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809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docx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

2006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教)学案设计(教师版)

古人说:

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可以为文矣。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必考内容。

【考点点击】

1、200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我们学过的虚词分类:

1一词多类异用:

以、于、而、则、其、乃、与、且、为、所。

②同类异词:

其。

③兼词:

焉。

④时间副词:

既而⑤句首虚词:

其。

⑥句末虚词:

乎、者、也。

⑦关联虚词:

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

于是、因、则、而;

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

而、以、与;

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

于、以、乎、与、为。

3、文言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法,也就是词性,二是意思,即虚词在文句中的释义。

【考题统计】

年份

考查的虚词

年份

考查的虚词

2003年全国卷

为、焉、以、因

2005年(山东卷)

以、其、乃、与

2004年(全国卷Ⅰ)

遂、因、以、而

2005年(广东卷)

与、且、以、而

2004年(全国卷Ⅱ)

而、因、为、以

2005年(浙江卷)

则、以、且、之

2004年(全国卷Ⅲ)

及、为、乃、之

2005年(湖北卷)

以、所、而、之

2004年(广东卷)

于、之、则、其

2005年(江西卷)

且、也、因、以

2005年(全国卷Ⅰ)

其、之、因、以

2005年(重庆卷)

以、其、与、而

2005年(全国卷Ⅲ)

之、焉、所、为

2005年(上海卷)

2005年(北京卷)

更、之、以、相

2005年(福建卷)

为、以、而、焉

A组【高考实战】(说明:

为节省版面空间和课堂时间,避免理解上的障碍,只整理高考题中涉及的课本内容。

望各位同学认真揣摩,把考点玩转、耍熟。

1、(2005北京*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答案]A“又、另”的意思。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副词,表示动作行为上的关联,可译为“互相”。

2、(2005山东*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答案]A介词,让。

B解释为“那”。

C“这样”。

D介词,跟,同。

3、(2005浙江*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答案]A“则”表解释关系。

B表目的关系,“用来”意。

C“且”“暂且”意。

D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4、(2005江西*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答案]A副词,“将要”,B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C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D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5、(2005全国2卷*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答案]A他们的B的;句中助词。

C于是D用。

6、(2005辽宁*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吾属今为之虏矣B.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D.将以衅钟

[答案]A表被动;B“对于”;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介词表目的。

7、(2005重庆卷*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位尊而无功

[答案]A把。

B代词,它的。

C介词,“跟、和”。

D连词,表示转折。

8、(2005湖北*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答案]A介词,“凭借”。

B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

C连词,表修饰。

D助词,定语的标志。

9、(2005江苏*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答案]A替B成为C因为D被。

10、(2005上海*18)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以"。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D.以成其德耳

[答案]A凭借。

BD用来,表目的。

C用。

11、(2002全国·12)解释加点的虚词。

A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答案]A介词,意为“把”。

B副词,适逢;正赶上。

C副词,已经。

D代词,“他”。

12、(2001全国·13)解释加点的虚词。

A、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故内惑于郑袖。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A“以”:

来,连词;B“于”是被,介词。

C“乃”:

于是、就,连词;D“因”:

趁机,副词。

13、〔2000全国·12〕解释加点的虚词。

A.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特意”;B“每次,每逢”;C“通过、经由”D项中的“及”作“到”讲。

14、(1999全国·12)解释加点的词语。

A.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答案]A、项中的“但”都作“只、仅”讲。

B、项中的“以”作助词,可译为“来”。

C、项中的“遂”作“于是、就”讲。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选自老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梅花岭记》D、“且”

为“况且”义,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

【总结探究】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考查范围与内容上,严格遵循大纲和说明的规定,在一个题目中考查一个或四个虚词,集中辩析一个(如2005上海卷“以”),也可以是比较不同的多个虚词,近年高考趋于后者,同时对极其常见虚词作多次重复考查,如"以"“而”字等;但是在将来的命题中有可能把它作为主观填空题目来考查。

其二,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初、高中所学课文,统编教材;

其三,考查角度上,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与成分;

其四,题型设置为两种:

选择题,选项多为四个,要求判断加点字异同;作为主观填空题出现。

其五,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还会发现不少句子的翻译和句式辩析也涉及到虚词,足见其重要性。

总之,文言虚词的考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相对稳定,估计2006年的命题方式,如有变动也只是对象上作调整。

