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实词.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5776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0个实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120个实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0个实词.docx

《120个实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0个实词.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0个实词.docx

120个实词

①<名>草木的根。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名>树木的干。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③<名>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

“王欲行之,刎盍反其本矣。

④<名>指农业。

《论积贮疏》: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⑤<名>本源;根源。

《原毁》: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⑥<动>依照;依据。

《图画》:

“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⑦<动>堆原,考察。

《伶官传序》: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⑧<形>本来的,原来的。

《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⑨<副>本来;原来。

《愚公移山》: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孔雀东南飞》: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⑩<名>本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⑾<形>这里的;自己的。

《采草药》:

“用芽者自从本说。

⑿<名>版本;底本。

《活板》: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⒀<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狱中杂记》:

“是无难,别具本章。

⒁<量>株;棵。

《汉书·龚遂传》:

“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

⒂<量>书籍的一册。

《活板》: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①<动>病加重。

《论语·述而》:

“子疾病,子路请祷。

②<名>泛指疾病。

《察今》:

“病万变,药亦万变。

③<名>重病。

《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肌

肤。

④<动>生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又】<形>疲劳;困苦不堪。

《捕蛇者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名>弊病;毛病;缺点。

《原毁》: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训俭示康》:

“人亦嗤吾固陋,吾之病也。

⑥<动>羞辱;伤害。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⑦<动>担忧;忧虑。

《论语·卫灵公》: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①<动>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动>看清楚。

《兰亭集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又】<动>苛求。

《班超告老归国》:

“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③<动>考察。

《寡人之于国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

④<形>清楚;明白。

《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动>考察举荐;选拔。

《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

⑥<动>督察。

《邵公谏厉王弥谤》: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补察:

弥补过失,督察是非。

【察察】1.洁白的样子。

2.析辨明白的样子。

【察断】明察判断。

《荀子·致士》:

“然后中和察以辅之,政之隆也。

【察见渊鱼】谓明察至能见到深渊之鱼。

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

常用的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语出《列子·说符》。

【察纳】明察采纳。

【察士】明察事理的人。

《韩非子·八说》:

“察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全,夫民不尽察。

【察微】洞悉细微。

《史记·五帝本纪》:

“聪以知远,明以察。

zhāo

①<名>早晨。

《岳阳楼记》: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名>一日。

《孟子·告子》: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cháo

①<动>拜见;拜访。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

②<动>拜见君主。

《送东阳马生序》:

“余朝京师。

③<动>受臣下朝见。

《荀子·尧问》:

“王朝而有忧色。

④<动>归附;朝拜。

《邹忌讽齐王纳谏》:

“燕、赵、朝、魏闻之,皆朝于齐。

【又】〈动使动〉使……朝拜。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名>朝廷。

《柳敬亭传》:

“是时朝中皆畏宁南。

⑥<动>上朝。

《赵威后问齐使》:

“胡为至今不朝也。

⑦<名>官府的大堂。

《后汉书·刘宠传》:

“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

⑧<名>朝代。

《陈情表》: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朝报】封建王朝的公报。

【朝寄】朝廷的委托。

【朝眷】皇帝的宠恩。

【朝列】官吏在朝廷的位次。

céng

①<副>曾经。

《陈情表》: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

②<形>通“层”。

重叠的。

陆机《园葵》:

“曾云无温液,严霜有疑威。

zēng

①<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如“曾祖”、“曾

孙”。

《治平篇》: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②<动>通“增”。

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副>竟然;连……都;甚至。

《愚公移山》: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兰亭集序》: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④<副>乃;又。

《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少:

暂时,稍微。

【曾累】层层积累。

【曾阴】重叠的阴云。

【曾臣】犹末臣,古代诸侯对天子自称的谦词。

【曾翁】称别人的曾祖父。

chéng

①<动>登;升。

《涉江》: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②<动>驾;坐;骑。

《石钟山记》: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

③<动>凭借;趁着。

《过秦论》: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④<动>因依;接连。

《论积贮疏》: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⑤<动>利用。

《教战守策》: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⑥<动>欺凌;欺压。

《国语·周语》:

“乘人不义。

⑦<动>计量;计算。

《韩非子·难一》:

“为人臣者,乘事有功则赏。

⑧<动>顺应;顺着。

《归去来兮辞》: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⑨<动>冒着;顶着。

《登泰山记》: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shèng

①<量>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过秦论》: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数>“四”的代称。

《殽之战》: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乘槎】1.槎:

竹、木筏。

指登天。

2.比喻入朝做官。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

2.指避世。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

【乘间】趁空;找机会。

【乘龙】1.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

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

【乘危】1.登高。

2.踏上危险之地,冒险。

【乘隙】1.趁着空闲。

2.利用机会。

【乘凶】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虚】1.凌空。

2.腾空飞行3.趁人空虚无备。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

泛指做官。

【乘舆】1.天子、诸侯乘坐的车。

2.皇帝用的器物。

3.皇帝的代称。

4.马车;兵车

chéng

①<形>真诚;诚实。

《谏太宗十思疏》: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名>诚心。

《陈情表》:

“愿陛下矜悯愚诚。

③<形>真实;真实的。

《史记·扁鹊列传》:

“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

④<副>实在;确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⑤<副>果真;如果确实。

《屈原列传》: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诚壹】心志专一。

《史记·货殖列传》:

“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

……此皆诚之所致。

chú

①<名>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②<动>清除,去掉。

《荆轲刺秦王》: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出师表》: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动>扣除。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④<动>逝去,过去。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动>清理,整治。

《五人墓碑记》: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介>除了,除非。

《祭妹文》:

“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陈州粜米》:

“,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

⑦<动>任命,授职。

《<指南录>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李密《陈情表》:

“除臣洗马。

【除拜】授官。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宫】1.清除宫殿。

2.比喻宫廷易主。

【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

【除月】十二月又称除月。

①<名>口供。

《周礼·秋官》:

“听其狱讼,察其辞。

”柳宗元《断刑论》: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②<名>言词,词句。

《信陵君窃符救赵》: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指南录>后序》: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屈原列传》: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③<动>讲话,告诉。

《殽之战》:

“使皇武子辞焉。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无伤也,请辞于军。

④<动>推辞;拒绝;不接受。

《陈情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指南录>后序》:

“于是辞相印不拜。

⑤<动>告别。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等不肖,请辞去。

”《木兰诗》: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名>文词。

《屈原列传》: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⑦<名>古代文体的一种。

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

【辞世】1.隐居避世。

2.犹“去世”、“逝世”。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

cóng

①<动>跟随;跟从。

《垓下之战》: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荷蓧丈人》:

“子路从而后。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又】<动使动>使……跟从;让……跟随。

《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左忠毅公逸事》: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又】追赶;追随。

《孙子兵法·军争》:

“佯北勿从。

”《狼》: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②<动>顺从;听从。

《论语·十则》: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动>参与。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

”《琵琶行》:

“弟走从军阿姨死。

④<动>依傍;紧靠着。

《鸿门宴》:

“樊哙从良坐。

⑤<形>副,与“正”相对。

《魏书·官氏志》:

“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

⑥<动>行;做;处理。

《教战守策》:

“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群英会蒋干中计》:

“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

⑦<动>任;任凭。

《论语·为政》: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⑧<介>由;自。

《鸿门宴》: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旦日,客从外来。

”《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⑨<介>跟;向。

《送东阳马生序》: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项脊轩志》:

“从余问古事。

zòng

①通“纵”。

1.

