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9882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docx

路面病害及治理要求措施

 

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〇〇九年六月

 

路面病害及治理措施

1沥青混凝土路面

1.1裂缝

在对裂缝进行灌治之前,要对裂缝进行实地调查,记录裂缝的位置(桩号)、长度、宽度等相关信息。

一般来说,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目前可以暂不处理;对于缝宽在5mm以内的裂缝,直接灌缝;对于缝宽大于5mm的裂缝可以进行开槽灌缝加以处治;对于缝宽大于20mm、严重的裂缝(支缝较多、缝壁散落),可进行挖补处理。

1.1.1直接灌缝

①将缝隙刷干净,并用压缩空气(气压500~700kPa)吹去缝隙中的堵塞物和裂缝周边路面的尘土。

②沿裂缝间隔1m~1.5m设置灌注孔,直径5mm,深度大于50mm。

③采用灌缝机械将乳化沥青或其他灌缝材料灌满缝隙。

④裂缝表面匀洒干净石屑或粗砂。

⑤将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砂清除。

⑥待灌缝材料凝固后,即可开放交通。

1.1.2开槽灌缝

修补裂缝方法很多,一般根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确定修补工艺。

常采用热沥青修补裂缝,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养护费用较低。

但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无论是采用热沥青还是乳化沥青灌缝,随着表层及基层的温度收缩,最多不超过一年,维修后的裂缝又在原灌缝位置重新开裂,其失效率占85%以上,只好第二年重新修补。

这样经常的维修,不仅增加了养护费用,而且频繁的养护作业会造成行车的诸多不便和不安全因素。

建议采用压力灌缝机具、专用的沥青路面灌缝材料,以提高裂缝修补的质量。

1、开槽灌缝工艺

①裂缝开槽

开槽灌缝工艺宜在春天或秋天进行施工。

开槽时使用开槽机对准裂缝中线切割出均匀的正(长)方形凹槽,采用标准槽贴封式处理。

②裂缝清理

裂缝切缝后需采用高压气体喷射设备进行清理。

该设备须配备有效清除空气中杂物的油滤,并可连续输出清洁干燥的600kPa的高压空气。

每条裂缝周边和裂缝槽内至少进行两遍高压喷气流清理。

第一遍清除裂缝杂物时,喷气嘴应在距离裂缝不大于5cm的位置,第二遍距离可以较远些,以便清除裂缝和裂缝周边的所有松散杂物。

有些规范还要求进一步以热高压空气喷枪对开槽进行处理,要求喷枪可提供连续高温高压空气气流,使开槽干燥并轻微变黑,以除去湿气。

③裂缝填封

填封材料在清缝工序完成后应立即在2min内灌注。

填封材料需在具有双层保温层,间接加热的锅炉内搅拌融化,严格控制材料的加热温度范围。

在清理过的槽口内灌注时,要自下而上充分填满,应避免在填料下部产生气穴,每条裂缝的灌注工作是连续的。

如出现未充分填封的裂缝须再次进行填封处理。

开槽灌缝施工必须在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下,由经过正规培训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否则会严重影响灌缝的效果。

④开放交通

进行灌缝施工后,必须在灌缝材料充分冷却并保证不会被车辆带走时,才能开放交通或在刚刚灌完的沥青胶上撤上一层石屑、滑石粉。

一般冷却时间为15min左右,具体开放交通时间可根据气温情况灵活掌握。

2、开槽尺寸

一般开槽的几何尺寸可根据路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但槽口尺寸至少为1cm宽、1.3cm深,槽口的深度、宽度比不应超过2:

1,深度比越低越好。

根据加拿大研究报告显示,密封胶失效的最主要表现是胶与裂缝两壁失去粘结力。

较宽的槽口设计(4:

1)和2:

1的槽口设计相比,密封胶有着更强的抵抗横向失效能力,采用贴封式设计,密封胶的高度不应超过路表面0.30cm。

且用专用工具辗出一条(5~10)cm宽的密封带(最佳效果是裂缝在密封带中间处)。

3、施工机具

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灌缝作业,虽然可以防止雨水对路面基层的渗透,缓解裂缝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密封材料灌得不够深,很难达到持久的效果。

