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434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计算机发展.docx

中国计算机发展

中国计算机进化论回目录

一位老教授曾说过,计算机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共和国发展的60年,就是计算力不断提升的60年,也是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赶超国际领先水平、不断进化的60年。

在这60年里,华罗庚、钱三强、闵乃大、吴几康、范新弼、夏培肃、蒋士騛、慈云桂、张世龙、王选、李国杰、柳传志、倪光南等科学家与企业家,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新篇章。

在这60年中,我国科学家不仅仅是在赶超对手,同时也在赶超自我。

从最初的困难环境中研制第一台电脑,到现在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并驾齐驱,这些历程,见证了我国在计算机领域的不懈努力。

1958年我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

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时代,分别是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和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

我国计算机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经历了计算发展的这四个时代,每跨越一个时代,我国的计算机就向前跨越一大步,同时也会再一次缩短和国际之间的差距。

不妨来看一下计算机的不同时代我国是如何来缩短和国际之间差距的。

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

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3年时间,标志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NIAC研制成功。

我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2年就研制出了第一台计算机,标志是中科院计算所的103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不过这时候已经是1958年,比美国足足晚了12年。

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化到第二代计算机用了8年的时间,进入第二代计算机的标志是贝尔实验室的TRADIC研制成功,中国走完这段历程花了6年的时间,标志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441B机研制成功,这时候是1964年,还落后美国10年。

第三代计算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美国从第二代计算机进化到第三代计算机用了10年,进入第三代计算机的标志是IBM的IBM360,中国走完这段历程仅用了6年时间,标志是中科院计算所的小规模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11机”,这时候是1970年,我国和美国的差距只有6年。

第四代计算机是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美国从第三代计算机进化到第四代计算机用了8年,标志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与伊利诺斯大学联合研制的ILLIAC-IV,我国的计算机进化到第四代用了7年时间,标志是航天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的77型机,这时候是1977年,我国和美国的差距已经缩短到了5年。

计算机发展到第四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支,那便是个人电脑的出现。

由柳传志领军的联想集团,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在个人电脑领域不断追赶并超越国外品牌,谱写共和国计算机发展的新篇章。

1956年

周总理将计算机发展列入国家科学技术重点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走完这段历程花费了从1943年到1946年3年的时间。

1946年,美国计算机界的先驱Mauchly和Eckter研制成功全球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1AC,标志着第一代计算机的诞生。

这台计算机用了13000个电子管,重达30多吨,耗电150千瓦,占地有两三间教室般大,每秒钟仅能完成5000次加减运算,做一次乘法需要3毫秒。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跨时代产品的重大意义。

1951年,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聚集国内外相关领域人才,加入到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行列中。

当时加入到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中的,大多是国外归来的科学前辈,其中包括电路网络专家闵乃大教授、在美国公司工作多年的范新弼博士、从丹麦归来的吴几康工程师、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夏培肃博士,以及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士騛博士。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奠基人华罗庚教授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根据中央的指示,以华罗庚教授和钱三强教授为首的科学前辈们便开始了共和国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仅用了2年的时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于1958年6月由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103机

随后,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型,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都是不小的突破。

1964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范新弼领导的自行设计119机(通用浮点44二进制位、每秒5万次)也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对于中国计算机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虽然说当时国际上计算机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代,不过119机的出现还是表明了我国超强的研发能力和人有我强的不服输精神。

119机

我国第二代计算机: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发成功了TRADIC,标志着美国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代,从第一代计算机出现到第二代计算机研发成功,美国花了8年的时间。

我国在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研发成功之后,马不停蹄的开始新的研发工作。

1963年,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次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国防科技大学前身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也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也进入到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从1958年103机研发成功到1964年441B机研发成功,我国用了6年的时间,虽然此时美国已经开始进入计算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但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完全呈现出奋起直追之势。

109机

我国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441B机是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研发成功的。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计算机起步于1957年,当时陈赓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在陈赓院长的大力支持下,作为鱼雷快艇指挥仪的中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和机载计算机于1958年前后研究成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刚刚起步的中国计算机领域拔得头筹。

1961年初,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教育副主任慈云桂教授随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访问英国,慈云桂发现国际上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全晶体管的阶段。

回国后,慈云桂向领导汇报了出国考察的体会和研制全新晶体管计算机的设想,得到领导的热情支持。

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聂荣臻元帅指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要用国产晶体管尽快研制出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

收到聂荣臻元帅的指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立即组织小组开始研发新一代晶体管计算机,并将其命名为441B机。

