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404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文言文阅读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2.docx

《文言文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2.docx

文言文阅读2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

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

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

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

与人交,无畛域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

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平生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

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

家贫,以授经为业。

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

顷岁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

今竟死于外。

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

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

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

“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

如吾等者,岂宜至此!

”时形诸感叹。

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

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

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

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

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

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

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

到洲五十日而卒。

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

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

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

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

“天无眼矣!

”呜呼!

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①【注】畛域:

范围,界限。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风:

教诲,告诫。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校:

通“较”,计较。

C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第:

如果,假若。

D.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遇:

际遇,机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氏家族原本富甲一方,但是到了先君戴硕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只能靠在私塾教书维持生计,先君因此尝尽人间辛酸。

B.先君戴硕虽然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对劝人做善事一直孜孜以求,娓娓不倦,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马上改过,他也因此欢喜难眠。

C.先君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一生坎坷不遇,因此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于穷困忧患,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悲痛之情。

4、把文中划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

(4分)

译文:

(2)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2.C(“第”:

副词,但,只管)(3分)

3.B(“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马上改过”与原文不符。

)(3分)

4.(9分)

(1)(4分)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借钱财在乡里称雄。

(关键词:

弟,力,以各1分,大意1分)

(2)(5分)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来邀请,就离开家(前往)。

(关键词居,适,遂,去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君的名字叫戴硕,字孔万,号霜岩,又号茶道人。

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借钱财在乡里称雄。

乡里人都称赞姓戴的家族出忠厚而有德行的人,县里的官员常去馈赠慰问,以此来教诲县里的人。

   先君做人醇厚恭谨,忠厚谦让,从来不说别人的过失之处。

和人交往没有界限和范围;和人说话,总是喜欢劝勉别人做善事,津津乐道,说个不停,第一次见人说这样的话,第二次见人也还是这样的话,有能(按他说的)开始去做的,他就会高兴得睡不着觉。

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叹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

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红过脸或是在人面前说话失言过。

只是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

甲午年,他二十一岁时,补官任博士弟子。

因家里贫穷,以教授经书为职业。

辛丑、壬寅年间,开始在庐江一带背着口袋教授学生。

一年回家两次,换取薪金来养家糊口。

近年来,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

现在竟然死在外面。

唉,悲哀呀!

   先君写文章从不打草稿,只需在阶梯前来回走几次,就能落笔成文,且不需修改一个字。

尤其喜欢写诗,诗词的内容大多是悲伤凄楚的情调,总共一百多卷,都可以为世人传诵。

他自认为半生柔弱,路途坎坷,没有一点际遇,家里米和盐之类的生活用品常常缺少,家里的儿女们也常饿的啼哭不止,他曾说过:

“想要靠读书积累善行获取回报,就象风和影子一样都是抓不着的。

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应该到这种地步吗?

”当时的感叹都表现了出来。

家中的人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非常恭谨,儿子一辈的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先君死在陈家洲。

陈家洲距离县城有一百四十里路,他在去年十月初一前往。

在此以前,他客居舒城山中,夏末秋初时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

突然脚上起了疮,痛得几近垂危,过了一个月稍稍痊愈,于是就回家了。

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连绵起伏,不能骑马,有脚病也难以步行。

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来请,就离开家前往。

我送他到城外,哪里能知道那竟然是永远的诀别就不再见面了呀!

他到陈家洲五十天死的。

此前,十天前有他的家书一封,说是在脖子偏左的地方起了疮。

我们认为父亲正值壮年,又有美好的品德,这不过是脚病的余毒而已,没放在心上。

不久,他的学生看病情不能好转,才派人来家报信,等到那里以后,已经来不及了。

父亲住在陈家洲不满两个月,可那里的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动。

他死后,人们都不停地哭着说:

“老天真是不长眼呀!

”唉!

人没有不死的,可是父亲却是客死在外,过早而死,穷困而死,忧患而死,这使我认为这是一辈子的悔恨,到死都不能停止的原因啊……

庄辛说楚襄王

《战国策》

庄辛谓楚襄王曰:

“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

“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祅祥(凶兆)乎?

