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600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中国外交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第一,要断绝同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第二,对我国采取友好态度,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三,将各该国管辖地区内属于中国的财产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2)同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

(3)同部分民族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

(4)同部分西北欧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

三、1950年代中期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

1.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

即: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条成为一个有机体,概括出中国倡议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

2.提出背景

(1)两大阵营在全球处于均势状态、美苏倡议“缓和”的一种反映。

(2)两大阵营内部各国,特别是中国的独立自主倾向开始发展的表现。

(3)反对美国在亚洲推行遏制战略的考虑。

(4)消除周边的疑惧心理,打开外交新局面的考虑。

3.评价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行,对于巩固中国的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即在对抗之外,还有对话;

在斗争之外,还有妥协;

在贯彻既定战略路线的同时,还要采取灵活的策略。

事实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维护国家安全所能起的作用,与增强国家军事实力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

从长远发展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具生命力的政策。

经过50年实践的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而且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四、中共八大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

1、八大外交方针提出的背景

2、八大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

(1)关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八大强调:

目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利的。

世界局势正在趋向于和缓,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存在维持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

(2)关于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共八大指出:

中国坚持执行和平政策,主张一切国家之间应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不怕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

(3)关于中国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方针

继续巩固和加强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兄弟友谊,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首先是同我国的近邻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准备新战争的政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政策。

中国支持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支持一切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运动。

1.2新中国初期中国同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与苏共的往来

1.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早期革命的过程中,曾得到苏联的同情和帮助.

2.抗战时期,中共与苏联关系相当冷淡.

3.抗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仍十分微妙.

4.中共在军事上的胜利导致苏联领导人开始重新调整与中共的关系

二、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和中苏新约的缔结

1、出访背景

2、访苏概况

3、访苏结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有效期为30年。

这个条约是以1945年8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基础草拟的。

主要内容是:

条约的核心内容是,缔约国双方均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集团、行动和措施,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

19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

期满后没有再延长。

4、评价

首先,有利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

其次,从远东和平来看,中苏两大国缔结反对侵略的同盟,在战略上起到对美国的震慑作用,极大地打击美国策动日本军团主义复活来破坏远东和平的阴谋,对稳定远东局势有积极作用。

再次,从世界基本政治格局来看,在当时美苏对立、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形势下,中苏结成同盟,使新生的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大大增强。

三、中苏关系的发展

1.政治上相互配合与支持:

首先苏联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

其次,朝战爆发后,双方对朝鲜战争采取了一致的立场;

再次,1956年,波匈事件发生,中共发表声明,表示支持苏联。

2、经济方面互相合作

1.3新中国初期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缓慢发展

一、中共同美国关系的起源

1.中共与美国记者的接触。

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加深与美国的联系与合作,双方在1944年亦曾有过短暂的友好合作关系。

但自从赫尔利来华后,美国政府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从而使双方的关系急转直下。

3.抗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铁幕拉开,美国采取援蒋反共的政策。

4.解放战争后期,美国积极寻求同中共合作,新中国一边倒后,美国仍不希望失去中国。

二、朝鲜战争期间的中美较量

1.朝鲜战争的爆发

2、美国参战与越过三八线

3、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

4、抗美援朝的经过

5.抗美援朝的意义

三、围绕台湾问题中国同美国的较量

1.台湾问题的由来

2.第一次台海危机

3.第二次台海危机(1958)

4、中美大使给会谈中美大使给会谈

1955年4月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就中美关系发表了“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的声明,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

在英国、印度斡旋下,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

从此,中美大使级会谈一直断断续续地举行,至1970年2月维持了15年之久,共举行了136次谈判。

双方除了达成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外,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和达成任何其他协议。

中美大使级会谈成为两国交换对世界重大问题看法的场所,成为双方互通情况的重要渠道。

2.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左转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左转

1、背景

2.外交政策的左转

1957年反右运动后,中国对外政策日渐左转,1962年有所调整,但在八届十全会以后,党

内“左”倾思潮急剧发展,之后,随着大规模中苏论战的开始,以及国内大规模政治运动的开展,更加强化和发展了对外政策上的“左”倾观点。

外交政策左转的背景

(1)从总体上看,50年代中其到60年代末的国际关系处于动荡、分化、改组的转折时期。

与此同时,在国际格局大变动的时代,中国周边环境不断恶化。

(2)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内政治日渐左转。

毛泽东对时局的看法和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则对中国外交左转产生的直接的影响。

(3)中国外交政策的左转与美国不尊重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以及苏联的民族利己、大国沙文主义有关。

