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9985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40 大小:20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0页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0页
亲,该文档总共3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3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docx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

组织胚胎学各章重点及分章试题

绪论

一、组织学的学习内容

组织学(histology):

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组织(tissue):

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四大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二、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自学)

三、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1.组织学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

2.形态与功能统一;

3.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熟记长度单位:

1毫米(mm)=1000微米(um),1微米(um)=1000纳米(nm)。

四、组织学研究技术

1.光镜技术光学显微镜(LightMicroscope,LM)光镜结构

石蜡切片术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基本原理:

苏木精——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

等着紫蓝色(嗜碱性);

伊红——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嗜酸性);

中性—与酸性、碱性两种染料的亲合力均不强。

其他染色方法:

银染,醛复红染色等。

2.电子显微镜术电子显微镜(ElectronMicroscope,EM)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扫描电镜

3.组织化学术一般的组织化学术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

4.放射自显影术

5.图象分析术

6.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

附:

细胞(cell)

一、细胞的概况:

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

二、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膜:

生物膜结构,类脂(磷脂双分子)、蛋白质、糖类;液态镶嵌模型。

(二)细胞质:

1.基质:

无定型胶状物。

2.细胞器:

(1)核糖体(Ri):

蛋白质合成场所;

(2)粗面形内质网(RER):

Ri附着部位;

(3)滑面形内质网(SER):

多功能部位;(4)线粒体(Mi):

细胞内氧化磷酸化产能部位;

(5)高尔基复合体(Go):

细胞内蛋白质加工部位;

(6)溶酶体(Lys):

细胞内消化器;(7)微丝、微管:

是运动器官和细胞骨架。

(三)细胞核: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载体。

重点掌握内容:

1.四大基本组织名称;2.HE染色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

定义:

由密集的细胞组成,细胞形状较规则,细胞间质少。

分类:

被覆上皮、腺上皮、特殊上皮(感觉上皮等)。

一、被覆上皮特点:

1.细胞多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

2.细胞呈极性分布,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基底面附着在基膜上;

4.无血管;

分类依据:

细胞的层次,形态。

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功能

单层扁平上皮内皮:

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润滑、减少摩擦

间皮:

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

其他:

肺泡和肾小囊

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处分泌和吸收

柱状上皮胃、肠、子宫和输卵管的腔面保护、吸收和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保护和分泌

复层扁平上皮(复鳞)角化的复扁:

表皮保护、耐摩擦

未角化复扁:

口腔、食管、阴道保护

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变移上皮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保护

二、腺上皮

(一)腺的发生及分类(略)

(二)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1.导管部

2.分泌部:

粘液性腺泡、浆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

三、特殊上皮(略)

四、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名称特点功能

游微绒毛EM:

细小指状突起、微丝增加细胞表面积

离纤毛LM:

能摆动的较粗较长的突起定向摆动保护

面糖衣组成:

复合糖,如糖蛋白,糖脂粘着,识别,物质交换

紧密连接相邻细胞侧面点状融合构成屏障

侧中间连接相邻细胞间的狭小间隙内充满丝状物质粘着,传递细胞间收缩力

面桥粒相邻细胞间隙中有中间线,胞质面有致密板牢固的连接

缝隙连接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的连接小体传递化学信息和电冲动

基基膜LM:

薄膜EM:

分基板、网板加强连接,半透膜

底质膜内褶细胞基底面的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内褶增加基底表面积

面半桥粒EM:

桥粒结构的一半加强连接

重点掌握内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2.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及类型;

3.上皮特殊结构的名称与功能。

第三章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CT)

特点:

1.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

2.细胞无极性;

3.狭义结缔组织(CT)是指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脂肪组织

广义还包括软骨和骨,血液和淋巴;

4.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一、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

特点:

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是CT中最主要的细胞

形态:

LM扁平多突起,呈星形;胞质丰富弱嗜碱性;核卵圆,着色浅,核仁明显。

EMRER、Go。

功能:

合成和分泌蛋白质(产生纤维和基质)。

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组织细胞):

来源于单核细胞

形态:

LM形态多样;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有异物颗粒和空泡。

EM表面有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有大量溶酶体、吞饮小泡、吞噬

体、残余体,胞膜内侧有许多微丝和微管。

功能:

(前提:

趋化性定向运动)

①吞噬作用;②抗原提呈作用;③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3.浆细胞:

来源于B淋巴细胞

形态:

LM圆或卵圆;核圆偏位,染色质呈辐射状(车轮状);胞质丰富,嗜碱性,

核旁有一浅染区。

EM丰富RER、Ri,发达Go。

功能:

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4.肥大细胞

形态:

LM胞体大,圆或卵圆;核小,着色深;胞质内充满颗粒(嗜碱性,水溶性,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合成白三烯)。

功能:

与变态反应有关。

5.脂肪细胞

形态:

LM圆球形或多边形,胞质充满脂滴;核扁圆,HE标本中呈空泡状。

功能:

合成和储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功能:

有多向分化的潜能,炎症和创伤时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等。

7.白细胞

(二)纤维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又名白纤维黄纤维嗜银纤维

染色浅红色紫色银染呈黑色

化学成分Ⅰ、Ⅲ型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微原纤维Ⅲ型胶原蛋白

物理性状韧性大弹性大构成网状支架

(三)基质

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

1.蛋白多糖:

(基质主要成分)—构成分子筛,透明质酸为主链。

2.纤维粘连蛋白:

主要为粘连性糖蛋白。

3.组织液:

从Cap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

二、致密结缔组织

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纤维粗大,排列致密。

1.规则的致密CT:

如肌腱、腱膜,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基质和细胞少。

2.不规则的致密CT:

如真皮、器官的被膜等,胶原纤维彼此交织。

3.弹性组织:

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如韧带和弹性膜。

三、脂肪组织

大量群集脂肪细胞构成,由LCT分隔成脂肪小叶。

四、网状组织

分布:

造血器官、淋巴器官等。

包括:

网状细胞:

星形有突起,核大着色浅,产生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

连接成网,构成网状细胞的支架。

功能:

为血细胞、淋巴细胞发生提供适宜微环境。

重点掌握内容:

1.CT的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类型;

3.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LM、EM结构,肥大细胞的LM结构及它们

的功能;

4.LCT纤维的种类和特点;

5.分子筛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血液(blood)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

水(90%)

血浆(细胞外基质)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

及无机盐等

一、红细胞(erythrocyte,redbloodcell,RBC)

1.形态:

①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

②直径约7.5微米;

③涂片中呈砖红色,中央部呈浅红色;

④成熟的RBC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

功能:

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2.正常值:

RBC男性4.0~5.5×1012个/升

女性3.5~5.0×1012个/升

Hb男性120~150g/L

女性110~140g/L

若RBC<3.0×1012个/升和Hb<100g/L即为贫血。

3.特点:

①有一定形态可变性;

②细胞膜具有特殊的ABO血型抗原;

③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

4.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特点:

①胞质内残留有部分核糖体(煌焦油蓝染色呈蓝色细丝状);

②一天后成熟,核糖体消失;

③成人占RBC总数的0.5%~1.5%;

④意义:

作为贫血诊疗判断和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二、白细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WBC)

中性粒细胞

有粒白细胞嗜碱性细胞

(颗粒嗜色性)嗜酸性细胞

白细胞

(有无特殊颗粒)淋巴细胞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N,占WBC总数50~70%)

形态:

①球形,10-12um;

②核呈弯曲的杆状或分叶核(2~5叶);

③胞质内许多细小浅紫色嗜天青颗粒(溶酶体),淡红色特殊颗粒

(吞噬素,溶菌酶等)。

功能:

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2.嗜碱性粒细胞(B,0~1%)

形态:

①球形,10-12um;

