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885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docx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

小说阅读理解讲解

方法归纳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公式: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概略

•一、环境类题

•二、人物类题(或“形象类”)

•三、情节类题

•四、主题类题

•五、理解含义类题

•六、技巧类题

•七、作用类题

.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场景细节描写

服饰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③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环境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揭示或深化主旨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故事情节

(二)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4分)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表现技巧的能力。

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情节为下文林森心理的变化作铺垫;揭示了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深化了主题。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总结:

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讨论:

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注意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1.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

请简析。

(6分)

•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形象、领悟小说艺术魅力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析”,首先要抓住文中林森前后两次看病时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分析其前后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再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趋炎附势见风使舵(2分)

(2)主要使用了对比、细节描写。

(2分)小说叙写了林森前后两次看病的情景,抓住魏力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形成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2分)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主体探究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者背景看

•2、从人物特征看

•3、从情节发展看

•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

•5、从整体倾向看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4.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

请简述。

(4分)

本题考查对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能力。

探究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主要还是从情节入手,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主题。

•参考答案:

表面意思是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1分)深层含义是指林森由此看到了社会的病态及由此引发的自己心态的失衡。

(3分)

二、阅读理解指导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

”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

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

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

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

”警察问道。

“当然啰!

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

他俩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

”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

”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

”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

“不错,你是鲍勃。

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

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

你看,鲍勃!

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

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

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

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

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

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

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

”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

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

便条上写着:

鲍勃:

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

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答案】AC

【解析】A项不是“愉快”而是“紧张心情”,C项“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错,是为了体现他的“重情守信”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评分要点】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评分要点】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答案】1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评分要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1题

童年

高尔基

   情节链接   父亲过世后,“我”一直住在外祖父家。

有一年,外祖父卖掉了原来住房,另买了一座。

新房院子内有一个不大的花园,花园左边围墙外住的是奥夫相尼科夫上校一家,他们家有三个小男孩。

   外祖父家花园左边围墙外的院子里,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三个小男孩在玩耍。

他们都是灰衣灰帽灰眼睛,我只能从个头儿的高矮来分辨他们。

我从围墙缝里观察他们,他们从未发现我,可是我倒希望他们发觉我。

我喜欢他们是那么有趣、快乐、和睦地玩我没有见过的各种游戏,喜欢他们相互关心,特别使我喜欢的是两个哥哥对小弟弟——那个长得挺滑稽的、活泼机敏的小不点儿的态度。

倘若他跌跤了,两个哥哥就会笑起来,但并不像通常一些对我栽跟头的人那样幸灾乐祸地笑,而是马上就去帮助小弟弟爬起来,如果他跌脏了手或膝盖,他们就用牛蒡叶子、手帕擦净他的手和裤子,二哥还对他说:

“瞧你那笨样儿……”

有一次,我爬到树上,向他们打了个口哨。

他们一听到口哨就都站住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聚到一起,不时地看看我,开始悄悄地商量。

我想,他们一定要用石子扔我,便赶快下树,拾了好多石子,把几个口袋都塞满了,停了一会儿又爬到树上,可他们已到离我很远的院子角落里去玩了。

很明显,他们已把我忘了。

这使我惘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

过了一会儿,有人在通风的小窗口喊他们:

“孩子们,快回家吧!

他们像三只小鹅,听话地、不紧不慢地走了。

我有好多次坐在围墙上面的树杈上,期待着他们喊我去跟他们一起玩,可他们从来没喊过,但是,我在心中已经跟他们一起玩了,有时入了神,情不自禁地大声叫着笑了起来。

这时,他们便一起看看我,悄悄地说着什么,我十分难为情,便爬下树了。

有一次,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轮到老二找人,他跑到仓库拐角里,两只手老老实实地蒙着眼睛站在那儿,一点儿不偷看。

哥哥和弟弟跑去藏起来。

哥哥跑得很快,机敏地躲进放在仓库遮檐下的一架宽雪橇里,而那个小弟弟慌了神,围着井旁跑来跑去,找不到可以藏自己的地方。

“一,”二哥喊到,“二……”

小弟弟急了,猛地一下跳到栏上,抓住井绳,把两只脚伸进空吊桶,只听见吊桶在井壁上咚咚响地轻轻碰了几下,人就不见了。

我惊呆了,眼看着井辘轳飞快地旋转着,但是我很快明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纵身便跳进他们的院子,喊道:

“掉到井里啦!

……”

老二和我同时跑到井栏边,他紧紧抓住井绳,猛向上拉,我及时地上去截住了井绳,就在这当口,他们的大哥也跑到井边,帮助把吊桶往上拉,他说:

“请轻一点!

我们很快就将小弟弟拉上来了,他也吓坏了:

鲜血从右手手指上直往下滴,颈上的皮擦伤了好大一块,从脚到腰都湿透了,脸色苍白得发青,但一面打着寒噤,一面还在笑。

他睁大了瞪一眼笑着,拖长了声音说:

“我怎——怎么掉——掉下——去啦……”

“你发疯了,就这回事儿。

”他的二哥搂着他,用手帕擦他脸上的血,老大愁眉不展地说:

“我们回家吧,反正瞒不住了……”

“你们会挨打吗?

