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641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docx

教育技术考研复试专业知识点经典总结教学内容

复试教育技术专业问答

1、初试科目的分析?

本专业考试科目,首先说C语言与Web技术:

C语言编程和Web技术各占一半,C语言以《C程序设计》一书为主,侧重理解基本计算机逻辑,如循环语句、条件判断、数组、指针、链表等,其中指针和数组是重点。

Web技术有两个方面:

一是Web互联技术,即我们所学习的网络基础部分,TCP/IP原理,了解网络的基本硬件和软件架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应用服务。

二是Web编程。

即我们所学习的HTML编程、ASP编程等内容。

ASP编程无可避免地涉及Web数据库编程。

另外一门专业课是教学设计或数据结构。

实际上这是偏文和偏理两个方向,任考生选择。

教学设计除了以乌美娜的《教学设计》一书为主要参考书目外,可能还要看其他一些书,例如《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等相关书籍。

数据结构则参照清华大学的严蔚敏的《数据机构(C语言版)》即可,当然要选择一些习题集做做以求熟练。

2、教育技术的热点问题

专题一:

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1、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

2、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理论与建设

3、教育技术哲学研究

4、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建设与发展研究

5、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题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3、信息素养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专题三:

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1、教育技术与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

2、教育技术与绩效评估的理论、方法、应用

3、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

4、教育技术支持的绩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题四:

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1、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基于网络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教育技术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题五:

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学习环境的理论研究

2、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3、学习环境设计、开发与应用的个案研究

专题六:

教育技术与知识管理

1、教育中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学生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基于blog的教育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专题七:

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

1、由师范教育向教育教育转变中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2、教师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问题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教育技术与教师的职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教育技术与教师的入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教育技术促进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体系、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题八:

教育技术应用的个案

应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案例。

李克东教授在山西师范讲座,从什么是研究生,研究生做什么,怎样做好一个研究生三个方面出发,讲解教育技术学当前的形式问题。

他指出,本科生重在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生则重点学习怎样做研究,怎样在实践中学习。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以德走天下,以志创未来,以发作学问。

同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当今社会的科学研究仅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李教授对教育技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

教育技术是应用技术优化教学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3、教育技术网址

中国教育技术网

中国教育技术学网http:

//www.chinaet.org/tg/

4、介绍教育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教学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3.具有媒体(幻灯投影、电视电声教材、计算机课件)制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

  5.了解教育技术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以教育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技术的本质、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类型的学科。

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

但只有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逐渐产生一个用于专门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的教授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可再现性、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在既定的目标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归属问题,国内外教育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

  1.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3.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4.此外,教育技术学还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5、介绍看过的一本书?

书名:

教育技术学

作 者:

何克抗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内容简介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思路是在不打破原有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加以优化、补充和更新。

通过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科学论证,以及对AECT’05定义与’94定义所做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出了能较真实地反映现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状况的、相对比较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定义,即:

“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材第二版的整个理论体系正是依据这一定义所规定的“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这两大研究对象,以及这两大研究对象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五个研究范畴而展开的。

在各个章节的修订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贯彻混合式学习的理念、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和绩效技术在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内容,力图反映新技术及其在教育和培训中的应用模式和方法,并介绍了美国当代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理论成果,以及我国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图书目录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第三章教学资源

第四章教学过程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第六章教学系统开发

第七章教育技术运用第八章教育技术管理第九章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评价

第十章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

6、有哪些教育技术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7.、教育技术人物介绍?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

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

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

电化教育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

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教育部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远程教育

张际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长期以来,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育应用、网络远程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和关注。

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SPSS)、课件开发技术、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

8、教育技术学现在的热点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张际平)

1、在新教学环境(技术支持的环境)下,需采用何种新教学模式和策略

2、技术对改善学校的哪些工作所起的作用最显著

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围绕学校工作的几个方面展开。

学校管理:

校长的决策支持、教务和总务管理、教师和学生档案管理等

教学方面的应用:

教师的教学工作支持、课堂的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与课外辅导、图书资料的电子化等

校园网建设: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网校的建设、网络的教学应用、通讯和对外交流等

3、技术对哪类学科和对象更为有效问题的提出基于现代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学习对象所起的效果将是完全不同的假设。

这一假设也是技术教育门类和学科的多样性以及学习对象的不同性和差异性

4、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5、成本效益问题

9、教育技术学几个名词解释

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网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

