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134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docx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

————群体思维对于团体绩效的影响

 

 

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

————群体思维对于团体绩效的影响

内容提要:

群体思维会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影响集体的决策,在集体的讨论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失误,影响决策的质量。

有时,由一些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专家组成的群体,会做出一般人凭常识也不会做出的荒谬的决策。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通过讨论群体决策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失误,对团体绩效的影响。

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实验的比较来论证,得出群体决策会降低团体的绩效,在实际的集体讨论中应尽量避免群体思维的出现。

同时,群体的领导者在做出最后决策前应持中立态度,同时,也应听取不同方面专家的意见

关键词:

小集团思想特点影响绩效

群体的定义及其发展-----------------------------------------------------------------4~5

群体思维的特点------------------------------------------------------------------------------------5

群体思维案例分析--------------------------------------------------------------------5~9

群体思维的理论检验----------------------------------------------------------------9~11

案例分析与实验比较--------------------------------------------------------------------11

群体思维对团队绩效的影响------------------------------------------------------------11

采用合理的据侧方法---------------------------------------------------------------------12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一、群体思维的定义及其发展

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现象,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是指如下情况:

群体思维

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即当人们对与寻求一致的需要超过了合理评价备选方案需要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

群体思维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也就是说:

在群体就某一问题或事宜的提议发表意见时,有时会长时间处于集体沉默状态,没有人发表见解,而后人们又会一致通过。

通常是组织内那些拥有权威,说话自信,喜欢发表意见的主要成员的想法更容易被接受,但其实大多数人并不赞成这一提议。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群体成员感受到群体规范要求共识的压力,不愿表达不同见解。

这时个体的观思辨及道德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而下降。

这种情形下做出的群体决策往往都是不合理的失败的决策。

当一个组织过分注重整体性,而不能持一种批评的态度来评价其决策及假设,这种情况就会发生。

还有一种现象是群体转移,它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体容易向冒险转移。

最初的群体思维理论是由Janis于1972年提出并于1977年和1982年进一步扩展的。

他在1972年通过对一些执行问题解决任务的小群体行为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将这些假设综合后称之为群体思维。

随后,Janis运用群体思维概念解释了一些美国历史上失败的高层政治和军事决策事件,例如60年代的越南战争,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等。

预防或减少群体思维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在群体决策时指定一位成员专门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对其他人的逻辑提出挑战,并提供一系列建设性批评意见。

这种方法保证了群体决策时保持理性的、清晰的思路。

另外一些用以防止群体思维的措施包括轮流引入新成员,邀请局外人参与,在最终决定前作一暂停,给成员的最后一个机会来确定并说出自己的保留意见等。

二、群体思维的特点

1、顺从行思维:

在这种群体中顺从作风占主导地位,如果群体中的某一个不接受领袖人物或者多数人的意见,会收到孤立、嘲笑或者是排斥。

2、有倾向性的选择信息:

其中的成员往往会封锁怀疑群体决策正确性的仔细,尤其碎群体领导人封锁这种信息。

3、盲目乐观情绪:

往往会高估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

4、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成员往往认为一切都决定于他们的行动,过高估计自己拥有的物质手段、自己的组织和专长,而对外部条件、敌方力量估计过于低。

5、首创精神的假象:

成员认为自己在经济或者政治领域具有首创精神,人们或组织的命运取决于它。

三、群体思维案例分析

Janis最初的研究中分析了四个决策失败案例,包括:

(1)1941年“珍珠港事件”中AdmiralKimmel及其智囊团做出的导致被偷袭的决策;

(2)1950年Truman总统及其智囊团做出的发动朝鲜战争的决策;(3)1960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及其智囊团做出的入侵古巴的决策;(4)1964-1967年间约翰逊总统及其智囊团做出的发动越南战争的决策。

通过将这些失败决策案例和另外两个成功决策案例(战后欧洲旨在复兴经济的Marshall计划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进行比较后,Janis归纳总结了群体思维的症状以及一些前提条件和造成的后果。