”庄辛曰:

“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

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

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yǎn:

流亡,困迫)于城阳。

于是使人发驺(zōu车马)征庄辛于赵。

庄辛曰:

“诺。

庄辛至,襄王曰:

“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

“臣闻鄙语曰: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也如同这样)。

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

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hé翅膀)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碆pó:

石镞,即石制的箭头;卢,涂漆的黑弓),治其矰缴(zēngzhuó:

矰,短矢。

缴,系矢的生丝线),将加己乎百仞之上。

被礛磻(jiānbō:

锐利的石制箭头),引微缴,折清风而抎(抎:

同“陨”,音yǔn,坠落)矣。

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

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bì宠幸的女子),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不知夫子发(楚将名)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ráng)侯(秦将魏冉名)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于是乃以执珪(楚国爵名)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老悖乎悖:

违背

B.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卒:

始终

C.以其颈为招招:

射击的目标

D.饭封禄之粟饭:

动词,吃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都由对话完成,塑造了庄辛这一机智果敢、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

B.庄辛针对楚襄王的淫逸侈靡、不顾国政直言进谏,指出襄王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祸,触怒襄王而被逐出了楚国。

C.本文引譬设喻,由蜻蛉、黄雀、黄鹄至蔡灵侯,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物到人,最后指出襄王处境的危险,娓娓道来却步步紧逼,极具说服力。

D.这篇作品通过庄辛对楚襄王的劝谏,说明一国之君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如果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引起严重祸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3分)

(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3分)

(3)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3分)

[参考答案]

2.A(悖:

惑乱,糊涂。

3.B(“触怒襄王而被逐出楚国”有误,非“被逐”,而是庄辛自己估计楚国有难而请求避于赵之,实为警示劝谏之意。

4.

(1)我请求到赵国躲一躲,待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2)见到兔子后才想起猎犬,还不算晚。

(3)(子发)(将)用红绳捆绑自己去见他。

【参考译文】

庄辛规劝楚襄王说:

“君王您左有(宠臣)州侯,右有(宠臣)夏侯,车后使鄢陵君和寿陵君跟随,一味地恣纵逸乐,奢侈浪费,不理国家政事,郢都一定危险啦!

”楚襄王说:

“先生老糊涂了呢?

还是认为这是楚国的凶兆呢?

”庄辛说:

“我确实看到了楚国必定会这样,不冒昧认为这是楚国的凶兆啊。

(假如)君王始终宠信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这四个人,不稍加收敛,楚国必定会灭亡啊。

我请求到赵国躲一躲,待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

停留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流亡困迫在城阳。

在这个时侯,襄王叫人派遣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

庄辛说:

“可以。

庄辛回到楚国,襄王说:

“我没有采纳先生的意见,现在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

“我听俗话说:

‘见到兔子后才想起猎犬,还不算晚;丢掉了羊才修补羊圈,还不算迟。

’我听说,从前商汤和周武王凭借百里小国而兴盛起来;夏桀和殷纣凭着偌大的天下,却灭亡了。

现在,楚国虽然狭小,(如果)截长补短,尚且有方圆数千里,何止是百里之地呢?

“君王难道不曾见过蜻蜓吗?

它长有六只脚,四个翅膀,飞翔在天地之间,俯身啄食蚊蝇,仰头接饮甘露,自以为无忧无虑,与人没有争斗。

没料到那五尺高的儿童,正调和糖浆,粘在丝网上,在离地面四仞高的空中粘住自己,然后丢掉给蚂蚁吃掉。

蜻蜓的事,是其(指代贪图享乐、放松警惕以致遭遇不幸的事)中的小事,黄雀的遭遇也如同这样呢。

(它)俯身啄食白米,仰身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振翅飞翔,自以为无忧无虑,与人没有争斗。

不知道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拿着弹丸,把它的脖子当着靶子,将在十仞的高空中射杀自己。

