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406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docx

《线》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模板

《线》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线》读后感1000字

  文/粟丽群

  前言:

  《线》的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原名VICTORIAHISLOP,英国著名作家。

早期在《星期日电讯报》、《每日电讯报》、《妇女与家庭》等开设专栏,以优美温婉的文笔和清新感人的故事享有盛誉。

  《线》是我看过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说《岛》给人留下唏嘘不已的感动,那么《线》使我更多地领略到作者塑造情节和线索方面的高超能力,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平常的事,衔接起来却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小说从塞萨洛尼基写起,正如帕夫洛斯所说:

”这是个妙不可言的城市。

”海水碧蓝,临海排列成行的咖啡馆,静谧的海湾,人们口里哼着的流行音调,以及络绎不绝的人流、车辆、船只,无不彰显着时代变化对这座城市的冲击。

  一切又好像发生在昨天,50年来,90多岁的卡捷琳娜老太太仍保持同样的着装风格。

卡帕尼市的老街依旧,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四层楼公寓显示着岁月流逝的斑驳痕迹。

  时间的河流好像把我们带入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希腊,虽然局势动荡不安,但塞萨洛尼基却因为特殊的政治形式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城市,这里住着穆斯林、犹太人、希腊人,他们彼此包容,没有种族歧视,生活得很和谐。

  一场意外的大火蔓延到全城,导致第一富商康斯坦丁诺斯的经济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并且在这次火灾中他还失去了装潢富丽的房子,后来他妻子奥尔加及儿子迪米特里不得已搬到了伊里尼街。

  1918-1922年,希腊和土耳其的长期战争打破了居住在土麦那的居民原本和平的生活,在逃亡的过程中,卡捷琳娜和原本要去希腊的母亲失散了,卡捷琳娜遇到了同样是母亲的尤金妮娅和双胞胎姐妹玛利亚和索菲亚,她们在困难面前彼此照顾,成了一家人。

  战争结束后,居住在希腊的穆斯林要迁到土耳其,希腊人重新搬到希腊。

无疑,这是一次空前浩大的人口大迁移,卡捷琳娜意外地随尤金妮娅母女一起搬到了塞萨洛尼基伊里尼街,和奥加尔、莫雷诺一家成为了邻居,于是小迪米特里和小卡捷琳娜成为了很好的玩伴。

  作者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将迪米特里、卡捷琳娜的爱情故事同当时的时局密切联合起来。

作为富商的妻子,因为丈夫的冷漠和面子观,奥尔加夫人是不能随意出去的。

作为一个出色的裁缝,卡捷琳娜成为贵妇们的专用服装设计师,在一次次拜访科姆尼诺斯府的行程中,迪米特里喜欢上了这个不一样的女孩。

然而世事易变,1939年,世界大战爆发,迪米特里和他的朋友一起投身前线,为保卫希腊分别与意大利、德国奋战。

在迪米特里父亲康斯坦丁诺的故意伪骗下,伤心的卡捷琳娜嫁给了康斯坦丁诺的商业合作伙伴吉尔古利斯。

后来,丈夫的表里不一和自私,令卡捷琳娜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迪米特里的爱有多深。

  故事的线索纵横交错,情节环环相扣,小说中的”线”不仅指卡捷琳娜手中的丝线——暗示着她的身份是一位出色的女裁缝;也代表着列奥尼达斯的袖子,揭示人物内心的善良;同时还标志着希腊将近90年的历史变迁、时代变换。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那些善良的人们无疑永远都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一)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特别是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类的书感兴趣。

有一次我去书店买书,一看到《世界未解之谜》这个标题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于是妈妈就买下了这本书。

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了。

这本书里蕴藏着与古文化紧密相连的遗迹,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异现象,神秘的人体现象,等许多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书中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异食者”,他们出现在世界每个国家的偏僻角落,他们其实跟我们人类一样,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就是人,表面上看起来跟正常人无异。

但是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是,他们所吃的东西却跟我们人类不一样,比如金属,衣服,响尾蛇等各种各样。

这都是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

而科学家也对这类奇怪的人感起了兴趣,便对他们的身体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更让我们无法想象的是,他们的身体完好无损,胃部,食管,食道,肠胃根本没有发生过被金属等划伤的现象,也没有中过毒的迹象。

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到惊奇,至今为止我们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

