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418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docx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甘肃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纲要

(讨论稿)

二〇〇五年六月

一、甘肃林业“十五”发展简要回顾

(一)我省林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民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林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回眸“十五”,是我省林业建设历史上发展最快、成就最大、质量最好、形势最佳的五年。

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明确了发展的定位

我省自然条件差、森林资源总量少、人均占有水平低,是一个多山、多沙、多灾、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省份。

我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林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林业建设对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具有重要意义,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

“十五”期间,林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在省内社会各界达到广泛共识,实现了对林业认识的重大飞跃,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全省上下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林业建设、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林业的可喜局面。

2、清晰了生态建设的思路

根据《决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我省适时对林业建设方向做出重大调整,确立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

在具体发展思路上:

首先,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抓项目的战略部署,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四大林业重点工程统领全省林业发展;第二,在强化工程管理上,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双轨”分片包干制、工程监理制、区域一票否决制以及检查验收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全省宏观调控,“三专两单”制等;第四,在工程实施和规划设计方面,努力做到整山整沟、整县整乡“双推进”;第五,在科技支撑方面,注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倡扬乡土树种,提倡多树种混交、乔灌草混交。

清晰的林业发展思路,极大地促进了我省造林绿化速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3、完善了政策法规

“十五”期间,制约我省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加快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创新不断深入。

在法治建设方面,先后颁布实施了《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同时加大了执法检查的力度;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央、省以及各级地方财政对林业的投入大幅增加,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在配套政策措施方面,省上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也都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完善了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2004年开始,张掖等5市和正宁等55个县(市、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实施意见、细则或通告,全省以实施封禁面积达1.05亿亩,占应封禁面积的44.8%。

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为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建设成就

1、林业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1—2005年,全省完成营造林面积3093.42万亩,其中,完成造林面积2636.03万亩,封山育林457.39万亩。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深入,植树3.75亿株。

(2005年为计划完成数,下同)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并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期间,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12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3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200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十五”期间,管护面积达到5936万亩。

共安置和分流企业富余职工43110人。

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工程继续加强。

“十五”期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965.42万亩,其中,完成造林598.03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67.39万亩。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截止2003年年底,全省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达41处,总面积12627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77%。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面积6729.9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9.88%。

大熊猫、金丝猴、牛羚、野骆驼、林麝、普氏野马、珙桐、胡杨、兰科植物等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省湿地保护区总数达到9个,面积为2184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990万亩。

“十五”期间,我省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林业建设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经国家林业局历次检查验收,全省年均造林面积合格率达到83%以上,造林面积保存率达到97%以上,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实绩综合评分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

随着我省四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后,林业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累计争取中央和省林业建设总投资达86.9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72.2亿元;省级专项资金5.3亿元;林业贴息贷款9.4亿元。

特别是2004年,在国家对退耕还林造林任务大幅度压减的情况下,经多方争取,年度林业总投资仍达到22.8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2004年开始我省进入了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当年补偿面积和资金均占到国家总额的二十分之一。

“十五”期间,我省共引进林业外援项目12项,受援资金总额达2.1亿元人民币,项目区涉及9市33个县(区)。

2、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全省各地以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契机,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林果、加工、种苗、花卉、旅游、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化进程。

据统计,2004年全省林业总产值52.91亿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2.53%。

经济林总面积达981.7万亩,果品产量133.5万吨,实现产值252亿元。

全省森林公园73个,投入资金7700多万元,全年接待游客3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00多万元。

全省花卉栽培面积达4.5万亩,年产值达3.7亿元。

全省目前建立野生动物繁育养殖基地100多处,野生动物繁育养殖2.5万多头(只),年产值800多万元。

3、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一是林业科技事业有新的进步。

共取得项林业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完善县级以上科技推广站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个。

二是林木种苗建设得到加强。

到2003年底,建有苗圃多个、良种基地处、采种基地处,全面完成供种供苗任务;良种使用率达到%,比“九五”期间增加了%。

三是基层林业工作站得到巩固。

到2003年底,全省已建林业工作站个,强化了管理、组织、指导、服务的职能。

四是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得到提高,森林火灾的受害率控制在%以内。

五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已建防治检疫站个,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以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