随后,Janis又在文[17]的研究中分析了一系列在“水门事件”中由尼克松总统及其智囊团做出的决策。

由于想利用这个案例来证实群体思维模型的一般性,因此他对这个案例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不仅评价了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和症状,还进一步分析了群体思维对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

最终结论认为群体思维是导致“水门事件”的主要原因。

并认为这个案例可以作为群体思维的最好例子。

通过对“水门事件”的分析,他又提出了两个新的前提条件——成员背景、价值观的相似性,以及来自于外部威胁的压力,试图使群体思维理论模型更加完善。

上述这些案例又被其他研究者重新分析了很多次。

例如,文[4]通过分析上述案例中关键决策人物所做的一些公开演讲内容,来检验基于群体思维症状的一些假设。

他发现,由于群体思维案例中的领导人与非群体思维案例中的领导人对决策的态度不同,从而影响了群体对决策的看法。

他认为古巴导弹危机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决策。

首先,在事件之初,决策群体当即决定必须立即采取一个直接的军事回应。

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发生了群体思维;其次,决策群体仔细地考虑了应该采用的军事措施形式,并最终决定实施海上封锁。

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没有发生群体思维。

这些案例中有两个(猪湾事件和越南战争)包含了顺从现象(compliance)(即群体成员对决策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却反对),而另外的四个案例中则包含了内部化现象(internalization)(即群体成员对决策完全接受)。

这个结论是对群体思维理论的一个重要拓展。

因为Janis似乎也认为内部化现象是群体思维的一个主要影响过程。

特别指出群体凝聚力并不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而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对决策方案的分析和解释才是影响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

总的来讲,群体思维的案例分析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最常用的是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

群体思维的案例分析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些案例分析的最大贡献在于发展了群体思维理论。

通过对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一些群体决策进行分析,也增强了群体思维理论的实际应用性。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尽管案例分析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研究的精确性仍然令人怀疑。

因为到目前为止,案例研究的很多结论和Janis的模型假设尚有一定出入。

以前提条件为例,很多研究者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群体凝聚力和群体思维的关系并不是像Janis所假设的那样密切。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除了各个研究者的分析方法有差异之外,各个群体事实上的唯一性和无代表性、研究者的偏见以及在对群体决策案例进行描述回顾时的不精确性都减少了案例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虽然在总的方面和一些事实相符,但仍然不能够作为群体思维发生的主要证据。

表1给出了较全面的群体思维案例分析总结。

表1群体思维理论的案例分析

作者,时间

案例

研究内容

结果

Janis,1972

猪湾事件、朝鲜战争、珍珠港事件、越南战争、马绍尔计划、导弹危机

通过案例分析发展和验证了群体思维理论。

研究了四个前提条件(凝聚力、隔绝、领导方式、决策程序)和八个群体思维症状表现以及七个决策失误表现

四个案例(猪湾事件,朝鲜战争、珍珠港事件,越南战争)中发生了群体思维,另外两个没有发生

Raven,1974

水门事件

研究了两个前提条件(凝聚力和隔绝),六个群体思维表现(除了合理化和刻板化思维)

尼克松以及智囊团并没有表现出团队精神,成员是通过对总统的忠诚而凝聚在一起

Tetlock,1979

猪湾事件、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导弹危机、马绍尔计划

对主要决策者的公开演讲内容进行了分析。

群体思维案例中的主要决策者在考虑所面临的任务和自己的群体时过分乐观,而对对手的评价则比较消极

结论支持群体思维理论三个假设中的两个

Janis,1982

水门事件+最初的六个案例

分析了四个前提条件(凝聚力、隔绝、领导方式、决策程序),及新增的两个前提条件(成员的同质性和外部压力),还研究了除合理化之外的全部群体思维表现和所有的决策失误表现

回应Raven1974年的研究,认为在决策时,该群体的五个核心人员是凝聚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并增加了“群体的低自尊”作为最后一个前提条件(在水门事件中没有出现)

