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928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荷花淀》教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花淀》教案doc.docx

《《荷花淀》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花淀》教案doc.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花淀》教案doc.docx

《荷花淀》教案doc

《荷花淀》教案1

  一、结构 

  《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精心组织了“送夫”“寻夫”“奇遇”“学夫”等情节。

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它们分成了三大段。

作为“诗体小说”,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层,呈现出诗歌艺术所追求的“建筑美”。

  第一部分:

 水生参军,夫妻话别。

(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归途遇敌。

(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扑空归来(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险(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

 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高潮、结局、尾声) 

  1.伏击歼敌(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见(66─84自然段) 

  3.组织起来(85自然段) 

  二、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

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

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

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

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

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

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四、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

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

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

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

 “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

”这里,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

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五、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他们几个呢?

”──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

 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荷花淀》教案2

教学基本要求 

一、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育点  

    ◇ 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 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点  

◇分角色精彩地朗读对话 

◇分析、体会几处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 

(3)德育渗透点  

◇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重点与难点 :

体味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三、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

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本文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

 

◇由课文描写战争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即小说诗化)引出“白洋淀派”。

 

二、 整体阅读指导 

◇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

水生?

水生嫂?

明确: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 刻画人物方法?

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三、 语段赏析 

   ◇简洁朴素的对话描写 

1、当水生告诉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军,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 

   (平和的语气中透出她的温和、顺从、贤惠,其中有一丝嗔怪,更有一份理解与支持,不满意的口气表达了满意的心情。

) 

  2、当水生说家里的事靠她多做些了,她鼻子有些酸,但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 

   (没有豪言壮语,却深明大义,家里的重担自己挑,全力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同时对水生的理解、体贴感到心慰。

) 

3、分角色研读以下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体味含蓄而又委婉的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听说她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1、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 

  (因为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着,才不留心而被划破;参军去部队,本是意料之中,“明天”就走,又在意料之外,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她克制依恋之情,坚强自若。

细腻、丰富的感情全由这一个简单的细节而显露。

) 

2、学生分析下面细节描写作用,并比较与一般战争小说的区别。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叶变成了人?

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 

在打捞战利品时,战士们“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1、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哪里是写战争?

分明是诗的语言,抒情浓郁,诗意盎然,引人入胜,作者把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美化了。

是的,作者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

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 

 2、学生寻找类似景物描写的语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培养鉴赏能力。

 

 3、讨论文中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铺垫情节展开,增添文章诗意。

) 

四、人物与主题 

讨论并分析 

◇一群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的代表——水生嫂形象(勤劳、纯朴、温顺、善良,深明大义,勇敢自强。

) 

◇小说表现的主题: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五、总结与引申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孙犁作品的风格: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白洋淀派代表)。

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

“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其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

 

《荷花淀》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悉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的作用。

 

    3、使学生了解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路设想:

 

    1、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

 

    2、文学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

 

    3、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①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②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含蓄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③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新授内容:

 

 一、上课开始时介绍作者及显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作者:

孙犁,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一个作家群,被称为“荷花淀派”。

《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回答)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标题:

①夫妻话别  ②、探夫遇敌  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三、重点讨论: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听朗读录音:

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

 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益着人物心中的情。

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

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⑴:

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

可分三层:

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

”───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

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

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

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

”───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

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3、小结:

“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

a:

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b:

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有侧重地赏析了小说《荷花淀》里的三要素,详细分析了“夫妻话别”中的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五、练习: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⑴、“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⑴、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性格特点。

 

  ⑵、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六、板书:

 

                          荷花淀 

孙犁 

(孙树勋 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派”) 

             月(皎洁) 

             席(洁白)   构            作        

 景      水(银白)   成   清新     用      展现精神面貌 

         雾(薄)                           提供活动背景 

     物      风(清新)        宁静           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花(新鲜香)               

         追问          体贴、温柔           

 对                    机敏、稳重            1、反映人物的心理, 

             赞同          顾大局                  思想变化和性格。

 

     话                    明大义                2、交待事情经过, 

             应嘱          吃苦耐劳                 发展故事情节。

 

                           勇敢 

《荷花淀》教案4

教学目的:

 

一. 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教时。

 

二.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四.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

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

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

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

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 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

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

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

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

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

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

洁白、银白、透明。

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