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273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docx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神经系统常见急症,大多数学者公认高热惊厥与感染、高热、年龄、遗传因素有关,年龄因素是首要的,但感染、高热是惊厥的条件,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积极的治疗措施,可减少复发,改善其预后[1]。

本文针对高热惊厥危险的因素对患儿家属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使其卫生保健知识增长,保健能力及自我护理技能增强,提高患者顺从性,避免感冒和发热,最大程度减少高热惊厥的复发。

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810~200906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8岁,其中6个月~1岁11例,>1~3岁6例,>3~6岁2例,6岁以上1例。

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2]。

惊厥发生在发热后4h以内6例,>4~12h10例,>12~24h3例,>1~3d1例。

惊厥发生时的体温:

<38℃2例,38~39℃7例,>39~40℃11例。

2护理2.1心理护理惊厥患儿就诊时,家长往往十分焦虑,惊恐不安,医护人员应迅速到位,全力抢救,并守护于患儿身旁。

处置惊厥熟练准确,以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

患儿惊厥停止、家长不安情绪逐渐稳定后,应根据患儿和家长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绍患儿病情及有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方法及惊厥的有效救治措施。

2.2止惊一旦患儿出现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惊厥,应就地抢救,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

首选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情况紧急可用手掐人中至惊厥停止,也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缓慢静脉推注地西泮,同时肌内注射鲁米那钠,用5%~10%水合氯醛灌肠,剂量为0.5ml/kg,尽量保留1h以上,以促进药物吸收。

2.3吸氧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开通气道后,给予氧气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状态。

待患儿面色由青灰或紫色变红润,呼吸规律后,给予小流量氧气吸入。

当屏气时间长发绀严重时,一般的吸氧法如鼻导管法、面罩法等无法改变肺泡内PO2,只有用简易呼吸器才能解决这种短暂的呼吸暂停,扣紧面罩,挤压呼吸囊,压力视患儿大小而定,反复而有规律进行,以胸廓起伏为准,达到良好的通气效果。

氧疗时应使用50%以下的氧浓,以防肺氧中毒或晶体后纤维增生症[3]。

呼吸恢复立即停止。

2.4高热的护理

(1)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测量体温、脉博、呼吸1次/0.5h,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皮肤护理:

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

(3)口腔护理:

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银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4)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大量消耗,同时高热可致水分大量丧失(呼吸加快,带出更多水分,皮肤出汗增多)。

因此,患儿必须补充水分和营养,多饮水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2.5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

2.6出院指导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

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肛温在38.5℃左右即应予以口服百服咛、美林等降温;苯巴比妥为长效类镇静催眠药,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早期即应使用抗惊厥药,体温升至高热时,体内抗惊厥药已达到抑制惊厥的有效浓度,从而能抑制惊厥,有效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指导家长在患儿体温37.5℃~38℃时即应口服;如患儿出现抽搐,指导家长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

    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裹于纱布的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2.7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婴幼儿的机体抵抗力弱,易患呼吸道感染而出现高热。

(2)婴幼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加之小儿不能主诉身体不适或主诉不全,易被监护人忽视,临床上患儿就诊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且体温常迅速升高。

(3)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婴幼儿的脑组织耗氧量大。

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层对皮层下控制功能较弱,在高热时兴奋泛化引起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致惊厥。

对于高热惊厥的预防,首先是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及避免感染和发热。

体温的多变及其上升的速度影响惊厥的发生,温度上升快而高时易发生惊厥。

体温超过38℃应立即降温,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更快、更有效。

高热惊厥患儿应立即给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同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是否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高热惊厥目前仍有争论,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权衡长期预防性服药的得失,选好适应证。

2.8健康教育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

大多数预后良好,但2%~5%[4]的患儿可发展为癫。

其发生率与复发次数有关,即复发次数越多,癫的发生率越高。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有关知识,适当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可减少复发已被证实。

由于高热惊厥大部分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时间短,但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如果不按计划落实健康教育,难以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因此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