【解题步骤】

1、遇到虚词考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要求;

2、第二步弄清每项的句意;

3、第三步把该虚词的词性、用法和句意结合起来,就可确定它的意义,进而可确定选项了。

B组(深化巩固)2004高考试题实战

1、为: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004北京卷)《过秦论》[介词,表被动]

⑵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吉,川,黑,沪)《鸿门宴》[为:

作"替"讲]

⑶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辽宁)《信陵君窃符救赵》[介词,对,向]

2、以:

⑴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桂,琼,藏,陕,蒙)《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⑵以此知之,故欲往(吉,川,黑,沪)《廉颇蔺相如列传》[以:

作"根据"讲]

⑶以金笼进上(浙江)《促织》[介词,用]

⑷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天津)《六国论》[以:

介词,译为"用""拿"]

3、乃:

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天津)《烛之武退秦师》

[乃:

副词,可译为"于是","就"]

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福建)《师说》[乃:

可以解释为"却""竟""竟然"]

4、若:

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辽宁)《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连词,表假设]

⑵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北京卷)《鸿门宴》[第二人称代词,你]

5、因:

⑴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吉,川,黑,沪)《孔雀东南飞》

[因:

当"于是,便"讲]

⑵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北京卷)《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经由]

6、且:

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桂,琼,藏,陕,蒙)《鸿门宴》[副词,将,将要]

⑵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福建)《鸿门宴》[副词,将,将要]

7、其:

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浙江)《游褒禅山记》[远指代词,那,那些]

⑵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天津)《屈原列传》[其:

代词,他,指屈原]

⑶其意常在沛公也(福建)《鸿门宴》[其:

指示代词,可解释为"他的"]

8、而:

⑴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吉,川,黑,沪)《齐桓晋文之事》

[而:

连词,不译]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浙江)《劝学》[连词,表顺承关系]

9、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北京卷)《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吧]

10、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桂,琼,藏,陕,蒙)《项脊轩记》[凑足音节,无实义]

11、遂: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桂,琼,藏,陕,蒙)《屈原列传》[副词,于是,就]

12、与:

相如闻.不肯与会(辽宁)《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和]

13、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福建)《登泰山记》[所:

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

C组(考点梳理)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以新教材为序)

对于列出的词语,说出用法并解释.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答案: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答案: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答案: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答案: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5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答案: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6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

答案: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2)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答案: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3)动词,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答案:

如,如同

(4)复音虚词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答案: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答案: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2.乎,hū

(1)语气助词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④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答案: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答案: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答案:

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2)介词。

相当于“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答案: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答案:

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3.其,qí

(1)代词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答案:

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答案:

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答案: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答案:

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2)副词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答案: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答案:

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答案:

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3)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答案: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4)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涉江》)

答案: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4.且,qiě

(1)连词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答案:

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答案: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答案:

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2)副词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②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答案:

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3)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答案:

与“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5.然,rán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答案:

代词,这样

(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答案: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

(3)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

答案:

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等

(4)然,诚有百姓者。

(《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是”等

(5)“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促织》)

答案:

动词,认为……正确

(6)复音虚词

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②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6.所,suǒ

(1)助词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答案:

“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答案:

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答案:

名词,处所

(3)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

答案:

表概数

4)复音虚词,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答案: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7.为,读音一:

wéi

(1)动词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

答案:

做,干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答案:

引申为“治理”“管理”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成为,变成

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

答案:

担任

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答案:

作为,当作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答案:

是,算是

⑦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答案:

以为,认为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答案:

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答案:

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读音二:

wèi

(1)介词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⑤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8.焉,yān

(1)语气助词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答案:

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答案: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③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答案: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2)代词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答案:

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②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答案:

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殽之战》)

答案:

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案:

表示疑问语气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

表示感叹语气

③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答案:

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10.以,yǐ

(1)介词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等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答案: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又”“而且”“并且”等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答案: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答案: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案: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⑤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答案: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答案:

副词,通“已”,已经

(4)复音虚词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5)动词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以为,认为

11.矣,yǐ

语气词

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答案:

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

②公子勉之矣!

老臣不能从。

(《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案:

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答案:

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12.因,yīn

(1)用作介词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③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经由”

(2)副词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②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答案: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4)动词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答案:

遵循,沿袭

(5)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答案:

名词,机会

13.于,yú

介词

(1)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答案:

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

(2)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答案: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答案: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