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778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docx

定稿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浙江省义乌中学曹心意曹训刚

主题解析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交互作用、影响的过程。

这一过程意味着师生主体的共同参与、智慧的互通共享以及心灵的开放晤对。

它既注重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时也强调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的过程中,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掌握学习方法技能的过程。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

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近现代以来,许多教育家也都对师生互动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过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课堂中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与儿童的共同活动,这种活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能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其实就强调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这就对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实施师生互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由于基础教育受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评价体系对师生的影响,使得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沿袭教师中心论,教师灌输多于启发,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他们的自主发展和独立人格意识的形成。

而师生互动,让学生有机会、有平台参与教学过程,展现自我智慧,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因而师生互动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

教师通过由其创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设置师生互动问题等,可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师生互动,学生就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创造能力等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从老师那里得到“渔”而不是“鱼”,从而终身受益。

所以,师生互动教学是可行的。

然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这就要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机制,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下,摒弃形式主义,精心设计师生活动;加强调控与引导,促进师生多边和深层交流。

案例呈现与分析

一、构建平等对话机制,夯筑有效互动基础

师生互动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关键在于师生的地位是否平等,是否能构建一种宽松的对话氛围和平等的对话机制。

试想,在一种充满教师的至高权威和“话语霸权”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双方身心能自由愉悦、畅达灵动吗?

彼此能悦纳理解、信任鞭策吗?

如不能,又何以能形成师生之间百家争鸣、情智互生的理想场景呢?

要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必须重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氛围,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片段:

一教师在上《美国1787年宪法》,展示了一张制宪会议会场的图片(如右图),然后提问学生:

“从这张图片中,大家能获得什么信息?

“代表们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说明这次会议上矛盾重重。

“代表们各自为阵,说明会议上存在多个派别。

……

一图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好像代表们都是白人,没有黑人……”一个始料未及但很真切的声音传来。

教师一怔,马上表扬道:

“哦,这倒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依你看,这是为什么呢?

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不太明白。

”这位学生挠挠头。

“那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于是,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大家得出一个共性的认识:

这正说明了当时美国还存在种族问题,也正因为此,完全由白人制定出的1787年宪法就不可避免的会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问题解决了,教学继续,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那位学生的嘀咕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发现,特别在评价1787年宪法时,它可以成为这部宪法尚存种族问题的有力佐证。

该教师原想通过图片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说明1787年宪法是各派别争辩与妥协的产物,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上述话题的出现及其讨论实属“意外”,不在该教师预设之中。

但是,该教师并没因为害怕教学计划被打乱而无视学生的反应。

他没有用师道威严主宰课堂、压制学生,而是充分地尊重和关注了学生的兴趣、情感、需要与个性,以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姿态和“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与之展开了对话,从而营造出了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进而建立起了平等的对话机制。

而这,恰恰是其能进行师生有效互动并实现教学升华的基础。

这个案例表明,该教师已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完成了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

由知识传授者转化成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成了学生学习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化成了学生学习的“伴奏者”、合作者,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

正是因为该教师从高远的讲台、知识的神坛、成人的认知模式走进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智慧原野和心灵世界,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辩、敢质疑、敢参与,和学生一道互学共生、建构成长,所以才会形成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对话机制。

如此,学生的心灵解放了,感受到了“自我”的真切存在,所以才会思维敏捷、个性飞扬,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从而才会产生有效的师生互动,才会构建真正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二、摒弃形式主义,精心设计师生活动

师生互动需要依赖和借助一定的互动形式。

没有一定的互动形式作为载体,互动就很难展开和深入进行。

因此,师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互动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一定地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但问题是,在我们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过分追求形式的倾向:

一节课下来师生活动不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一会儿观看影像资料,一会儿阅读文字材料,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辩论,忙得不亦悦乎。

这看似生动活泼,似乎人人参与、面向全体,但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热热闹闹、气氛活跃的表象背后,却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获得应该学到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能力。

