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928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高2019届开学考试文综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1.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

A.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

B.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

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D.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A错误;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C。

2.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答案】A

【解析】

三则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涉及黔中郡,秦简说明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故B项正确。

前三则史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C项错误。

两则史料提及洞庭郡,有可能设立,故D项错误。

3.“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

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政局动荡货币不一

C.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D.政府控制金银流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晋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货币不一,币值不稳定,交易风险大,实物货币价值稳定,更为交易者欢迎。

故答案为B项。

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4.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

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

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

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答案】D

【解析】

郑成功是效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反清斗争,A错误。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B错误。

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势力,但台湾被清朝收复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问题,C错误。

两次收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部分,都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正确。

5.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A.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B.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来看,其目的是通过迫使日本承认朝鲜独立,以朝鲜为屏障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故答案为B项。

从材料反映的要求承认朝鲜独立自主来看,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从材料中的“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来看,D项说法错误,排除。

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一所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

从1940年至1945年,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

这表明

A.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B.侵华日军厌战情绪滋长蔓延

C.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

D.正义战争必将获得广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来看,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日本战俘也加入反战行列。

故答案为C项。

材料信息与根据地教育体系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主要是联合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7.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

“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

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A.将发展经济作为社会的主要任务

B.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来看,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故答案为C项。

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与三反无关,排除D项。

8.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

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论十大关系》

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南方讲话

 

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

A.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

C.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所列四则材料均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共八大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故答案为D项。

《论十大关系》和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与改革开放无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题,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建设,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能反映出四则材料信息的特点,排除。

9.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

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

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知即使公民的提案被公民大会通过了还是由公民负责,公民大会只享有荣誉不承担责任,可以分析出公民大会不受到任何约束,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公民大会批准的提案却仍由公民负责,不能体现各个环节权责分明,D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解题的关键信息“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

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

10.《十二铜表法》的前三表内容属于诉讼法,是程序法的范畴。

从第四表到第十表的内容属于实体法。

这种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理念从本质上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遵循自然法的理念

D.严格遵循先例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是为了以合法程序维护最终取得的合法结果,获得自然法所主张的法律上的公平公正。

故答案为C项。

A、B项不符合“本质上”的要求,排除;这种理念与“遵循先例”无关,排除D项。

【点睛】罗马法蕴含自然法思想,认为正义既是立法的标准,也是立法的共同本质。

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

法律的好坏完全以是否符合正义为标准。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种追求也就存在。

正是因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才使得罗马法获得了其他奴隶制法律制度所不具备的生命力。

11.2016年11月9日,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获得了276张选举人票,超过270张选举人票的获胜标准,锁定美国总统宝座。

下图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B.政党竞争与民主原则

C.联邦主权与地方分权思想

D.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答案】B

【解析】

从图片中驴象之争可知是美国政党政治,选举过程体现出美国民主的原则,B正确;A属于中央政府运作原则,C属于管理地方体制;D中议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

这说明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答案】A

【解析】

材料显示世界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以及新兴大国的崛起,说明会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故A正确;当今西方大国仍然主导国际事务,故B正确;C中完全崩溃说法绝对;D完全改变说法绝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长期以来政府都是采取专卖制度。

以明朝长芦盐区为例,所产海盐成品全部以“贡盐”的名义纳入官仓,由官厅支配。

编入灶籍的人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定”,不能“辄与改役”。

明朝时期“煮海为盐”的技术发展到引海水晒盐,大大减轻了盐工的劳动强度,方法简单,适合于单个家庭从事。

清代废除灶籍制,灶户逐渐成为具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

食盐也由垄断性的官产官销,转变为垄断性的民产民销。

明清时期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

实力雄厚的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但政府对盐业的垄断本质并未改变。

商人暗里支出用来打点官吏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一半。

激烈的竞争导致灶户两极分化加剧,一些灶户成为了海盐生产中的雇工阶层。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材料二从19世纪末,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要求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

1913年,袁世凯政府还用盐税核收和监督主权换取善后贷款。

所有的盐务收入,首先偿付以盐税为担保的外债本息,剩下的款项以“馀盐”的名目交付中国有关当局。

1914年由范旭东开设的久大精盐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打破了英、美在精盐销售中的垄断,结束了国人食粗盐的历史,而且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办厂经验。

不久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日军入侵中国后,我国沿海地区的盐场几乎都被占据,大量盐业资源被掠夺到日本。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食盐生产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盐业生产经营的变化和启示。

【答案】

(1)特点:

政府垄断经营,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对人员管理从严格到身份自由;技术逐步进步;经营方式变化;盐商处于垄断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腐败严重。

(2)变化:

半殖民地化,受到列强控制;单纯食用到化工利用;食用盐质量提高;日本直接掠夺以战养战;启示:

为民生服务;科技强国;抓住机遇;(其他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食盐生产经营的特点、近代中国盐业生产经营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以明朝长芦盐区为例,所产海盐成品全部以贡盐的名义纳入官仓,由官厅支配”“清代废除灶籍制,灶户逐渐成为具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食盐也由垄断性的官产官销,转变为垄断性的民产民销。

”“实力雄厚的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激烈的竞争导致灶户两极分化加剧,一些灶户成为了海盐生产中的雇工阶层”“商人暗里支出用来打点官吏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一半”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政府垄断经营、对人员管理从严格到身份自由、技术逐步进步、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盐商处于垄断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腐败严重等特点。

(2)近代中国盐业生产经营的变化,根据材料中的“从19世纪末,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要求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打破了英、美在精盐销售中的垄断,结束了国人食粗盐的历史”“而且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办厂经验”“日军入侵中国后,我国沿海地区的盐场几乎都被占据,大量盐业资源被掠夺到日本”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半殖民地化、单纯食用到化工利用、食用盐质量提高和日本直接掠夺以战养战等变化。

其启示应当联系所学,从为民生服务、科技强国、抓住机遇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

本大题属于典型的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14.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状况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综合论证,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

经济发展促进外交事业发展

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

阐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贏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1950年至1952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的经济与外交之间的关系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的经济、外交综合论证。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经济与外交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经济和外交发展的关联性,即经济发展较好时期往往也是外交方面取得成就的时期,经济遭遇挫折时期往往也是外交面临困难的时期,据此思考这种规律反映出的问题。

可以看出一方面经济发展促进外交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执行的政策是根据中国国情、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而制定的,同样外交方面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因此得出结论。

论证过程要理清二者关系,分析背后原因,联系史实,有理有据,逻辑清楚。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制度后,地方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互相制约,为了弥补新体制带来的缺陷,巡抚制度应运而生。

而后由于军事需要,遇到跨地域的军事行动,各省的巡抚“多不能振联属之策,兴讨伐之师”。

在此情况下,总督制度逐渐建立,并逐渐确定了“分省设抚,跨省设督”的原则。

总督的辖区都在一省以上,品级比巡抚高。

明朝前期总督因事特遣,主要负责监察和考核官吏,监督军政,后来发展到能够提督军务,巡抚、总兵、地方三司俱听节制,举凡行政、军政、司法、监察之权,无不过问。

有明一代,总督始终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总督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官员,入清以后经过多次调整才最终定型为地方行政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依据材料简要说明明代总督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总督制度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代表中央;职权由以监察为主到逐步扩大;管辖范围大;属于临时设置,直到清朝逐渐发展成定制。

(2)影响: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到清朝地方的行政设置。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总督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代总督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总督始终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主要负责监察和考核官吏,监督军政,后来发展到能够提督军务,巡抚、总兵、地方三司俱听节制,举凡行政、军政、司法、监察之权,无不过问”“入清以后经过多次调整才最终定型为地方行政机构”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总督代表中央、职权由以监察为主到逐步扩大、管辖范围大、属于临时设置直到清朝逐渐发展成定制等特点。

(2)明代总督制度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和影响到清朝地方的行政设置等方面来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十四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的创建。

【解析】

(1)活动: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述。

由材料中的“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可以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由“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可以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由“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由“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可以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原因: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可从中国自身努力和参与国际合作等角度回答。

结合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知识可知,中国之所以参与建立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与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直接相关;由材料中的“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可以得出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由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可知也与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有关。

名师点睛:

这一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这一史实来考查中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隐性介入了抗日战争这一热点问题,由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年初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这一次重大修改,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让更多人开始讨论抗战历史,关注抗战历史,高考试题再次给予关注也是情理之中。

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材料信息以及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试题深深折射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但他的事迹在不同时期被给予了不同的对待。

南宋封授忠臣烈士及其祠庙。

元代没有因为岳飞非我族类就漠视、诋毁,前贤之后反而优待,对于岳飞后人也是如此。

朱元璋本人就非常敬重岳飞,为他的事迹而落泪,曾亲自书写匾额“纯而不曲”,并下诏书曰:

“岳飞仍称武穆。

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

”明神宗时与关公合祀于武庙,民间从此以关岳并称。

1905年同盟会建立,因为岳飞反抗的金女真被满族人视为祖先,反清先驱即以岳飞等反抗异族的英雄为榜样,革命党人借机号召起义反清,皆以岳飞为精神领袖。

抗战后,岳飞在再度成为热点人物,激励着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飞的历史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扬岳虽是主流,批岳思潮出现且有发展态势。

1951年,署名石英的《岳飞,他是对人民有罪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