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608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李佩: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百岁老人李佩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她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

李佩的丈夫郭永怀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后来因飞机失事为保护核试验数据而牺牲。

那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当时得知丈夫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

那个晚上她完全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

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

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到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

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

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老太太对李伟格说。

至今,李佩先生客厅里的茶几还是60年前回国时家里的陪嫁。

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捐了。

郭永怀走后,写字台、书、音乐唱片,捐了。

李佩先生一生教学的英语教案,捐了。

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为智障幼儿园,她都捐钱。

直到前年,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

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1987年,李佩退休了,她高兴地说,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

可她没有一天退休,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而李佩的晚年差不多从80岁才开始。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

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

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程郁缀、沈天佑、高登义、甘子钊、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有人回忆,在讨论“钱学森之问”求解的根本出路时,三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并列而坐。

北大资深教授陈耀松先生首先说了“要靠民主”四个字,紧接着,郑哲敏院士说:

“要有自由。

”随后,李佩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要能争论”。

这一幕在旁人眼里真是精彩、美妙极了。

她和李政道也探讨这个问题。

李政道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问,“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他俩也常谈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脑子里好些事”。

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编自从玉华《李佩: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相关链接

①年轻时的李佩非常美丽,照片里的她挽着郭永怀,笑靥如花,充满魅力。

“李先生在一个星期内的课堂里从没穿过相同的衣服。

那个年代生活很清苦,根本没有什么好衣服好料子,但她的衣服始终熨烫得整整齐齐,干净利落地穿去上课,形象永远优雅得体。

”李伟格告诉我。

即使到现在,她每天起床都要认真梳洗打扮,脸上涂一层薄薄的粉底,还会请人帮她画眉。

(付晓英《李佩:

跨越百年的尊严与力量》)

②李佩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做2分钟的学术报告,每学期都有70多名学生参加,这项工作至少要3个整天。

到第一天中午我就受不了了,而当我朝李佩老师那边一瞥,看见这位老人腰杆笔直,神情专注,并对每个演讲完的学生进行提问,我惊呆了。

她说,这是一场严肃的教学活动,教师精神饱满全情投入,才能激励学生出色地完成人物。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晓棣教授

4.下列对李佩被称为“湍流卷不走的先生”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跨越百年的李佩70多岁学电脑,80岁还在为博士生授课,81岁起创办并主持中关村大讲坛。

B.得知丈夫噩耗及女儿病逝,李佩极其镇静;在特殊年代,她仅以自己的言行表达着她不屈的意志。

C.追名逐利的今天,李佩却能把60万元存款没有任何仪式地捐献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D.晚年的李佩仍然认真梳洗打扮、涂粉画眉,她仍然像年轻时一样保持着对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精美计算尺,特别是浪琴怀表,因此1968年他牺牲时,李佩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了严重政治审查。

B.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和电风扇等捐了,写字台和音乐唱片等捐了,李佩最后只剩下了客厅中家里陪嫁的茶儿。

C.1987年之后,李佩退而不休,特别是她成了“中关村的明灯”后,从1998年到2011年创办了每周一次的中关村大讲坛。

D.对于“钱学森之问”的报本解决之道,几位先生认为需要靠民主、自由和争论,需要知识,更需要善于提问和探究。

E.如今的李先生在送别好友时总会在窗边看对方走远,这既有她对好友的牵念,也有对好友见不几时的留恋与不舍。

6.作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先生除了优雅得体而充满魅力的外在美,还有哪些职业精神之美?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麦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

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

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

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

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

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

长得真好。

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

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

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

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

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

他朝庄上望去。

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

他目测着路的宽度。

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

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

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

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

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

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

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

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

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

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

你看,土都是湿的。

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

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

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

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

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

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

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

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

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

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

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

您就行个好吧。

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

你去开吧。

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

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

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

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

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

厚重宽大的轮胎。

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

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

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

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

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

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

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

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

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

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

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

真心疼啊。

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

不怪你。

你回家吧。

都怪我自己。

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

细雨迷蒙。

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

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

老人是来还他钱的。

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

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

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

这钱我不能收你的。

老人说完。

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老人衣着,表现了老人的贫穷和节俭;写老人“盯着他”,说明“他”的行为引起了老人的注意。