  尼斯湖水怪,是地球上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谜之一。

早在1500多年前,就开始流传尼斯湖中有巨大怪兽常常出来吞食人畜的故事。

但是每个据说是目击者的人都对这个怪兽有着不一样的描述,有人说它有大象的鼻子,有人说它有着恐龙的身材,有人说他有着鱼的尾巴,各种各样的传说更让这个水怪在人们的心中造成了巨大的阴影和迷雾。

近一百多年来,此怪兽像幽灵似地时隐时现,不断有人声称亲眼看到过它。

但是有不少学者对”尼斯湖水怪之谜”一直保持怀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尼斯湖根本就没有什么怪兽,而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造成的错觉。

有的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是在尼斯湖底有一些具有浮力的浆沫石,这些浆沫石在一定的条件下浮上水面随波飘荡。

当人们站在湖岸边时,远远望去,由于视觉的错误,往往把奇形怪状的浆沫石误认为是怪兽。

  可是也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在尼斯湖中真实存在一种至今还未被人们查明的怪兽。

他们认为,几亿年前,尼斯湖一带原是一片无际的海洋,后来因为地壳运动的频繁,经历了多次变迁,逐渐造成了如今的尼斯湖。

因此,很可能有一种尚未被人类查明的远古动物,一种独特的海栖爬虫类至今仍然生活在尼斯湖里。

不过,这也仅仅只是人类的一种假设和推测,还是需要有充分的实物证据才能证明的,仍期待科学家今后的进一步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世界未解之谜》这本书里,高大雄伟的人面狮身像、充满神秘的金字塔、让人张目结舌的木乃伊、神秘莫测的外星人、生性野蛮的恐龙人、奇特的克隆技术……无不叫人咋舌。

这本书里,一个个未解之谜让我追根问底,一位位科学家令我佩服不已,一个个千奇百怪、妙趣横生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二)

  探索世界未解之谜,畅游科学知识的海洋。

这本书令我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它就像天上的繁星那样是那么的迷人,令人向往,密密麻麻的撒在世界各地,横贯全球,让人想要去探索,想要去寻找答案。

  在我读了《世界未解之谜》这本书后,那里面的内容我就念念不忘。

里面有着发生在世界各地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事,正所谓是大千世界,什么都是有可能发生滴。

在学生版本的《世界未解之谜》中有众说纷纭的外星人,令人费解的神秘地带。

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另人瞩目的藏宝之地,200多则离奇故事,400余幅精美插图,历史积淀、知识前沿,种种谜题尽收眼底。

你相信有神秘的死亡谷,还有专”吃”儿童的森林,也有使人长高的岛,不仅有恐怖的死亡公路,也有华沙的奇特地带,你相信还有硅谷中的”鬼屋”,棺材也会自己移动,无底洞之谜,奇石杀人之谜,还有著名的百慕大死亡三角洲。

你认识地球上的三大离奇怪地吗?

它们分别是百慕大三角,日本龙三角,爱达荷魔鬼三角。

别看它们在地图上是那么的小,可人家却是非常有名的。

尤其是百慕大三角。

  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在我看完以后都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滴。

其中有一个名为《照相不留影的人》的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内容就是说有一个人,不管在室内、室外、灯光下还是日光灯下照相,冲底片的时候完全没有这个人的影像。

并且与他人合影的照片上,别人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唯独在她站在的那个地方,竟然是一块黑迹。

我看完以后鸡皮疙瘩都出来了,心里的感觉非常复杂,即觉得恐怖,又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奇心和胆小在心里做斗争。

我越是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越是想不出来。

对于这件事情,我百思不得其解,脑细胞不知道死了多少。

”难道是因为拍摄的角度不一样?

还是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

会不会是我们中国人口中鬼啊!

”越想越恐怖……种种的猜疑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我想就连科学家们都想不出的问题,我一个小孩那就更不可能知道了,不过说真的我真的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希望能够有人早点把它给解出来吧。

  这本书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科学的神奇。

书上的内容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而且还学到很多很多的知识。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n多个未解的谜题在等着我们,等着我们去揭开它们!

那么就让我们开动脑筋,向它们发起挑战,攻克这一个个不可思议的难题吧!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三)

  有那么一本书,向我描述许多科学未解之谜。

介绍了动植物的神奇之处,大家一定想听听这本书的内容吧!