指导家长在家中备好所需的急救物品和药品,如体温计、压舌板、退热药等;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在38.5℃左右应立即口服美林等退热药;如患儿在家中或途中出现抽搐,家长不要慌张,应立即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指头用纱布或手帕包住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以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患儿日常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感冒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摘要】 通过对80例新生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认为血管选择、穿刺方法、送管方法、封管方法、取血、置管期护理是保证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有减少新生儿静脉穿刺次数,延长静脉穿刺的间隔时间的作用,从而使静脉输液方便,患儿减少痛苦,为临床随时用药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新生儿;穿刺方法;应用

   头皮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新生儿患者做为特殊的患病群体,在生理、解剖方面有其特殊性,对静脉留置针(套管针)的应用要求也就与成人患者有所不同,现将我科对套管针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对本科收治的80例行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新生儿进行了观察,其中男48例,女32例,日龄1d~28d。

  2 穿刺方法

  2.1 材料选择

  美国BD公司生产24G封闭式套管针,无菌透明输液贴,5ml注射器。

  2.2 血管选择

  选择触诊柔软而富有弹性并且走行较直的静脉。

避免选择穿刺点上方有静脉瓣的静脉,如头部的颞浅静脉、额上静脉、耳后静脉。

  2.3 穿刺方法及送管方法

  穿刺由两名护士共同完成,穿刺前应将穿刺周围毛发用安全刀片刮干净,有利于输液贴固定套管针;用75%的酒精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范围8cm×8cm待干;左手食指和拇指持针翼,以15°~30°从血管上进针,速度应较慢,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沿血管方向再进针约2mm,以保证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内;以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退出针芯约2mm;助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保持其平整,穿刺者固定针芯的右手将针尾稍抬起,左手拇指和食指持外套管上方左右两侧沿针芯轻轻将外套管推入,避免因右手固定针芯角度过低,左手食指贴皮肤送管,增加了送管的阻力;退出针芯,以无菌透明输液贴固定。

  3 封管的方法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头皮静脉表浅细小,血管壁薄嫩,管腔窄,血管外观小于套管针,留置过程中针尖软管部分紧贴血管内壁,我科用12.5u/ml的肝素盐水溶液3ml,封管时将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效果满意,无一例堵管现象发生,由于肝素帽橡胶密度极强,以往所用的先进针梗2/3推注3ml肝素溶液再边推注边退针的方法,在退针时容易将封管针头一下退出套管针外,达不到正压封管目的,易造成堵管[1],用此种方法封管后,根据我们临床经验,即使是少数患儿套管针延长管内有回血,不必惊慌,因管内的血液是经过肝素化的,第2天接上液体后输液仍通畅,不会发生堵管现象,在某些生理特点及病理状况下,患儿免疫力低下,各种凝血因子尤以凝血酶原生理性下降明显,反应性低下,调节功能差,患儿易出现反应低下、缺氧、休克、酸中毒、严重的呼吸及循环衰竭,使血液粘稠呈高凝状态时,微循环发生明显改变,使用肝素封管可吸附内皮表面负电荷,维护良好的血循环。

  4 自套管针内取血标本

  4.1 输液前取血

  常规以套管针穿刺固定后将5ml注射器针头插入肝素帽,取血至所需量后,将输液装置与套管针连接,即可输液。

4.2 输液中取血

  停止输液1min后,消毒肝素帽,接上5ml注射器取含药液的血液1ml弃去,更换5ml注射器取血,至所需量后继续输液。

  5 置管期间的护理

   置管期间最常见的局部输液并发症有静脉炎,出现静脉炎的血管会发生瘢痕化,周围变红;血管本身变硬[2];液体外渗和堵管;为预防这三种情况发生,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5.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消毒范围要大于输液贴,待干后穿刺,套管脱出部分不要再送回血管,当局部皮肤多汗或洗头后,敷料与皮肤间有气泡时应取下原有输液贴用碘伏消毒穿刺周围皮肤后更换新的无菌透明输液贴。