而采用压力式灌缝机则可将密封材料灌到裂缝的深层,灌缝效果较好,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行驶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开槽、灌缝工艺的关键是能否在各种复杂路面(沥青、水泥路面)开凿出符合灌缝要求的槽口。

因此,优良的开槽机须具备以下功能:

①旋转冲击式的开槽机,具有长寿命的碳钢刀片,并有自动跟踪裂缝功能。

②马力强劲,结构合理,抗冲击力强。

③引擎配有空气净化装置,可避免开槽时产生的尘土对引擎造成损害。

④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优良的灌缝机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双层保温层,间接导热油加热的锅炉式搅拌器;

②全屏温度控制系统,能准确反映灌缝料的实际温度,并便于观察;

③输送管须保持恒温,以保证灌缝在喷枪末端出料时的温度;

④材料泵系统可在不灌注时自动将剩余密封胶回抽到料箱内,保证软管的良好性能,从而提高管路和泵体寿命,并不易发生渗漏情况;

⑤较高的加热效率及较短的加热时间。

⑥灌缝机应配有压力控制装置。

4、灌缝材料

灌缝材料主要为改性高分子聚合物沥青及高品质的乳化沥青类产品,并可掺加一定量的玻璃纤维。

其关键在于能适用各种不同温度环境的变化,使其能长久地与路面结合从而起到密封作用。

选择灌缝材料时,宜根据不同路面、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裂缝状态综合确定。

由于灌缝材料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不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选用的灌缝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在本地最低气温温度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弹性与延伸性;本地最高气温温度下不发软,车辆通过修补裂缝部位时,修补材料不能被轮胎卷走。

②要考虑原路面的裂缝分布情况。

裂缝严重的路面所选用的密封胶应具有高粘性,对路面状况的敏感性要低;裂缝较少的路面所选用的灌缝材料具有高延伸性和粘结性。

③要考虑路面的交通量大小。

1.1.3挖补换填

沿缝隙的走向切割出宽80-100cm凹槽,凹槽深度应根据裂缝的发展情况为一层或多层面层的厚度。

在清槽后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合料或乳化沥青混合料,或特殊灌缝材料灌缝。

然后在裂缝处铺玻纤格栅,随后采用沥青混凝土分层回填,并且使用小型的振动压实机械进行压实,保证其压实度及平整度。

挖补换填工艺与开槽灌缝相比,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对交通的影响较大,由于只能采用小型压实机械,回填的沥青混合料压实度难于控制。

1.2龟裂、块裂

龟裂及块裂病害往往是由于线状裂缝未得到及时处理而继续交错发展形成,对于这种病害,建议将路面面层沿病害范围(适当扩大)逐层开挖,开挖深度视裂缝发展深度而定,如基层出现裂缝,则应先将基层裂缝进行处理,在基层上铺设一层玻璃纤维格栅,再在其上分层铺筑沥青混合料,并用小型振动压实机械进行压实。

1.3坑槽

对坑槽的修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严格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划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处理范围,其范围应根据坑槽适当扩大处理;

②沿所划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其深度不得小于原坑槽的最大深度,并且至少处理至下面层;若基层已经松散破坏,将破坏的基层一并清除;

③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

④填入沥青混合料并整平;

⑤用小型压实机具将填补好的部分压实,应将沥青混合料分多次进行摊铺和压实,压实时应注意边部压实和对周边部分造成振动松散;

⑥采用封缝胶进行封边处理。

1.4车辙

深度大于10mm的车辙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处理方案根据深度不同而定。

1.4.1深度较小

对于车辙较轻(深度小于15mm)时,可进行微表处(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处理,使用专用摊铺机进行单层摊铺。

微表处施工前,应彻底清除原路面的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陷,较宽的裂缝必须先清理灌缝。

微表处必须采用拌和用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其技术质量必须符合表1-1中的技术要求。

表1-1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慢裂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0653

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

0.1

T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E25

3~30

T0622

沥青标准粘度C25,3

s

12~60

T0621

蒸发残留物

含量,不小于

60

T0651

针入度(100g,25℃,5s)