这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B.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8、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中“他”驱车从麦地通过,老人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

授衡州推官。

隆庆初,三迁刑科给事中。

帝任宦官,旨多从中下。

化言:

“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

不当,则臣等论劾。

若竟自敕行,则喜怒未必当,而法司与臣等俱虚设。

”诏是其言。

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姤复之渐,请法天养微阳,词甚切直。

有诏言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

化偕同列言:

“厂卫徼巡辇下,惟诘奸宄、禁盗贼耳。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御史刘思贤等亦极陈其害。

帝并不从。

 

时高拱当国,路楷、杨顺以构杀沈炼论死。

拱欲为楷地,谓顺首祸,顺死,楷可勿坐。

化取狱牍示拱曰:

“狱故无炼名。

有之,自楷始。

楷诚罪首。

”拱又议宥方士王金等罪,化言:

“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

”忤拱,出为陕西参政。

 

万历初,累擢太仆少卿。

由南京大理卿召拜刑部左侍郎。

云南缅贼平,帝御午门楼受俘。

化读奏词,音吐洪亮,进止有仪,帝目属之。

会刑部缺尚书,手诏用化。

化言:

“陛下仁心出天性。

请饬大小臣僚各遵律例,毋淫刑。

《大明律》一书,高皇帝揭之两庑,手加更定。

今未经详断者或命从重拟议,已经定议者又诏加等处斩,是谓律不足用也。

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

”帝优诏答之。

 

十四年,应诏陈言。

请信诏令,清狱讼,速讯谳,严检验,禁冤滥,而以格天安民归本圣心。

帝嘉纳焉。

帝虑群下欺罔,间有讦发,辄遣官逮捕,牵引证佐,文案累积。

化言:

“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

”遂三疏乞归。

帝不许。

寻称病笃,乃听归。

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B.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C.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D.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在古代,有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习俗,谓之“冬至郊天”。

 

B.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

C.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舒化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

皇帝信任宦官与厂卫,处理罪犯、纠察百官等重要事务要跳过相关部门交付其直接办理,舒化等表示反对,皇帝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

 

B.舒化刚正不阿。

执掌大权的高拱想为路楷开脱罪责,而后又想加罪于王金,舒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由此得罪高拱,被外放任陕西参政。

 

C.舒化崇尚法治。

他任刑部尚书,向皇帝进言,建议皇帝命令大臣各自遵从法律,不滥用刑法,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D.舒化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

他应皇帝要求陈列多项刑律措施,以感动上天,安定百姓为宗旨,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都极力挽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

不当,则臣等论劾。

 

(2)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

帝优诏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4.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开头四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B.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C.“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D.“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E.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15.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

(6分)

(三)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在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发出了怎样的疑问?

,?

(2)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国家形势危亡和个人身世坎坷。

(3)《观沧海》中,曹操以“”和“洪波涌起”两句,直接描写海水的动态,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雄壮。

三.语言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B.“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对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

C.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

D.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政府和农民按比例分担保金的农业保险,由于受灾认定难等弱点,推行面临重重

障碍,因而,增强更为完善的政策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B.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地方车改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各

地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周密制定改革方案。

C.此时,他却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细心地调试着设备。

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刚刚

还有些年轻的惊恐的战士,情绪很快平稳了下来。

D.专家建议,考生最好选择在20号前后报名,切忌不要拖到最后两天,以免因报名人

数过多无法登陆或因初次审核被退回而延误报名。

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已经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决定性胜利,________洪水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十分艰巨,________是今年各项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倍努力地工作。

________要把洪水造成的损失夺回来,________要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的目标。

A.不过 虽然 不但 更

B.然而 尽管 既 也

C.但是 特别 不仅 还

D.虽然 尤其 既 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海峡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经历多少风雨,   ①    。

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

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   ②    。

实现两岸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

没有这个定海神针,  ③    ,甚至彻底倾覆。

21.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5分)

(1)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画面内容。

(5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写出漫画的寓意。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