在热闹的场面下,课程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学效率很低。

这其实已走入为了互动而互动的“虚假互动”误区,给互动蒙上了一层形式主义的阴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片段:

▲成长相册区

师:

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四大发明的“成长历程”,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和书本知识,简要地介绍该发明的成长与传播历程。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图片和文字材料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体验发明区

师:

刚才我们了解了四大发明的成长历程,其实任何一个发明在孕育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凝聚智慧、充满艰辛的。

俗话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我想带领同学们走进体验发明区,重点去体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程。

 

(教师提供如上三块“雕版”,要求学生模拟古代雕版工进行“制版”,然后谈“制版”过程中的感受,以此体验雕版印刷的弊端,从而体会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革命性进步)

▲网友推荐区:

活动设计:

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着手评选“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

经推荐委员会决定,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重点推荐项目。

假如你是推荐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写好你的推荐辞呢?

(教师首先以造纸术为范例展示了一段推荐辞,然后分别提供一两段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组撰写其它三项发明的推荐辞并进行全班展示)

▲复兴论坛区

1.看《余秋雨质疑四大发明》的视频资料

师:

你作何评论呢?

其中置顶的两个评论文大概的摘要是这样的。

(如下所示)结合以下观点和今天所学,谈谈你的感受。

你选择跟贴还是选择“我来说两句”?

(跟贴:

跟随其中的一种观点;我来说两句:

自己其他的看法和主张)

“余秋雨版‘四大发明’就能以正视听吗?

摘要:

绚烂辉煌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足以令人引以为豪的古代发明何止万千?

无论“四大发明”包含什么,尊重“四大发明”其实就是尊重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明。

“别钻到古代发明中寻找现在的自信”——摘自搜狐IT频道

摘要:

我们回顾中华科技文明的发展史,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是必要的……古人创造的辉煌毕竟已成历史,中国科技要领先世界水平,不是到历史陈迹中去寻找辉煌,而是要继承前人的精神继续有所作为才是正道。

2.学生分组探讨、交流

应该说,本节课很有创意,形式很活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短短45分钟之内,教师设计了四个师生活动,提供了近十则材料,学生多次分组讨论。

显然,学生“动”得过多,甚至已有些手忙脚乱,这就不可避免使得学生在各个环节都只能是匆匆过往,难以静下心来独立地阅读、思考、感悟,也就很难对相关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另一个《罗斯福新政》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简单回顾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有关背景性知识之后,即进入新课教学:

在美国处于一片大萧条之中的时候,1932年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罗斯福以选举人票472:

59票的绝对优势当上了美国第32任总统。

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罗斯福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现在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帮助罗斯福总统把病入膏肓的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拯救出来——

假如你是智囊团金融委员会成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促进金融业的正常运行?

假如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假如你是智囊团工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解决产品过剩,恢复工业生产?

假如你是智囊团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你将如何进行救济和解决就业问题?

然后教师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各个大组分别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

随后,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一一揭示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特点等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是集中创设一个情境,围绕一个主要活动开展互动教学。

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这一活动的开展既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探讨以及师生多向、深层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等相关内容的掌握就比较到位,对于罗斯福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精神的品质也就体会得更加深刻。

如何让形式更好地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呢?

其一,就是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优化整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情等需要和实际情况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并开展适量的师生活动。

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活动而活动,把一堂课上成一场晚会。

设计一个活动,就要充分地用好它,用足它,切勿“蜻蜓点水”。

其二,要注意用师生活动的生动性和合理性来引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并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质量。

一个好的活动,应该是形象的、生动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吸引学生的视听神经,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上述课例中,让学生自己角色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形象、具体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历史画卷,罗斯福及其新政就离学生不再那么遥远,而成为了一个可感可触的生动的历史事件。

作为罗斯福总统的“得力干将”,应该怎么为其出谋划策呢?

