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684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5分钟训练

1.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___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史和空气的基本组成常识。

答案:

氮气 氧气 氧气 氮气

2.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_____________,空气的成分按_____________计算,大约是:

氮气_________,氧气_____________,稀有气体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适合预习后进行自我测试。

答案:

混合物 体积分数 占78% 占21% 占0.94% 占0.03%占0.03%

3.纯净物由_____________物质组成,混合_____________物由物质组成。

思路解析:

考查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答案:

一种 多种

4.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都是空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

思路解析: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灰尘等颗粒状物质。

答案:

有害气体 烟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总称为稀有气体。

它们一般_____________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人们利用这种性质,在一些工业生产中,常把它们用作_____________。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_____________,因此它们在_____________中有特殊的应用。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惰性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答案:

氦 氖 氩 氪 氙 不与 保护气 不同颜色的光 灯具制造业

10分钟训练

1.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

二氧化硫、_____________、二氧化氮、_____________和臭氧。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空气污染物的种类。

答案:

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B.矿泉水

C.铁水D.澄清的石灰水

思路解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铁水是液态的铁,属于纯净物。

洁净的空气、矿泉水、澄清的石灰水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答案:

C

3.你的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物质,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洗衣粉B.蒸馏水

C.酸奶D.精制碘盐

思路解析:

洗衣粉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中只有水,属于纯净物;酸奶是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精制碘盐中含有氯化钠、碘酸钾等。

答案:

B

4.有五种物质,其中能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

A.②④B.①②⑤C.⑧⑤D.①③④

思路解析:

汽车排出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煤燃烧时产生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它们都能造成空气的污染。

而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并没有产生有害物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是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

二者均不会污染空气。

答案:

B

5.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氧气②氮气③二氧化碳④稀有气体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空气的基本组成。

答案:

B

6.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气体

C.洁净的空气D.氯酸钾

思路解析:

水蒸气只含有水,是纯净物;二氧化碳也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也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氯酸钾属于纯净物。

答案:

C

30分钟训练

1.随着“绿色奥运”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列物质中,未计入北京市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A.氮气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

思路解析:

污染空气的主要物质是SO2、CO、NO2及可吸入颗粒物,均可计入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N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应受到监测。

答案:

A

2.臭氧空洞、酸雨和温室效应是人类所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

其中造成温室效应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剧,从而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臭氧D.一氧化碳

思路解析: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含量的增加,使得热量散失能力减弱;臭氧空洞是由于臭氧层被氮的氧化物和氟利昂等破坏造成的。

答案:

B

3.(经典回放)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④棉尘⑤天然气

A.仅①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思路解析:

考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物质③④是微小粉尘颗粒,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大,若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面粉厂、棉纱厂等地就常常有“严禁烟火”的警示牌。

①②③是易燃、易爆物,遇明火,就会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若产生的热和气体来不及散失就会引发爆炸。

本题易错选答案B。

错因是没有认识到面粉尘、棉尘也是易燃、易爆物。

答案:

D

4.人类对空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进行了长期和艰难的探索,许多的探索者都提出过他们的观点。

较早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结论的科学家是()

A.普利斯特里B.舍勒

C.侯德榜D.拉瓦锡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史。

答案:

D

5.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而氮气的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有大有小,绝不溶于水的气体是没有的。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只能是氧气、氮气在水中溶解性的差异。

答案:

氮气和氧气比较,氧气比氮气易溶于水

6.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B.电灯泡通电时发热,发光

C.把块状的石灰石粉碎成粉末D.水在加热时有小气泡产生

思路解析: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电灯泡通电时发热,发光,电流作用,没有新物质生成;把块状的石灰石粉碎成粉末,属于物质形状的改变,物理变化;水在加热中有小气泡产生,溶解在水里的气体挥发出来,物理变化。

答案:

A

7.下列用途中,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用干冰人工降雨B.用氢气冶炼金属

C.用盐酸除铁锈D.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

思路解析:

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有很强的制冷作用,属于物质的物理变化;氢气冶炼金属,氢气生成水,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用盐酸除铁锈,把铁锈溶解,生成盐和水;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中和了土壤中的酸。

答案:

A

8.某次化学调研考试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B.不溶于水C.可燃D.易撕碎

思路解析:

颜色、溶解性和容易撕碎等都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是化学性质。

答案:

C

9.用右图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盛放在燃烧匙内的物质可用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同时水进入广口瓶,水的体积约占广口瓶容积的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步骤是:

①先用夹子夹紧橡皮管;②点燃燃烧匙内的固体物质;③将燃烧匙插入广口瓶,并塞紧橡皮塞;④燃烧完毕后,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结果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低于21%。

问:

这可能是由哪几种原因引起的?