  5.2 减少机械刺激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尽量一针穿刺成功。

  5.3 减少化学刺激  

  

  消毒时酒精不宜过多,以免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进入血管,使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输入浓度过大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用生理盐水冲管。

  5.4 穿刺注意事项

  因新生儿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娇嫩,套管针的针尖锋利,外套管比针芯短约2mm,所以穿刺时避免进针角度过大,速度宜慢,以防刺破血管后壁,造成液体外渗,置管期间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因过度活动而导致套管脱出血管外。

  5.5 置管留置时间5d为宜

  静脉套管针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可随血管形状弯曲,对血管刺激小,新生儿病情多变,输液用药剂量小,组数多,血管显露差,穿刺难度大,利用套管针有间断给药提高血药浓度、缩短病程的优势,为抢救危重患儿赢得时间,套管针的优越性在新生儿身上显露无遗。

 

【参考文献】

   [1]张家荣.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

438439.

  [2]李嘉献.血管炎[M].上海: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

170172.

16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体会      

毛细支气管炎是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亦称之为喘憋性肺炎,是一种下呼吸道疾病。

由于小儿肺弹性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及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宽,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故感染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毛细支气管炎等。

本病常见于2岁以下小儿,6个月多见。

发病季节在冬末春初,大多数我科临床患儿冬季多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

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喘鸣,严重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唇周发绀,呼吸浅促,鼻翼煽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次/分,感染后体温可有不同程度升高。

现将我科2005年8月~2006年2月160例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60例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心力衰竭3例,呼吸衰竭2例,男98例,女62例,其中1~2月35例。

3~4月75例,5~6月20例,7~12月20例,1岁以上10例,1~6月占总发病人数的81.25%。

住院天数最长16天,最短4天,平均10天。

痊愈155例,治愈率96.25%。

2 护理2.1 环境的调整 保持病室环境舒适,空气流通,中央空调温度22~24,湿度55%~65%,保持患儿安静,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耗氧量。

2.2 氧疗法 对气促,发绀,低氧血症(动脉血气分析;血氧分压在4.7~9.3Kpa,二氧化碳分压在6.6~12Kpa)患儿给予氧疗,中心供氧浓度;1~3岁0.5升/分,4~7岁1升/分7岁以上1.5升/分。

重度缺氧2升以上,面罩或头罩吸氧4~6升/分。

同时注意用氧安全。

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神志,意识,紫绀等随时调整给氧浓度。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2.3.1 母亲斜抱,如为卧位,尽量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注意喂养姿势,防止呛咳加重病情。

2.3.2 指导患儿家属有效的拍背方法;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至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

促使肺泡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借助重力和震动易于排出。

2.3.3 对于持续性干咳,发作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喘憋,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常闻及喉头痰声或阵发性青紫,我们首先应解除呼吸道阻塞症状。

遵医嘱给氧还给予哮喘一号氧驱雾化,祛痰二号高频震动雾化,雾化后拍背加以吸痰,吸痰负压;新生儿<13.3千帕,婴幼儿13.3~20千帕,年长儿<30千帕,吸痰管深度:

年龄÷2+12CM。

一般为10CM左右。

对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应先吸痰,再给予雾化吸入。

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同时观察呼吸面色变化,防止窒息的发生。

2.3.4 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 患儿遵医嘱给予稀释麻黄素滴鼻,根据年龄大小,每侧1~2滴。

2.4 发热的护理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四肢肌张力等,有高热惊厥史预防抽搐的发生,加床档防坠床。

主要采取物理降温,例温水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冒。

必要时静脉补充足够的水份。

2.5 补充营养和水分 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多饮水,流质饮食为主,指导家属准确添加辅食,如水果汁。

蔬菜水及其他营养物。

并观察消化吸收情况。

2.6 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输液泵。

2.7 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喂奶进食后多饮水,清洁口腔,预防口腔炎,鹅口疮,促进食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情况,预防褥疮。