毛泽东对时局的看法

关于时代:

毛泽东认为当时仍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总的世界形势对人民有利,帝国主义越来越不好过,日子长不了啦。

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毛泽东还提出了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思想。

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

20世纪50年代开末、60年代初毛泽东关于战后国际战略的思想。

认为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或美苏之间存在着广大的中间地带,一部分是亚非拉的落后国家,一部分是欧洲的发达国家,它们都反对美国和苏联的控制。

这一思想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和最终形成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认为整个世界可以划为三种势力、三个世界: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

美苏以外的欧洲、日本、加拿大属于第二世界;

广大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是反帝反殖的主力军,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二、极左外交思潮对中国的冲击、影响

1.极左思潮的特点:

1.在理论上对传统的“时代”学说持教条主义的态度。

2.以“中国革命中心论”为主要表现形式,过高估计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将所谓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4.在具体政策上,以反对帝、修、反为号召,搞“两个拳头打人”、“四面出击”。

2.极左外交思潮对中国外交的冲击与影响:

否认建国以来正确的外交路线,大造外交部的权,同时还强迫中国的驻外使节召回国内参加“文革”,致使中国的外交机构一度陷入半瘫痪状态;

酿成了许多不应有的外交纠纷,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几乎陷于中断。

三、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重建及其意义

陈毅在二月抗争失败后,逐步失去了对外交部的控制,三砸一烧事件后,为周恩来扭转外交困局提供了机会。

从1969年开始,毛泽东又多次就涉外事务发表批示,认为,“世界革命中心——北京”的提法是以我为核心的大国沙文主义,是错误的。

并指示在对外宣传中不要强加于人;

周恩来也提出要批评极左思潮,并要求加强外事纪律。

经过1968年和1969年两年左右的努力,外交

工作中出现的严重偏差有所纠正。

到60年代末,除少数几个同苏联关系紧密的国家外,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均有所改善。

2.2曲折变化中的中苏关系

一、中苏关系出现分歧

1.苏共二十大引发意识形态分歧

2.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使双方分歧更加明显

3.两国关系出现分歧

(1)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

(2)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二、中苏关系恶化

1.两党公开论战2.分道扬镳三、中苏分裂原因及其再认识

1.意识形态分歧2.国家利益冲突3.中苏两国领导人个人因素

2.3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一、仍然处于相互敌视中的中美关系

1.围绕台湾问题中国同美国的较量

(1)台湾问题的由来

(2)第一次台海危机(1954)(3)第二次台海危机(1958)

2.中美大使给会谈

(1)背景

(2)过程(3)意义及评价

中美大使给会谈

从此,中美大使级会谈一直断断续续地举行,至

1970年2月维持了15年之久,共举行了136次谈判。

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评价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新中国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独创,它使中美两个大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了一个沟通和联系的渠道。

两国互不承认,却有会谈关系;

没有外交关系,却又互相派出大使进行长期会谈。

虽除了在初期达成平民返国的协议外没有取得其他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没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但对限制和缓和两国紧张关系无疑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没有中美大使级会谈,也就没有后来中美在台湾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更不会有中美的和解和正式建交。

二、中日民间外交

1.民间外交的开创2.民间外交的波折3.民间外交的发展三、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

1.中法建交历程

2.中法建交的原因

(1)双方都反对霸权主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

(3)中国采取区别对待资本主义的国家政策。

(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

3.119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的调整

一、1960年代末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重建及其意义

1.火烧英国代办处是“文革”期间中国外交混乱的顶点,不过它实际上也成为中国外交调整的一个契机。

2.毛泽东在痛斥王力的“八七讲话”,并对王力进行隔离审查的过程中,在中国外交系统形成或说是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决策机制,使外交系统的动乱受到遏止,一度失控的局面有所恢复。

二、“一条线”外交战略方针的提出

1.一条线战略的提出

中国在1970年代的国际战略方针,由毛泽东在1973年会见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时提出。

基主旨是从东到西建立一条包括美国在内的反苏的统一战线。

这一战线方针的实施,对于建立国际斗争新格局,促进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评价

“一条线”战略的确立和实施,促使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解冻有利于中国战略安全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

但一条线战略是特定形势下的产物,存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这一战略不可能化解中美之间存在的根本利益分歧,随着美苏战略态势的变化,中国从中获得的益处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二是这一战略对苏联威胁的估计过于严重,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处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时存在着“以苏划线”现象。

3.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

必要性:

首先,中国面临苏联的严重威胁。

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越来越恶化,到60年代末,双方已在边界屯兵百万,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战争。

为了缓解苏联的威胁,中国重新调整了外交战略。

其次,扭转中国外交的被动局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外交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外交面临重重困难,陷入困境。

中国对外关系几乎陷于中断,建交步伐迟迟迈不开,国际环境的日益恶化。

为扭转中国外交的被动局面,需要调整外交政策,建立一条更为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而调整对美政策是其中的关键。

可能性:

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需要中国。

4.三个世界的划分

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主席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三个世界的理论提出后,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第三世界的地位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这一理论彻底改变了中国以往依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外交思维,从战略上彻底扭转了“两个拳头打人”、“四面出击”的斗争方针。

三、中国外交的发展

1中美关系和解

2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758号决议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是于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的决议。

主要内容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结果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新的建交高潮出现:

至1973年底,已基本上完成了同西方发达国家建交的过程;

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迅速发展 ;

中断的正常友好关系得已恢复。

援外政策开始改变,对外贸易明显增长

四、中国外交的曲折

1.1973年下半年,“四人帮”掀起“反右倾回潮”2.1974年“四人帮”又发动“批林批孔”运动3.蜗牛事件4.风庆轮事件

3.2基本完成同西方国家的那次过程

一、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1.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

(1)中美关系解冻的背景:

尼克松主义力主美中接近,中国亦做出积极回应。

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

1969年初,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

尼克松是在美国面临严重困难和挑战时,决心部分地改变对外战略的政治代表。

在他执政期内,美国经历了战后最重大的外交政策调整,即:

推行“新亚洲政策”,实行越南战争越南化,以求从越战中脱身;

承认世界上有美国、西欧、日本、苏联和中国“五大力量中心”,推行以“实力地位”、“谈判时代”和“伙伴关系”为三大支柱的“尼克松主义”,调整美苏关系,改善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中美高层秘密接触:

乒乓外交与基辛格秘密访华乒乓外交

指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是60年代后期起,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开始为改善和缓和关系而进行试探和秘密接触。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应邀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

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应邀回访美国。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基辛格秘密访华

经过一系列的试探和接触,1971年7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开始了代号为“波罗行动”的秘密访华。

在北京的三天中,基辛格与周恩来进行了秘密会谈,毛泽东也亲自会见了他,双方达成了关于尼克松访华的协议。

7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了令世界震惊的公告,宣布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华。

1971年10月20日至26日,基辛格再次来访,为尼克松访华作具体安排,双方着重讨论了台湾问题和尼克松访华期间将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的草案。

(3)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尼克松访华

“文革”后期,中共开始考虑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中美之间展开秘密谈判。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

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

2月28日中美双方签订了《联合公报》。

《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为:

第一,双方阐述了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

在列举了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肯定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之后,强调指出双方同意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反对大国勾结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

第二,关于台湾问题。

中国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反对“两个中国”。

美国声明:

美国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美国重申了它对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第三,关于两国关系。

双方将逐步增加在科技、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

《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中美关系的徘徊

3.中美正式建交:

二、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及发展

1.中日关系正常化

美国的越顶外交促发日本的超前外交,但日本对华的超前外交,并没有完全偏离战后日美协调的外交轴心。

2.中日关系高潮

三、同其他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西欧某些国家逐步结束它们的殖民统治,使原来在外交政策上同美国捆得很紧的西方国家,毫无顾忌地同中国纷纷建立外交关系。

到70年代末,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0多个,仅此期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近70个,绝大多数是西方国家。

中国基本完成了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建交高潮。

至此,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1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重大调整背景

1.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现代化建设2.对国际格局的新看法和对时代主题认识的转变3.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3.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基本国策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三、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

1.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2.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3.重视经济外交;

4.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4.2关系缓和与正常化:

1980年代的中苏关系

一、逐步和解

1.双边关系欲暖还寒

2.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谈判突破

3.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1)大三角力量态势的变化

(2)中苏各自内政变化为对外政策变化提供可能

二、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两国关系正常化

1989年1月苏联宣布将从柬埔寨撤军,这样,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基本解决,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条件成熟。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访问结束时,中苏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

中苏《联合公报》为两国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苏《联合公报》

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公报。

内容有:

宣布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和平共处五原则发展两国关系,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经贸科技文化交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一切争端,双方对国际重大问题的看法及各自的外交政策等等。

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4.31980年人中美关系的波折及克服

一、中美关系的波折

1979年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