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382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谭志惠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答:

该命题正确。

因为:

劳动对象是指接受人们劳动加工的对象。

它包括两类:

一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自然物;二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劳动产品。

后者称为原料。

可见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非都是原料。

2.答:

该命题错误。

因为: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结成的相互关系,而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体系。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

1.

答:

(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

答:

(1)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反映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关系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但是,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会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在:

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制度,由这一阶段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之服务。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3.

答: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其一,经济规律赖以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或改变条件从而创造或改变经济规律;其二,经济规律作用的过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经济规律的特点。

①大多数经济规律都只在一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②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且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4)按照经济规律形成的条件和作用的范围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二类,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三类,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三、论述题

1.

答:

(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四个环节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

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首先,生产是起点,对交换、分配、消费起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为交换、分配、消费提供对象。

②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水平以及他们的结构和方式。

③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性质。

其次,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

①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

②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2.

答:

(1)在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生产力诸因素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①它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②它改变了生产工具的性能。

③不断扩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

④它使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使传统的凭经验管理发展到今天利用电子技术的现代化管理。

(2)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①一旦科学技术有重大的突破,就会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四、材料题

1.

答:

(1)斯巴达克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奴隶主对奴隶的非人待遇,其根本原因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

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

如,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

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

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

可以说,斯巴达克起义对奴隶解放与自由运动是一次巨大推动,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2.

答:

(1)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两个飞跃”思想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个飞跃,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2)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体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必须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行承包经营,这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必须走集体化和集约化的道路,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但农业的集体化和集约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具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一、辨析题

1.答:

该命题错误。

因为:

商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缺一不可成为商品。

②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用于交换,价值无法实现。

2.答:

该命题错误。

因为: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但是商品价格的变化并不必然是反映的商品价值的变化。

因为商品价格的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如,币值的变化。

在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一定时,商品价格与币值成反比。

又如,供求关系也会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

在商品价值和币值一定时,某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就会下跌;反之,某商品供不应求,其价格就会上扬。

二、简答题

1.

答: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从事的各不相同的劳动。

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

答:

(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从事的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因为:

①由于劳动二重性的发现和论证,第一次科学的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的变革,成为真正科学的价值理论。

②正是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才阐明了由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揭露了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本质,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③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科学的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

3.

答: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的比较:

不同种类商品价值量的比较取决于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比例。

(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4.

答:

(1)劳动生产率,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可用单位时间生产使用价值的多少或单位商品所耗劳动量的多少来表示。

(2)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运用程度;生产的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

5.

答:

(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从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3)货币的本质在于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示一切商品的价值。

(4)货币的职能有: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6.

答: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论述题

1.

答:

(1)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所谓社会劳动,是指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本质属性。

(2)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质上都是社会劳动。

但是这种社会劳动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交换,它的产品被社会接受而间接表现出来。

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即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影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

答:

(1)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①价值的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本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②价值的量。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不同商品间进行价值量比较时,必须把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换算成同一的简单劳动。

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③价值形式。

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

货币形式已是价值形式的普遍形式。

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④价值的运动规律。

价值的运动规律就是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既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规律,也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⑤价值的转化形式(第8章的内容)。

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

(2)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或高级形态,也是价值形式的普遍形式,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从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并通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体现出来。

③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其内容是: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主要提示以下几点:

①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凝结而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财富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结合而生产的。

因此,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的生产相统一。

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既要重视价值的创造,也要重视使用价值的生产。

②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主义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

③商品价值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利用这一原理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样多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商品,既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④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这一原理,可指导我们重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珍惜,可指导我们努力改进技术,利用高新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⑤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加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生产领域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在微观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或生产者认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节约各项费用开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宏观方面,按社会需要投入各种商品生产的总劳动量,可以避免浪费劳动时间。

在流通领域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一方面,通过价格杠杆,从经济利益上影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价格波动,调节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实现供需平衡。

在分配领域自觉利用价值规律,正确处理各部门各企业分配关系;调节国民收入分配。

在消费领域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调节消费需求,调节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4)货币理论的现实意义主要提示以下两点:

①指导我们自觉发挥货币的职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②指导我们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好货币的发行量,做到总给量与总需求量能够相一致,确保社会经济有序运行。

四、计算题

解:

1.

=28000-700+800-500/8

=300(亿元)

2.每元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300/400=0.75元

3.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这一情况说明,在纸币流通下,纸币是代替金银货币来执行其职能的,因此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量要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如果发行的纸币量超过它实际代表的金属货币数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其结果必然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五、材料题

1.

答:

(1)根据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奶农的经济行为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的。

当奶牛和牛奶价格看好时,会大力发展奶牛业。

反之,养殖奶牛的规模会受到影响。

(2)奶牛和原奶的价格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竞争、供求关系、成本、原奶质量等,这些因素处于动态中,因此,养殖奶牛作为一种投资,是有风险的。

(3)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进行认真地市场调查,决不能盲目地去适应市场;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进行有效指导,以避免农民盲目的经济行为而造成经济损失。

2.

答:

(1)这段话讲明了商品二因素不可分割的关系:

商品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这段话指出了商品二因素的对立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消费者需要的是使用价值,生产者需要的是价值。

(3)在这里,斯密认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利己心是构成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

第三章

一、辨析题

1.资本既是一种运动,也是静止物。

答:

错误。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要带来剩余价值,不仅要经历生产过程,由雇佣工人生产剩余价值。

还必须经历两个流通过程:

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出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只有不停地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周而复始地反复运动,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

一旦运动停止,就不能再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就不成其为资本了。

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2.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价值决定包括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答:

错误。

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存在着许多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固然是这一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却构不成最重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

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并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

一句话,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就在这里。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能使价值存在的形式发生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如果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因为投资者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2.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

(1)相对剩余价值: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

(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2)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马克思在将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的工资理论。

三、论述题

1.试述资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答: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

一是返还性;二是运动性;三是增殖性。

(3)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

(4)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

(5)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表现为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

资本增量中的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国家,其余部分转化为垫支资本,构成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源泉。

因此,它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2.试述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及其趋势。

答:

(1)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是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反映。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需要量等因数的影响,会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之间产生差异。

(3)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

原因:

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种类和数量扩大,从而引起实际工资的增长;二是工人阶级长期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的减轻。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建立起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关系,名义工资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以确保货币工资增长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主动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均逐年有所提升。

四、计算题

1.解:

(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k)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c+v+m

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

=7.75×1.88×30

=437.10元

(2)m/=m/v=437.10元÷32.24元=1351.58%

答: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2)剩余价值率是1352.58%。

(3)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总量,公式:

M=m/.v

2.解:

(1)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C+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每千克棉纱的社会价值=25000元÷10000=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千克,

原料耗费为16000元×(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2.5元×15000=37500元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元–33000元=4500元

(3)本月的剩余价值率=(4500+4000)m÷4000v=212.5%

答:

(1)每千克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4)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是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构成了工人的工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形成了剩余价值。

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是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

五是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是通过缩短本企业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五、材料分析题

1.答: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

一是返还性;二是运动性;三是增殖性。

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

(2)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这时投资者才能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