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400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docx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联书店成立于1948年10月26日,它是由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家书店合并而成,现今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内的墙报上有店史的介绍,有三家书店创办人的相片和事迹的介绍,在读书出版社(原读书生活出版社)创办人的介绍中,有艾思奇、黄洛峰,笔者认为店方遗漏或是忽略了读书出版社的一个重要创办人——郑易里先生,他对读书出版社有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郑易里就没有读书出版社。

话要从上个世纪30年代说起,当时中国革命处在低潮,苏区遭遇反动派的五次围剿,在国统区反动派的围剿更是疯狂,很多革命志士和爱国人士被抓、被关、被杀。

蒋介石政府对文化界的围剿同样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我举几个历史事件:

一个是1931年1月11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一个是1934年11月13日《申报》总经理、报业大亨史量才被杀,他乘防弹汽车外出,回来的路上被蒋介石所派军统特务枪杀,原因是他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退让,把《申报》办成了反内战、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要求实行民主的阵地,而且他坚决回绝了蒋介石的拉拢、利诱,坚持正义立场,所以招致杀身之祸;再一个就是1936年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11月12日上海各界救国会举行纪念孙中山的活动,主席团成员史良提出:

要求蒋介石政府停止内战、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救国会多次同情中共的举动惹恼了蒋介石,同年11月23日蒋介石政府以“危害国民罪”逮捕了七位救国会领导人:

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因为这七个人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因此被称为“七君子事件”,其中李公朴就是成立不久的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社长。

种种文化界人士被迫害的历史事件不一而足,说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在政治上并非太平盛世,而是乌云笼罩下的白色恐怖。

当时,上海有一百多家出版社,而能够顶风冒险出版进步书籍,成为中共地下党文化阵地的只有三家,这三家书店就是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更名为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

1936年2月,读书生活出版社在上海斜桥弄71号正式开张,出版社的社长是李公朴,郑易里是编辑部的撰稿人之一。

那时,书店出版了一本相当有影响力、前后再版14次的书,这就是郑易里和艾思奇合译的《新哲学大纲》,它是从苏联米丁编写的《辩证唯物论》翻译过来的,这是一本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着,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着作的中译本。

艾思奇在《译者序》中推介这本书时写道:

“本书是一部价值最高的,现阶段哲学发展的里程碑的着作”,“用了十几位新进哲学家的力量,准备了两年多的功夫,原着才算完成。

内容的精粹,由此也可以想见了。

”“这本书的出版,使中国目前新哲学上的争论问题也可以得到一个正误的标准。

”因为《新哲学大纲》传播的是先进的科学思想,起到了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提高理论水平和识别能力的作用,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而且畅销的情况在当时的其它书店都是绝无仅有的。

这本书运到延安后,便成为延安各学校革命学员的必读书目。

自然,这样的书也绝对是国民党政府查禁的对象,读书生活出版社只能半公开地销售,即把书放在柜台下面,有人要买时才拿出来卖。

没想到,书店刚开张半年就发生了“七君子事件”,社长被捕,一下子群龙无首了!

读书生活出版社原来就没有本钱,靠艾思奇等人向朋友、熟人筹借一、两千元做经费,好在纸行和印刷厂可以欠账,等印出书卖了,收回钱再还。

可这时,书发不出去,钱收不回来,资金突然周转不灵,外面债权人要债,内部人员的工资发不出来,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真是人心惶惶,内外交困,出版社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这时,中共地下党找到艾思奇,说明根据当前的革命形势,读书生活出版社这个文化阵地不能丢,要想尽办法使它存活下去。

怎么办?

艾思奇想到了郑易里,他们二人是云南老乡,同在日本留学时,因经常在一起讨论哲学问题而成为密友,郑易里和他二哥合伙在上海做生意,手里有钱,他是不是可以出钱来拯救读书生活出版社呢?