学生就会努力“神入”历史,积极主动去探究。

而所谓活动的合理性,是指活动的设计不牵强附会,不艰深晦涩,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而创设的,是能有效引起学生关注、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情意场。

罗斯福新政的出台,其麾下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所组成的“智囊团”的确功不可没,让学生角色模拟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成员”进行出谋划策,符合历史事实,也迎合了学生的探求、发现和乐于展现的心理,是合理的、可行的。

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动”得起来,而课堂上学生能主动而非被动地参与、积极地而非消极地探究,师生的有效互动就有了保障。

三、加强调控与引导,促进师生多边和深层交流

课堂交流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或活动过后的展示阶段,都需要进行课堂交流。

然而,实际教学中这种交流多是只在浅层简单进行,学生象征性说上几句或附和几声后,教师再加以总结一番,问题就算解决了。

这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在品质和生命力的严重缺失。

《辛亥革命》的教学片段:

(在完成的新课学习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评价辛亥革命”的教学环节)

师: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请前后左右同学为一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为4分钟。

(时间一到,教师立即示意学生停下来)

生1:

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师:

说得好,哪位同学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2:

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其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在教师“不错”、“很好”的频频赞扬声中,几名同学又随便地说上了几句或附和了几声,但大多是教材中的定论)

师: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里,老师来作个总结。

(接下来,这位教师便口若悬河,把预设的结论一股脑地和盘托出。

学生见状,有的赶紧埋头做笔记,有的似乎并没弄懂,茫茫然不知所措)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发出“讨论讨论”、“交流交流”的“命令”后,“虚晃一枪”便“落荒而逃”。

对问题的交流仅在教师和少数几个学生直线式、短距离、自说自话般地一问一答之后,便草率、敷衍地嘎然而止。

学生说得怎样,教师没有针对性地反馈,学生间没有中肯地评述;学生说完后,教师没有顺势而导,没有进一步引向深入。

在整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碰撞,认识没有深化。

相较于“满堂灌”而言,课堂热闹是热闹了一些,但交流只在浅层上简单进行,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另一个《辛亥革命》的教学片段: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师: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着给辛亥革命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抑或是……

(在教师的组织下,前后左右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立即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当中。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学进入到全班分享交流阶段)

生1:

我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生2:

我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其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

(不少同学囿于教材内容,逐渐“无话可说”了)

师: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思考,那就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的革命任务完成得怎样?

同学们还有新的想法或补充吗?

生5:

辛亥革命应该是成功了,它不仅结束了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反封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也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

生6:

我不同意!

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革命后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师:

这位同学能够进一步用史实加以说明吗?

生6:

反封建方面,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后,破坏《临时约法》,建立北洋军阀统治,并复辟帝制,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反帝方面,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署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就是明证。

师:

对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有的同学说成功了,有的说失败了,并且都阐述了各自的理由,说的都有道理。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呢?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场面再次热烈起来,交流进一步深入)

生n:

我觉得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辩证地予以评价。

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有成功的地方,但它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自主与富强,也有着严重的不足之处……

(最后教师在同学们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各种看法进行了梳理、总结)

和前一案例相比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围绕着中心问题而发生的交流不再只在浅层上简单进行,而是在师生间多向多维展开,并由表及里,又逐步引发了师生间深层次的思维互动。

学生一个观点阐述后,不会“石沉大海”,而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在学生间引起积极回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而在教师的现场灵活调控与进一步启发下,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打开,思考进一步趋于理性。

学生们的认识就在这种多向度、多层次的互补、正反、冲撞、融合中不断完善、提高、深化,可谓水到渠成。

这个课例所展示的这种多边、深层地交流充满了生命力,它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引发了师生本质的思维交锋,闪烁着思维碰撞的灼灼光华,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有效的师生互动。

何以至此呢?