②核分叶,呈“S”形或不规则形,有颗粒覆盖;

③胞质内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紫蓝色颗粒(嗜碱性,分泌颗粒)。

功能:

与肥大细胞相似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E,0.5~3%)

形态:

①球形,10-15um;

②核2~3叶,常为2叶;

③胞质中充满粗大、分布均匀、鲜红色颗粒(组胺酶、芳基硫酸脂

酶、阳离子蛋白等)。

功能:

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

4.单核细胞(M,3~8%)

形态:

①血液中最大细胞(14-20um),圆或椭圆形;

②核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

③胞质丰富,弱嗜碱性,含许多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灰蓝色。

功能:

活跃的变形运动;一定吞噬功能。

5.淋巴细胞(L,20~30%)

形态:

①小淋巴细胞多圆形,6-8um,中淋巴细胞(9-12um)和淋巴组织中

的大淋巴细胞(13-20um);

②核圆形,染色质粗块状,着色深;

③胞质很少,蔚蓝色,少量嗜天青颗粒。

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

三、血小板(BPC,PLT)(100-300)×109个/L

形态:

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无核,有完整的胞膜,呈双凸圆盘

状;涂片中呈多角形,成群分布。

LM每一血小板周围部分染成浅蓝色,称透明区,中央部分有紫色颗粒,

称颗粒区;

EM透明区有微丝、微管;颗粒区有特殊颗粒(Plt因子Ⅳ,PDGF,凝血酶

敏感蛋白),致密颗粒(5-HA,Adr)少量溶酶体。

功能:

止血和凝血。

四、血细胞发生

部位:

人胚第3周在卵黄囊血岛,第6周在肝脏,第四月在脾脏,胚胎后期至

出生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定义:

血细胞发生是指造血干细胞经增殖、分化成各种成熟血细胞的过程。

1.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

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特征:

1)很强增殖潜能;2)多向分化功能;3)自我复制功能。

2.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

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定向增殖、分化。

3.血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规律:

胞体胞核胞质分裂能力

课后思考题:

1.RBC的LM、EM特点和功能;

2.Ret的特点;

3.WBC的分类依据和类型;

4.五种WBC的LM结构和功能;

5.PLT的功能。

第五章软骨(cartilage)和骨(bone)

一、软骨(cartilage)

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软骨基质

软骨

软骨膜

(一)软骨组织

1.软骨细胞:

位于软骨陷窝中,细胞分布有规律,软骨周边单个分布,软骨中

央成群分布(同源细胞群);核小而圆,胞质弱嗜碱性(Rer、Go)。

2.软骨基质:

基质+纤维,基质呈凝胶状,成分为蛋白多糖和水,构成分子筛,

软骨基质中无血管。

(二)软骨组织的类型

类型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纤维成分胶原原纤维胶原纤维束弹性纤维

纤维和基质折光率HE染色片能见纤维纤维和基质折光率

接近,故HE染色片上看不一,故HE染色片上

不到纤维可见纤维

功能抗压性强韧性好弹性强

分布关节软骨、肋软骨气管等椎间盘、关节盘等耳廓、会厌等

(三)软骨膜

软骨表面的DCT,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层:

胶原纤维多、细胞少;

内层:

纤维少,含骨祖细胞。

(四)软骨的生长

1.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

2.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

二、骨

骨基质(骨质):

有机成分、无机成分

骨祖细胞

骨组织成骨细胞

细胞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骨膜:

骨外膜、骨内膜

骨髓

功能:

支持、保护,参与钙、磷代谢,骨髓是血细胞发生部位。

(一)骨组织的结构

1.骨基质:

钙化的细胞外基质(骨质)

胶原纤维(90%)

有机成份

基质:

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及其复合物,还有钙结合蛋白(骨钙

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等)。

无机成份:

骨盐(羟磷灰石结晶,细针状)。

几个概念:

类骨质、骨板、骨密质、骨松质

2.骨组织的细胞

(1)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cell):