1964年夏,在林彪加紧推行“高举紧跟”、“突出政治”的大形势下,441B机研发小组的成员先后受到了批斗,技术骨干都变成了“只红不专”、“私种自留地”的典型人物。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发小组还是于1964年10月研发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441B。

441B机全部零件均出自国产,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制造。

第二代计算机之所以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发成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在任何先进国家,计算机的发展首先都是为国防服务的,在中国也不例外。

1958年,北京大学张世龙领导包括当时作为学生的王选在内的北大师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还亲自到北京大学“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机。

随后,张世龙带领北大师生立即投入北大自行设计的“红旗机”研制工作,当时设定的目标比前苏联专家帮助研制的104机还高,并于1962年试算成功。

但是由于文革的干扰,搬迁后“红旗机”研发小组一直没有能够继续工作。

1958年至1962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也前后研制成功了一些自行设计、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品种:

研制仅用6年时间品种多样化发展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4年,美国IBM公司IBM360机研发成功,标志着美国计算机进入到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从1954年TRADIC到1964年IBM360,美国走完这段历程用了10年时间。

而我国从第二代计算机进化到第三代计算机只用了6年时间,1970年中科院计算所的小规模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11机”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到了计算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

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于1973年联合研制成功的150机;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于同年研制成功的DJS-100机;1976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的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等等。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1972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与伊利诺斯大学联合研制成功ILLIAC-IV,标志着美国计算机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美国用了8年时间。

这个阶段的进化,我国则用了7年的时间,标志是1977年航天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成功研制77型机。

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

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由清华大学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1973年初,四机部召开了首次电子计算机专业会议,总结了60年代我国在计算机研制中的经验和教训,决定放弃单纯追求提高运算速度的政策,确定了发展系列机的方针,提出联合研制小、中、大三个系列计算机的任务,以中小型机为主,着力普及和运用,从此中国计算机工业开始有了政策指导。

个人电脑是第四代计算机的重要分支,我们会单独进行介绍。

虽然我国自行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计算机,但运算速度一直未能突破百万次大关。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73年,北京大学与“738厂”联合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问世,150机采用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可进行1百万次计算,这是我国拥有的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是中国第一台配有多道程序和自行设计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1973年,由于每秒可以完成200-500万次计算的计算机不能满足中国飞行体设计计算流体力学的需要,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要求中科院计算所在70年代研制亿次高性能巨型机,80年代完成十亿次和百亿次高性能巨型机,并且指出必须考虑并行计算道路,这样的计划在现在看来也已经是赶超世界水平的了。

中科院计算所根据国防情报所和计算所情报室提供的国际上的公开资料,分析了1970年前后美国研制的高性能巨型机的优缺点之后,于1973年5月提出“全部器件国产化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及其模型机”的可行方案。

在1979年,20M低功耗ECL电路的集成电路芯片投片已经研发成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部器件国产化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的研发最终搁浅。

1990年3月,国家智能中心成立,李国杰担任主任,并兼任曙光一号机的课题负责人。

1993年5月,“曙光一号”诞生,运算速度每秒6.4亿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项耗资仅2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得到了科技部专家的充分认可。

2009年6月15日,曙光公司开发的我国首款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入驻上海超算中心并正式开通启用。

这也意味着中国计算机首次迈进百亿次时代。

超级计算机进化表:

从百万次到百万亿次

我们且从时间的推进上来看一下我国计算机从百万次到百万亿次的进化:

1973年,北京大学与“738厂”联合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百万次)问世。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11月,中国研制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1983年12月,“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93年5月,“曙光一号”诞生,运算速度每秒6.4亿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2003年,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这是一台运算速度达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历史纪录。

2009年6月15日,曙光公司开发的我国首款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正式开通启用。

757机

曙光4000L

曙光5000A

中国超级计算机谱系表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银河”系列

银河-Ⅰ1983年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曙光”系列

曙光一号1992年运算速度每秒6.4亿次

Ⅰ1998年运算速度每秒200亿次

Ⅱ1999年运算速度每秒1117亿次

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神威”系列

神威-Ⅰ1999年运算速度每秒3840亿次

Ⅱ在研运算速度每秒300万亿次

联想集团——“深腾”系列

深腾18002002年运算速度每秒1万亿次

个人电脑时代:

从联想诞生到中外品牌群雄逐鹿

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走上历史的舞台,当时的微型计算机是中小型机的简化版。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个人电脑的发展成为可能,而个人电脑的进一步发展源自于微处理器的发展。

1971年1月,英特尔的特德·霍夫研制成功了第一颗能够实际工作的微处理器4004,该处理器在面积约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运算能力足以超过第一台计算机ENICA。