六是林业执法体系逐步完善,林业案件查处率不断提高。

七是林业信息网络和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顺利开展,相关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三)基本经验

l、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一是要以人为本,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林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林业建设必须着眼于充分调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让林业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建立节约型林业,大力提倡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依靠科学进步推进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坚决遏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象,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是转变林业增长方式,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林业建设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四是人与自然相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林业建设要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建设自然。

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林业建设的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林业才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2、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我省林业四大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并整体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调整和优化了林业生产力布局,带动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全面加快林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林业建设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升。

2001—2005年,年均营造林达618.68万亩,是历史上造林最多的5年,也是造林质量最好的5年。

据国家林业局历次检查验收,全省年均造林面积合格率达到83%以上,造林面积保存率达到97%以上,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实绩综合评分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

3、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展了国有林区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的探索;同时,在中央《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和推动下,出台了有关的配套政策,从而有效地激发了林业的内在活力,各种生产力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新趋势,形成了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新格局。

4、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

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为标志,使我省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和位于大江大河源头、大型水库、沙漠周边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2000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的被动局面,我省林业开始步入了一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良性轨道。

5、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

针对我省林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建立发生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地遏制了林地逆转、超限额采伐和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活动。

不断完善和规范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稽查,强化调控措施,保证了每年几十亿林业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

切实加强造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完善检查验收制度,建立了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使造林质量逐年提高。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省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林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还很不适应,有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生态环境治理与破坏相持

我省地处西部,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1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9.2%,沙区土地面积达24.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8.4%,局部地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全省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进入新世纪,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和新突破,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根据最新的森林资源监测结果、荒漠化监测结果,我省生态环境正在由“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转变为“整体治理,局部好转”的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存在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以及艰巨性长期并存的特点,因此林业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

2、森林质量偏低,经营水平亟待提高

森林整体质量不高,与可持续经营差距巨大,据全省森林资源清查,林分平均每亩蓄积量只有5.97立方米,人工林仅为2.14立方米,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5,其中郁闭度0.2—0.3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很多林区的森林无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非常低下,中幼林抚育和人工纯林改造任务越来越重,森林经营水平亟待提高。

3、供需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资源总量不足,我省林产品供给以及森林生态服务能力有限,社会需求与林业供给之间矛盾十分突出。

首先,天然林禁伐后,商品材采伐限额为零,所需木材全部依靠外来,木材短缺问题十分严重;第二,林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林业内部第二、三产业发育不充分,产业链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产品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对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以及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新产品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此外,林业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社会化服务薄弱、社会中介组织、产品环保标准以及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4、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

多年来,对林业基础设施投入欠帐太多,林业发展基础薄弱,林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林木种苗不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科技、信息等服务手段落后;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不断扩散蔓延,常发性病虫害居高不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严峻;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每年因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林业基础设施对林业两大体系建设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苗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5、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目前,我省林业处于整体转型时期,林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现行的林业管理和经营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主要为:

一是林业产权制度尚待完善;二是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尚未实现合理流转;三是重点国有林业企业和国有林场改革缓慢,森林资源产权不清,森工企业政企不分,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四是适应分类经营原则的资源管理体制亟需完善;五是按照“政事分开,分类管理”要求的林业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缓慢;六是林区资源管理体制不顺,近年来,各地在国有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设立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造成了多头管理、相互扯皮,严重影响了林区资源、森林“三防”和森林旅游开发。

6、林业科技支撑有待进一步强化

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科技资源分散,缺乏成果共享机制;科技成果与林业建设实际结合不紧,现有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缓慢;缺乏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科技管理工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面向林业生产建设一线的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尤其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体制和政策障碍尚多,影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利用。

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

(一)当前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追求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已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

森林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林业问题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生态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国际关系问题。

德国、芬兰、瑞典、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的艰苦努力之后,目前已初步进入林业可持续发展阶段。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预示出我国林业发展的方向。

另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既是一个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拐点,也是一个生态建设上的重要拐点。

在这个阶段,也往往是一个国家开始重视生态建设的时候,充分体现了盛世兴林这一客观规律。

与上述国家相比,我们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我们都可以学习、借鉴,这将大大缩短我们的发展时间,降低我们的发展成本。