就让我给大家讲述,这本书的书名叫《世界未解之谜》。

  这本书多数都是写植物的,例如:

会吃荤的植物这种植物,名叫宽苞茅膏菜。

植物都是依靠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而生存,然而也有少量植物却能捕食小昆虫以吸取营养物质而生存。

茅膏菜便是这一类食虫植物。

这种植物可以捕食昆虫,然后分泌液体消化吸收虫体的营养物质。

为什么会吃荤呢?

这个问题仍是个不解之谜。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心想事成”的神话已经成为了现实,人类不仅可以登上月球在上面漫步,还能够在太空站里生活,并能够遥控机器人在火星上进行探测。

随着网络交通工具等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看似无法理解的事物得到了科学的解释,然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并不因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而被揭开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依然感到困惑和不解……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很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世界上神秘的未解之谜的好奇心更大。

这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是人类社会科学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

从科学到艺术,从自然到历史,从地球到宇宙,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成就几乎都是在探索和解答种种未知事物中创造和发展的。

  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们都能未解的谜团介绍了形形色色奇形怪异的植物有的会流血,有的会运动,还有的会发出人声的古树等。

这都让科学家们没能弄明白。

  昨天的”未解之谜”已经破解,今天的”未解之谜”随着科学的进步也会破解。

爱因斯坦说: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

它是人的主要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起源。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许多不知道的动物和植物,但也有我们还不能认识的领域。

只有等我们的科技更进步更发达一定会解开越来越多的科学之谜。

  

社会公正与市场竞争——《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近日,写了一篇单位要求的习作,纯粹系练习之用,极尽抄写之能力。

然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种境界仿佛得之。

不嫌浅陋,搬至网上。

  

  有观点认为,生意场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我不在乎别人是否会欺骗或欺诈我。

正因为我愿意别人对我进行欺诈或欺骗,如果我也打算欺骗或欺诈别人,这在道德上也说得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认为这是基本道德的黄金规则。

这条黄金规则的问题是,“如果你愿意让别人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你,那么你就似乎也可以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他们”。

  

  所有人相互之间的不道德行为产生最为严重的情况莫过于“中国人的一天!

”所揭示的程度:

“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吃个苏丹红咸蛋,杯三聚氰氨牛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

 中午,吃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

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和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房家,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

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说明了把生意场看作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是多么的有害!

市场参与竭尽所能的破坏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多么的有害!

我们需要一个建设在道德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而亚当?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则可以为我们建设基于道德之上的市场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人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

  

  亚当?

斯密,一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世人皆知他是经济学之父,《国富论》作者名声享誉世界。

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伦理学家,是一位道德哲学的教授,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道德哲学著作。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光芒却被《国富论》所覆盖,因此人们往往只知《国富论》,竟不知还有《道德情操论》的存在。

如何理解亚当?

斯密这两部著作的关系,这形成所谓“亚当?

斯密”问题,也即《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和《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关系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亚当?

斯密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就是“利己主义”。

正是在这种利己心的指引之下,人们参与市场竞争,最终通过“看不见的手”调控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说,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亚当?

斯密所架设的经济人。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决不要向他们谈论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应当谈论他们自己的利益,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告诉他们,给我们做事对他们自己是有利的,那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就容易多了。

只有乞丐才会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同胞的施舍上。

——《国富论》

  

  但是,亚当?

斯密对于何谓“人”的理解是多角度的,也是立体的或综合的。

如果仅仅把人纯粹理解成为仅仅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就是对亚当?

斯密的以偏概全。

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之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开篇,亚当?

斯密就讲人性之中的另外一种倾向——利他心。

可以说,利己心和利他心共同组成所谓的“人”,也就是说人既是经济人,同时也是道德人。

亚当?

斯密说到:

这本来就是“无所不知的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了人类的幸福打算而在每个人的心田培植的两颗种子。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

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

在不去考虑他人的情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或者在一定条件下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三种美德中的第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

——《道德情操论》

  

  显然,亚当?

斯密对利己心对于人类幸福的作用评价更高于利他心。

亚当?

斯密没有简单的从道德角度评判说利己心优于利他心,相反,正是因为,利己心、自爱心以及每个人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的自然努力是值得保护的,符合人之为人的本性。

  

  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因为他比任何人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是恰当的和正确的。

因为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有所挂虑,但这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的影响远比落在自己身上的小灾小难小。

——《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道德情操论》是亚当?