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征:

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准永久性地分离;教育机构或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学生主要是作为个人在学习,仅为了社交和教学目的进行必要的会面。

  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

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是:

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需要说明的是,后一代远程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前一代的否定或取代,不能把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看成是过时的教育。

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休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可以说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

随着因特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发展方向。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是必然趋势。

对于终身教育来说,传统课堂之外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这些人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甚至工作场所也不固定。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需要借助身边的一切可联网的设备,如计算机、PDA、手机等,随时随地连入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学习。

所以,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在教育领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移动学习的概念、产生、特点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如设备独立、设备自适应、短消息眼务、基于串口的通信等;第三部分通过案例介绍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作 者:

王建华张珑

电子学档:

作为教学信息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事物,电子学档强调在多媒体和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自己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过程,这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能,另一方面提高学习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学习。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关于电子学档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电子学档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电子学档的教学特征和功效,并拓展了电子学档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时下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网络学习的展开有所启示。

电子学档(e—learningportfolio,缩写为ELP或ePorffolio)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

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作品、学习参与、学习选择、学习策略、学习自省等材料,主要用于现代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评价、讨论、设计等,主要由学习者本人在他人(如教师、学伴、助学者等)的协助下完成,档案的内容和标准选择等必须体现学习者的参与。

图1给出的是电子学档的内容框架。

结合电子学档概念的阐述,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档案(无论是电子的还是传统的)应该包括下列元素:

学习目标;材料选择的原则和量规(从随意的成长中记录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的作品范例;教师反馈与指导;学生自我反省;清晰合适的作品评价标准(基于量规rubrics的标准);标准和范例。

电子学档的应用,信息化学习:

ePBL(eportfolio—basedlearning)

我们把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电子学档进行自主学习、知识管理、学业评价的基本学习模式概括为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ePBL)。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能够以一种信息技术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加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方式和技术。

正如FranciscoMachadoMarch所说,学习档案是学习者实践和智力的所有物,与他们个人的学习和发展相关。

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ePBL,能增强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责任感和自我表现效能感。

很明显,基于电子档案的学习(ePBL)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参与、协作和实施,个人学习需要成为学习的中心,鼓励自我指导(self—directed[leaming)的学习;给学习者更大的学习权限,学习者自己对学习负责,强调学习者个体关于学习过程、目标和方法等的反思;强调基于表现的评估(performance—basedassessment)。

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构建了这样一个框架:

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接触到一个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表达的电子平台,来创建和继续提高个人的学习档案。

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校园数字化的现状:

数字化产业已经由原来的注重产品价格向着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方向转型,尤其是教育领域。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但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缺乏统筹有效的投入机制。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有效满足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投入内容上,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创意产业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创意产业实指文化创意产业,狭义的创意产业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

目前人们在使用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时,基本上混同了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甚至在智慧产业和文化产业层面上错误地加以使用。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

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

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这实际上是广义的创意产业解释)

“创意产业”这一新术语的出现当然有其自身的背景和语境。

新术语、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旧术语旧行业的反思与批评。

反映了对旧行业的理论范式、现有机制、政策趋向和实际运作的调整或反拨。

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

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媒介素养

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

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9、介绍何克抗的最新文章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2009

文书从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基础的完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形成、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的创建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大规模贯彻实施等六个方面,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本世纪以来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新发展。

认清这种发展趋势,既对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2009

本文从基础教育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出发,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国为迎接这一挑战所采取的,比较具有代表性且有一定权威性的最新应对举措与做法———主要涉及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有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作者将这些不同应对举措与做法分成“西方学者的

对策”和“中国学者的对策”两大类,并对二者作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便为广大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009

10、介绍《教学论》本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它在借鉴、吸收国内外有关著述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出教学论的各基本论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反映了时代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独创的见解。

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要素、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论的科学化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学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参考

  第一章教学概述第二章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

  第三章教学要素第四章教学规律第五章教学过程第六章教学目的

第七章教学内容第八章教学环境第九章教学原则

第十章教学细则、方法和手段第十一章教学组织与管理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第十三章教学论与学科第十四章教学轮的科学化问题

后记

 

11、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哪种基础理论对教育技术影响最大?

答:

主要理论基础有:

一、客观主义的感觉论二、传播理论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四、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观、系统理论、系统方法

12、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

"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

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