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433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①农业: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中的失误

失误之处

表现

危害

总路线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3.探索中的调整

(1)措施:

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

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1)周恩来:

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轻巧识记]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易错提醒]

1.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一五”计划完成≠实现工业化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工业化。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

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

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

基本建立。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

严重挫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1)结合材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信息“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进行总结。

[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材料二]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2)材料二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教你读史]

材料隐含两层信息:

一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提示] 变化:

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

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索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1)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你怎样认识?

[教你读史]

抓关键语句“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等进行分析。

[提示] 主张:

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认识:

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

为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隐含两层信息:

一是对八大的正确主张进行否定;二是部分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

[提示] 没有。

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原因

(1)客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

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致使“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建设。

3.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

(3)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一、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成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1.我国古代封建专制长期存在,致使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

3.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就国际环境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

题组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毛泽东在建国初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

”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

A.手工业合作化B.农业合作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教育现代化

解析:

选C 一化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阅读下表:

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年份

所有制经济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和个体经济

78.7

7.1

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解析:

选A 由“1952~1956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再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表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起来。

3.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选A 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

题组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4.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

“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

‘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解析:

选D 1958年,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题干材料“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体现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带有主观臆断性,故D项符合题意。

5.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解析:

选B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公社问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为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相悖,B项表述符合题意。

6.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解析:

选C 材料所述是1962年一幅对联,据对联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C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

选B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

2.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

解析:

选B 题干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能源工业企业”“国防军工企业”所占比重大,说明以重工业为主。

3.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一五”计划的完成

解析:

选B “一五”计划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还进行三大改造,随着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案为B项。

4.右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

“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该作品描述的现象开端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50年代末期

C.20世纪60年代末期

D.20世纪70年代末期

解析:

选B 该宣传画反映的是“大跃进”中虚报粮食产量的浮夸风。

“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属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故B项正确。

5.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是“大跃进”运动,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

选D 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虽是一种讽刺,但客观上反映了人们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故D项正确。

6.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选C 1958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7.1956~196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②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大成就 

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④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好,后期有问题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④D.①②

解析:

选D 1956~1966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照搬苏联经验,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①正确;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如“大跃进”等,也有重大成就,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故②正确;期间中国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找到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故③错误;开局和后期经济态势较好,中期有问题,故④错误。

D项符合题意。

8.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解析:

选D 根据图片信息,50年代末的“左”倾错误导致工农比例失调,而60年代初因中央生产关系的调整,工农比例趋向于平衡,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50年代,故A项错误;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政策上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C项“优先发展农业”说法错误,应是“优先发展工业”。

二、非选择题(18分)

9.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四 命题的维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

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014年7月14日《北京日报》曲青山

《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

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

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

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梦的内涵。

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4分)

解析:

(1)问,从俗语的内容和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特点中概括归纳即可。

(2)问,根据图示中主要成就来回答相应部门;从“一五”计划的成就中总结其意义。

第(3)问,根据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大跃进”运动时期人们迫切改变落后现状的心情;其“梦想的问题”可以从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方面归纳。

第(4)问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是人民的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民众是主体等角度归纳。

答案:

(1)时期及人物:

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

形态:

小农经济。

(2)部门:

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

(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意义: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3)时期及梦想:

“大跃进”时期(或说50年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

问题: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4)内涵:

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与发展。

说明:

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梦内涵的不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统一性和继承性。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