Manz,Sims,1982

三个自治的工作群体

描述性研究。

每个案例中都出现了两到三个群体思维症状

主要提供了群体思维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Snith,1984

伊朗人质解救行动

描述性研究。

所有的八个群体思维症状均出现

没有考虑前提条件和决策过程缺陷

Hensley,Griffin,1986

Kent州体育馆事件

研究了所有七个前提条件、七个群体思维症状以及四个决策失误表现(不完全的备择方案调查、不重新评价方案、信息收集不完全、信息处理过程的选择性偏见)

提出了三个新的决策过程失误:

没有和对手保持联系,缺乏和仲裁人的合作,没有延伸最后期限

Herek,Janis,Huth,1987

1947-1973年期间19个涉及国际危机的决策

研究了七个群体思维症状和决策结果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当更多的症状出现时,决策更有可能减少对美国的利益,并增加国际危机

支持群体思维理论中的一个因果关系,即不良的决策过程将会导致不良的决策结果

Esser,Lindoerfer,1989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利用失事报告中的一些陈述作为证据研究了群体思维前提条件、症状和结果

三种类型的陈述:

证据、事实和观点。

但由于这些包含群体思维因素的陈述相对有限,造成研究结果的保守

McCauley,1989

猪湾事件、朝鲜战争、珍珠港事件、越战、水门事件、马绍尔计划、导弹危机

对Janis曾经分析过的七个案例进行了重新分析,并将“导弹危机”分为两个决策,分别指出在这些案例中有多少个前提条件出现

认为能够最好地预测群体思维发生的前提条件是群体结构缺陷:

与外界隔绝、领导风格以及成员的同质性

‘tHart,1990

与伊朗的对抗事件

描述性研究。

三个前提条件(凝聚力、隔绝、领导风格)和所有的八个群体思维症状均出现。

决策过程不良,特别是没有意识到风险

其案例分析证明了其改进的群体思维模型。

并认为成员对领导的强烈依附产生了“预期的顺从”

Moorhead,Ference,Neck,1991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基于调查报告的描述性研究。

研究了三个前提条件(凝聚力、领导风格、隔绝)和八个群体思维症状,以及五个决策失误表现

提出将时间和领导风格作为群体特性和群体思维症状之间关系的影响变量

Neck,Moorhead,1992

DeLorean审判

描述性研究。

分析了五个前提条件(除了领导风格和决策程序),但是没有出现群体思维症状和不良决策结果

群体思维避免的主要原因在于决策方法程序的影响

Sims,1992

Beeth-Nut,E.F.Hutton,SalomonBrothers

认为群体思维症状、决策缺陷和失败的决策结果在这三个案例中都出现了,但没有提供具体分析

群体思维对于理解商业组织中的非伦理行为是很重要的工具

Tetlock,Peterson,McGuire,Chang,Feld,1992

朝鲜战争、猪湾事件、珍珠港事件、越南战争、水门事件、马绍尔计划、导弹危机、纳粹平息、伊朗人质解救

利用Qsort方法将这些案例和理想的群体过程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利用LISREL验证了群体思维模型的因果链,没有发现凝聚力、环境背景和一致性寻求之间的关系

证实了Janis于1982年研究的五个群体思维案例,认为水门事件是最好的一个群体思维案例,建议简化群体思维模型,忽略凝聚力和外部环境这两个因素

Esser,1995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研究了六个前提条件(除同质性)、五个群体思维症状(除无懈可击的错觉、道德合理化和刻板化思维)以及所有的决策缺陷。

Kramer,1998

猪湾事件、越南战争

对群体思维假设提出25年后所出现的有关这两个政治决策事件一些新证据进行了重新分析

指出很多新证据并不支持群体思维过程,特别指出群体凝聚力并不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而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对决策方案的分析和解释是影响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

