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076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港台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港台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港台文学.docx

《港台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港台文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港台文学.docx

港台文学

台港澳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台湾和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同一性

●1、首先,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拥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文学传统,可以说,大陆文化是台港文化的母体文化。

●2、台港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如何将台港文学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总叙事?

●“抗战”以后中国文学非常明显地分成了三大块:

●第一块就是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文学。

(台湾文学)

●第二块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学。

(大陆文学)

●第三块就是我们过去忽略的日据时代的文学,这是日本统治下的殖民文学。

(香港文学)

●二、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相比自身的特殊性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本土性,对文学本土性格的强调。

●所谓本土性即一个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带有一个地区区域特色的文化,多带有风俗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区域文化。

其实质是中华文化母体和文学传统在特定地区延播时所形成的区域形态和性格,也可以说是一种次生文化或文学的地方特征,而不是一种独立性质的文化或文学。

●把“本土性”孤立起来,分离出去,事实上是分离主义的做法。

我们应警惕文学上的台独主义和台独倾向。

●2、是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文化

●3、台港文学不同于大陆社会的文化环境,使台港文学具有了自身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形态,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社会的都市化”。

●事实上,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相比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研究现状:

●刊物:

●台港文学的研究起始于80年代初,目前主要的研究刊物有《世界华文文学》《华文文学》《台港文学选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海峡》等,还包括各个大学的学报,人大复印资料辟有台港澳文学研究专栏。

●主要参考文献:

●1白少帆王玉斌等主编《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汪景寿《台湾小说作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陆士清《台湾文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潘亚敦《台湾文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下册),《杨义文存·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晋民《台湾当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黄维樑《香港文学初探》,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

●7刘登翰《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8赵稀方《小说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作品:

●9陆士清等编《台湾小说选讲》,1983年版。

●10李旭初等编《台港文学精品赏读》,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0年代台湾文学与杨逵的创作

●30年代台湾文学概述

●新文学社团及重要文艺刊物

●30年代初,台湾新文学逐渐走向成熟。

●1927年8月1日,《台湾民报》由东京迁入台湾,改为周刊,1930年3月,改名《台湾新民报》。

●《台湾新民报》还参与了1930——1931年的“台湾话文与乡土文学大论战”。

●黄石辉于1930年8月在《伍人报》发表《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一文,力倡“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做诗,用台湾话做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

●郭秋生于次年7月7日,在《台湾新闻》连载发表《建设台湾白话文—提案》一文。

●30年代中期新文学运动进入高潮与走向成熟,是以台湾文艺联盟(简称“台湾文联”)的成立为标志的。

●创作概况

●30年代台湾文学在质与量上都有长足进步。

杨逵的《送报夫》、吕赫若的《牛车》、杨华的《薄命》堪称佳作,并被胡风译编入朝鲜台湾短篇小说集《山灵》(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初版),受到祖国文化界的瞩目。

●杨逵:

“压不扁的玫瑰花”

●生平简介杨逵(1905——1985),原名杨贵,笔名杨逵、杨建文等。

1905年10月18日出生于台湾台南县新化镇。

主要作品及创作思想杨逵的文学创作涉借甚广,包括小说,戏剧、评论、散文、但以小说成就最高。

小说主要有《送报夫》(1932),《水牛》(1936),《归农之日》(1936),《模范村》(1937),《鹅妈妈出嫁》(1942),《泥娃娃》(1942),《萌芽》(1942),《无医村》(1942),《春光关不住》(1957);散文多收在《羊头集》中;戏剧创作有《父与子》、《猪哥仔伯》、《剿天狗》、《牛犁分家》等。

●他的小说创作主要集结在《鹅妈妈出嫁》里,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强烈民族意识同时,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及朴素的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送报夫》

●其次,于揭露现实黑暗中,透出理想主义之亮色。

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可以说是杨逵所有作品的一大特色。

●艺术特色

●杨逵的小说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长于刻化人物

●如《模范村》中对几个极度贫困农民的穷相的细腻刻化。

●结构颇具匠心

●如《鹅妈妈出嫁》

●注重象征手法

●如《泥娃娃》

●后期代表作《春光关不住》(即《压不扁的玫瑰花》)其象征手法的运用更为成功。

战时战后台湾文学

●战时战后台湾文学概况

●战时台湾文学主要是指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至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战后台湾文学则指1945年光复后到1949年国民党于台湾建立政权之前四年间的文学发展。