这事儿一经提出,郑易里明白当时的形势和出版社对革命的重要性,二话不说,马上拿出3000元(法币),还清了书店的内外债务,解了燃眉之急,安定了人心。

郑易里救书店于危难之中,所以说“没有郑易里就没有读书生活出版社”并不为过。

读书出版社有了钱,脚跟算是站稳了,但是还缺人手,还需要一个能张罗事、善管理、敢担当的经理,郑易里和艾思奇不约而同地想到他们的同乡兼朋友黄洛峰。

黄洛峰的堂叔跟郑易里是很要好的中学同学,他们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彼此都认识,而且互相都有好感,后来虽然各奔东西,但互相都在打听着彼此的消息。

三年前,黄洛峰从上海提篮桥监狱一出来,就投奔了郑易里,当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患有严重胃病的黄洛峰站在郑易里面前时,郑易里马上拉他进家叙谈,了解到黄洛峰的困境后,郑易里便带黄洛峰去买衣服、洗澡、吃饭,然后二人去见艾思奇夫妇,恰好艾思奇的房东还有一间小房子空着,于是黄洛峰便租了下来,郑易里给他留下生活费,黄洛峰便和艾思奇夫妇一起搭伙起灶,并写文章投稿,赚取稿费维持生活。

在这期间,这三条云南汉子几乎天天晚上凑到一起聊天、议论时局。

一直到1936年4月,黄洛峰的夫人来到上海,他才另外租房,后来有了孩子,光靠稿费就不够维持生活了,黄洛峰便应他堂叔的邀请,去南京浦镇堂叔那里任职了。

现在黄洛峰刚走没多久,他会不会来出版社任职呢?

郑易里和艾思奇给黄洛峰写了一封信,诉说了出版社遇到的空前危机,郑重邀请他来担任出版社总经理,三人共同努力把出版社支撑起来。

黄洛峰见信后,感到这不是一般的邀请,而是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便立即放弃南京收入不错的工作,于1937年2月到上海赴任了。

至此,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的领导班底为:

郑易里任董事长、黄洛峰任总经理、艾思奇和柳湜同任总编辑。

董事长是出版社的老大,总经理是董事长邀请来的,艾思奇、黄洛峰都是地下党员,虽然郑易里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在白色恐怖中挽救了共产党的文化阵地,那么,在三联书店的历史上,只提总经理黄洛峰,却没有董事长郑易里的一席之地,让人不可思议。

在读书出版社和三联书店的出版史中,有三部社会影响大、影响时间长的书都与郑易里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郑易里就没有这三部书的诞生,这三部书一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二是郑易里、曹成修合编的《英华大词典》,三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中国第一部《资本论》全译本的出版过程

读书生活出版社有了新是领导班子,人员增加并重新组建,一切就绪,该出书了,出什么样的书呢?

三人经研究,觉得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宣传先进的、科学的新思想,使其普及大众,深入民心。

于是决定把出版社的方针确定为:

1.翻译出版马、恩着作,首先出版《资本论》;

2.编辑出版高级理论刊物;

3.编辑出版社会科学通俗读物

为什么首先出版马克思的经典巨着《资本论》?

郑易里手里有一套日文版的《资本论》,他感到这部书对中国革命非常有价值,干革命光有不怕牺牲的决心还不够,还必须有革命理论的指导,而《资本论》正是这样一部给工人运动指明正确方向的书,是能够引领民众冲击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一面鲜明的思想旗帜。

这么重要的一部书自1867年问世,70年过去了,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译本,而中国革命非常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来指明方向。

三人经过酝酿,决定先出版《资本论》,把这面伟大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举起来!

一个刚刚建立的小出版社要出版这样一部巨着谈何容易,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问题,光靠社里这点股本是远远不够的,郑易里考虑到自己和二哥经营的云南土特产商店收益还可以,自己可以做经济后盾。

其次,要有高水平的译者,要懂德语、英语及较高水平经济学理论的人才能担此重任,巧的是艾思奇的夫人吴瑛了解到她的同学余信芬的丈夫正在翻译《资本论》,此人就是郭大力,而且他们一家的生活正在窘迫中,艾思奇马上带郭大力去见郑易里和黄洛峰,并且很快由出版社和郭大力签订了出版合同,合同内容为:

1.每月由出版社支付郭大力、王亚南(与郭大力合作的另一位译者)各40元预付版税。

为了使这种支付不受正常业务资金周转的影响,特意提出2000元在银行单立账户,作为专门支付译者预付版税之用。

2.译者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向出版社交稿,以便审核、修改、定稿。

3.出版社帮助译者解决所遇工作上的其他困难。

这个合同大大增强了译者的信心,此事在文化界不胫而走,传为佳话。

为落实合同,郑易里拿出2000元存入银行,作为翻译《资本论》的资金。

有了钱,社里上上下下十分振奋,大家决心齐心协力地大干一场,保证马克思的经典巨着在中

国的出版。

在郑易里的主持下,不管人员怎么变动,战局如何变化,出版《资本论》的计划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郭大力的译稿陆续交来。

想不到《资本论》第一卷刚刚译好,战火就烧到上海。

1937年8月13日日寇挑起事端对上海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郭大力家住火车站附近,不断受到日军炮火的轰炸,为了完成《资本论》译稿,郭大力只得回到老家相对平静的乡下继续工作,他把《资本论》第一卷译稿交给郑易里以后,便离开上海,回到江西赣州潜心工作,继续翻译《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

每翻译完一个段落,郭大力便把译稿用小字密密麻麻地誊写在很薄的航空信纸上,一封封寄往上海交给郑易里。

当时动荡的中国邮件快慢不一,有的邮件先发后到,有的后发先到,郑易里倍加珍惜几经辗转后收到的稿件,他一边整理译稿,一边用日文版《资本论》对译意进行认真核对。

自“八.一三”的战火烧到上海,中国军民的全面抗战开始了,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三位领导一致认为出版社必须坚持下去,不但如此,而且还应该在抗战中求生存,求更大的发展。

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刚出狱不久回到上海任出版社董事的李公朴与柳湜去华北前线慰劳军队,八月中艾思奇和周巍峙去延安,黄洛峰带出版社主力迁往当时的抗日后方武汉,不久又迁往抗日陪都重庆。

上海则由郑易里全面负责主持工作,继续坚持出版发行工作,其中负责编辑工作的是罗稷南、郑效洵,刘麐负责财务,行政工作由张汉清负责,卜朝义、殷荣高协助,郑易里就带着这6个人在上海坚守着,一切工作围绕出版《资本论》进行。

在这段时间里,郑易里除自己负责用日文版《资本论》校阅译稿、负责版面设计外,还请了三名“女将”作校对,她们是罗稷南的夫人倪琳、郑效洵的夫人蔡淑英和郑易里自己的夫人熊约春,一般的校对是从头到尾一点一点校对,这样会由于习惯一扫而过,产生疏漏,郑易里便要求大家从后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来保证校对质量,她们就是这样认真、负责地校对着。

不久,工程眼看即将告成,郑易里高兴的同时心里又开始发愁,如何付印、能不能出版是悬在他心中久待解决的问题。

出版社地处上海的法(英美?

)租界,上海的其余地区都被日寇占领,租界已经变成被日军包围的孤岛,日伪及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渗透,使得社会政治情况十分复杂,即便找到愿意接收这项业务的印刷厂,这部革命性甚强的《资本论》又能在中国公开发行吗?

正当郑易里为此事担心之时,许广平在上海组织出版了《鲁迅全集》,郑易里由此得到了鼓舞。

目前的形势下,郑易里几乎没有可以商量的人了,一切都得自己拿主意。

当他得知上海某些印刷厂业务清淡,愿意承印这本书时,他当机立断,决定加快工作进度,郑易里便发电报给郭大力,把郭大力从赣州请回上海,完成全书后期的翻译和最后的校订工作,并随时商议、共同处理译稿的排校出版事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次性出齐三卷《资本论》。

1938年4月,郭大力回上海后,在出版社简陋、昏暗的房间里,他很快翻译完《资本论》的最后一部分。

尽管郭大力十年前已经开始动笔,但进展缓慢,在郑易里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下,才在这短短两年之内完成了《资本论》的全部翻译工作。

