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296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docx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

一年数学上册全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60课时

设计日期

2011年8月28日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来看: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调动。

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对于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从学习内容来看: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

一共分为十个单元:

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

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

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

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

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

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

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

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

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

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

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课时安排

数一数1课时

比一比3课时

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分类2课时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认识钟表2课时

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总复习4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优势,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组织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探索、观察体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

1.数与代数方面: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和图形:

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实践活动: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性。

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合理性,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4.创设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5.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的渗透。

6.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有效性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3.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

4.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

计算平均错误率在5%以内,速度每分6—8题;认识钟表平均错误在在1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正确辨认物体和图形;能否正确分类。

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测试。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对规范书写、认真作业的习惯加以检测。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书试、口试、活动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进行卷面测试分析评比:

主要进行教学质量考查。

2.进行级内、组内、校内听评课:

主要进行课堂艺术、教学能力考查。

3.进行三字一画、说课、授课比赛,考查教师基本功。

 

一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1课时

设计日期

2011年9月3日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来看:

1.教科书的第2~3页,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图“美丽的校园”。

我们认为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质的变化。

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情操,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一幅校园情境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在学生观察图,描述图意时,老师可掌握其数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作准备。

老师们都有印象,在义务教材一开始也是一幅学校情境的主题图,我们呈现了校园的局部:

有的学生在向老师敬礼,有的学生在浇花,有的学生在踢足球等等。

老师们可以看到与义务教材相比,

(1)这幅图的场面更加开阔了。

原来只呈现了学校的局部,现在?

用俯视的方式,把学校的整体画面呈现给学生。

(2)内容更加丰富了。

增加了小小气象站、校园外的楼房、树木等。

(3)从人物的数量上看有较大变化,原来老师加上学生共10人,现在共20人。

主要考虑当前学前教育的水平较高,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有的能数,有的能计算。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数量是20的人物,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接着教材的第4~5页给出了1~10各数,了解学生的认数情况。

并且配合出现了相应数量的人物和事物的集合圈,与义务教材不同的是,这些集合圈中的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使学生看到知识前后的联系,将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课程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数一数                                     1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情景演示法

(二)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方法

(三)实施对策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引导组织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

有效性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3.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书试、口试、活动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进行级内、组内、校内听评课:

主要进行课堂艺术、教学能力考查。

2.进行三字一画、说课、授课比赛,考查教师基本功。

一年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3课时

设计日期

2011年9月15日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来看: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比较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比长短”,“比高矮”,“比多少”的教学。

有了比较思想为基础,学习本单元内容不会很困难。

从学习内容看: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课程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全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课时安排

比一比3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情境演示法。

(二)学习方式:

1¡¢     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

2¡¢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实施对策

1¡¢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     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索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基本质特征,塀弃其非本质特征。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本单元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有效性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     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     通过实践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3¡¢     通过习题及课堂提问检测学习成果。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     作业训练学生是否知道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

2¡¢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通过听评课、说课、考察教师基本功。

 

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3课时

设计日期

2011年9月17日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这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学生方面来看:

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初步认识了1—5和加减法,在此基础,数学本单元内容应该很容易。

但在规范书写上要加强力度。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课时安排

1—5的认识4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把情境演示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人人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实施策略

1¡¢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     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     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

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有效性评价

1¡¢     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     通过课堂提问、习题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     通过整理、复习以及检测验情况检测学生基本技能情况。

4¡¢     进行作业展览,规范书写,认真作业的习惯,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一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3课时

设计日期

2011年10月9日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立体图形这部分知识的编排,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的编排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这两部分内容都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学生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但从立体图形抽象出平面图形,学生接受可能比较困难。

课程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课时安排

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我会拼图1课时

课程实施

(一)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是这种立体图形,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学过程中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式。

(二)     实施策略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2.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教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性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

3.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4.通过课堂提问、习题完成情况检测学生知识掌握。

5.通过整理复习以及测验检测学生基本技能情况。

 

一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2课时

设计日期

2011年10月9日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

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

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

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由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编排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单一标准得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从学生情况来看,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分类标准的表述上有一定的困难。

对单一标准分类容易接受,对多种标准分类学生接受起来可能要困难些。

课程目标

1.       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       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课时安排

单一标准的分类1课时

不同标准的分类1课时

课程实施

(一)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1.       注意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来。

2.       注重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正确分类的方法。

3.       结合知识内容的灵活性、活动与习题的设计体现出开放性和现实性。

(二)     实施策略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更好地得以发展。

有效性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通过实践活动检测目标的达成。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通过练习检测学生能否正确进行分类。

(三)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通过听评课及说课考查教师基本功。

一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21课时

设计日期

2011年10月13日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