乡多美好》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活和待人热情好客的品格,歌词简朴,富于生活气息。

曲调由四个均衡乐剧构成,结构完整,其节奏平稳均匀中带有跳动的感觉,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

3、复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再次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

4、学唱歌曲

①学生随老师琴声自填歌词

②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难唱乐句,老师解决疑难

③学生轻声齐唱歌曲一至两遍

④学生有感情地唱歌曲

三、欣赏

1、生聆听独唱歌曲《乌苏里船歌》(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生随琴声唱歌曲的衬词:

阿郎赫尼哪。

(体验赫哲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简介词曲及歌唱家郭颂。

4、听混声合唱《乌苏里船歌》,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上感受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其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征,进而深入的理解其民族风格之本质。

四、探究

通过比较《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学生讨论创作歌曲和民歌之间存在的关系。

(明确:

社会实践时创作音乐的重要源泉,而大量的积累民歌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体验,人们只有在源流中深入的体验生活才有可能获得创作的灵感。

反过来,创作音乐需要以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也需要大量的民歌积累,创作音乐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五、拓展延伸

欣赏歌曲《牧歌》、《玛依拉》、《茉莉花》、《康定情歌》、《阿里山的姑娘》片段,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六、师小结。

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2、能够用优美抒情的情感演唱《阿里郎》。

3、通过欣赏《二人转牌子曲》和《迎春谣》,感受其音乐情绪,并体验其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观看电视剧《刘老根》片断,说出其中剧种。

导入新课:

二人转

二、简介“二人转”:

又名“蹦蹦”“小落子”“双玩意儿”等,是流行在东北的一种曲艺艺术。

它形成与19世纪初,至今有两百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的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大鼓、太平鼓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属于走唱类曲艺。

唱腔丰富,历史上就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曲牌有主调如:

胡胡腔、文咳咳、四平调等;副调如大救驾等。

伴奏乐器主要有:

板胡、唢呐、竹板、锣、鼓等。

三、聆听《二人转曲子牌》

1、生思考:

a.按情绪可以将这首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b.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风格和主题?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来说说该曲的情绪、风格、主题。

3、师归纳。

4、复听。

生再次感受乐曲表现出来的豪爽、粗犷、振奋人心的情绪以及鲜明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欣赏《迎春谣》

1、生朗读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

2、师简介此曲。

3、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给人悠扬流畅、清新活泼的风格。

五、学唱歌曲《阿里郎》。

1、聆听歌曲一至两遍,感受其情绪。

2、师简介此曲。

3、生随老师琴声自填歌词,找出难唱乐句。

师教唱解决疑难。

4、生随琴声轻声齐唱。

5、生用优美抒情的情感演唱《阿里郎》。

6、通过学习《阿里郎》,你是否知道这首歌曲还是哪个国家和民族的民歌?

六、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题。

七、布置作业:

用《阿里郎》的主题,采用改变节拍、变化节奏等方法写几个小变奏曲。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梨园春秋》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个戏曲剧种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关注中华民族音乐,增进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会演唱具有戏曲音乐风格的歌曲《梨园英秀》,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欢腾、热烈的情绪,能够自信的用音乐表现手法进行演唱、编配节奏和动作。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歌曲的韵味及风格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组织教学

教师运用媒体播放八年级第四单元各种京剧人物造型及武打动作。

学生欣赏京剧武场打击乐器伴奏,逐渐进入戏曲的氛围

情感铺垫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

你有否听过、唱过或看过戏曲?

2、教师范唱各种剧种(或媒体播放)

3、简单介绍以上地方戏曲

学生辨听、辨认并连线下列各项:

树上鸟儿豫剧梁祝

刘大哥讲话越剧红灯记

我家的表兄数不请黄梅戏花木兰

我家有个小九妹京剧天仙配

初步感知戏曲

新课教学

1、播放音乐《梨园英秀》

2、简介“南昆北义”、“东柳西梆”

1、学生聆听音乐

2、说说听后的感受

3、提出文中不清楚的地方

体验旋律和音乐情绪

1、教师提问乐曲几段体?

分段教唱、主要采用听唱法完成,尽量引导学生京剧的韵味

2、复听音乐:

引导感知京剧的韵味(吐字、归音、收韵等处理)

1、学生感知京剧的韵味,能用自己适当的表达方式作出一定的体验。

2、学唱(主要第三部分)

体验感受戏曲风格

练习实践:

1、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交换歌曲演唱形式,并辅助于打击乐器。

2、组织学生进行评比

1、学生结合对京剧韵味的感知和演唱,分别对A、B、C三段进行设计。

2、学生采用打击乐器进行分组设计表演

学会表达音乐、体验成功

小结

1、教师对优秀小组的表扬

2、让学生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3、师生合作《梨园英秀》的演唱

1、学生对表演进行简单评价

2、谈谈收获

3、与教师一起演唱

在评价中获得更多体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三首歌曲,感受这几种地方戏曲的音乐风格特点,能跟唱这三种地方戏曲选段的其中一两句唱腔。

2、了解我国地方戏曲和昆曲、豫剧、黄梅戏等有关知识,体验我国地方戏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戏曲音乐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组织教学

1、教师利用媒体播放《梨园英秀》

2、组织学生演唱《梨园英秀》

1、学生聆听音乐、进行感知

2、演唱戏曲。

复习加深感知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三种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