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701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docx

黑龙江省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

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

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

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

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

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

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

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

“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

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

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

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

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其人谓谁?

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

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

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

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

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

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此襄人之所敬书也。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

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

遍及

B.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

压倒

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待:

对待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

美好

5.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王好战,请以战喻

D.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

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

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3分)

译文: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

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4分)

译文: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8.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5分)

答:

9.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2)呜呼!

,非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3),日月照耀金银台。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

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

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

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

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

谁能贷给他款呢?

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

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

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

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

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

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

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

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

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

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

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

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

“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

“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

“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

“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

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

“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

“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

“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

“不!

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

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

“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

“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

别人不该你不欠你!

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

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

“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

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

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

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

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

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6分)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

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解释一下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

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

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

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

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

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

蒋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么看?

李:

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

我是主张培育宗教性道德的,但我不赞成笼统地提倡“读经”。

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

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

“经”也有一大堆,“四书”、《诗经》以及《周易》、《礼记》可以选读一些,但《尚书》、《春秋》(这是蒋先生视为至宝的)也要人去读去背吗?

《仪礼》、《周官》、《尔雅》呢?

需要人人必读吗?

我以为不需要。

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

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

但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

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花吗?

李:

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

如何改造?

您依然相信并坚持您的“西体中用”吗?

李:

当然坚持西体中用。

如我提出的两种道德论。

其实今天争论的关键并不在应否提倡传统、提倡道德,而在于如何阐释这些道德和应否以此来排斥、反对、贬低建立在现代生活基础之上的社会性道德(自由、平等、独立等等),这两种道德有一致处,也有冲突处。

我的“两种道德论”就是为探求这个问题而提出。

蒋庆先生则根本否认现代社会性道德,似乎硬要回到“君、父、夫”具有绝对权威、绝对统治,“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的传统道德。

三纲六纪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张之洞、陈寅恪等很多人都讲过。

“中国首重三纲而西人最明平等”是严复的名言,看来,梁启超、严复,更不必论胡适、鲁迅,统统是“跟着西方走”,都应该是蒋先生所猛烈讨伐的对象。

⑤记者:

《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

我不认同。

他们这种希望的实现,也许在二十二世纪,不在“当今”。

而且,如何解读“中华文化”颇值探究。

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吗?

⑥记者:

近年国内思想界反思五四,有人认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为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了伏笔。

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李:

完全不认同。

五四是启蒙,“文革”是“蒙启”,两者在精神上是背道而驰的。

五四激烈反传统确是其他文明中少见或没有的现象,我以为这倒恰恰与没有强大宗教背景的中国传统有关,是实用理性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展现。

⑦记者:

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

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李:

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

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

⑧记者:

情感力量?

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

那么,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呢?

李:

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

……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的尖锐嘲讽等等。

他常常失之偏颇、片面。

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对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非常警惕,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

不能以有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⑨记者:

最后,先生能否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思想)领域的整体现状再下一个简短的判语——和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

我从不敢下“判语”,那句话也只是现象描述。

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高照,何处人文”?

“四星”者:

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也。

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里去找人文?

这是我愿意提出的一个问题。

但我以为不必担忧。

我说过,中国人多,现在大学生、硕士、博士也多,一百个人文硕士、博士里有三五个愿意做点思想学术,也足够了。

因为人文也不只是思想学术。

(摘自《李泽厚近年答问录》,有删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泽厚先生对倡导的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说是“不反对”,实际上是反对,认为这种做法是“蒙启”:

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没有现实意义。

B.《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根本性的解毒作用。

C.第⑦⑧段这两问属于追问也即非预设性随机提问,目的是把谈话拉到“思想”上来,突出主题。

这是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常用的手法,使访谈的中心更加突出,不出现游离主题的内容。

D.李泽厚关于鲁迅的谈话,意在肯定和倡导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及对旧事物、旧道德的批判精神,同时,又是用来支撑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有力论据。

E.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目前的文化领域的整体现状下了一个简短的判语——“四星高照,何处人文”,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与迷茫。

(2)本文主要访谈了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

(6分)

 

(3)在这次访谈中李泽厚先生的回答在语言和思想上有明显的风格特色,试指出两点并简要说明。

(6分)

 

(4)李泽厚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是什么?

对此你是否赞同?

请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新版《西游记》演员阵容的消息还未得到官方的确认,但聂远出演唐僧的消息甚嚣尘上,似乎最为可靠。

B.经过我国航天科学家旷日持久的科研攻关,负载着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踏上了三十八公里奔月的漫长之旅。

C.细菌的生命力及其顽强,无论是赤道还是南极、北极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活动范围之广真可谓无所不至。

D.在市农科院的认真指导下,这个贫瘠的山村终于走上了科学种田的穷家富路。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新华社今天报道,中国检察机关以侵犯商业秘密和参与贿赂活动批准逮捕了矿业巨头力拓公司的四名职员。

B.中国第四大煤炭生产商——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仍在就以31亿美元收购费利克斯资源有限公司一事进行谈判。

C.鲁迅先生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依然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可贵的角度,而《鲁迅全集》因为已经出版多年,所以现在需要重新出版。

D.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救灾物资需求,中台办正在积极准备相关救灾物资,为台湾同胞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各种必要援助。

1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艺术风格是随人的爱好而定的。

或者有人偏重爱好某种建筑物,那也可以。

①跟洋楼不一样。

②比如说,我们现在住在一个砖瓦房的四合院,

③我不反对已有的艺术风格。

④底下有门窗,有柱子,

⑤可你说让我住洋楼我没意见。

⑥让我住四合院,我也没意见。

⑦上边有瓦,

A.③②⑦④①⑤⑥B.②④⑦①⑤⑥③

C.③②④⑦①⑥⑤D.②⑦④①⑤⑥③

15.给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不超过18个字(5分)

鲁国有一个爱好钓鱼的人,用名贵的香料当鱼饵,用黄金制成鱼钩,并在鱼钩上镶嵌银丝和青绿色的美玉,用翡翠这种极其珍贵的美玉来装饰他的钩绳。

他拿钓竿的姿势和寻找的位置都很适当,但是,他钓上的鱼却没有几条。

16.仿照下面的例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续写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内容连贯。

(6分)

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高高的枝头站在那里观览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

这可真是一种心境爽朗的情感风貌,这可真是一种潇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