从译稿转为着作,还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才能实现。

当郭大力在出版社简陋的房间里赶译第三卷尚未译完的部分时,郑易里已经带领出版社的人员开始了统稿、排版、校订的工作,随排随打校样,紧接着校对,改定了就打纸型,郑易里和郭大力再审阅新排印出来的校样,在郑易里的安排下,大家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工作着。

当时,正值上海的酷暑盛夏,溽热难当,但《资本论》译、排、校、印的程序,却像流水线一样运转着。

在民族、国家危亡的关头,他们争分夺秒,热天里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一干人马不计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激发着这些爱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他们不顾外界政局和战火的影响,奋不顾身地工作着。

经过了近百个昼夜的奋战,1938年8月31日《资本论》第一卷在上海出版,随后第二卷于9月15日出版,9月30日第三卷相继问世,这部二百多万字的三大卷精装本科学巨着,最终呈现世人面前。

这一版《资本论》共印了三千套,书的装帧设计,按照郭大力的意见,尽量和德文原版保持一致。

既严肃端庄,又美观大方——中国第一部马克思经典着作《资本论》的中文全译本终于在上海诞生了!

书是印出来了,不能光在上海发行,还要想办法运送到大后方,运送到根据地,但在战时要把《资本论》从上海运到大后方,十分困难,只有走海运到香港,再从香港转运。

第一批共三千部(每部三卷,共九千册)除一千部留上海分发预定户并零售,还要运往武汉、重庆若干册以外,其余两千部《资本论》(六千卷)装了二十大箱运到了广州。

《资本论》运达广州时,适逢日军占领广州之际,运往广州的两千部在战乱之中全部损失。

得知两千部《资本论》在广州全部损失的消息后,黄洛峰当即电告上海郑易里,急速再赶印一千部《资本论》,郑易里知道后心痛不已,这可是大家两年苦战的心血呀!

但是也无其它办法,只好再投入资金,继续赶印。

郑易里在为《资本论》的出版苦战数月以后,考虑到战时运输途中的诸多折磨和危险,遂向黄洛峰建议是否可以在重庆印刷。

在重庆的周恩来也十分关注《资本论》的印刷和发行问题。

黄洛峰便和郑易里商量能否把《资本论》的纸型带到重庆来,于是1939年夏郑易里把《资本论》纸型装在一个大皮箱里,作随身行李,冒着风险,独自闯出了上海。

经过香港,在越南海防入关时,大皮箱被海防法国殖民当局警察扣押,郑易里正在焦急之时,忽然看见多年不见的好友乔丕成,乔丕成留法多年,是中共党员,他跟驻越南的法国总督有同学之谊,很熟,因有这层关系,组织上便安排他在海防专门负责海外援助抗日物资的接收事宜。

经过乔丕成用流畅的法语与法方警察交涉以后,乔又亲自陪郑易里去找国民党当局驻海防领事馆,与领事交涉,领事才派员陪同郑易里去海关把大皮箱提取出来。

郑易里风趣地说:

“多亏那个陪同的国民党人是个草包,他不知道《资本论》是什么书,方能闯过这一关。

要是他知道这是共产党鼻祖马克思的书,别说书遭厄运,我们也就有苦头吃了。

当郑易里风尘仆仆安全到达重庆读书出版社时,总经理黄洛峰兴奋得对郑易里说:

“你到重庆来,周副主席都知道了,他亲自过问在重庆印刷《资本论》的事情呢!

这是一件大事啊!

”听到这鼓舞人心的话,郑易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他们又立即在重庆联系印刷,由于这里条件不如上海,他们只好用土纸印了一批内地版《资本论》。

第二批《资本论》印好后,采取分批的办法,改道广州湾的湛江继续发往内地。

为确保运输安全,郑易里特派张汉清亲自押运,这次又遭到法国殖民当局扣留,郑易里还是找乔丕成帮忙,辗转相托,从中疏通,才将这批书抢救出来,运到了桂林和重庆,送达预订读者手中。