斯密对于人的综合的研究,而《国富论》则是在《道德情操论》所论述的人性基础之上,侧重于人之利己心引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

可以说,利己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人的这种利己本能决定现代社会生活市场竞争领域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基于自我利益的利己主义者成为经济活动唯一动力。

  

  但是,如果通读《道德情操论》,我认为侧重于人之利己心引发经济社会发展是基于特定条件的。

没有这些条件,仅仅依靠人之利己心是不可行的。

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以同情为基础的公正旁观者作为内心的监督和以公正为核心原则的法律制度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框架。

而同情和公正则是利他心所产生的美德。

因此,我认为利他心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到稳定的前提条件。

  

  二、谁是公正的旁观者?

  

  不言而喻,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道德情感、道德判断的余地。

原来利己的本性和利他的本性本身之所以具有意义,无非是因为人或多或少的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的个人特征。

因此,两种本能的协调问题也是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已在那里作为构建“理想社会”的营建为前提。

由于怎样协调利己心和利他心也许是最合乎目的形成?

斯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事情,由此基于本能的行为(利他的和利己的)才会具有道德意义。

  

  在亚当?

斯密看来,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与“道德”相适应的行为标准,不应在两种本能之外的地方寻找,他确实存在于这两种本能的“合宜”之中。

那不是限制神授的本能、扭曲其动力这个意义上的“合宜”,而是使他们最充分发挥和发展的东西。

  

  如果一些行为表现为某种情感的合宜而又公认的对象,那么这种情感立即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别人,或者为之服务。

同样,如果一些行为表现为某种情感的怨恨而又公认的对象,那么这种情感也立即直接的促使我们去惩处别人,或者处以刑罚。

奖赏,是回报,是补偿,是以德报德;惩罚,也是回报,是补偿,只是方式不同,后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道德情操论》

  

  那么由谁就行为作出合宜或不合宜的判断,或者人们怎样将他人的判断理解为对自己的本性行为的批判呢?

对此,亚当?

斯密作了这样的回答:

  

  一个人若在其整个一生中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坚定而始终如一的仿效谨慎、正义或合宜的仁慈这种思想,则其行为便主要受到这样一种尊重的指导,即对那个想象中的公正的旁观者、自己心中的那个伟大居住者、判断自己行为的那个伟大的法官和仲裁者的情感的尊重。

——《道德情操论》

  

  通过这个观察者判断当事人的行为合宜与否,来决定其道德性。

观察者断定当事人行为或感情是否合宜,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作对同胞对当事人的行为或感情能否表示同情。

无论是利己行为,还是利他行为,只要得到公正的旁观者的认可,都是可以断定为合宜的行为。

  

  三、何谓旁观者之公正?

  

  每个人只要按照上帝所赋予的利己本能的趋向行事,对于来自上帝所赋予的其他本能,即利他心的最低限度要求——复合“一般人道”标准,则只要将它看作“正义规则”不予侵犯就可以了。

因此,亚当?

斯密也说过: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假装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

”,同时,亚当?

斯密又说:

  

  人类社会中所有成员都互相需要,同时也彼此伤害。

但是,只要人们因为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互相帮助,那么这个社会将会繁荣兴旺并充满快乐。

如果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伸出友爱之手,那么社会将会变成一个美好和谐的公共中心。

(亚当?

斯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亚当?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是在论述保证经济生活有效运行赖以为基的伦理行为,希望通过社会条件的改善和社会机制的约束,减少包括谋杀、偷盗、通奸、欺诈在内的不道德行为,增加以公平、自制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行为。

而以公平、自制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行为才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才是社会文明的本质。

亚当?