2.8 书写各种护理记录及护理措施2.9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

2.9.1 心力衰竭 患儿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喘气加重。

心率大于160~180次/分,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

立即给氧,报告医师,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以强心利尿等药物。

2.9.2 急性肺水肿 口吐粉红色泡沫痰。

遵医嘱给予20%~30%乙醇湿化给氧,乙醇能降低肺泡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时间每次小于20分钟。

2.9.3 脑水肿 由于O2和CO2潴溜,使脑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所致。

表现为烦躁,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张力高等,配合医生抢救。

2.9.4 中毒性肠麻痹 腹胀,腹痛。

肠鸣音减弱,便血等。

2.10 健康教育 指导家属多给患儿补充营养,合理添加辅食,增强体质,房间每日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少带患儿去公共场所,家属感冒注意隔离,可戴口罩小孩餐具每日煮沸消毒1~2次,防止腹泻的发生。

冬季或气候变化时。

及时增减衣服。

指导呼吸锻炼运动,例游泳,晒太阳,做操等。

同时向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常用药物名称,剂量。

用法及不良反应,例常用药:

酚妥拉明,间羟胺;用于此病治疗心力衰竭,沐舒坦;化痰,促进痰液排出,硫酸镁。

维生素K1,用于此病治疗顽固性支气管哮喘。

并给家属以安慰,积极配合,促进早日康复。

2.11 护理体会 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共同形成痰栓,毛细支气管腔狭窄,堵塞,导致气不张,出现通气,换气障碍。

因此毛细支气管炎以喘憋和部分小气道阻塞为主,护理上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再纠正缺氧,给予强心,纠酸,利尿等对症处理,同时还应作好健康教育,护患沟通,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殷晓霞小儿毛细支气管炎72例护理体会[J].交通学.2007,21(3):

329. 

[2]宋荣毛细支气管炎的监测和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19):

139.

新生儿缺氧性脑病综合监护干涉应用

∙1.VIP俱乐部

∙2.查看资料

∙3.订阅资料

∙4.在线投稿

∙5.免费阅读

∙6.会员好评

∙7.原创检测

∙8.教材赠送

∙9.联系我们

∙10.常见问题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多因素引起的脑部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导致的新生儿脑部损伤,可造成小儿智障、神经系统损害及死亡。

护理干预可以降低HIE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通过对198例HIE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12月我科选取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198例HIE患儿为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的176例HIE患儿为对照组。

两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1]。

实验组:

男102例,女96例;1~3d148例,4~7d31多例,≥7d19例;轻度109例,中重度89例。

对照组:

男93例,女83例;1~3天132例,4~7天29例,≥7天15例;轻度99例,中重度77例。

两组患儿均有明显宫内窒息史或产时窒息史。

两组患儿在性别、病情、胎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该病尚无确切的特效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

两组HIE患儿治疗均采用以下方法,包括:

①中、重度HIE需采取严密监护措施;②在患儿体温正常时,氧气供应充分,使PaO2应保持>7.98~10.64kPa之间;③惊厥控制;④降低颅内压和防治脑水肿和保护脑细胞;⑤保证脑能量供应,保持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以及内环境稳定。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干预方案如下:

1.2.1呼吸道先清除患儿口鼻咽中的异物和粘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侧卧位,避免分泌物返流气道。

若出现监护仪报警或呼吸暂停,立即通知医生,并拍背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

1.2.2神经系统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监护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如睁眼时间过长,肢体颤抖,昏迷、肌张力减弱,肢体不固定、不规则的抽动,或伴有面色发绀和呼吸暂停时要立即告知医生。

1.2.3循环系统HIE患儿入院后,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患儿的意识、神态、肌张力、瞳孔的变化。

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1.2.4喂养中、重度HIE患儿先禁食,待缺氧改善后,喂配方奶粉,每2.5小时1次,每次5ml左右,逐日增量。