在重庆的预约订户宋庆龄、冯玉祥、邵力子等,拿到的都是这次赶制的《资本论》。

黄洛峰在收到《资本论》后除了立即向预订户一一发书以外,还特别寄给当时正在延安的艾思奇。

为了将《资本论》完好无损地运抵延安。

黄洛峰安排桂林分社的同志与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联系,交“八办”的汽车,郑易里特派张汉清等同志把几十部《资本论》安置在卡车上最便于保护的位置,直接带到了延安。

这批书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主席看到这一版的《资本论》后,曾经在扉页上的出版时间“中华民国27年8月31日”下面注明“1938年”,并批注:

“《资本论》原文版本第一次问世时1867年,在71年之后,中国才出版。

”到1954年他再次阅读此书时,在第一卷目次下又注明:

“1867年距今87年”。

王惠德后来回忆这批《资本论》说:

“1939年,在延安得到了一套《资本论》,能得到这套书,当时的确很不容易。

”陈其五也回忆说:

“我们在战争年代很困难,但《资本论》一直带在身边,没有丢掉,一直到进城。

”在延安,学员们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通过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指导中国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继续供应中国解放区和敌占区,郑易里又增印了3000部(9000卷),大力支援中国的革命事业。

在第一版《资本论》书末的《译后跋》中,郭大力这样写道:

“最后,我们应当感谢郑易里先生,他不仅是这个译本出版的促成者和执行者,而且曾细密为这个译本担任校正的工作。

”这是对郑易里最朴实也最真挚的评价。

郑易里能够完成如此工程浩大的世界哲学经典名着的出版和校译工作,除了他具有极高的外语水平和在哲学、文学方面的很高造诣外,更说明他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他清醒地认识到,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中国革命最需要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出版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革命进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用行动支援革命进步事业,他的功绩同样不应被磨灭。

从1936年11月郑易里任读书生活出版社董事长以来,除了出版《资本论》这样划时代的巨着以外,还出版了大量刊物,为危难中的中国提供了可贵的精神食粮。

1937年10月黄洛峰率领主力部队去武汉后,郑易里负责的读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总社大量“造货”。

一部分稿件在上海组织,还有艾思奇从延安寄来稿件,再就是黄洛峰把武汉、重庆畅销书的原稿或纸型转到上海秘密出版。

不会出乱子的书仍用读书出版社的名称出版,会惹麻烦的书则用辰光书店、北极书店、高山书店、富春书店、鸡鸣书屋、彗星出版社等名称出版。

除《资本论》外,还有《辩证唯物论辞典》、《恩格斯论资本论》、《资本论通信集》、《资本论的文学构造》(郑易里译);《列宁战争论》,列宁的《社会主义与战争》和《民族问题大纲》,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艺术论》和《科学文学论》;艾思奇的《实践与理论》、《论中国的特殊性及其它》,陈学昭的《延安访问记》;以及《苏联内战史》、《中国及其未完成的革命》等几十种书和刊物。

《人怎样变成巨人》、《扬子前线》、《列宁在一九一八》、《卡尔.马克思》、《列宁传》、《斯大林传》还出版了林淡秋、蒋天佐主编的《新中国文艺丛刊》——《鹰》、《高尔基与中国》、《鲁迅纪念特辑》。

《学习生活》和《文学月报》也从重庆寄纸型到上海印刷发行。

在此同时郑易里派刘麐带着郑的侄子郑珉去天长县的汊涧(新四军根据地)设读书生活出版社的分店,书店就设在新四军的《淮南日报》社里,主要为新四军的抗大八分校供应图书,张汉请和殷荣高去协助工作。

从上海源源不断运入书店的新书,直接为抗日军民服务,对根据地的思想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向根据地运送书籍时经常要通过日伪军的岗哨,一旦被发现运送的是革命的书籍,肯定会被捕,就有生命危险。

他们常常装扮成商人模样往返于上海和根据地之间,在当地地下党的协助下形成了一条秘密运输线,对读书出版社的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张汉请就是在执行秘密运输任务时被捕牺牲的。

1940年,郑易里主持召开哲学座谈会,目的是出版一本“哲学杂志”,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来引导当前的思想界。