思路解析:

该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而无气体生成,同时压强减小,可通过倒流入广口瓶内的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答案:

(1)红磷 

(2)广口瓶内产生大量白烟1/5(或21%)

(3)①红磷用少了,瓶内氧气没有反应完;②装置漏气,瓶外的空气进入瓶内;③瓶内未冷却到室温使压强变大。

10.某容器所盛的空气里含有氧气10g,则此容器所盛的空气是50g。

这句话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请改正。

思路解析:

已知氧气的质量求空气的质量必须借助密度和体积。

错解的原因是,利用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则有空气的体积=10L÷1/5=50L。

误认为空气成分按质量划分。

答案:

不正确。

应改为某容器所盛的空气里含有氧气10L,则此容器所盛的空气是50L。

11.下图是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红磷与氧气反应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该固体极易溶于水,而木炭与氧气反应后生成气体二氧化碳,该气体在水中溶解性不大。

下图为两个同学设计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

图Ⅰ图Ⅱ

(1)图Ⅰ实验时,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过量的红磷?

(2)图Ⅰ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

(3)图Ⅱ装置燃烧匙中放点燃的木炭,可以得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吗?

为什么?

思路解析:

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只剩下氮气和惰性气体等,因为氮气和惰性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

氧气约占空气成分的20%,故气体剩余的约占80%。

答案:

(1)红磷过量,才能把氧气消耗完全。

(2)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

(3)不可以;因为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或一氧化碳,气体体积没有减少,无法判断氧气的量。

课题2氧气

5分钟训练

1.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

它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液态氧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氧气的物理性质。

答案:

无 没有 略大 不易 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能与许多物质起反应。

氧气具有_____________,是常用的_____________。

氧气能支持燃烧,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氧气的基本化学性质:

可以支持燃烧。

答案:

比较活泼 氧化性 氧化剂 复燃

3.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_____________的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是物质跟_____________发生的反应,不仅仅是跟氧气。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是氧气或含氧化合物。

答案:

另一种物质 氧

4.

(1)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预先要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办法制取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铝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放出大量的热。

玻璃容器容易炸裂,必须垫上一层水和细沙;考查氧气的制备和蜡烛燃烧等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答案:

(1)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炸裂集气瓶

(2)①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②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③石蜡

水+二氧化碳

10分钟训练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氧气液化

C.矿石粉碎D.钢铁生锈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变化过程和本质。

酒精挥发,由液体变成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氧气液化,由气体变成液体,属于状态变化;矿石粉碎,属于物质形状变化;钢铁生锈,则由铁生成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

D

2.一种暗红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浓厚白烟。

这种暗红色固体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示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暗红色物质可以燃烧,产生白烟,这是红磷的特征。

本题考查红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答案:

红磷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3.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B.在-183℃变为淡蓝色液体

C.在-218℃时变为白色固体D.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对氧气物理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答案:

B

4.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思路解析: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必须铺上细沙或水,否则会炸裂集气瓶。

答案:

B

5.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可用来炼钢

B.氧气可用来灭火

C.氧气可用于登山或飞行

D.氧气可提供动植物呼吸

思路解析:

炼钢中利用氧气除去钢铁中的碳;氧气可以助燃而不能用于灭火;登山或飞行时由于高空缺氧而需要提供氧气;氧气可以供动植物呼吸进行新陈代谢。

答案:

B

6.下列可以说明自然界水中含有氧气的是()

A.河水清澈B.黄河水浑浊

C.有鱼虾D.河边空气好

思路解析:

鱼虾能够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含有足够的氧气。

答案:

C

30分钟训练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空气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碳

思路解析:

氧气能够助燃,而氮气、二氧化碳则不支持燃烧;空气中存在氧气,但氧气浓度太小而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复燃必须是高浓度的氧气。

答案:

B

2.(经典回放)下图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

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信息各一条。

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及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本题是一道图示情景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工业制法及学生根据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将空气加压降温使之变为液态空气,然后根据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升温分离出氧气。

根据图示信息知,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物质的氮分子、氧分子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这个变化应属物理变化。

由图示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氧气(氮气)是由氧(氮)元素组成;氧分子(氮分子)是由氧(氮)原子构成;空气中氮气、氧气的性质保持不变;液态氧的沸点比液态氮的高等。

答案:

空气主要由O2和N2组成 1个氧气(氮气)分子是由2个氧(氮)原子构成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 液化空气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B.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

D.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思路解析:

蜡烛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蜡烛的熔化则是蜡烛受热超过了它的熔点所导致的;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

答案:

C

4.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完毕后,拆卸仪器的正确顺序是()

①撤去酒精灯②从水槽里拿出导管③从铁架台上拆下试管④清洗仪器放回指定位置

A.①③②④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

在氧气的制备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先撤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然后进行仪器的拆卸和清洗。

答案:

C

5.以下哪个过程能正确地表示工业中大规模生产氧气的过程()

A.二氧化碳

氧气

B.空气

液态空气

氧气

C.

+

D.

