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004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docx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研究

ResearchonTheProblemofPovertyofChina'sRuralResidents

 

目录

内容摘要................................................................

I

Abstract.................................................................

I

1导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的理论意义........................................................

1

1.3研究的方法............................................................

1

2我国农村居民贫困现状..................................................

1

2.1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

1

2.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

2

2.3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状况.........................................

3

2.4农村相对贫困的现况...................................................

4

2.5农村居民内部贫富悬殊.................................................

5

3农村居民贫困的原因分析................................................

6

3.1自然性因素............................................................

6

3.2政策性因素............................................................

7

3.3制度性因素............................................................

8

3.4文化性因素............................................................

4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4.1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2大力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

4.3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9

10

10

11

12

4.4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12

4.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

13

4.6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

13

5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内容摘要: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农村贫困问题却成了这曲美好乐章里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并日益凸显,前景堪忧。

农村贫困人口在我国数量多,分布广,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人为因素,但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偏向及制度不合理的结果。

为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第三产业,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等自然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农村贫困差距因素制度社会保障

Abstract:

Atpresent,Chinaisinthecrucialperiodforbuildingawell-offsocietyandharmonioussociety,whileruralpovertyhasbecomeaverydiscordantnoteinthebeautifulmusic,andthisproblemisbecomingmoreprominent,peoplebegintoworryitsprospect.InChina,theruralpovertypopulationarenotonlyinquantitybutalsowidelydistributed.Thisisnotjustaneconomicissue,butalsoaserioussocialproblem.Theformationofthisproblemhasitshistoricalrootsandpracticalhumanfactors,tiltnationalpolicyandunreasonablesystemarealsotwokindsofthereasons.Tothisend,theeffectivemeasuresaboutsolutingtheproblemofpovertyinruralareasareasfollows:

increasinggovernmentinvestmenti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poorareas,improvingthelevelofurbanization,developingthetertiaryindustry,adjustingeconomicstructureinpoorareasandfollowingtheroadofindustrialization,improvingtheruralsocialsecuritysystem,improvingthequalityoffarmers,etc.

Keywords:

Ruralpoverty,Gap,Factors,System,SocialSecurity

 

 

1导言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而中国在减少贫困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已经成为世界的典范。

尽管持续的经济增长对缓解贫困有积极作用,但是仅仅依靠经济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贫困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即目前农村有8亿多农民,可以说中国的贫困主要是农民的贫困,由此导致了巨大的农村市场没有盘活,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

尤其在当前华尔街金融危机的阴霾下,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重头戏在于繁荣我国庞大的农村市场,但前提必须是得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民众日益增长的不安全感,特别是这些贫困人口,他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这包括收入水平低及收入不稳定、失业或工作不稳定、昂贵的医疗和教育费负担,以及缺乏养老保障等。

这些问题有可能阻碍中国新世纪发展目标的实现。

因此,分析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变得愈加紧迫[1]。

1.2研究的理论意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

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一代大师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贫困经济学”这一概念,但是他自己将其理论学说最后落脚到教育经济学上,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经济学这一学科并没有建立[2]。

而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投身于贫困经济学的研究。

本文从中国农村的视角来分析贫困问题,希望为进一步完善贫困经济学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1.3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现状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用大量的数据图表、统计资料来论证。

由于中国农村居民的贫困主要是一种制度性贫困,所以在分析贫困的成因时,本文也采用了制度分析法。

2我国农村居民贫困现状

2.1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的贫困线基本上是逐年提高的,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2.3%(见表1)。

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的规模虽然得到了大幅下降,其数目仍然庞大。

据统计,至2007年末,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1479万,人均纯收入在786元-1067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还有2841万。

表11978-2006年农村居民贫困状况

年份贫困线(元/人)贫困发生率(%)贫困规模(万人)

1978

100

30.7

25000

1984

200

15.1

12800

1985

206

14.8

12500

1986

213

15.5

13100

1987

227

14.3

12200

1988

236

11.1

9600

1989

259

11.6

10200

1990

300

9.6

8500

1992

317

8.8

8000

1994

440

7.7

7000

1995

530

7.1

6540

1997

640

5.4

4962

1998

635

4.6

4210

1999

625

3.7

3412

2000

625

3.4

3209

2001

630

3.2

2927

2002

627

3.0

2820

2003

637

3.1

2900

2004

668

2.8

2610

2005

683

2.5

2365

2006

693

2.3

2148

2.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显示:

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山区。

这些地区大多是以2005年为例,在全国农村2365万贫困人口中,东、中、西部地区各占324万、839万和1203万,分别占农村贫困人口总量的13.7%、35.5%和50.8%。

中西部地区的生存贫困发生率分别是东部地区的3.1倍和6.5倍。

从地形分布上来讲,贫困人口向高山区集中,2005年末山区贫困人口1228万,贫困发生率为5.5%,占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51.9%;从民族分布上讲,贫困人口向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

如果以2000元的农村相对贫困线划分,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省(自治区)全部是西部省区,而没有一个中部和东部省市区。

2006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88.23元(见表2),是西部地区的两倍;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据了近50%,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仅占30.7%,与此相比较,家庭经营收入倒占据了61.4%的份额。

这种情况在相对贫困的东北农村地区也很明显。

从转移性收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大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同时从表中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为2192.08元,约占纯收入的85%,而且其中近一半是食品支出,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没有多少积蓄,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表2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

项目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平均每人纯收入(元)

