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333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2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0页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docx

第三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笔记分享

配套教材: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

第三版(高敏雪)

笔记——国民经济核算

第一章总论

一、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1)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指按照一套既定的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对象:

一国经济总体。

(3)主要工具:

统计指标。

【注】:

国民经济核算运用统计指标对经济现实的描述不是统计指标简单的堆砌和松散组合,其具有以下特点:

[1]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规则设计核算体系的框架。

[2]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

[3]引入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试记账原理,使整个核算在数量上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4)目的:

通过提供系统而详细的数据,满足经济生活中的广泛需要。

【注】:

主要满足以下方面的需要:

[1]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包括生产、消费、投资、进出口、金融活动等。

[2]显示经济学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3]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的论证,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4]在核算日益国际化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5)重要性:

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

(6)系统原则

[1]整体性[2]层次性[3]关联性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

(1)SNA:

中文名为国际经济核算体系,是围绕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注】:

SNA相比于MPS所具有的优点:

①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的观念组织核算的。

②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大大扩充了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

③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的方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在核算方法上具有优越性,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以及基础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2)发展过程

[1]国民经济核算的演进过程阶段:

在此阶段,国民经济核算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宽,核算方法得以不断完善。

[2]国民经济核算向世界各国不断推进并逐渐实现全球一体化的过程阶段:

在此过程中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越来越具有国际可比性。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基于MPS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2)从MPS模式向SNA模式的转换阶段

(3)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

4.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1)理论基础:

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

(2)体系设计方法基础:

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3)方法基础:

统计学。

【注】:

方法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数据调查方法[2]数据分析方法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1.一国经济的范围

(1)定义:

国民经济范围是指该国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的活动形成的范围。

【注1】:

某国的常住单位是指在该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准)的单位。

如果一个单位不具有上述特征,就称其为非常住单位,其活动不能纳入该国国民经济的范围。

【注2】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以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常住单位”为基本主体,着重考察其全部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及其结构关系;一国的全体常住单位构成“经济总体”,并须依其属性特征划分为不同经济部门。

非常住单位只有再与所论经济总体发生经济交易或存在资产负债等经济关系时,才被纳入核算范围,并构成相应的“国外”部分。

(2)一国的经济领土

[1]定义:

是指由该国实行有效经济控制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范围内,该股票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

[2]包含内容:

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存在的众多经济实体,包括个人或住户,也包括企业、政府行政及事业单位等法律或社会实体。

2.国民经济中的单位和部门

(1)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分类

[1]定义:

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债务、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注】:

在现实生活中,机构单位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其突出的特点是,这样的单位都能够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的账户。

[2]具有机构单位条件的经济单位

①由单个或若干人组成的住户

②得到承认的法律和社会实体(也叫法人单位)

[3]机构部门分类

①非金融部门:

由主要进行非金融活动的常住企业单位组成。

其基本特征是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市场性经济活动,提供各种服务和非金融性服务,是国民经济中汇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并提供产品的主要部门。

包括国有企业单位、各种外资和合资合营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单位,也包括类似于企业准法人企业和为工商企业服务的非营利单位。

②金融机构部门:

由所有主要从事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组成,性质上与非金融企业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职能主要是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在整个国民经济资金运动中起着中转枢纽的作用。

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

③政府部门:

由所有通过政治程序设立、行驶政府职能的行政机关以及由正度资助的其他单位组成。

具有非营利性质。

其职能一是通过社会经济管理为居民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二是在全社会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关、军队、警察,也包括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各种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如医院学校等)。

④住户部门(居民部门):

由所有常住住户组成,该包括住户拥有的,无法归属于企业的个体经营单位。

其职能主要是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和进行货物和服务消费以满足人自身需要。

⑤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部门(NPISH):

是由向住户提供非市场性货物和服务的常住非营利性机构组成。

其区别于企业单位的主要特征是其的非营利性;而区别于政府是其不按正直程序设立。

【注】:

与上述机构部门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国外部门,是指包含了所有与该国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的国外单位,是对应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总和。

[4]机构部门分类的作用

①收入分配核算中:

可反映政府、住户和企业以及国外之间的收入流动和对收入的占有关系。

②金融交易核算中:

可以反映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尤其可以反映金融机构在资金运动过程中所承担的中介作用。

③资产负债核算中:

可以作为观察财产结构的前提。

(2)基层单位与产业分类

[1]定义:

基层单位又称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支核资料的生产单位。

[2]联合国分类标准:

目前推广使用的是2009年修订的ISIC(《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四版。

【注】:

该分类根据经济活动的主要产品的性质,再结合货物和服务的用途以及生产的投入、工艺过程和技术,对全部经济活动采用了四级分类标准,即小类、中类、大类和门类。

[3]中国分类标准:

2011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共包括20个门类。

[4]产业分类的重要性:

产业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分类。

要描述生产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进而描述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和相互联系,必须以产业分类为前提。

此外,与生产活动相联系,在同音字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中也有必要应用产业部门分类,以反映资源配置结构问题。

3.国民经济中的活动

(1)生产过程:

是国民经济的首要环节。

是指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利用,生产过程将各种投入转化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出,提供各种供人们消费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同时也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2)分配过程:

是将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以各种收入的形式分配给有关参与者的过程。

(3)消费过程:

是货物和服务用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使用的过程。

(4)积累过程:

是货物和服务用来增加资产的过程。

【注】为了实现更好的核算,国民经济核算还使用了交易这一概念:

[1]定义:

交易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

[2]作用:

由于经济活动大多以交易的形式发生,因辞了国民经济核算要对经济过程予以核算即实际上就是对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易过程进行核算。

[3]分类(从内容出发)

①货物和服务的交易:

一方面是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进口,另一方面是货物和服务用于消费、积累和出口。

②收入分配交易:

对应着当期新创造价值的整个分配过程。

③金融交易:

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表现了各单位之间借入和贷出的资金运动。

【注1】:

国民经济所有制类型的划分:

①公有经济:

指资产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即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②非公有经济:

指资产归中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归外商、港澳台所有的经济成分。

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注2】经济交易的主要类型:

①有偿货币交易②经常性现金转移

③资本(积累)性现金转移④易货交易

⑤实物报酬⑥实物报酬以外的实物支付

⑦实物转移⑧内部交易

【注3】交易的重新安排方法:

主要目的是更清晰地显示经济流量及其实质关系:

①改变交易流程:

指按不同于实际的途径记录所发生的交易。

②分割交易:

指把单一的交易记录成两个或多个不同分类的交易。

③确认交易的实际当事方:

指当一个单位代表另一个单位进行交易事,有必要确认交易的实际当事方。

[4]补充性质

①绝大部分交易都属于货币交易,但也可能发生飞货币交易。

②除了正常的经济交易外,还存在着各种非法交易、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

【注】: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包括三个要素:

一国经济的范围、国民经济中各经济单位、各经济单位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

4.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非核算内容)

(1)定义

[1]经济流量:

是指反映一段时间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内在地体现着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交换、转移和消失。

【注】:

大部分经济流量是交易的结果,故可以分为:

①货物和服务流量:

具体反映当期货物合服务生产、进口、消费、积累、出口等总量。

②收入分配流量:

具体反映当期各种分配性支出和形成的收入总量。

③金融流量:

具体反映当期各种金童工具下的借入和贷出量。

除了与交易相关的,还有一切其他流量也会改变经济存量:

①由经济之外的因素引发的流量:

如灾害,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发现。

②价格变化引起的持有资产损益引发的流量。

[2]经济存量:

是指反映特定时点的经济资源拥有量,代表一种价值储备,表现为资产和负债的持有。

【注】:

利用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的关系,可把经济流量核算分为:

①与经济存量没有直接关系的经常性交易流量核算。

②直接影响经济存量的资本性交易流量和其他流量的核算。

(2)对应关系:

在特定时期下,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的基础上发生的,然后经济流量变成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为了期末状态。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

1.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基本规则

(1)记录方法:

从复式记账到四式记账。

【注】:

和工商会计所运用的记录方法相比,国民经济核算的记录方法有两个特点:

[1]从整体上看,国民经济核算(除国际收支核算外)只在复式记账意义上借鉴会计的方法,并不是直接采用会计核算的借贷记账法。

[2]大部分交易都会涉及两个机构单位,和工商企业会计主要立足于交易一方进行记录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会把交易双方都纳入核算框架之中,会涉及两个单位各自的复式记录,这样,复式记录就变成了四式记录。

复式记账方法对国民经济核算也有重要作用,体现在:

[1]可以检查不同核算之间的一致性,以保证整个体系的平衡预算。

[2]通过复式结构,可以使不同核算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不仅仅是一个松散的数据体系。

(2)数据系统归集方法:

账户和平衡表

【注1】:

账户是配合复式记账(严格来说是借贷记账)用于归集、过录各单项交易的工具。

国民经济核算引入账户不是为了数据记录,而是为了使整个数据体系得到系统归集表述的工具,结果是一个账户体系。

从功能上看,国民经济核算的账户类似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财务报表。

而平衡表是用来作为数据载体和系统归集工具。

实际上,一个账户就是一个平衡表,有时候可以将不同账户合并或并列起来,形成更加综合的平衡表。

【注2】:

统计平衡的三种类型:

[1]时期指标间的平衡[2]时点指标间的平衡[3]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间的平衡

【注3】:

统计平衡表的种类:

[1]单式平衡表

①定义:

是采用单式记账方法编制的平衡表,只要求同一张平衡表内保持适当的平衡关系。

②类型:

收付式平衡表和并列式平衡表。

[2]复式平衡表

①收付式账户②并列式账户③矩阵式平衡表(账户)

【注4】:

矩阵式平衡表的行列意义:

[1]行方向:

一般代表实物的流出及其去向。

[2]列方向:

一般代表实物的流入及其来源。

其中:

对于收入和支出等价值流量通常采用相反的规定。

(3)记录的时间约定:

权责发生制

【注1】主要存在两种记录时间的原则,一是现金收付制,即以实际支付的时间作为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

二是权责发生制,是在交易事项发生之时记录经济活动的发生,它表现为经济价值被创造、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

【注2】国民经济核算之所以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时间记录原则,是因为:

[1]权责发生制的记录时间与国民经济核算界定经济交易和其他流量的方式完全一致。

[2]现实中存在大量非货币性交易,尤其单位内部交易,不适合用现金收付制原则。

(4)估价方法的选择:

以现期价格为基础。

(5)其他特殊处理方法

[1]汇总:

是指国民经济核算对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做宏观核算,为了给出相应的经济总量,需要对同一时期内同一类活动进行汇总的行为。

【注】:

汇总可以是总体层面的,也可以是部门层次的。

[2]合并:

是指为了集中反映一个部与其他部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有时需要对那些发生在同一个部门内部不同经济单位之间的同类交易或借贷关系进行合并。

[3]取净额:

是指一个部门在某些获得上可能同时存在两种对应的流量,比如银行机构,既有存款存入,又有存款兑付,既有贷款发放,又有贷款清偿,面对这些情况,国民经济核算有时需要将二者相抵,以其差额记录,这就是取净额。

[4]改道和分解:

改道是指改变经济交易发生的实际流程,按照不同的交易实际途径的路径进行记录核算。

而分解是把现实发生的单一交易分解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交易分别记录。

(6)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出指标就算到哪里,使用指标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受辱与派生收入、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就在哪里分界。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

(1)核算体系的组成(5个子体系,按SNA-1968分类)

[1]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是对国民经济生产成果和收入分配过程和核算,主要涉及货物和服务流量与收入分配流量。

[2]投入产出核算:

其对象是生产过程中各产业相互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和服务流量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3]资金流量核算:

是对整个金融过程做出宏观描述,各种金融交易流量是核算主要内容。

[4]资产负债核算:

其目标是编制一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是存量意义上的核算。

[5]国际收支平衡核算:

是对一国所有对外经济活动做系统核算,包括对外货物和服务贸易,对外收入分配和对外金融交易。

【注】:

若按SNA-1993给出的另一种分类模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分为“中心账户体系+其他核算表”的形式:

[1]经常账户:

是对国民生产、收入分配和徐傲风过程的核算。

[2]积累账户:

是对那些会改变经济存量的活动的核算,主要是投资和金融交易。

[3]资产负债表:

是对一国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

在中心框架外,还包括集中反映对外关系的国外账户、反映产业间关联的供应使用表(即投入产出表)及其他附属核算内容。

(2)基本核算表

[1]国内生产总值表:

是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生产、分配和使用总量的核算。

【注】:

具体包括四张表: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国内生产总值总表。

[2]投入产出表:

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向生产领域的延伸,详细描述了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利用的钟家坝产品流量,揭示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注】:

具体包括三张表:

供给表、使用表和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

[3]资金流量表:

是从收入分配和资金流动角度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补充。

【注】:

具体包括两张表:

实物交易表和金融交易表。

[4]国际收支表:

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

前者集中反映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及其收支平衡状况,后者则反映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状况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存量变化。

[5]资产负债表:

是对一国和各部门经济存量的核算。

一方面是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是负债和资产净值的核算。

【注】除了上述基本核算表外,还有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把核算对象从经济活动眼神到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是对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核算内容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1、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

(1)经济生产的定义:

国民核算所讨论的生产是指经济生产。

经济生产是指在人类参与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

(2)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生产活动类别

市场化生产

为自己最终使用的生产

其他非市场化生产

货物生产

所有生产,无论是否实际出售

所有生产,包括用于自己消费的生产和用于自己积累的生产

所有生产

服务生产

所有生产,其中包括对住户提供的市场化服务生产

租户自有住房所提供的服务

所有生产

未被核算的生产

住户内部自给性服务生产

(3)特定时空的生产核算范围

[1]空间限定:

是指生产核算所对应的经济总体的限定。

[2]时间限定:

是指所核算的生产活动的起止时间的限定。

[3]特定时空的生产核算:

一旦确定了核算的起止日期,生产核算的原则就是:

凡是在此期间内发生的生产活动都应该包括在内,不属于此期间内的生产活动不应该包括在内。

2、生产者的定义和区分

(1)定义:

生产者是生产活动的实施者。

(2)生产者的确认

[1]最小生产单位:

基层单位

【注】:

以基层单位为最小生产单位的原因是因为基层单位有利于对生产进行比较精确的产业划分,为研究生产结构提供比较确切的数据资料。

[2]主要生产活动和主要生产者:

在特定企业中,如果某项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有最大的比重,该生产活动就是企业的主要生产活动,该生产活动的单位(基层单位)就是该企业的主要生产者。

[3]次要生产活动的次要生产者:

是指不属于该企业主要生产活动(其增加值所占比重次于主要生产活动),但是也以对外提供产品为目的的生产活动,该生产活动的单位(基层单位)就是该企业的次要生产者。

[4]辅助生产活动的辅助生产者:

是指其产出不对外提供,而是为企业主要或次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而创造条件的生产活动。

该生产的活动单位(基层单位)就是该企业的辅助生产者。

【注】:

主要生产活动和次要生产活动计入GDP,辅助生产活动不计入GDP。

(3)生产者的分类

[1]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可以立足基层单位进行产业分类。

[2]按照基层单位所归属的机构单位的性质,可以对生产者进行机构部门分类。

[3]按照生产者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的身份和性质,可以区分为市场生产者、自给性生产者和其他非市场生产者。

【注】:

市场生产者是指大部分产出都是在市场上销售的生产者;自给性生产者则是指其产出主要用于满足自身最终使用需要的生产单位,自身最终需要包括为自己制造固定资产(如房屋、机器设备)和为自己提供消费品(如食品)两种情况;其他非市场生产者主要由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组成,是免费或以无经济意义的价格向住户或社会提供产出的生产者。

依据这种分类,可以分析经济生产市场化的程度。

3、产出及其类别

(1)定义:

产出是生产的结果。

可以笼统的称为产品,或者更具体地称为货物和服务。

(2)产出的类别分类I——货物和服务

[1]货物:

是有形的产品。

例如面粉、煤炭、计算机等。

货物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交易从一个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

其生产和交换是可以分离的,生产和使用也是可以分离的。

而且不仅在时间上可以分离,在空间上也可以分离。

【注】:

货物生产有两个明显特性:

第一,可以储存;第二,可以运输。

[2]服务:

是无形的产品。

如运输服务、维修服务、美容服务等。

服务是按具体的要求提供的产出,不能脱离生产而单独交易。

但生产完成时,服务必定已经提供给了消费者。

【注】:

服务的生产有两个明显特性:

一是不能储存;二是不能运输。

(3)产出的类别分类II——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1]中间产品:

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2]最终产品:

是指当期生产的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注】:

GDP核算中只核算最终产品,不核算中间产品。

4、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核算思路

(1)定义:

从价值构成上来看,GDP是指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从实物构成来看,GDP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2)GDP的计算方法:

一方面可以通过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加总来计算GDP,包括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来计算GDP,即支出法。

5、生产核算中的价格选择及其构成

(1)价格分类

[1]生产者价格:

是指生产者向其产品购买者收取的价格。

[2]购买者价格:

是指购买者为购买产品而支付的价格。

(2)价格选择:

用生产法计算GDP一般要采用生产者价格,用支出法计算GDP,则需要采用购买者价格。

【注1】:

基本价格是指不包括生产税时的产品价格。

在生产核算中,一般倾向于采用基本价格进行估价,如果不具备基本价格,则采用生产者价格(即含生产税的产品价格)。

【注2】:

价格代表了单个产品的市场价值,其大体包括以下主要成分:

[1]生产中所消耗的其他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2]生产中磨损的固定资产的价值

[3]生产中所消耗的人工价值,即劳动者报酬

[4]生产中形成的剩余价值,常表现为向政府支付的税收和生产者盈余。

二、增加值核算:

生产法和收入法GDP

1、增加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1)定义:

增加值核算是对生产过程及其成果的核算。

(2)计量方法

[1]从形成过程计量:

增加值是生产者当期生产的产品价值扣除所消耗的其他产品价值后的余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之差。

这是生产法增加值核算的思路。

[2]从分配角度计量:

增加值被各生产参与者获得,由此可以通过不同要素的收入项目加总来计算增加值,这是收入法增加值核算的思路。

【注】:

两种思路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各要素收入项目之和。

(3)增加值核算的内容:

总产出核算、中间投入核算、增加值各要素构成项目核算。

2、总产出核算

(1)总产出的基本内容

[1]定义:

总产出是指各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注1】:

从实物构成来看,总产出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个部分,后者是被最终用于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而前者则是被其他生产过程消耗的产品。

【注2】:

从价值形态来看,总产出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的价值,前者是指为生产这些产品而消耗的其他中间产品的价值,即转移价值;后者就是增加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附加上去的价值。

(2)作用

[1]总产出是计算增加值指标的基础。

[2]总产出作为当期生产产品的总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国民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