1974年4月1日,英特尔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8位微处理芯片8080。

12月,电脑爱好者爱德华·罗伯茨发布了自己制作的装配有8080处理器的计算机“牛郎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装配有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从此掀开了个人电脑的序幕。

1975年7月,比尔·盖茨成功为牛郎星配上了BASIC语言,随后从哈佛大学退学,与好友保罗·艾伦创办了微软公司,并为公司制定了奋斗目标:

让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上都有一部微型电脑运行着微软的程序。

1976年4月1日,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斯蒂夫·乔布斯共同创立苹果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计算机——Apple-Ⅰ,次年,苹果推出了Apple-Ⅱ型电脑,这台计算机的诞生意味着个人电脑的诞生。

1981年8月12日,被IBM内部尊称为PC机之父的唐·埃斯特奇领导的开发团队完成了IBM个人电脑的研发,IBM宣布了IBMPC的诞生,掀开了计算机历史新的一页。

Apple-Ⅱ

IBMPC

我们之所以拿出这么大的篇幅来描述微处理器和个人电脑的起源,是因为这两个变化是计算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变化。

从IBM于1981年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随着微处理器的发展,微处理器的研发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

个人计算机出现后,国外一些从事计算机研制的科研人员逐渐独立出来,专门从事CPU的研发工作。

我国政府及时注意到了第一个发展趋势。

1983年2月召开的全国计算机协调工作会议上,把生产IBMPC兼容机定为发展方向,提出“照着IBM的PC做”的发展思路。

可惜的是我国没有注意到第二个发展趋势。

虽然此时已经可以仿造出8080、6800等CPU芯片,没能及时将CPU的研究独立出来专门培养,这为日后中国微处理器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进入21世纪以后,李德磊负责的“方舟”、胡伟武负责的“龙芯”、王沁负责的“多思”、方信我负责的“国安”等等“中国芯”项目才不断涌现。

2002年9月28日,在李国杰所长和唐志敏研究员领导下,中国第一枚通用CPU“龙芯一号”成功发布,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计算机产业链国产化的进程才又前进了一大步。

1984年,邓小平在上海说:

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访美,中美关系出现转折,也为我国的大量技术引进提供了机遇。

同年,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宣布改革,柳传志等人走出了中科院下海创业。

当年10月,联想公司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

联想创业时的小平房

联想前身——计算所公司

作为中国的老牌PC厂商,长城也在中国个人电脑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4年和1985年,北京738厂的“北京0500”和北京计算机总局(长城的前身)的“长城0520”先后研制成功,成为我国最早的微型计算机。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

长城0520

联想公司靠卖个人电脑掘到了的第一桶金

联想公司靠卖个人电脑掘到了的第一桶金。

随后,中科院研究员倪光南在柳传志的邀请下加盟联想,并把“LX-80联想式汉字系统”技术(俗称汉卡)一并带到了联想,使得电脑第一次可以识别和输入汉字。

联想汉卡当年就产生了利润,并且带动了个人电脑的销售。

1989年底,“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

1990年,联想开始推出自有品牌电脑。

联想汉卡

在联想上市之后,柳传志和倪光南之间出现了分歧,因为“技工贸”和“贸工技”的争论使得倪光南离开了联想。

以柳传志为核心的联想开始走上了“贸工技”道路,这也为联想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取消了计算机产品进口许可批文,并大幅度降低关税,开放了国内微机市场,IBM、惠普、康柏、戴尔等大型跨国公司开始登陆中国市场。

1991年,由英特尔和AMD掀起的“黑色降价风暴”,更是让中国计算机产业雪上加霜。

1992年,国家实施控购,进一步使中国PC整机制造业进入发展的低潮。

1994年,联想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通过对国内市场的仔细耕耘,联想凭借着渠道的优势于1996年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

同期,我国个人电脑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长城等国产厂商纷纷崛起。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联想第一台586电脑

联想17.5亿美元加股票并购了IBMPC部门

2004年,联想以17.5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并购了IBM的PC部门,上演了一场蛇吞象的惊天景象,不少人都认为,这一收购实际上就是在为当年联想走上贸工技的道路买单。

2008年,联想首次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

同年,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联想开始出现巨额亏损,2008财年第二季度收益下滑77.7%,第三财季,又净亏损970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退居二线的柳传志选择出山再次担任了联想集团总裁。

联想收购IBMPC部门

联想的发展就是个人电脑在华发展二十年的一个缩影,联想也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梦想,相信面对柳传志的出山,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问号,联想会走向何方?

同时,每个人心中有一份期待,希望联想明天会更好,也希望我国的个人电脑事业明天会更好。

(文/李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