0.1mm

40~100

T0604

软化点,不小于

55

T0606

延度(5℃),不小于

cm

20

T0605

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

%

97.5

T0607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

T0654

贮存稳定性

1d,不大于

%

1

T0655

5d,不大于

%

5

T0655

微表处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应符合表1-2及表1-3的要求,且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65%,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和洁净的石屑。

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

矿料级配应满足表1-4中的要求。

表1-2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高速、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面层

其他层次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6

28

30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28

30

35

T0317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60

2.50

2.45

T0304

吸水率,不大于

2.0

3.0

3.0

T0304

坚固性,不大于

12

12

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15

12

18

18

15

20

20

T031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

1

1

T0310

软石含量,不大于

3

5

5

T0320

表1-3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高速、一级

公路

其他等级

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t/m3

2.50

2.45

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

12

T0340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3

5

T0333

砂当量,不小于

60

50

T0334

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

25

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

30

T0345

矿料级配应满足表1-4中的要求。

表1-4微表处矿料级配要求

筛孔尺寸(mm)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通过百分率(%)

100

70~90

45~70

28~50

19~34

12~25

7~18

5~15

微表处混合料中改性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混合料的质量应符合表1-5中的要求。

表1-5微表处混合料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可拌和时间

s

>120

手工拌和

稠度

cm

T0751

粘聚力试验

30min(初凝时间)

60min(开放交通时间)

N·m

N·m

≥1.2

≥2.0

T0754

负荷轮碾压试验(LWT)

粘附砂量

轮迹宽度变化率[1]

g/m2

<450

<5

T0755

湿轮磨耗试验的磨耗值(WTAT)

浸水1h

浸水6d

g/m2

g/m2

<540

<800

T0752

1.4.2深度较大

对于车辙较重(深度大于15mm)时,如果病害已经稳定,可将凸出部分削除至原路面设计标高,再根据情况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1、若车辙内存在裂缝(面层失稳型车辙),则应将车辙范围内行车道沥青面层全部铣刨至基层顶面。

若基层也发生开裂(基层或土基失稳型车辙),则应先处理基层裂缝,然后分层铺筑沥青混合料并碾压、找平至原设计标高。

处理基层裂缝常用措施为:

先用热沥青或其它灌缝材料灌缝,再铺设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

沥青混合料面层应分层铺筑,根据道路等级选择层数,上面层建议采用SMA-13,中面层(如有)及下面层分别采用AC-20及AC-25,中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下面层采用AH-70号普通沥青。

其指标应符合表1-6中的要求。

表1-6SBS改性沥青、AH-70号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SBS改性沥青

AH-70号沥青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50~80

60~7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

-0.2~+1.0

-1.5~+1.0

T0604

延度(5cm/min,5℃),不小于

cm

30

T0605

10℃延度,不小于

cm

15

T0605

15℃延度,不小于

cm

100

T0605

软化点(R&B),不小于

60

47

T0606

动力粘度(60℃),不小于

Pa·s

800

180

T0620

运动粘度(135℃),不大于

Pa·s

3

T0625

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

%

2.2

T0615

闪点,不小于

230

260

T0611

溶解度,不小于

%

99

99.5

T0607

弹性恢复25℃,不小于

%

70

T0662

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

%

0.6

0.8

T0610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

%

65

61

T0604

残留延度(5℃),不小于

cm

20

T0605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cm

6

T0605

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

2.5

T0661

SHRPPG分级

PG70-22

沥青混合料用粗、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见表1-2及表1-3,上面层SMA混合料建议采用玄武岩质集料,且粗集料必须满足磨光值PSV不小于42,与沥青粘附性不小于5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而成,且要求干燥、洁净。

其技术要求见表1-7。

表1-7沥青混合料用矿粉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高速、一级公路

其它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t/m3

2.50

2.45

T0352

含水量,不大于

1

1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100

90~100

75~100

100

90~100

70~100

T0351

外观

无团粒结块

外观

亲水系数

<1

T0353

亲水系数

塑性指数

%

<4

T0354

塑性指数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0355

加热安定性

木质素纤维是在SMA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稳定添加剂,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8中的要求。