5188.23

3283.16

2588.37

3744.88

工资性收入

2484.49

1256.47

795.92

902.63

家庭经营纯收入

2251.77

1869.54

1588.76

2435.23

财产性收入

188.41

43.35

56.92

156.58

转移性收入

263.55

113.80

146.77

250.44

生活消费总支出(元)

3806.23

2559.88

2192.08

2781.14

食品

1542.15

1151.37

1019.44

1043.43

衣着

218.79

153.34

125.95

210.37

居住

672.99

392.37

347.49

482.2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78.34

116.27

95.41

96.93

交通通讯

428.87

237.82

204.17

297.11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430.88 

284.67 

206.74 

322.23 

医疗保健

245.29

163.45

152.18

258.89

其他商品及服务

88.93

60.59

40.73

69.94

2.3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状况

目前我国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随着政府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重点县的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口减少。

2004年,扶贫重点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613万人,比上年减少149万,绝对贫困人口比重为8.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二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4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2元,比上年增加176元,增长1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3%,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三是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2004年扶贫重点县劳动力文盲率为14%,比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

但是,扶贫重点县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依然很弱,突出表现在:

一是因灾因病返贫比例高。

2004年扶贫重点县有40%的行政村因自然灾害减产3成以上。

在当年返贫农户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农户占42.2%。

二是劳动力就业面窄。

2004年扶贫重点县有81.8%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有16.6%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和打工收入增速连续两年放慢。

有近80%的劳动力从未外出打过工。

2/3以上的外出打工劳动力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和餐饮服务业等行业[3]。

2.4农村相对贫困的现况

城乡差距拉大与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在我国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如下对比可以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悬殊以及农村相对贫困的现实情况。

(1)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

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而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居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表3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年份

1990

1510.2

686.3

54.2

58.8

1995

4283.0

1577.7

50.1

58.6

2000

6280.0

2253.4

39.4

49.1

2005

10493.0

3254.9

36.7

45.5

2006

11759.5

3587.0

35.8

43.0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对比

图1中,上面的曲线代表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面的曲线代表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2006年和1996年相比,城镇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约6.8倍,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4.2倍;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8.4%,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只下降了15.8%,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的差距有一度拉大的趋势,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收入增加这一趋势才有所缓解。

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连续多年的大幅度下降,给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社会福利差距

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而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

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

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会更大[4]。

以2006年为例,如表4所示,我国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40.1万,而九亿之多的的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仅为1593.1万;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173.9元,而农村居民只有70.9元。

表4享受补助、救济人员情况

项目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

城镇居民

2064.7

2246.8

2205.0

2234.2

2240.1

农村居民

407.8

367.1

488.0

825.0

1593.1

最低生活保障平均

标准(元/月、人)

城镇居民

160.0

152.0

156.0

173.9

农村居民

76.0

70.9

2.5农村居民内部贫富悬殊

在地区间农村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同时,各个地区农村居民内部的贫富已成悬殊之势。

如下表所示,2006年农村高收入户的人均总收入为11066.20元是低收入户的近5倍。

高收入户的人均总收入减去人均总支出后的余额为2697.61元,这个数目比低收入户的人均总收入还高。

低收入户的人均总支出为2771.34元,高于人均总收入,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中高收入户富足盈余,低收入户入不敷出。

 

表52006年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项目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

平均每人总收入(元)

2244.69

3248.60

4346.77

6002.89

11066.20

现金收入

1658.67

2544.88

3588.87

5190.20

10275.30

平均每人总支出(元)

2771.34

3172.58

3941.67

5068.14

8368.59

现金支出

2224.35

2603.44

3373.59

4498.28

7860.34

平均每人纯收入(元)

1182.46

2222.03

3148.50

4446.59

8474.79

工资性收入

386.03

814.13

1230.54

1806.96

3495.24

家庭经营纯收入

698.85

1265.72

1731.32

2356.46

4172.00

财产性收入

19.90

32.64

51.81

91.07

359.36

转移性收入

77.67

109.52

134.84

192.10

448.20

3农村居民贫困的原因分析

3.1自然性因素

中国农业基本上是资源依赖性的经济,农民靠天吃饭,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山穷水恶,生态脆弱的地区大多为绝对贫困的地区。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显示,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有86%集中于中西部地区,西部12省区共有1856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63.4%。

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往往不得不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这种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加速了环境恶化,环境恶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困,形成了因果积累的恶性循环,造成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是农民贫困或脱贫后返贫的重要原因[5]。

目前在我国国家级贫困县的17万多个行政村中,不通道路的比率为20%;不通电的比率为8%;不通电话的比率为33%以上;不通自来水的比率也高达33%以上。

由于信息闭塞,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不足,很多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很难抵御自然风险。

山多地少,土地瘠薄,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

在我国的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贫困农户有70%生活在山区,其中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生活在贫困标准以下的农户有76%生活在山区,46%的农户人均耕地不足1亩;贫困农户的粮食亩产仅为180公斤,比非贫困户低66公斤。

大自然天然赋予的地形地貌条件不是人类可以轻易改变的,处于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的贫困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他们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不足,所以,对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贫困农户采取的常规扶贫措施,常常因为无法改变的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通常这些地区农民的脱贫之路会更加艰难。

3.2政策性因素

(1)国家政策区域差异是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十分明显,形成了经济概念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等概念。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在各方面享有大量的优惠政策,不仅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资源和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外开放,发达地区人口的观念也明显改变,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竞争观念日益加强。

相对而言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起步晚,开发程度低,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6]。

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不仅未能成为发展的重点,而且还担负着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重任。

国家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了大量的资金。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业投入”总课题组估计,在1950年-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入为978亿元,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提取农业剩余净额为4500亿元,平均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