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558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赤壁赋.docx

文言文阅读兰亭集序+赤壁赋

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

《兰亭集序》+《赤壁赋》

第一课时

【考情分析】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能力要求是

1.识记能力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能力

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目标】

1、了解文中重点文言基础及重点句子。

2、背诵全文,积累文中名句。

  

3、掌握文中相关文化常识。

【自学指导】

1、对照课下注释,熟读课文。

2、熟练翻译课文并识记本课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3、背诵并默写本课名句名篇。

【自主复习】

基础知识梳理

1.【重点词语】

暮(     )春之初     

会(     )于会稽山阴    

群贤(     )毕(     )至       

少长咸(     )集  

崇(     )山峻岭          

茂林修(     )竹

映带(     )左右                   

引以为流(     )觞曲水  

列坐其次(     )                       

虽(     )无丝竹管弦之盛(     )

是(    )俯察品类(    )之盛         

所以(     )游目骋(     )怀

足以(    )极(    )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夫(     )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   

或取诸(     )怀抱或因(     )寄所托          

趣(   )舍( )万殊(  )暂(  )得于己,快然自足             

曾(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     )既倦                   

情随事迁(     )

感慨系(     )之矣                     

向(     )之所欣

已为陈(     )迹犹                   

不能不以(     )之兴(     )怀

况修短随化(     )                     

终期(     )于尽

未尝不临(     )文嗟悼                

不能喻(     )之于怀。

固(     )知一(     )死生为虚诞    

齐(     )彭殇为妄作

虽(     )世殊事异                    

所以(     )兴怀,

其致(     )一也                      

亦将有感于斯(     )文

望:

①七月既望()②西望夏口()

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②而卒莫消长也()

然:

①其声呜呜然()②何为其然也()

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此非

白:

①白露横江()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歌:

①歌窈窕之章()②歌曰()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

击空明兮溯流光溯:

倚歌而和之倚

举匏樽以相属属:

2.【一词多义】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列坐其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4)余船以次俱进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6)陈胜、吴广次当行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6)修守战之具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4)期(jī)年之后   

(5)君与家君期日中  

(1)若合一契

(2)其致一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觞一咏

3.【名句填空】

《兰亭集序》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⑵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之视今,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浪形骸之外。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向之所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终期于尽。

《赤壁赋》

(1)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联考1)

(2)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关系,从“变者”的角度看,两者关系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呼伦贝尔市高三二模)

(3)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予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

(4)苏轼在《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河北省正定中学模拟3)

(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有异髓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西安地区八校联考)

(8)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庆二中-2016届上学期检测1)

(9)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2015洛阳市高三二模)

【拓展阅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芒鞋:

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

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

微寒的样子。

 

  萧瑟:

风雨吹打树叶声。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赏析

  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评价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梦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

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

烟雨的迷蒙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

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

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

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

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

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

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

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

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

看来应是想象之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

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

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研读重点语段,提升精准阅读文本的意识。

2.适当课外延伸,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自学指导】

背熟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积累和本单元相关的阅读材料。

【自主学习】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1.作者在文中发了什么情感呢?

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文中语句:

     

                                                                                                                                                  

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阅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

(用文中句子回答)

(1)名士相聚之乐 :

(2)环境幽美之乐:

(3)聚会活动之乐:

(4)气候宜人之乐:

(5)视听享受之乐:

3、作者在这些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

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

世俗生活,作者概括出哪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用文中句子回答):

 

4、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这种忧患是(抄写文中句子):

 

5、由“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6、第三段,作者心境是什么?

 

7、作者因何而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节选)

8.翻译划线句子 

 

9.

(1)3段主要写了什么?

感情色彩如何?

 

 

(2)3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10.

(1)4段主要写了什么?

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

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

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故孟子曰:

‘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1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不能甘而善苦率:

全,都。

B.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

中间。

C.故遂择其窊而室焉室:

筑舍定居。

D.间则蹑屐登崖间:

闲暇。

1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书斋记,起笔交代苦斋方位,第二段写苦斋环境,之后写苦斋生活概况和苦乐志趣,最后点明作记由来,“苦”字成为全文的脉络,贯穿始终。

B.文章情缘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与后一部分人事、情理浑然一体,既刻画了风物,阐明了哲理,也洋溢着章溢先生及其从者与自然亲近的“苦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14.用“/”给文中第二段划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

人莫知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②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