思路解析:

工业制备氧气常用空气液化法。

B和C只适合实验室制备氧气;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是自然界中氧气的循环过程,但不适合氧气的工业生产。

答案:

B

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下列现象或变化与氧气无直接关系的是()

A.春季潮湿环境中金属锈蚀B.夏季食物腐败

C.秋季山林着火D.冬季河水结冰

思路解析:

金属生锈是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而生锈;食物腐败是食物中的有机物(细菌)有氧呼吸的结果;秋季山林着火则是山林中干燥的树木与氧气反应;河水冬季结冰则是水的物理变化,与氧气无关。

答案:

D

7.下图所示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试完成下列问题:

(1)A图中,夹持木炭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燃烧停止后,取出余炭,往集气瓶里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2)B图中,取一小块木炭放在火焰的_____________部分迅速烧红;C图中盛放氧气的瓶口盖上玻璃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做燃烧实验,夹持的工具一般选择坩埚钳。

整个过程集气瓶用玻璃片覆盖,防止氧气逸出。

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

(1)坩埚钳 石灰水变浑浊

(2)外焰 防止大量的氧气跑掉

8.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完成问题:

(1)写出上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气体时,选用A、E装置可制取并收集_____________;选用B、E装置可制取并收集_____________;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选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防止集气瓶受热炸裂,集气瓶里需预先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主要根据试剂状态和反应条件来进行。

若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常选择A装置;若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常选择B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可根据气体的水溶性与密度来进行。

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选C,反之选D;若气体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则选E。

答案:

(1)酒精灯 长颈漏斗

(2)氧气 氢气 BC 反应是在常温下固体与液体间进行的,故反应装置选B;CO2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装置选C

(3)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课题3制取氧气

5分钟训练

1.氧气制备方法:

最早:

英人卜利士力加热红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仙丹)制得。

现今工业:

①分馏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氧气的发现和工业制备方法,属于了解内容。

答案:

氧化汞(红粉) ①液化空气 ②电解水法

2.氧气制备实验:

注意事项:

瓶内水位略高于长颈漏斗末端,避免_____________。

广口瓶内_____________有空气,_____________气体不收集;将_____________,用手压住漏斗口,每次加入双氧水不可太多,以免氧气产生速率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法收集。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过氧化氢分解法制备氧气的实验原理。

答案:

产生的氧气逸出 残存 反应刚开始产生的 塞子塞紧 太快 排水

10分钟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动植物的呼吸过程是一种缓慢氧化

C.红磷易发生自燃

D.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

思路解析:

着火点是物质的本身属性,不可改变。

水能够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收大量的热,使火焰的温度迅速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动植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属于氧化反应,也可说是缓慢氧化;红磷着火点很高,不容易发生自燃,白磷则容易自燃,因为白磷的着火点很低;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不一定都发光,但可以发热。

答案:

B

2.某学生在实验室设计了五种制取氧气时使用药品的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②将氯酸钾加热③将高锰酸钾加热④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加热⑤将二氧化锰加热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④D.②③⑤

思路解析:

氯酸钾直接加热,很难分解;二氧化锰加热不分解,无法产生氧气。

故②⑤不可能。

答案:

C

3.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A.反应都很剧烈

B.反应时都发光、放热

C.都属于氧化反应

D.都需要达到着火点

思路解析: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三者的共同点都是与氧气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C

30分钟训练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D.加热二氧化锰

思路解析:

大量氧气的制备即工业制备氧气,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A、B都是实验室制备少量氧气的方法;D无法得到氧气。

答案:

C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思路解析: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在生产上我们一般要求加快反应速率,在其他领域则需要用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如食品的防腐、橡胶的防老化等领域。

答案:

C

3.小兰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

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实验中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氧气耗尽

C.实验中可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D.将红磷改为木炭再重做实验

思路解析:

本题旨在探究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的方法。

用题给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若低于1/5,则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三种。

一是红磷不足量;二是装置漏气;三是未等瓶内气体冷却就打开了止水夹。

这三个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出问题,所测O2体积分数都会低于1/5。

因此,应从这三方面去检查失误原因,切不可用木炭代替红磷再做实验。

因木炭燃烧产生的是CO2,CO2填充了所耗O2的体积,瓶内气体压强基本不变,实验目的更难达到。

所以用题给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时,所选可燃物应满足两个条件:

①能在空气中燃烧;②燃烧的产物是固体。

答案:

D

4.某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发生了爆炸,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A.管受热不均匀B.气体发生装置漏气

C.二氧化锰中混有可燃性杂质D.加热温度太高

思路解析:

由于加热时体系温度比较高,且产生了大量氧气,只要有可燃物,就可能发生爆炸。

答案:

C

5.实验室除了用加热高锰酸钾的办法制氧气外,还常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注: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这里是加快反应速率)

(2)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注:

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这里用稀溶液)

(3)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催化剂

温度/℃

反应程度

Fe2O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