他请周建人、赵平生、何封、董秋斯、罗稷南、胡曲园、陈珪如等人参加讨论,并向他们约稿。

1940年4月《哲学杂志》创刊号出版,发表了《建立民族哲学》一文,针对某些学者提出的“要达到抗战救国的目的,更需要有一套合乎实际的民族哲学”之说,阐明“辩证唯物主义是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的科学的哲学。

中国当前的哲学问题,就是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已经迫在眼前的各种问题,并克服这些问题。

把认识的结果和克服的方法,发展为思想文化运动。

转化实践的力量,通过伟大的实践而创为新的事实。

在执行这任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收获,便是哲学在这一阶段上新的发展,也就是中国民族对于哲学的新贡献,中国民族所完成的民族解放哲学”。

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

一、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适性;二、强调了理论要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三、辩证唯物主义只有在革命实践中得到运用,并取得成功,才能得到发展。

在第二期中,发表《论进步和退步》座谈记录,从理论和历史,联系革命和战争伟大时代的中国现实,批判破坏团结,阻碍进步,企图把中国拉到旧路上去的倒退思想。

《哲学杂志》还刊载了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以及黑格尔、谢(梅)林的着作和一些苏联哲学论文。

通过哲学座谈会和《哲学杂志》这一仅有的理论杂志,团结了留在孤岛上海的哲学工作者。

郑易里还充分利用这两本杂志的广告页,为读书出版社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做广告。

由于时局日益恶化,汪伪日寇疯狂残害进步文化人士,《哲学杂志》出到第二期不得不停止出版。

1937到1941年间,是读书出版社最困难的时期。

敌人对上海租界封锁严密,根据地也动荡不安。

在这一时期,郑易里为出版《资本论》和其它革命书刊,投入了大量资金,损失也很大,在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围剿和日寇的侵华战火中,出版社完全变成了不公开营业的地下出版社,根本没有盈利,能维持给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就算不错。

现在大家都知道,董事和股东都是要拿红利的,而郑易里这个董事长集撰稿、校对、编辑、组织出版于一身,自己亲力亲为,还不拿工资,更谈不上拿红利,反而是垫付了大量资金,如买纸、印刷、付给郭大力、王亚南的稿酬、工作人员的工资、伙食费、所有的办公费用、书籍的运输等资金都是郑易里垫付的。

这些书印刷好后,一部分根据地下党的要求,发往青岛、大连、苏北、和延安;另外一部分发往黄洛峰所在的出版社总部,卖书的钱只够维持总社的运营费用,那时,连总社的工作人员都知道:

“没钱了怎么办?

——找老郑!

”可见,是郑易里用他和二哥做生意的钱,支撑着中共地下党在文化战线上的战斗堡垒——读书出版社的存在,为此,郑易里先后共垫付款项达7万元之巨,部分垫款有借据为证:

日期

金额

用途(原借据注)

1936年12月

3000.00

重组读书生活出版社还清内外债。

(没有借据)

1937年4月13日

1000.00

由李子清经手,预付郭、王版税之用

1937年9月22日

40.00

预付资本论版税。

1937年11月2日

40.00

预付资本论版税

1937年11月17日

40.00

预付王亚南十一月份“资社”版税

1937年11月24日

40.00

付王12月份

1937年12月23日

40.00

预付王、大力十一月份

1938年6月7日

500.00

印资论,付科学

1938年6月20日

30.00

付大力用

1938年7月2日

20.00

付人文用

1938年7月3日

20.00

付大力用

1938年7月5日

200.00

付人文用

1938年7月16日

530.00

付科学用印资论

1938年7月23日

240.00

付科学用印资论

1938年7月29日

1000.00

买资论报纸用

1938年8月1日

150.00

买向科学资论报纸用(尾数)150零65

1938年8月31日

1000.00

买资论报纸用

1939年1月19日

117.00

付科学用

1939年10月26日

100.00

买纸用

1939年10月27日

2000.00

买纸用

1939年11月1日

1000.00

1939年11月3日

100.00

1939年11月6日

100.00

1939年11月6日

49.16

1939年11月10日

300.00

1939年11月17日

1300.00

1939年11月28日

3976.17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