①<名>特指合纵。

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王充《论衡·答佞》:

“六国约从,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

”2.南北方向。

《诗经·齐风·南山》:

“衡从其亩。

”(衡:

东西方向。

②<动>放纵。

《汉书·王吉传》:

“其后复放从自若。

【从良】1.封建社会奴婢皆有籍,被释放或赎身为平民叫“从良”。

2.旧指妓女脱离乐籍而嫁人。

【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

【从事】1.办事;处理事务。

2.官职名。

【从一而终】本指用情始终如一。

后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不得再嫁。

【从亲】合纵相亲。

dài

①<形>危险。

《谋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

②<副>近于;几乎。

《六国论》: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雁荡山》: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③<副>大概;恐怕。

《石钟山记》: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④<形>通“怠”,懈怠;懒惰。

《商君书·农战》:

“农者殆则土地荒。

dāng

①<动>对着;面对。

《木兰诗》:

“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

”又:

“木兰当户织。

②<动>在;处在。

《石钟山记》:

“有大石当中流。

”《登泰山记》: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③<介>在;在……时候(地方)。

《兰亭集序》:

“当其欣于所遇,晢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④<动>担当;担任。

《陈情表》: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⑤<动>承担;承受。

《窦娥[冤》: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⑥<动>忍受。

《水浒传》:

“四下里无半点去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⑦<动>执掌;主持。

《谏太宗十思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指南录>后序》:

“北邀当国者相见。

⑧<形>相当;对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⑨<动>判决;判罪。

《史记·李将军列传》: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赎为庶人。

⑩<动>抵敌;抵挡。

《赤壁之战》: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⑾<动>遮挡;遮蔽。

《项脊轩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⑿<副>应当;应该。

《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涉世家》: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⒀<副>会;将会。

《孔雀东南飞》: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赤壁之战》: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

⒁<副>要;将要;就要。

《书博鸡者事》:

“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

⒂指过去的某一时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àng

①<形>合适恰当。

《涉江》: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采草药》:

“古法采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②<动>适合;适应。

《促织》:

“将无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芙蕖》: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③<动>当作。

《战国策·齐策》:

“安步以当车。

”《智取生辰纲》:

“你端的不把人当人。

④抵押。

《捕蛇者说》: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⑤<动>用东西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

“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

⑥<动>抵得上;够得上。

《游黄山记》: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⑦<形>本(地);同(一天)。

《智取生辰纲》:

“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

⑧<名>器物的底部。

《韩子非·外储说右上》:

“尝公谓昭侯曰:

‘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

’”

tǎng

通“倘”。

如果。

《荀子·君子》: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

【当路】⒈当权。

⒉拦路。

dào

①<名>路;道路。

《鱼我所欲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陈涉世家》:

“会天大雨,道不通。

【又】<动>取道;道经。

《鸿门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指南录>后序》: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②<名>途径;方法;措施。

《六国论》: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③<名>规律;法则。

《庖丁解牛》: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④<名>道理;事理。

《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⑤<名>道德;道义。

《陈涉世家》:

“伐无道,诛暴秦。

⑥<名>学说;主张。

《送东阳马生序》: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⑦<动>说;谈论。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好。

⑧<动>通“导”,引导。

《论语·学而》: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⑨<动>通“导”。

疏通。

《尚书·禹贡》:

“九河既道。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

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

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

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

《左忠毅公逸事》: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⑾<名>简称道家、道教。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⑿<动>以为。

《灌园叟晚逢仙女》:

“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

⒀<介>从;由。

《管子·禁藏》:

“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⒁<量>元稹。

《望喜驿》:

“一道月光横忱前。

【道心】⒈犹言道德观念。

⒉悟道之心。

【道学】⒈道家的学说。

⒉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

【道眼】指抉择真妄的能力。

【道义】⒈道德和义理。

⒉道德和正义。

【道艺】学问与技能。

①<动>获得;得到;取得。

与“失”相对。

《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垓下之战》:

“汉皆已得楚乎?

②<动>贪求;贪得。

《论语·季氏》:

“戒之在得。

③<名>心得;收获。

《游褒禅山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④<形>得意;满足。

《兰亭集序》: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⑤<动>领会;理解。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

公之心。

⑥<形>合适;恰当。

《六国论》:

“此言得之。

⑦<动>实现;达到。

《信陵君窍符救赵》:

“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谏太宗十思疏》: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⑧<动>能;能够。

《垓下之战》:

“项王自度不得脱。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⑨<副>应该;应当。

《鸿门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⑩<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

《琵琶行》: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⑾<副>必须。

《红楼梦》:

“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

【得非】同“得无”,莫不是。

【得无】副词。

⒈莫非;该不会。

⒉能不;怎么能不。

①<名>量长短的标准。

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

《汉书·律历志》: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

”(引:

十丈。

)《郑人买履》: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

②<名>限度。

《论积贮疏》: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③<名>制度;法度。

《答司马谏议书》:

“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名>气度;度量。

《荆轲刺秦王》: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名>计划;打算。

《答司马谏议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⑥<动>渡过;越过。

《木兰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⑦<量>次;回。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duó

①<动>量(长短)。

《齐桓晋文之事》:

“度,然后知长短。

”《郑人买履》:

“鸹自度其足而置其座。

②<动>计算;估计。

《垓下之战》:

“项主自度不得脱。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③<动>砍伐。

《左传·隐公十一年》:

“山有木,工则度之。

fēi

①<形>不对;不正确。

《归去来兮辞》: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又】<形意动>认为……不对;非难;责怪。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

②<副>不,不是。

《齐桓晋文之事》: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③<副>除非;除了。

《屈原列传》: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赤壁之战》: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④<动>无;没有。

《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如物也。

⑤<助>表疑问语气,同“否”。

《汉书·终军传》:

“此言与实反者非?

fěi

通“诽”,诽谤。

《史记·李斯列传》: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①<动>返回;回还。

《与陈伯之书》: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信陵君窃符求赵》: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②<动>回复;回答。

《信陵君窃符求赵》: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

③<动>恢复;还原。

《出师表》: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师说》: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动>免除赋税徭役。

《史记·高祖本纪》:

“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⑤<动>报复。

桓宽《盐铁论·本论》:

“有复匈奴之志。

⑥<副>再;又。

《劝学》: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扁鹊见蔡桓公》:

“居十日,扁鹊复见。

⑦<名>夹衣。

《世说新语·夙惠》:

“冬天昼日不著复衣。

⑧<形>夹层的。

《旧唐书·王锷传》:

“作复垣洞穴,实金钱于其中。

⑨<形>繁复;重复。

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⑩<动>通“覆”,覆盖,盖住。

《女娲补天》:

“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促织》: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①<动>背;用木板驮大东西。

《愚公移山》: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齐桓晋文之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动>负担;承担。

《淮南子·主术》:

“而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

【又】<动使动>使……承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动>蒙受;遭受。

《窦娥冤》: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④<动>背倚;背靠着。

《礼记·孔子闲居》: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

⑤<动>依靠;凭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⑥<动>辜负;对不起。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

”《左忠毅公逸事》: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⑦<动>违背;背弃。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赵城。

⑧<动>失败。

《六国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gài

①<名>用草编的覆盖物。

【引】器物的盖子。

《项脊轩志》:

“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信陵君窃符救赵》: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动>遮盖;掩盖。

《孔雀东南飞》: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敕勒川》: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③<动>胜过;超过。

《垓下之战》:

“力拔山兮气盖世。

”《赤壁之战》: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④<副>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

《游褒禅山记》: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副>大概;大约。

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

《谏太宗十思疏》: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与妻书》: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⑥<连>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

相当于“本来”、“原来”。

《出师表》: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六国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助>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答司马谏议书》: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通“盍”。

①<副>何;怎么。

《庖丁解牛》:

“技盖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

《齐桓晋文之事》:

“盖亦反其本矣。

①<名>事故;变故。

《孟子·滕文公》:

“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报刘一丈书》: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名>缘故;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

《墨池记》: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④<副>旧时;从前。

《项脊轩志》: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

《垓下之战》:

“若非故人乎?

”《鸿门宴》:

“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形>衰退;衰老。

《琵琶行》:

“暮去春来颜色故。

⑦<动>死亡;去世。

《红楼梦》:

“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副>还是;仍然。

《孔雀东南飞》:

“大人故嫌迟。

⑩<副>通“固”,本来。

《促织》:

“此物故非西产。

⑾<连>所以;因此。

《屈原列传》: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故人】⒈旧友。

⒉指前妻前夫⒋死者。

【故事】⒈过去的事情。

⒉先例;成法。

⒊典故⒋花样。

【故意】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