吸允困难的患儿可采用胃管鼻饲配方奶粉,喂乳时注意不可过快过多,防止呛咳、呕吐引起窒息。

1.2.5体温在治疗过程中时刻留意体温变化。

体温过低和过高,均不利脑代谢恢复,每4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高者,减少盖被,入暖箱者适当降低暖箱温度,并温水擦浴,如伴有惊厥,给予水合氯醛灌肠;四肢冰凉患儿予以保暖,保持体温维持在36℃~37℃左右;硬肿的患儿,3次/d油浴,并局部按摩,一切治疗操作均应在暖箱内进行。

1.2.6预防感染HIE患儿收治在非感染房间,保持室内舒适和干净卫生,每日更换暖箱内的小垫,入室前更衣,换鞋,护理前洗手,做好乳品乳具的消毒,做好患儿的口腔、脐部、皮肤、臀部护理,物品专人专用。

1.3评价标准

两组病例均随访1年,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中枢神经损害者为痊愈,比较两组的治愈率。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特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分析。

2结果

两组轻度HIE患儿经治疗均痊愈,对于中重度HIE患儿治愈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和明显后遗症患儿比例降低。

3讨论

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缺氧缺血性损伤,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是导致儿童神经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3~4个,早产儿更高[2]。

该病可发生于胎儿或新生儿,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引起围生期窒息的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包括:

①胎盘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②孕母因素,如贫血、妊高症、心脏病等;③脐带因素,如脐绕颈、脐带打结等;④分娩因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程延长等,均可使新生儿缺氧而导致HIE。

HIE患儿可遗留后遗症,如癫痫、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视听障碍及行为异常等,且与儿童期运动、认知、心理、社会适应障碍有关,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HIE发病后,缺氧缺血1~3min后神经细胞死亡便可发生,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初期的死亡细胞主要为坏死,而后逐渐发展为病理性细胞凋亡。

HIE的有效干预时间窗应小于6h,因此窒息复苏后应尽快评估、识别可能演变为HIE后遗症的高危新生儿,以便实施早期干预。

对HIE的治疗现在主要采用对症疗法。

有研究表明亚低温和高压氧治疗,促进缺血脑组织血管再生,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干细胞移植[3],对HIE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前景值得期待。

本次研究发现对于轻度HIE,临床疗效确切,其效果优于中重度患儿。

而对于中重度HIE患儿,本病还是有一定死亡率和遗留严重后遗症可能,治疗上目前尚无有效的办法能够完全避免。

为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它更科学、有效地贯彻实施,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给予处理,提供了周到的医疗护理服务,提高满意度。

本次研究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无一例放弃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监护认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为特征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A16和E71病毒最为流行。

多发生于儿童,可通过不洁器具、空气飞沫、污染的水源以及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

该病防治后复发率极低。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并发心肌炎、脑炎、脑水肿、脑膜炎等,重症患儿会因病情进展迅速页死亡,即便存活,患儿也很可能留下后遗症。

本院通过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良好,现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治疗方法

该病情可表现为:

患儿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合并呼吸、心力衰竭、合并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微循环障碍引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等。

治疗方法共有以下几种:

(1)对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2)清开灵注射液、利巴韦林等静脉点滴进行抗病毒治疗;(3)对症使用鲁米那、安定和维生素C、B6、B12可以镇静止惊,营养神经。

支持治疗;(4)使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皮肤丘疱疹,高热时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5)并发症患儿病情严重,可结合病情对症治疗,缩短发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

2护理方法

2.1消毒隔离

确诊患儿应及时隔离,安放房间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洁净、温度适宜,严格限制人员出入,患儿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不便浸泡的可放在阳光下暴晒,彻底消毒。

患儿房内最好使用静电吸附消毒机消毒,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7到10天的隔离[2]。

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前双手要彻底清洗消毒,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和血压计袖在使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患儿出院后,医护人员对其床位先用紫外线灯照射,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才可另外收治患者。

2.2心理和发热护理

患儿被隔离后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加之病情疼痛,容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哭闹频繁。

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年龄和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儿情绪,避免哭闹,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