Raven,1998

猪湾事件、水门事件

对这两个决策事件进行了重新考察和比较

在两个事件中,均出现了失控的极化效应,从而使决策中出现了过分冒险现象。

Eaton,2001

英国航空公司,英国Marks&Spencer公司

对与这两家公司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所进行的全球性战略有关的所有报道和记录进行了内容分析

导致两家公司全球战略决策失败的根源在于决策中的群体思维

Koerber,Neck,2003

美国棒球职业大联盟裁判协会(MLUA)

对美国棒球职业大联盟裁判协会于1999年进行的集体辞职决策进行了基于Whtye【16】群体思维模型的分析

证实了Whtye【16】所提出的群体思维模型

四、群体思维理论的检验

表2群体思维理论的实验检验

作者,时间

自变量

因变量

结果

Flowers,1977

凝聚力(低/高)

领导(命令/非命令)

提议方案的数量

提到事实的数量

只有领导风格起作用:

在非命令式的领导作用下,产生更多的方案和事实

Courtright,1978

凝聚力(低/高)

决策程序(限制/自由/无指示)

提议方案的数量

“一致同意”的数量

“不一致”的数量

高凝聚力+限制的决策程序下,群体产生的异议最少

Fodor,Smith,1982

凝聚力(低/高)

领导需要的权利(低/高)

提到事实的数量

考虑到的建议的数量

对道德的关注

只有领导因素起作用,领导的权力需求越高,所考虑的事实和建议越少

Callaway,Esser,1984

凝聚力(低/高)

决策程序(有/无)

“一致同意”和“不一致”的数量

决策时间、决策质量,对决策的信心

群体希望造成的影响

群体实际造成的影响

对最终群体决策的接受

最初的分析无明显效果。

再次分析得到三种水平的凝聚力效果:

中等凝聚力水平的群体做出了质量最高的决策,而且对最终的决策结果接受度最高。

高凝聚的群体最自信。

在高凝聚、无决策程序的群体中决策质量最低,对最终决策接受度最低

Callaway,Marriott,Esser,1985

控制(低/高)

决策程序(有/无)

同上+焦虑状态

高控制下的群体做的决策相对好、感受的焦虑少、决策的时间长、“同意”和“不同意”的数量多、希望和实际造成的影响多

Leana,1985

凝聚力(凝聚/不凝聚)

领导(命令式/非命令式)

提到事实的数量

决策前后所提事实数量

提出方案的数量

讨论方案的数量

讨论风险的数量

决策后提出方案的数量

在不凝聚的群体中提到更少的事实

具有命令式领导的群体提出和讨论更少的解决方案并接受领导的解决方案,不过,对领导的方案真正从内心接受的不多

Moorhead,Montanari,1986

对三个前提条件(凝聚力、隔绝、领导)、四个群体思维症状(无懈可击的错觉、道德合理化、自我抑制、异议)、两个决策过程缺陷(备选方案、专家)以及决策质量进行了路径分析

高凝聚力导致更少的自我抑制、异议和更多的备选方案讨论

与外界隔绝导致更少的无懈可击的错觉、更多的专家利用、更少的方案讨论和低质量的决策

Kroon,‘tHart,vanKreveld,1991

责任感(个体/集体)

对两种类型的群体思维症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了决策过程、风险和决策质量的10个相关方面

个人的责任感导致更难达到一致,更多的个人影响,更平等分布的实际影响,更好的决策和更少的冒险

Kroon,vanKreveid,Rabbie,1992

责任感(个人/集体)

性别(男/女)

对从众压力的问卷调查和对决策过程两个方面的调查

决策质量

责任感导致对群体功效的更低估计,有责任感的男性群体认为他们在更多的信息帮助下能够做得更好,并且更平等地实施影响力,但没有责任感的女性群体实施的影响力最平等,责任感能够增加讨论时对决策过程的警惕

Tuner,Pratkanis,Probasco,Leve,1992

实验1:

威胁(低/高),凝聚力(低/高)

实验2:

考察凝聚力的控制及其有效性

实验3:

威胁(低/高/高且群体分心)

五个群体思维症状和七个决策缺陷的自我报告

决策时间

决策质量

高外部威胁导致更多群体行为合理化

高凝聚力导致更少自我抑制和更多冒险倾向

在高外部威胁-高凝聚力和低外部威胁-低凝聚力的情况下,决策最差

高外部威胁与低外部威胁和高外部威胁且群体分心相比,决策质量要差

Bernthal,Insko,1993

社会情感凝聚力(高/低)

任务导向凝聚力(高/低)

群体思维症状

低社会情感凝聚力+高任务导向凝聚力将导致最低的群体思维症状出现几率;处于高社会情感凝聚力的群体比处于高任务导向凝聚力的群体更容易陷入群体思维

Richardson,1994

领导(命令式/非命令式)

从众倾向(低/高)

八个群体思维症状的问卷调查,七个决策过程缺陷的观察,决策时间、决策质量

非命令式的领导导致最小的群体思维发生概率、更少的自我抑制和无意识,提到更多的事实,决策时间更长

Park,2000

所有24个群体思维模型变量(8个前提条件、8个群体思维症状、8个失败群体决策症状)

模型中四类变量组(前提条件、群体思维症状、群体决策症状、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Janis在群体思维模型中所预言的因果关系仅得到部分证实

五、案例分析与实验的比较

首先,两种研究模式都认为群体凝聚力,特别是当其被视为成员间的人际吸引或是团队精神时,并不是引起群体思维的一个关键因素。

其次,两种研究模式都认为群体的结构和程序缺陷能够预测群体思维的发生。

六、群体思维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

由案例分析表1可以得出,群体思维对于团队绩效是由比较致命的影响的,其原因在于群体的结构和程序的缺失。

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若存在群体思维的话,轻则影响绩效的高低,重则直接决定事件的成败。

当然,群体思维一方面也会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成员的自我满意度。

总之,群体思维对于团体绩效来说是利大于弊。

七、采用合理的决策方法

1、可以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如:

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

2、群体领导人要防止迫使部属接受自己偏爱的方案,要欢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支持和保护持异议者表达他的意见和见解。

3、在把问题交付群体进行决策讨论时,领导人不要在一开始就表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4、除了有保密的必要外,要尽可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或者邀请群体外的专家来参加讨论。

5、如果需要,群体领导人可以事先指定一位成员,在讨论时,专门提出与众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以便促使大家进一步深思熟虑,把问题考虑的更加全面。

6、当对重大问题作决策时,不要匆忙做出决策,而要设法创造一个让大家再一次深思熟虑的“第二次机会”,以便使最后做出的决策更加完善。

在团队管理中应该尽量避免群体思维的出现,提高整体绩效。

八、结束语

本文对群体思维进行了分析,其对于团队的绩效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

那么,在团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这种现象,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克服和防止这种现象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JanisIL.Groupthink[J].PsychologyToday,1971,November:

4-46,74-76

【2】TurnerME,PratkanisAR.Twenty-fiveyearsofgroupthinktheoryandresearch:

lessonsfromtheevaluationofatheory[J].OrganizationalBehavior&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8,73(2/3):

105-115

【3】JanisIL.Victimsofgroupthink:

Apsychologicalstudyofforeign-policydecisionandfiascoes[M].Boston:

HoughtonMifflin,1972

【4】TetlockPE.Identifyingvictimsofgroupthinkfrompublicstatementsofdecisionmaker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79,37:

1314-1324

【5】LongleyJ,PruittDG.Groupthink:

AcritiqueofJanis'stheory[A].InWheelerLed.

【6】毕鹏程.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D].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2001.48

【7】StreetMD.Groupthink[J].SmallGroupResearch,1997,28

(1):

72-93

【8】毕鹏程,席酉民.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5

(1):

25-34

【9】毕鹏程,席酉民.群体思维的跨文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0:

121-123

【10】张德,组织行为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