表1-8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指标

试验方法

纤维长度,不大于

mm

6

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

灰分含量

185

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pH值

7.51.0

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

吸油率,不小于

纤维质量的5倍

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

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

5

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应满足表1-9中的要求。

表1-9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MA-13

100

90-100

50-75

20-34

15-26

14-24

12-20

10-16

9-15

8-12

AC-20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AC-25

100

90-100

75-90

65-83

57-76

45-65

24-52

16-42

12-33

8-24

5-17

4-13

3-7

玻璃纤维格栅的产品规格及产品代号应符合建材行业标准《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第1部分沥青路面用玻璃纤维土工格栅》(JC839.1-1998)的规定。

玻纤格栅应采用无碱玻璃纤维,其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不大于0.8%。

玻纤格栅其它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10中的要求。

表1-10玻璃纤维格栅技术要求

规格

EGA1×1A

EGA1×1B

EGA1×1C

EGA2×2A

EGA2×2B

网眼尺寸(mm)

经向

19.0

19.0

19.0

9.5

9.5

纬向

19.0

19.0

19.0

9.5

9.5

断裂强度(kN/m)

经向

≥28

≥50

≥50

≥50

≥100

纬向

≥22

≥22

≥44

≥44

≥44

伸长率(%)

≤4

≤4

≤4

≤4

≤4

弹性模量(MPa)

67000

67000

67000

67000

67000

幅宽(m)

1.5~2.0

1.5~2.0

1.5~2.0

1.5~2.0

1.5~2.0

耐温性(℃)

-100~280

-100~280

-100~280

-100~280

-100~280

耐腐蚀性

优良

优良

优良

优良

优良

单位面积重量(g/m2)

230

330

440

450

560

在选用玻纤格栅时,除其性能指标应符合上表规定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保证其幅宽不小于1.5m,以满足其作为控制反射裂缝夹层时有足够的横截面积,来充分消散裂缝能量;同时,其网眼尺寸应为其上沥青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0.5~1.0倍,这样有助于达到最佳剪切胶粘性,促进集料嵌锁与限制。

2、若车辙没有裂缝(压密型车辙),则可仅铣刨车辙范围内行车道沥青上面层部分,然后重新铺筑沥青混合料并碾压、找平至原设计标高。

可以采用SMA-13沥青混合料填筑,其技术指标同上。

3、若车辙属于磨耗型车辙(车道表面因磨损过度而产生的车辙),且伴有裂缝,应将出现车辙的路面铣刨成槽,槽深应根据破损情况而定,但不得小于原路面沥青混合料中集料最大粒径的1~2倍。

在槽底及槽壁均匀喷洒或涂刷一层粘层沥青后,将沥青混合料填入槽内,摊平碾压。

1.5泛油

当沥青路面有轻微泛油,表面集料仍外露的路段可不作处理。

对于局部施工质量差引起水损坏且出现坑槽破坏的,按坑槽修补方法维修。

对于大段泛油严重,磨擦系数降低较多的路面可采用碎石压入法处治或铣刨原路面重新摊铺面层。

碎石压入法即在高温季节撒铺适当粒径的矿料。

先粗后细,少撒、勤撒,然后用重碾强行将矿料压入光面。

1.6抗滑性能不足

沥青路面随着车辆轮胎的不断碾压和磨耗而逐渐丧失抗滑性能,路面抗滑性能不足将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恢复路面抗滑性能可以通过加铺抗滑磨耗层实现,建议对原路面进行微表处(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处理,通常可1小时开放交通。

作为预防性路面养护技术,微表处主要用于提高路面面层的防水性和耐磨性。

微表处所用各原材料技术指标见表1-1~表1-5,其中粗集料技术要求还应满足磨光值PSV不小于42,与沥青粘附性不小于5的要求。

1.7路面结构强度不足

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往往导致路面平整度较差、路面不均匀沉降、路面大范围龟裂、网裂等病害,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往往是由于路面基层强度不足或土基支承力不足引起。