斯密借助公正的旁观者调节着利己心和利他心,使得每个人的行为成为符合道德的行为。

  

  既然我们总是深深地为任何与己有关的事情所动而不为任何与他人有关的事情所动,那么是什么东西促使高尚的人在一切场合和平常的人在许多场合为了他人的更大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

这不是一种人性温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人类心中点燃的仁慈的微弱之火,既能够抑制最强烈的自爱欲望之火。

他是一种在这种场合自我发挥作用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种更为有力的动机。

他是理性、道义、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合法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仲裁人。

每当我们将要采取采取行动影响他人的幸福时,是他,用一种足以震慑我们心中的冲动的激情的声音,向我们高呼:

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比任何人重要;并且高呼:

如果我们如此可耻的和盲目的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憎恨和咒骂的合宜对象。

——《道德情操论》

  

  事实上,《国富论》充分论述利己心与分工之间的关系,认为分工无论是在技术分工还是社会分工或职业分工的意义上,都是从“利己心”或“自爱心”出发而发展起来的。

通过分工进而形成“互通有无”的市场。

但是,通过任何观察就会发现,仅仅依靠“利己心”是不够的,或是不完备的。

经济生活的有效性要在很大程度之上依赖于某种程度的伦理行为。

纯自私的行为其实同任何既定的经济生活都不相容。

经济生活中总是存在某些信任和向新的因素。

有很多生意都是在口头保证的基础之上做成的。

  

  公正的旁观者认为,如果有人参加竞争活动但又破坏规范竞争的规则,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为什么?

因为如果规范竞争的规则受到如此普遍的破坏,这些规则就不再成为规则。

如果规范规则受到普遍破坏,规范就不再可能。

这种行为具有两种意义的自我否定性质。

规则的普遍破坏就会使得规则无效。

又因为规则被用来使竞争避免陷入混乱或变成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所以普遍破坏规则使得增进福利的竞争也把自身给否定掉了。

  

  作为一种美德和统治社会关系以及政治关系的原则,公正既是一种禁止伤害他人的消极原则,也包括一种被亚当?

斯密称之为“公平竞争”的积极内容:

“在多数情况之下,单纯的公正只不过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只是阻止我们不去伤害邻居罢了。

我们可以坐着不动就能满足一切公正原则的要求。

”与此同时,按照斯密的说法,如果某个人很公正:

  

  他的行为要遵循公正的旁观者能认同她行为的原则。

在对财富、荣誉和显赫地位的争夺中,为了超过所有的对手,他可以竭尽全力,活动每一根神经,调动每一块肌肉。

但是如果他要对那位进行挑衅,或者把那位打到,那么,旁观者的迁就将彻底终结。

因为他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他们不能许可的。

——《道德情操论》

  

  按照亚当?

斯密的观点,公正是我们唯一可以使用外在力量确保的美德,唯有公正原则才可以平等的、不带偏见的应用到所有人身上。

为了符合道德,人无需仁慈,但他有责任不伤害他人,并且参与公平竞争。

因此,对于“社会生存而言,公正比仁慈更为根本。

社会少了仁慈虽说让人心情不畅通,但他照样可以生存下去。

然而,要是一个社会不公行为横行,那它注定要走向毁灭”。

  

  四、何以让社会达至公正?

  

  亚当?

斯密的公正旁观者归根结底不过是个“心路之上的路人”,这个“心路之上的路人”可能会被外部的呼声压倒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让这个外部呼声尽可能地具有“公正”的本来含义,就是让社会逐步达至公正的境界。

  

  首先,亚当?

斯密肯定政府作为对于文明社会的维持必不可少:

一个文明的国家不同于那些野蛮没有开化的国家,她有许多必要的支出。

军队、舰队、防御严密的供电、公共建筑、法官和国家税务官的费用支出都是必需的。

如果这些支出被忽略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混乱也将随之而起。

  

  政府可在公共工程和教育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亚当?

斯密简要描述政府的职责:

  

  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

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的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其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建立严正的司法制度;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

——《国富论》

  

  其次,亚当?

斯密特别提出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可以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有着双重的功能:

在指针工厂,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在学校,知识丰富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那些在指针工厂里每天麻木的做着枯燥单调的不幸者们。

  

  再次,亚当?

斯密也对那些尚未把公正感觉作为内心准则的人,公正的法律就是必要的、恰当的替代物。

这样我们就会更为容易的理解并接受公正交换的事实,哪怕它的实施并不符合我们的自我利益,虽然我们自己并非总是会从是公平的活动。

当然,亚当?

斯密对于法律的实施并不总是乐观的;

  

  制度制定者似乎认为他可以安排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中的不同成员,就如同用手安排一个棋盘上不同的棋子一样自如;他没有考虑到棋盘之上的棋子除了手施加在其上的外力之外没有其他的移动法则,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有一个他们自身的移动法则,这种法则不同于立法机关对其施加的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