顷刻之间,就落在他们手里。

白天黄雀在树林中游荡,日暮却成了桌上的佳肴。

黄雀的事情,是其中的小事情,天鹅的遭遇也如此呢。

黄鹄在江海上翱游,在池沼边休息,低头吞食鳝鱼、鲤鱼,抬头咀嚼菱角、水草,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飘飘摇摇在高空飞翔,自以为无忧无虑,与人没有争斗。

(却)没料到那射手,正准备他的石箭、黑弓、短箭、丝绳,将在百仞的高空中射杀自己。

黄鹤遭受利箭射杀,拖着细绳,随风坠落。

所以白天在江河上遨游,晚上(却)成了锅里炖煮的美味。

那黄鹄的事,是其中的小事,蔡圣侯的事也像这样。

他南游于高陂,北登上巫山,马饮茹溪之水,人食湘江之鱼,左手抱着年轻的侍妾,右手搂着宠妃,和他们驰骋在上蔡,而不把治理国家作为要务。

却不知道子发正接受楚灵王的命令(进攻蔡国),(子发)(将)用红绳捆绑自己去见他。

蔡灵侯的事,是其中的小事,君王您的事也像这样,您左有州侯,右有夏侯,使鄢陵君与寿陵君跟随,吃自己采邑的粮食,车载方府库的金银,与他们驰骋游乐于云梦泽中,而不把治理国家作为要务。

却没料到那穰侯魏冉正接受秦王的命令,在黾塞内满布军队,您却寄身在黾塞外。

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浑身发抖。

在这时才把执珪的爵名授给他,封他为阳陵君,赐给他淮北之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

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

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

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

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

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

再遇曰:

“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

”孝庆从之。

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泅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

西城犹坚守。

再遇立大将旗,呼曰:

“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

”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

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

“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

”固辞不受。

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

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日:

“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

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日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营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

”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再遇曰:

“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于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

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

遂遁。

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

诸将问:

“夜不火,火今日,何也?

”再遇曰:

“夜则照见虚实。

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汝冀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

再遇谋知之。

曰:

“敌众十倍。

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

夜二鼓衔枚至敌营。

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则火,敌惊扰奔窜,生擒鸟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

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

卒,年七十。

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招抚司克日进兵克:

严格限定(日期)

B.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旋:

不久,很快

C.会倪以书抵孝庆会:

恰巧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间:

秘密地,暗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B.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D.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于灵壁北门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火”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度军行二十余里。

乃火灵壁

B.夜不火,火今日,何也

C.各携火潜入

D.闻哨声则火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4分)

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日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3分)

②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3分)

[参考答案]

5.D(3分)(间:

从小路)

6.B(3分)(A.两个“以”都是介词。

用。

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C.两个“乃”都是副词,才,就。

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7.C(3分)名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点火”)

8.C(3分)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9.(10分)

(1)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日/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漏断、错断一处不扣分。

每两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2)①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

((3分)(飨:

“犒赏”1分,薄:

“逼近、迫近”1分,句子通顺1分)

②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

(3分)(迫:

“追赶”1分;虞:

“忧患、危险”1分,句子通顺1分)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

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

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

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

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

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

毕再遇说:

“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

”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

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

泅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敌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

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

“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

”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

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

“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泅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

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

”坚决不接受。

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

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

“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

”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

“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

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

”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

“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

我们应当伏击他们。

”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设阵。

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

于是逃跑。

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

诸将问他:

“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

为什么?

”再遇说:

“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

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

再遇谋划说:

“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

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

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

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

(1)皆是也。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故曰:

“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

(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

“天下无才。

”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

“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

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

原,论说文体之一。

(1)戢jí戢:

聚集众多的样子。

(2)腾:

传播。

(3)蒸:

兴起、渐成。

(4)雠chóu:

应答、响应、应验。

(5)自尸于高明之地:

尸,主事、居位。

高明,地位显贵。

地,地位。

(6)一命:

官阶之最低者。

周制:

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

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

教化

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贼:

杀害

D.谓之不诬,可乎?

诬:

欺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一二贤且智者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先王之治天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