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255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docx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教材

第一节艺术概况

一、艺术的起源★★

由于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

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如:

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等。

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模仿说

“模仿说”是关于艺术起源最古老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模仿。

人类生来就有模仿外物的本能,艺术的创作是模仿本能的发挥。

“模仿说”始于古希腊。

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

“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赫拉克利特、德漠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均提出过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模仿,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表现说

“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等,列夫·托尔斯泰认为: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

“表现说”是中国古代突出的艺术观,它从人文关怀显著的诗学方面表现出来,如中国诗学的开山思想就是“诗言志”。

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三)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指出,人的艺术活动的动机,正是“游戏”的冲动或本能,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的物质的力量强迫,又要受自身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摆脱了自然和理性的束缚获得自由,并在这无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中,得到愉快,即获得审美享受。

而且,人的过剩精力也得到了发泄。

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低级动物的生命力量都消耗在了为生存竞争进行的消耗上,人类不一样,人类是高等动物,他除了为生存而斗争之外还有剩余精力,人类就会从游戏中获得快感。

他认为艺术是人的过剩精力引起的。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四)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

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巫术说”是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

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

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狩猎的成功。

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间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狩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

原始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

艺术的产生最初是与巫术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艺术起源的“巫术说”又并不完全准确。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五)劳动说

“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它更进一步揭示了人类艺术活动的深刻缘由。

将劳动生产实践与艺术发生起源联系起来,称为“劳动说”。

这种艺术起源学说的最深刻阐释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劳动说”有它一定的正确性。

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

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

但是,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

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与艺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艺术的生产是以人的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但艺术起源主要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推动力,也就是指原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从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还很难判定它在艺术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另外,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

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艺术的起源及其原因。

但是,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的社会本质

1.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艺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

(2)艺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首先,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其次,艺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艺术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而是要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旧的艺术形态并不一定会随之消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影响。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和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其次,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着差异。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①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中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②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可以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③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当然,虽然艺术开始为宗教服务,但艺术家也还有表现自己审美意识的一些相对自由,艺术在宗教的影响下也能得以发展。

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但是,如果仅从这些历史现象就断定是宗教决定了艺术的发展,则是不正确的。

宗教和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它们虽然很接近,都是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但不能因此说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决定另一种意识形态。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④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仅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对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进行积极的影响。

2.艺术与社会生活

(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从西方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自然”说到近代的“再现现实”说,从中国隋末姚最的“心师造化”说到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艺术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2)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

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艺术的视野之内,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与对象。

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

3.艺术与社会生产

(1)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

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以及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

但它也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不同或本质区别。

(3)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

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

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4)认识“艺术生产”的意义

认识“艺术生产”可以避免艺术生产异化。

(二)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创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创造自身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

(2)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途径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式。

艺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和认识世界,这不同于宗教、哲学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2.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切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2)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涉及感性,同时又涉及理性。

(3)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1)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

(2)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性,除了要反映客观世界从现象到本质的真实之外,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含义,即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3)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真题点睛

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答案】形象性

【名师点评】一切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它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即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三)艺术的审美本质

1.艺术与美的关系

(1)艺术反映现实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2)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美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事物的美。

艺术美比现实美更鲜明、集中、完全、充分。

(3)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与美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即:

它还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2.艺术的审美本质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是客观的,现实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本身,艺术美在于作为客观的社会文化财富的艺术作品本身,美在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之外,而不在于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之中。

(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美和真是密切联系的,真是美的基础,没有了真就没有美。

凡是美的事物必定是真的,但真的却未必是美的。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的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时,便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享受,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3)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从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来看,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艺术反映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都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都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因此,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3.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1)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

可以说,这是一切艺术门类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共同性格。

(2)艺术的情感特征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

所谓情感,就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

三、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

艺术作品在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和中心环节。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

1.艺术语言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2.艺术形象

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与综合形象。

(1)视觉形象,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付诸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这类艺术形象常常带有明显的再现性。

(2)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3)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

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

(4)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其中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只有通过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其内在的意蕴。

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

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典型和意境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形象,确实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典型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意境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典型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意境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博大精深。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

“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

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

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

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

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第二节艺术创造

一、艺术创造主客体★

(一)艺术创造主体

艺术创造的主体是艺术家。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

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艺术创造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

艺术家正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

艺术家的修养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

(2)广博的知识;(3)深邃的思想;(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敏锐的感知能力;

(2)丰富的想象能力;(3)精湛的艺术技能。

(二)艺术创造客体

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创造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三)艺术创造主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

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

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客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主体、作用于主体。

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

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以实现。

二、艺术创造过程★

艺术创造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

(一)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体验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2.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

3.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构思中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有:

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就是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造主体把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呈现于某种物化形态,达到主体内心世界与客体外在世界的相通,并以此获得主体自身意义的肯定。

艺术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得以表现的前提。

三、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与思维方式★★

(一)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分为如下几个环节或阶段:

审美感知,即客观事物在主体大脑中形成的一个影像。

审美想象,即人脑通过各种加工活动使影像丰富完善起来。

然后再通过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两个过程,使影像具体化为一种实在的作品。

因此,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是艺术创造机制的四个环节。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