分布:

位于骨外膜内层,骨内膜及中央管的腔面;

结构:

胞体小,梭形,胞质弱嗜碱性;

功能:

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

(2)成骨细胞(osteoblast)

分布:

位于骨组织表面;

形态:

LM立方或矮柱状,有突起,核圆,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含

丰富碱性磷酸酶(AKP);

EM丰富的RER,发达的Golgi;

功能:

①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形成类骨质;

②成骨时释放基质小泡,其为钙化的起始部位;

③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的钙化。

(3)骨细胞(osteocyte)

位置:

胞体位于骨陷窝(bonelacunae),突起位于骨小管(bone

canaliculus);

形态:

胞体扁圆形,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突起之间有缝隙连接;

功能:

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osteoclast)

分布:

骨组织的边缘;

形态:

LM体积大,多核巨细胞,胞质嗜酸性,功能活跃的有极性;

EM皱褶缘(微绒毛),环行亮区,线粒体,溶酶体;

功能:

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使骨质溶解并吸收;参与骨的生长和

改建。

(二)长骨的结构

1.骨干:

密质骨,内有骨小梁(松质骨)

(1)环骨板:

内环骨板→薄、数层,骨板排列不规则。

外环骨板→厚、数十层,骨板排列规则。

(2)骨单位(哈佛斯系统):

4~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

成,是长骨骨干主要结构;中央管与穿通管相通。

(3)间骨板:

不规则的平行骨板。

2.骨骺:

松质骨,其腔隙与骨干中央管相通。

3.骨膜:

骨外膜分外层→厚,DCT,纤维粗大,有穿通纤维;

内层→薄,LCT,骨祖细胞、血管和神经。

骨内膜:

骨小梁表面、骨髓腔、中央管及穿通管内表面。

功能:

营养骨组织,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成骨细胞。

重点掌握内容:

1.三种软骨的区别;

2.长骨密质骨骨板排列方式。

第六章肌组织(MuscleTissue)

肌组织→肌细胞(肌纤维)、肌膜、肌浆

肌组织据结构和功能分:

骨骼肌随意肌横纹肌

心肌

平滑肌不随意肌

一、骨骼肌(skeletalmuscle)

(一)LM结构:

①长圆柱形,直径10~100微米,长1~40mm;

②是多核细胞,核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

③肌浆中含大量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myofibril),其

有明暗相间的带。

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

成,是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EM结构

1.肌原纤维:

粗、细肌丝沿肌纤维规律平行排列组成

粗肌丝:

中央以M线固定、两端游离;

分子结构:

肌球蛋白,豆芽状,分头部(横桥,ATP酶)和杆部;

细肌丝:

一端附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中,游离,止于H带外侧;

分子结构:

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2.横小管:

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管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A、I

交界。

功能:

将肌膜兴奋迅速传递到肌纤维内部。

3.肌浆网:

肌纤维中特化的SER,位于横小管间

中部→纵小管两端→终池三联体(横小管+两侧终池)

功能:

肌膜兴奋→肌浆网(有Ca2+通道和Ca2+泵)。

(三)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略)

二、心肌(cardiacmuscle)

(一)LM结构:

①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②一核居多,少数双核,核卵圆,位于中央;

③亦有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二)EM结构特点:

①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清,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

②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③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少而小,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终池形成

二联体;

④闰盘的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存在缝隙

连接。

三、平滑肌(smoothmuscle)

LM:

长梭形;核一个,位于中央;胞质嗜酸性,无横纹;大部分成束或成层

分布。

重点掌握内容:

1.骨骼肌、心肌的LM、EM结构;

2.肌节的概念,粗、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第七章神经组织(nervoustissue)

神经细胞(神经元):

是NS结构和功能单位;有接受刺激,整合信

神经组织息,传导冲动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多,对神经元支持、营养、保护、绝缘作用。

一、神经元(neuron)

(一)神经元的结构

形态不一,都分为胞体、树突和轴突。

1.胞体:

形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圆形、锥形、星形等);

分布→大脑、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

功能→神经元营养代谢的中心。

(1)细胞核:

位于细胞中央,大而圆,核异染质少,着色浅,核仁明显。

(2)细胞质:

①尼氏体(嗜染质)(Nisslbody)

特点:

LM嗜碱性颗粒或斑块;

EM丰富的RER、Ri;

功能:

合成蛋白质。

②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特点:

LM银染呈棕黑色细丝状;

EM神经丝、微管;

功能:

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3)细胞膜:

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冲动的功

能,性质取决于膜蛋白(离子通道、受体)。

2.突起

树突轴突

数量可多个一根

形态较粗,树状分支、树突棘较细,直径均一,轴突终末

尼氏体有无(轴丘)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传导冲动,轴突运输

(二)神经元的分类:

多极神经元GolgiⅠ型

1.据突起的多少双极神经元2.据轴突长短

假单极神经元GolgiⅡ型

感觉(传入)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

3.据其功能运动(传出)神经元NE能神经元

中间(联络)神经元4.据其释放的递质胺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

二、突触(synapse)

1.定义: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是

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2.突触的形式:

轴-树突触(最常见)、轴-体突触、树-树突触等。

3.突触种类: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

化学突触(chemicalsynapse)

特点:

以神经递质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单向传导;

结构:

LM银染,棕黑色圆形颗粒(突触小体→突触前成分);

EM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Mi,

微丝,微管;

突触间隙:

15—30nm的间隙,内含糖蛋白和细丝;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

膜上有特异性受体和离子通道。

三、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cell)

(一)CNS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形态:

大,星形,突起多(脚板)。

①纤维性:

白质、细胞突起细长、分支少,胶质丝多;

②原浆性:

灰质、细胞突起短粗、分支多,胶质丝少。

功能:

支持、营养、绝缘,突起末端形成脚板,附着于毛细血管,形成血脑

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形态:

较小,梨形或椭圆形,突起少。

功能:

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形成。

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形态:

最小,细长。

功能:

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

4.室管膜细胞(ependymalcell)

形态:

单立或单柱,衬于脑室和中央管。

功能:

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NS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Schwanncell)

是周围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细胞,与周围神经再生有关(分泌营养因子)。

2.卫星细胞(satellitecell)

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Nf):

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1.有髓Nf:

兴奋沿着轴膜跳跃性传导,速度快。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NF

结构:

LMHE染色—红色网状,锇酸固定染色—黑色;

髓鞘EM明暗相间的同心圆板层状;

形成:

髓鞘由施万细胞的胞膜反复包卷轴突并融合而成。

几个概念:

*郎飞结、结间体、髓鞘切迹(施-兰切迹)

髓鞘成分:

髓磷脂和蛋白质。

(2)中枢NS有髓Nf

特点:

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多个突起末端包裹多个轴突;无基膜,无切迹。

2.无髓Nf:

兴奋沿着轴膜连续性传导,速度慢。

(1)周围神经系统无髓Nf

由轴突和神经膜细胞构成,无髓鞘,无郎飞结,一个神经膜细胞可包裹

多条轴突。

(2)中枢神经系统无髓Nf

轴突裸露,轴突外无任何鞘膜。

神经(N):

周围NS的Nf集合在一起构成。

神经外膜、神经束膜、神经内膜

五、神经末梢: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遍及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构成的感受器或效应器。

(一)感觉神经末梢(freenerveending):

感觉神经元(假单极)周围突的终末部分与其他组织构成感受器。

1.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终末部分失去髓鞘,裸露轴突分布于上皮(表皮、毛囊),结

缔组织(骨膜、牙髓等)。

功能:

感受冷、热、轻触和痛觉。

2.触觉小体

分布:

真皮乳头

形态:

卵圆形、外包CT被囊,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内有横列的扁平细胞,

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前失去髓鞘,盘绕在扁平细胞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