”我问。

老大点了点头,然后向我伸出手,说道:

“你跑得真快!

听了他的称赞,我很高兴,还没来得及握住他的手,他就对二弟说:

“我们走吧,他要感冒了!

我们就说他摔倒了,掉下井的事不要说!

“对,不要说,”小弟弟打着寒噤同意地说,“我是跌到水洼里的,对吧?

三兄弟走了。

这一切发生得这么快,我扭回头看了看,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晃晃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

兄弟三人将近一个星期没出来,后来出来玩时,比以前玩得还热闹,老大看见我在树上,亲切地向我喊道:

“下来,到我们这边来吧!

我们钻进仓库遮檐下的那架旧雪橇里,互相打量着,交谈了很久。

(节选自《童年》聂刚正 高厚娟译,有删改)

17.与三个小男孩结为玩伴前,“我”做了哪些事?

请分点概括。

(5分)

 

18.三兄弟除了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反应机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鲜明的个性。

请各举一例分别说出三兄弟不同的个性。

(6分)

 

19.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6分)

(1)“这使我惘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中的“我”为什么惘然若失?

 

(2)“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晃晃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20.“我”的童年生活可以从“我”与三个小男孩的交往中反映出来。

请从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归纳概述“我”童年生活的状况。

(5分)

 

21.选出与本文作者不属于同一国家的作家(2分)

A、普希金  B、托尔斯泰    C、契诃夫  D、茨威格

阅读马克﹒吐温《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段片,完成11—15题(18分)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

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

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

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我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差事(该报叫《汉尼巴尔周报》,凡征得五百个订户,一年可预付两美元,还付给成捆的木柴、卷心菜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

夏天的一个吉日,叔父离家外出一周。

行前他对我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好好编一期周报。

天哪!

我实在不想干这类事。

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报纸的编辑,最近被情人抛弃。

一天晚上,一位朋友在这个可怜人的床上,发现一张便条,上面写道,他再也不能忍受这种生活,只有去贝尔河自杀。

这位朋友急忙跑去,看见希金斯正涉水返回岸边。

他决定不投河了。

一连几天,镇里人对这事议论纷纷,而希金斯却未觉察到。

我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便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关于这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用折刀刻在木制活字版的下方——其中有一幅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涉水过河,一手提灯笼,一手拿一根手杖,试探水的深度。

我认为这事非常滑稽可笑,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由于我对这种做法感到满意,便到处寻找能够制胜的对象。

我想,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看到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我把这篇文章发表了,标题带有讽刺意味:

“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尔后,我又撰文狠狠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不仅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而且也由于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

接着,我还有分寸地挖苦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此人当时小有名气,来自昆西,是个技艺高超的雇工裁缝。

他是个头号的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

他每周都给报纸写一首新颖的“诗”,表达他的最新感受。

我编的那一期,他写的押韵诗《赠给××的玛丽》,当然,也就是赠给汉尼巴尔的玛丽,被登在显著位置。

但这首诗发表时,我突然心血来潮,便在下方登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

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仅此一次;但希望戈登·朗内尔斯先生明白,我们是在极力忍耐着的。

从现在起,如果他要同汉尼巴尔的朋友们保持密切联系,那就应该选择其他办法,不要再利用本报专栏!

报纸出版了。

我万万没有料到,这样一件小事,竟像我的那些戏谑琐闻一样,受到人们刮目相看。

这一期《汉尼巴尔周报》大大畅销,因为在这以前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新鲜事儿。

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午前,希金斯背着双管猎枪来访。

当他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

那天晚上,他辞去工作,永远离开了这个小镇。

那位裁缝来时,带着一只鹅和一把剪刀;可是,他也看不起我,当晚动身到南方去了。

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次日,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他终于诚心诚意地体谅我,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

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

叔父回来后,非常生气。

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

由于他离家外出,他碰巧避免了帐单,看到我真的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他变温和了,因为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11、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报,他在编这期周报时撰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3分)

 

 

12、这期周报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2分)

 

13、叔叔叫“我”编一期周报,“我实在不想干这类事”。

所以才干出了两件轰动小镇的事,其实“我”在文中就有对这两件事的简单评价,你发现了吗,“我”认为:

(4分)

第一件是:

 

第二件事:

 

14、“我认为这事非常滑稽可爱,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我”做“这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做真的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吗,为什么?

(5分)

 

15、你读懂了“我”的“脚注”了吗?

它的言外之意有哪两层?

(4分)

答案:

  11、①写了用来攻击希金斯先生(或另一家报纸的编辑)的配有插图的报道(1分)

②撰文狠狠嘲笑两位知名人士(1分)

③写了一则挖苦一个新来的外乡人(或裁缝)的脚注(1分)

12、(2分)反响是《汉尼巴尔周报》大大畅销;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13、(4分)“恶作剧”,“戏谑琐闻”。

14、(5分)目的:

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2分)。

有不道德的地方(1分),因为“我”把别人的痛苦拿来娱乐,伤害了别人(2分)。

15、(4分)言外之意有二层:

一是嘲笑他写诗的水平低;二是告诉他再也不会发表他的作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