第一,要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一般来说,交流互动总会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而展开,提问的质量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互动的优劣。

好的问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能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穿透力,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有较好的探究性,能给学生以合适的思维强度;要有较浓的情趣味,能给学生以一定的思维诱力。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问题,就具有很好的探究性,有思辨的诱力,有探讨的空间,是一个值得交流、也能引起广泛而深入交流的话题。

第二,教师要积极参与加强引导。

学生虽是学习主体,但只有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之下,其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充分地发挥。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不是无作为,而是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整个交流的动态过程,适时地进行点拨和启发,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支持,从而引领着交流更为充分而深入地进行。

第三,要科学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它是一种学习者的群体思维活动,也是教学中实现多边互动的重要途径。

上述课例在这一点上留下了一些遗憾。

交流中,作为小组代表,学生是以“我”而不是以“我们”进行表达,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也反映了学生没有有机地融入小组,集体的智慧没有充分发挥。

其实,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前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作一定的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如组织者、激励者、记录者、发言者,等等)特别是能在小组讨论时深入学生中间作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如此则不仅每个同学都能获得发展,而且会使整个讨论更充分,交流更精彩。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如何促进师生互动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问题,重在“有效性”的探讨。

有效地师生互动的本质,在于师生内在的思维互动。

只有思维互动了,也才是真正的教学互动。

那么,如何促进师生间思维的互动呢?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对话机制”是基本前提;“开展适量、生动、合理的师生活动,促进师生双方的多向、深层交流”是重要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对关系尤其要处理好。

第一对关系,是互动中形式和实质的关系。

思维的互动决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依赖和借助一定的互动形式。

没有较好的互动形式,再好的思维互动也难以展示出来。

可是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互动形式,就必须科学地合理地加以运用,要努力促使这些互动形式去承载和推动思维互动。

课堂教学只有从外在的形式上的互动走向内在的本质上的思维互动,课堂教学才能免于肤浅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第二对关系,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索者,是教学中的“主体”,师生双方都是积极因素。

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应在接受教师合理调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只有当师生这两“主”的积极因素都得到充分调动,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产生“共振”作用,才能够真正保证互动的有效性。

问题讨论

1、讲述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与师生互动教学是否对立?

能否将两者有机结合?

历史讲述法是历史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达历史事实,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过去一些历史教学诸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的弊端,对于推进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但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具有悠久历史的讲述法受到了质疑甚至严厉批判,这样的教学被贬为“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是“封闭型”教学方法的典型代表,是“一种丧失了信誉毋需多事考虑的旧教育传统的残余”。

如此,似乎又走上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

诚然,讲述法有它的局限性,但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讲述法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内容集中,信息密度大;传递信息速度快,接受效率高;教学面宽,经济实惠;主动驾驭,可控性强,等等。

可见,讲述法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不可废弃,它仍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一堂课,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时候用什么教学方法,应该是要视实际情况而定的。

讲述法和师生互动都是教学手段,如加以合理运用,都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既然如此,讲述法和师生互动就不应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能够有机结合的。

当然,针对讲述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以及缺乏教与学双方的充分沟通与默契等弊端,我们是不能任之不理的。

我们很有必要对讲述法进行不断地改进、补充完善并创新。

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努力的关键所在。

2、当前,在师生互动中十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的发挥,长此以往,会不会又异化出现教师的无作为现象或学生的“无政府主义”行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索者,是教学中的“主体”。

有效的师生互动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但当前有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倾向,很容易忽略教学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种片面的做法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的表面化和机械化。

其实,在师生“双主”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这对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只有教师“主导”好了,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师生互动中,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要始终明确自身的角色,担负起“主导”的重要责任:

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课型和教学结构的各个环节及各个步骤,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节奏与教学语言等既切实有效,又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够随着师生双方临场发挥的需要而进行灵活多变的弹性伸缩;要努力通过激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渐人学习“佳境”,获得学习上的“意外惊喜”,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正被转换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角色。

教师要眼中有学生,也有自己。

“双主”统一、师生共进,才是正道!

研究链接

资料一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模式

朱启美在《师生互动教学研究》(发表于《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8卷第1期)一文中对师生互动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了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模式及效果,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师生互动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首先指出了师生互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因而师生互动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师生互动,学生就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创造能力等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从老师那里得到“渔”而不是“鱼,从而终身受益。

所以,师生互动教学是可行的。

作者还提出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师生互动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学科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从本质上讲,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