由于战时体制与战后的苍白过渡,战时战后台湾文学转入低潮,并经历了台湾文学史上一个被压抑被扭曲的凋零期。

●战时台湾文学概况

●1937年9月,又根据日本近卫内阁提出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制定了台湾“皇民化”方针,强迫推行“皇民化运动”。

●就这一时期的创作,诚若叶石涛在《一九四一年的后的台湾文学》一文中说:

“这个时期的作品没有良好的土壤,因此则是苍白枯萎的作品,却不能表示台湾人民真正的愁喜哀乐,亦不能比较过去光耀的白话文作品,更没有叙事诗风的伟大现实性:

只是一些营养不充足的消极的写实主义或为亚热带风土所主宰的浪漫的作品。

●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尤其是吴浊流以他们的不屈意志,饱蘸血泪之作,证明了现代台湾文学终于经受住了暴风雨的洗礼,从暗夜迈向黎明。

●战后台湾文学概况

●自台湾光复到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的大部分时间里,台湾文坛经历了一个相当苍白、萧瑟的过渡时期,以至被称为“文化沙漠”。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政治原因。

●其次是作家自身的原因。

失语。

●吴浊流在此期间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

●吴浊流:

铁血铸就的“诗人”

●生平简介

●吴浊流(1900-1976)本名吴建田,号饶畊。

台湾省新竹县新埔镇人。

●除1936年3月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水月》外,小说创作主要有:

中、短篇小说《泥沼中的金鲤鱼》、《功狗》、《先生妈》、《陈大人》、《波茨坦科长》、《铜臭》、《幕后的支配者》、《狡猿》等。

长篇小说代表作《亚细亚的孤儿》、自传体长篇小说《无花果》、《台湾连翘》,以及许多游记,旧体诗和文学评论。

●小说内容吴浊流小说创作以台湾光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主要成就在日据时期。

其小说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探讨知识分子的命运。

●处女作《水月》,制糖会社农场雇员仁吉。

●《功狗》中的主人公洪宏东。

●在对知识分子命运的表现上最具代表性的应是作者写于1943年至1945年间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小说通过胡太明三返祖国大陆的坎坷经历与心灵磨难,探讨了日殖下台湾知识分子的现实出路,书写了台湾同胞强烈的飘零感与孤儿感,突现了台湾人特殊历史情境中的“孤儿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与认识价值。

●揭露“皇民化运动”。

写于1944年的《先生妈》是揭露日本殖民者所奉行的“皇民化运动”的力作。

●《先生妈》主要写了两个人物:

先生妈和其子钱新发。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短篇《泥沼中的金鲤鱼》。

●揭露为官者的丑恶。

●这类作品集中于战后的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写于1947年的中篇小说《波茨坦科长》。

●艺术成就吴浊流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鲜明的历史性和现实感

●突出的民族性与乡土性

●强烈的讽刺性与喜剧性

反共文学与乡愁文学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

●一、战斗文艺运动

●1949年,国民党为巩固在台湾的统治,推行“反共抗俄”、“反攻复国”的基本国策。

●1950年5月,国民党召开“全国文艺协会”第一次大会,强调台湾作家的天职就是要把“反攻复国”作为神圣的任务。

●“战斗文艺运动”在5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60年代衰微走向没落。

●期间主要作家作品有:

●姜贵的《旋风》、《重阳》,陈纪滢的《荻村传》,潘人木的《莲漪表妹》、《马兰自传》,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是反共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号称“三剑客”的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在军人作家中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充满着反共意识。

●二、乡愁文学

●与50年代反共文学同时的是被称作“回忆文学”或“怀乡文学”的“乡愁文学”。

●作家多由大陆迁台的女作家组成,如林海音、苏雪林、谢冰莹、沉樱、孟瑶、郭良蕙等。

●乡愁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学原因:

●代表作有: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於梨华的《梦回青河》、聂华苓的《失去的金玲子》等。

●乡愁文学的女作家群实际上构成了台湾五六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主体,标志着台湾女性文学的崛起。

这一时期的女性创作多以抒发思乡离愁和婚恋哀伤为主要内容。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台湾现代诗潮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1、产生背景:

●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理论的影响

●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学的中断与隔绝

●对反共文学和怀旧文学的不满

●艺术革新的内在要求

●2、表现:

●诗歌领域:

现代诗潮

●“现代诗”社:

纪弦、郑愁予、羊令野

●“蓝星”诗社:

余光中、覃子豪、周梦蝶

●“创世纪”诗社:

洛夫、痖弦、商禽

●小说领域:

现代小说

●主要代表作家有:

白先勇、聂华苓、王文兴、欧阳子、七等生等。

●二、汹涌澎湃的台湾现代诗潮

(一)现代诗及其代表诗人

●1、“现代诗”社

●成立:

1956年1月,由台湾诗人纪弦发起,在台北召开第一届现代诗人代表大会,正式宣布“现代诗”社的成立。

●创作阵地:

1953年《现代诗》杂志

●主要主张:

“六大信条”

●提倡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

●追求诗的纯粹性;反对诗的

政治色彩;

●提倡全新的手法;强调诗的知性。

●如纪弦的现代诗

●“现代诗”社的诗歌主张挑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论争

●2、台湾“现代诗”鼻祖:

纪弦

●纪弦的生平与创作

●纪弦其人其诗

(1)纪弦的诗歌创作原则

(2)主要特点:

狂放不羁、玩世不恭、愤世嫉俗、极端自我、儿女情长

●纪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个极端的自我形象

●3、郑愁予:

永无归宿的多情浪子

(1)生平及创作

(2)主要诗作及其特点

●内容:

羁旅诗

●风格:

●婉约诗,如《错误》

●豪放诗,如《水手刀》

“蓝星”及其主要诗人

●一、“蓝星”诗社的成立:

●1、1945年,由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夏菁、邓禹平等五人发起,成立了“蓝星”诗社。

●2、成立动机:

●3、“蓝星”的宗旨:

不恪守传统,也不盲目移植。

风格较为平和,显得比较“温吞”。

●二、主要诗人:

余光中“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经历复杂、著作丰富、风格易变、艺术多样、

●经历复杂:

●1928年生于南京。

少年时代在南京度过。

●著作丰富:

●诗集:

《舟子的悲歌》(1952)、《蓝色的羽毛》(1954)、《钟乳石》(1960)、《万圣节》(1960)、《莲的联想》(1964)、《五陵少年》(1967)、《天国的夜市》(1969)、《敲打乐》(1969)、《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天狼星》(1976)、《隔水观音》(1983)、《紫荆赋》(1986)、《与永恒拔河》(1986)、《梦与地理》(1990)。

另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译著。

●风格易变:

●1、香港大学的黄维木梁称余光中以五色笔为文,称他为“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2、余光中诗作的创作风格经历了由传统浪漫诗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又转向新古典主义。

即传统——现代——新古典(回归传统,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1)早期诗作的浪漫主义诗风:

●如:

《舟子的悲歌》中的诗

(2)现代主义诗风的诗歌:

●余光中诗风的转变大概从1955年开始,原因有三个:

●(3)如《钟乳石》和《万圣节》里的诗作:

●(3)回归传统: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作成就最大

●赴美经历使得余光中对现代主义诗歌进行了反思。

●在《西螺大桥》一诗中余光中表明了自己转向传统的决心: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多集中在诗集《莲的联想》《五陵少年》中:

●如《乡愁》《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

●附:

“瓜曰而苦,正象征生命的现实。

神匠当日临摹的那只苦瓜,像所有的生命一样,终必枯朽,但是经过了白玉也就是艺术的转化,假的苦瓜不仅延续了,也更提升了真苦瓜的生命。

生命的苦瓜成了艺术的正果,这便是诗的意义。

”《白玉苦瓜·自序》

●艺术多样:

诗作风格多样而不一。

●诗作形式多样,有格律诗、自由诗、现代诗、民歌体、敲打乐等。

《算命瞎子》

●诗歌表现技巧上,比喻新鲜,意象奇特:

《月光光》

“创世纪”及其主要诗人

●一、创世纪诗社的成立:

●1954年10月10日创世纪由几个军旅诗人洛夫、痖弦、张默等发起并成立的。

创办《创世纪》诗刊。

主要诗人有:

洛夫、痖弦、张默、商禽、管管、叶维廉等。

●二、发展经过:

●1、早期:

●创作原则:

提出“确立新诗的民族阵线,掀起新诗的时代思潮”的口号。

宣称要写“中国风的,东方味”的作品。

●2、中期:

●从《创世纪》第11期(1959年4月)开始,诗社主张突然转向,开始强调诗的世界性、超现实性,独创性和纯粹性。

标志着他们从传统迈向现代。

●3、60年代后期:

●一度停刊,复刊后反省自己,并决心“在批判与吸收了中西文化传统之后,将努力于一种新的民族风格之塑造,唱出真正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声音”。

其实质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三、主要诗人:

洛夫——创世纪的悲剧之魔

●1、生平简介:

●洛夫,本姓莫,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

●1982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的中山文艺创作奖,1986年复获吴三连文艺奖。

●2、主要作品:

●《石室之死亡》《外外集》《无岸之河》《魔歌》《众荷喧哗》《时间之伤》《酿酒的石头》《因为风的缘故》。

●3、洛夫的诗作:

(1)浪漫主义诗风时期:

●如《踏青》

(2)现代诗的创作时期:

●从1958年《投影》《我的兽》开始转入为超现实主义的追求,强调诗的世界性、超现实性、独创性和纯粹性。

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诗坛誉为“诗魔”。

●1959年创作的《石室之死亡》,经过不断修改与补充至1965年完成。

这是洛夫诗歌现代风格形成的标志,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首长诗由64首诗组成的现代诗长卷,每节10行,各节可独立成为一首短诗,合起来却是一首长诗。

●写作背景:

●如:

《石室之死亡·5》

●总之,对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历史与道德的形而上的思考是这一长卷的主要内容。

而意象的繁复复杂,语言的晦涩难懂是其主要的艺术特征,几乎成为“绝唱”。

●(3)回归传统时期

●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

“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

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从《外外集》开始是诗人走出“石室”的努力,风格转回明朗。

《时间之伤》与《魔歌》是诗风转变后的代表作。

如《石榴树》

●如果说《石室之死亡》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焦灼,情绪的激烈,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则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升华和心灵的宁静。

●4、洛夫诗作的主要艺术特点:

(1)繁复复杂的意象,以及意象的叠加。

●以意象派大师庞德《地铁站上》为例:

●“这些面庞从人丛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朵朵”。

●这是意象派的压卷之作。

●洛夫的诗歌意象营造也是如此,他借助繁复的意象来表现或暗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形象的、不可触摸的主观意念和瞬间的思绪。

●甚至用弗洛伊德的学说,用潜意识展示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源泉,如下意识,幻觉,梦境,本能等的叙写、描述。

(2)语言求新求奇,善于打破日常的语言习惯和惯有的语言规则。

如《边界望乡》《与李贺共饮》

现代派小说与白先勇

●一、现代派小说的主要刊物:

●1、夏济安《文学杂志》1965.9——1960.8

●2、白先勇《现代文学》60年代

●创办人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

●办刊方针:

●二、白先勇的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二)创作历程与主要作品

●1、初始期(1958-1962)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

●代表作有《玉卿嫂》

●2、过渡期(1963-1965)小说集《纽约客》

●有《芝加哥之死》《谪仙记》《火岛之行》《安乐乡一日》《谪仙怨》

●3、成熟期(1965-)小说集《台北人》

●有《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

●4、唯一的长篇《孽子》

●(三)白先勇小说的艺术:

融传统于现代的小说技巧

●1、以人物为核心,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淡化情节突出人物

●2、传统手法的运用表现在人物刻画与环境描绘上

●3、叙述视角的变化与巧妙选择

●4、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5、结构上构思精巧,尤其重视小说的时间布局

台湾70年代乡土文学与黄春明的创作

●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思潮再度崛起。

●一、、台湾乡土文学之所以在70年代崛起,其原因是:

●1、在政治方面,发生在70年代初期的“保钓运动”,台湾推出联合国,美日与台断交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得台湾社会和民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在文学方面,以魏天骢为首的作家理论家对欧阳子、王文兴等较为西化的现代派作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对现代派的批评和否定无疑对乡土文学的崛起起到了催生作用。

●二、台湾乡土文学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

●注重台湾本土(包括城市与农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色彩;

●注重民族性,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

●以现实主义为其主要的创作方法,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三、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

●陈映真《夜行货车》、《将军族》;黄春明的《青番公的故事》《苹果的滋味》等;

●王祯和的《小林来台北》《美人图》;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等。

●四、“小人物的代言人”:

黄春明

(一)生平与简介

●黄春明,1939年生于台湾宜兰。

●1966年4月在《幼狮文艺》发表《男人与小刀》震惊台湾文坛。

●黄春明的作品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其中《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儿子的大玩偶》编为三段式电影,《看海的日子》,《两个油漆匠》,《莎哟娜啦再见》亦改编为同名电影.《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则是他多年来唯一的一本散文结集.