对于路面结构强度严重不足,影响道路正常服务功能的,建议将路面结构刨除(保留底基层),重新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沥青混合料面层。

沥青混合料面层应分层铺筑,根据道路等级选择层数,上面层建议采用SMA-13,中面层(如有)及下面层分别采用AC-20及AC-25,中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下面层采用AH-70号普通沥青。

各原材料技术要求见表1-2~表1-3及表1-6~表1-9。

2水泥混凝土路面

2.1裂缝处治与标准

1、对于轻微的裂缝且缝宽小于1mm可不作处理。

对宽度小于3mm的轻微裂缝,可采取扩缝灌浆。

把缝扩成V字形,顶宽5cm~15cm,深度为板厚1/3左右。

2、对贯穿全厚的大于3mm小于15mm的中等裂缝,可采取条带罩面进行补缝。

应先洁除缝内杂物,并在上口适当扩展成倒梯形,顶宽15cm-20cm,底宽5cm~15cm,深度为板厚1/3左右,再灌缝粘结。

3、对宽度大于15mm的严重裂缝可采用全深度补块。

全深度补块分集料嵌锁法、刨挖法、设置传力杆法。

4、对非贯穿裂缝可按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处治,三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在裂缝两侧50cm范围内凿出规则的直壁,并在断面上每隔50cm安插销钉,深度为板厚一半处,然后用C35混凝土进行浇注;

(2)根据裂缝的损坏程度、施工技术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修补材料和方法。

粘结剂或填缝料可用聚氯乙烯胶泥类、橡胶沥青类、聚胺脂、环氧树脂等;

(3)在裂缝两侧50cm范围内凿出规则的直壁,深度为板厚的一半,然后对下半部分的裂缝进行灌浆处理,对上面部分采用原标号混凝土浇注。

2.2板边、板角处治与标准

2.2.1板边处治

(1)当对水泥混凝土面板边轻度剥落进行修补时,应将剥落的表面清理干净,用沥青混合料或接缝材料修补平整。

(2)当板边严重剥落时,可采取条带罩面进行修补。

(3)当板边深度破碎时,可采取全深度修补。

2.2.2板角处治

板角断裂应按破裂的大小确定切割范围并放样。

用切割机切出边缘,用风镐凿除破损部分,打成规则的垂直面。

对有钢筋的,不应切断钢筋,如果钢筋难以全部保留,至少保留200~300mm长的钢筋头,且应长短交错。

原有滑动传力杆,如果有缺陷应予以更换并在新老混凝土之间加设传力杆,传力杆间距控制在30cm。

基层不良时,可采用C15号混凝土浇注基层。

与原有路面板的接缝面,应涂刷沥青。

如为胀缝,应设置接缝板。

2.3断板处治方法与标准

2.3.1高等级路面断板的处治方法

对于高等级路面,首先将旧板破碎运走,处理基层,待基层强度达到要求后采用与原路面相同标号的水泥混凝土重新浇筑路面板。

2.3.2低等级路面断板的处治方法

对于稍微低级的路面结构,视断板的情况而进行整体或部分换板处理,以充分利用资源。

判断标准如下:

(1)纵向、斜向、交叉型断裂伸及全板的,横向断裂位于或接近于板中部把板分成大小相近两半的,破碎而积占整板1/3以上的需整板更换,重新浇注。

(2)块状换板。

当横向断裂偏于板的一侧,其位置在板长的1/4-2/5区域内或者接缝板边破碎宽度占板长的1/3以上且在1/2以下时,采用块状切除更换,切除宽度≤1/2板长。

(3)条状换板。

当面板破碎呈条状,其宽度为板长的1/3以下时,采用局部条状切除更换。

这种条状碎裂多产生于接缝板边。

条状换板时宜采用双层配筋加强。

块状和条状换板,旧板的切除范围应在裂缝边缘以外至少15cm。

(4)角隅断裂。

沿断裂范围以外至少25cm切除角隅钢筋,重新浇注新混凝土。

各类换板均采用不低于原混凝土标号的新混凝土浇注。

2.3.3碎石化处治方法与标准

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以下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