这些,既给我国林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对我们的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提出了严峻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人均GDP达到或超过1000美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因此,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林业工作,全国民众更加关注生态建设,对林业的投入急剧增加,林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一;在国家实行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大前提下,中央明确提出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重点向“三农”和生态建设倾斜;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出台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对新世纪的林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都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条件保证。

同时,CO2排放量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森林资源;社会平均利润的减少,使林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扩大社会就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问题的凸现,把林业产业推到了更加显要的位置;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为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更好的认识基础。

可以说,我国林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全国上下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大好局面。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从总体上讲,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很突出,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特别是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盲目开发建设,出现了乱占林地、湿地,违规买卖森林资源,随意改变国有林场权属,轻率撤并基层林业机构等情况,这些问题都给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我省形势看,当前全省林业发展形势总体上既有与全国“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艰巨性相同的特点,也有我省自身特点。

我省生态状况是历史形成的多年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率领各族人民群众,坚持大力植树植树不动摇,严格保护林草植被不松劲,天然林区全面封禁,沙区治理有效推进,宜林荒山广泛绿化,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生态治理明显加强,生态破坏得到控制。

当前我省林业发展形势可以概括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二)需求分析

1、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我省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然而我省又是一个多山、多沙、多灾的省份,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沙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一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任务繁重。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我省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覆盖率18.21%,而我省仅为9.9%,而且分布不均,质量不高,人均有林地、林木蓄积量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培育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造林难度大,成本高,投入不足。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省造林绿化本身就难度大、成本高,加之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造林地不断向远山、深山、沙区推进,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越来越高,然而我省各级地方财政造普遍困难,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林业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三是管护难度的大,经费短缺。

随着造林速度加快,森林面积不扩大,森林管护任务逐渐加大,管护成本逐年提高,管护经费的严重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造林造林成果的巩固。

四是依法保护森林资源任务艰巨。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和地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一些党政领导和项目建设单位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非法征占用林地的现象屡禁不止,依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巨大。

五是林业产业化发展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改善生态,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省林业的重要历史使命。

林业建设要的任务是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我省尤为迫切。

其次是要求林业必须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2020年之前,必须保持一个长期的高速增长态势,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生态建设的要求。

三是必须增强生态治理区域的针对性和植被恢复方式的有效性,尽快基本解决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

2、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我省林业建设,一是必须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力加强生态治理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大开发奠定生态基础;二是必须充分发挥林业地域广、领域宽的优势,为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繁荣山区、沙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必须处理好林业建设的总体推进与重点区域突破的关系,突出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以区域林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全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3、经济快速发展对林产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扩大,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将呈明显增势。

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林业的需求已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对森林非木质林产品消费和森林服务将成为时尚潮流。

这些都要求林业,在突出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人工用材林,优化林产品结构,努力保证木材及林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人居环境、森林休闲和绿色生态产品等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4、主要林产品市场需求趋势

据预测,我国的木材及林产品需求量仍将稳步上升趋势。

2010年木材需求量将达到21400—23000万立方米,据此我省生产建设用材供求矛盾仍然突出;经济林产品需求仍呈上升了趋势。

到2020年木材需求、人造板及各种装饰板材需求、经济林需求以及其它林产品的需求总量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森林生态旅游、优质果品和森林食品等需求将呈现出跳跃式增长,这些都将为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动力。

三、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通过林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国家、地方、集体、单位、个人相结合,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将林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

——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严格保护天然林、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积极发展人工林、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强森林科学经营,实现森林木质和非木质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突出宏观调控的作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主要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城乡林业协调发展。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在植被恢复方式上,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飞则飞,造、封、飞结合。

——坚持科教兴林。

依靠科学技术,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坚持依法治林。

不断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

(三)发展战略

在生态体系建设方面,主要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天然林区林业、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农区林业、以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为主的荒山林业、以道路水系绿化为主的绿色通道林业、以城镇村庄绿化为主的城市村镇林业和以防沙治沙为主的沙区林业等六大块布局林业生产力。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加快发展具有林业特色和优势的林果、加工、种苗、花卉、旅游、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六位一体”的林业建设格局。

(四)“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