●除了小说,散文,多才多艺的他也从事儿童绘本,漫画等创作

(二)创作分期与主要创作内容

●1、第一个时期:

“苍白与孤绝”

●早期作品有着鲜明的现代派特征。

处女作《男人与小刀》阳育

●另外还有《把瓶子升上来》《借个火》等。

●2、第二个时期:

乡土与写实

●黄春明是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被誉为“标准的乡土作家”,作品多反映农民、小市民生活,同情与关怀卑微的“小人物”命运,揭露殖民经济给台湾人民带来的问题。

●面向台湾社会的底层,怀着同情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贫困凄苦无告的处境进行艺术的揭示,以关切的心情描写为保持做人尊严而奋斗的“小人物”,相继写出了《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儿子的大玩偶》、《锣》等作品。

●《青番公的故事》诗意、是一曲农民的挽歌加赞歌。

●《溺死一只老猫》写社会转型期给一个小山村带来的悲剧性震荡。

阿盛伯。

●《锣》是黄春明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憨钦仔。

●《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坤树。

●青番公的困惑与失落——阿盛伯的抗争与殉道——坤树的屈辱与无奈——憨钦仔的落魄与绝望。

●在对农民的不幸寄予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同情的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因循守旧、愚昧和落后。

●3、第三个时期:

嘲讽与批判

●结束悲天悯人的情怀走向社会批判与讽刺,目光也由农村投向城市。

●《苹果的滋味》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的建筑工人江阿发穷困潦倒。

●《莎哟娜拉,再见》,作者以漫画的笔法描画了那畜生般无耻的日本老兵,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

●《我爱玛丽》,对陈顺德这个崇洋媚外者的丑态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三)艺术特色

●1、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风格。

●2、故事性强。

●3、讽刺与幽默。

●4、独特的心理描写。

●语言富有诗意。

纯朴中透出诗意。

●如:

“青番公的喜悦漂浮在六月的穗浪中,七十多岁的年纪也给冲走了”。

台湾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与女性写作

●一、初始期的女作家创作

●包括苏雪林、谢冰莹、孟瑶等

●林海音的创作

●1、生平简介:

林含英、英子

●2、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烛芯》

●长篇小说《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

●3、作品内容: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她的笔下有两类女性:

(1)旧时代的牺牲者

●代表作品《殉》《烛》《金鲤鱼的白裥裙》

(2)新女性的悲剧

●《晓云》何静娟的人物形象

●二、发展期的女作家创作

●代表作家:

●欧阳子:

人物心灵的解剖师

●1、作家简介:

原名洪智惠,台湾南投人,1939生于日本广岛,1945返台。

童年记忆的缺失。

1957考入台北大学外文系。

●代表作《花瓶》

●2、故事梗概

●3、人物形象:

石治川、冯琳

●4、《花瓶》的女性意识

●5、《花瓶》中花瓶的象征意蕴。

●其他还有女作家陈若曦《妇人桃花》《灰眼黑猫》;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施叔青《壁虎》等。

●三、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1、8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勃兴的原因:

●其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女性角色的转换

●其二,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为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勃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背景

●2、对女性问题的探讨

(一)女人要先做人,才能成为女人

●李昂的《杀夫》蕴涵着对男权秩序的颠覆精神

(二)新女性的形象设计

●1、女性摆脱对男性的经济依附

●如袁琼琼的《自己的天空》静敏,良三

●朱秀娟的《女强人》

●孟瑶的《一心大厦》

●2、女性摆脱对男性的精神依附

●如廖辉英的《红尘劫》黎欣欣

●《今夜微雨》的杜佳洛

●长篇小说《盲点》

●吕秀莲的《贞节牌坊》、《这三个女人》

香港文学

●一、香港文学概况:

●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的殖民地政体,决定了香港文学的多元叙事。

●二、殖民叙事(西方中心主义):

如毛姆的《面纱》(《彩色的面纱》),殖民话语(拯救与被拯救,文明与愚昧野蛮,对东方神秘化的赞扬或妖魔化);克莱威尔的《大班》,美美情妇,惟一正面描绘的东方女人,史迪克的情妇,隐喻着殖民地东方是一个充满性魅力又渴望征服的女性。

●三、大陆叙事:

(1)李欧梵:

大陆知识者从来具有中心式的精英心态。

(2)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想象,被蹂躏的渴望回归的子女。

“中原心态”的产物。

●(3)鲁迅《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不读古书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