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月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910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月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三月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月月考.docx

《三月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月月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月月考.docx

三月月考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南北朝时期单元测试

(90分钟完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秦王赢政能完成统一六国大业的条件不包括()

A.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B.秦王赢政善于网罗天下人才

C.秦国地处夏商周旧地,天下归心D.采取了正确的统一策略(远交近攻等)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不包括()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3.下列制度或措施中与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无关的是()

A.推恩令B.察举制C.附益法D.左官律

4.下列对编户齐民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对编织专业户的管理制度②是地方行政制度

③是对齐国人民的管理制度④是赋税徭役制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5.古人对秦朝短暂而亡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百家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6.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朱元璋分封子孙做藩王,他们都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祸害。

他们两人的共同历史教训是()

A.机关算尽太聪明B.动机效果不一致

C.违背历史大趋势D.有心栽花花不发

7.汉朝细君公主在远嫁乌孙国,有这样一段心理叙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这段心理叙述说明的历史事实是()

A.牺牲女人幸福换取苟安一隅B.生活习惯迥异中原

C.思念故土亲人无奈天各一方D.为了国家舍弃小家

8.佛教传入我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没有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D.儒家的正统地位巩固

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

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

10.下列诗歌属于汉代乐府诗的是()

①《孔雀东南飞》②《木兰辞》③《十五从军征》④《敕勒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

“当日之冲(日冲:

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提出这一说法的是()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12.以下诗句能反映出外来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的是()

A.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D.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13.《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明()

①当时鲜卑人民的游牧生活②当地牧草丰盈而放牧的牲畜很少

③当时内蒙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④北朝民歌的豪迈风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东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15.“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该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尊儒抑法B.抑儒尊法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

16.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17.董仲舒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治主张

18.在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

“剑”字有多种写法,互不相同(通)。

秦王说:

统一以后要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忘掉,只留下一种文字。

统一后,秦始皇“只留下一种文字”是()

A.小篆B.隶书C.楷书D.大篆

1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D.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

20.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

“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

”又据《汉书》述评: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21.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

这部书是

A.《史记》B.《三国志》

C.《汉书》D.《资治通鉴》

22.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2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4.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

当时刺史是

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B.州级地方监察官员

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

25.《女史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珍品,其中的“箴”含有规谏、劝教之意,对“女史”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指古代妇女B.对妇女的尊称

C.古代女官的名称D.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历程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4小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认为: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为可为天下王。

”“山林虽近,草林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荀子说:

“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秦《田律》规定:

“春二月,毋敢伐山林及雍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汉淮南王刘安说:

“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肥硗(硗:

指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

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贵。

(1)管仲和荀子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4分)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3)刘安的思想与管仲和荀子相比有哪些发展?

(4分)

 

(4)从以上材料可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27.阅读下列有关“昭君出塞”的四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吴师道在《昭君出塞图》中写道:

“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烽烟与战尘。

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王竣在《题明妃出塞图》中写道:

“塞上香风暗度村,瑟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píxiū)百万兵。

苏郁在《咏和亲》中则说:

“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

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杜甫在《咏怀古迹明妃村》中写道:

“群山万壑出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分别指出四位诗人对“昭君出塞”一事的基本观点。

指出他们各自的不足之处。

(8分)

 

(2)如果让你评价“昭君出塞”,你将采用什么思想方法?

简述你的评价结论。

(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以下是《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几段材料:

材料一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戍己二校尉。

材料二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逆绝,并复役属匈奴。

匈奴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

……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材料三章帝不欲废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戍己校尉,不复遣都护。

……时军司马班超驻留于窦,绥集诸国。

……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尉,居龟兹。

材料四班超遣椽甘英穷临西海而还,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

(1)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

有何历史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域与内地关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军司马班超留于窦”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班超为什么“遣椽甘英穷临西海”?

“备其风土,传其珍怪”有何意义?

(6分)

 

29.阅读有关秦长城的两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诗人胡曾叹道: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汪遵赞道:

“秦筑长城比铁牢,善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尺高。

(1)你对这两位诗人关于秦筑长城的评价有何看法,为什么?

(4分)

 

(2)如果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秦长城,你有何结论?

(6分)

 

第二单元秦汉南北朝部分单元测试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地理位置不是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2.D郡守是地方官员,不属于中央官制体系。

3.B察举制是两汉的选官制度,不用于解决王国问题。

4.D应准确掌握编户齐民制度的含义。

5.D要突出暴政是秦速亡的重要原因。

6.C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考察分封制的落后性。

7.B历史事实不是心理描写、不是人的品质、也不是一种看法或态度。

8.D联系佛教传入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9.C北方畜牧业有所扩大,过度开垦现象缓解。

10.C②④属于南北朝时北方民歌。

11.A识记东汉张衡首次科学解释月食的形成原理。

12.B佛教是外来文化。

13.D深入分析《敕勒歌》的内容。

14.A东汉时,察举制已不注重才能品质,只看重门第族望。

15.D本、末相配合,儒、法皆有用。

16.C因为“焚书坑儒”已禁止民间拥有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17.CC项正符合董仲舒统一思想,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宗旨。

18.A识记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

19.A从郡邑、守宰等关键字,可看出这是郡县制。

20.B深入体会题中文字的含义。

21.C从断代史、首创“志”的体裁,可判断是《汉书》。

22.B从首创郡县制得出结论。

23.A从诏令的内容思考,可知是为了预防地方反叛中央。

24.D从汉武帝时刺史的职能考虑。

25.C理解“女史”的准确含义。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要点及解析:

(1)(阅读总结管子、荀子的话)主张: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

(2)(突出立法保护环境)问题:

秦朝重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田律》是较早的环保法令之一,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3)(从整体上认识刘安的各环节协调发展观点)发展:

提出了因地制宜,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大农业思想。

(4)(古为今用)认识:

中国古代有关环保的思想和法令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7.答案要点及解析:

(1)(分别归纳四首诗的中心思想)观点:

吴师道和王竣认为昭君出塞解决了军事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苏郁认为昭君出塞没有积极意义;杜甫认为昭君出塞是牺牲了昭君的个人幸福。

(结合历史实际,客观评价)不足:

吴、王对昭君出塞的作用过分夸大,实际上昭君出塞是以西汉中期军事上大败匈奴为基础的,以汉匈友好和平为条件的。

苏郁完全否定了和亲政策,没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杜甫认为昭君出塞是一出个人悲剧。

(2)(用辩证观、主次观看问题)方法:

辩证、客观的方法。

既要充分肯定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等积极意义;也要指出昭君出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央政权的强大及开明的民族政策。

28.

(1)(通西域的行动及意义)方式: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意义: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2)(简要归纳关系恶化的主因)原因:

王莽破坏了汉与西域的关系。

(3)(思考班超的使命)目的:

班超留在窦固军中,等待东汉政府任命他出使西域,恢复东汉政府和西域各族的交往。

(4)(甘英虽半途而废,但也有一些客观效果)目的:

为了同大秦(东罗马)建立直接联系。

意义:

熟悉了沿途地理情况和风俗习惯,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9.

(1)(观点鲜明,但两人都失之偏颇)胡曾指出修长城加快了秦朝的灭亡;汪遵完全肯定了秦长城的历史作用。

他们二人的评价都是片面的,没有看到长城的两面性。

(2)(对立统一地看问题)既应看到长城的客观进步作用,如:

一定程度上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对中原的袭扰,保护中原农耕生产的正常秩序;也要看到到长城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如:

大大加重了秦朝农民的徭役负担,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