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064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txt版

绪论

引言

1.“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是(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什么P2-3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广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P3从狭义来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来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

?

?

)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P3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生平P7-8:

1818-1883,1820-1895普鲁士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P8-10:

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3.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P9:

辩证法思想

4.马克思的两大发现P10: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P11-14

1.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

没有,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在(发展 )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 )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在当代中国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什么P14 :

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

一,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满足,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4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P17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P21: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一章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7-29

1.哲学是什么: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问题

理论意义: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问题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式、各形式的代表性观点

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性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当做本质】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性观点:

理生万物,天不变道不变,绝对精神等【把客观精神当做世界的本质和主宰】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31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管形式的统一,意思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评了不可知论。

——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同辩证法的统一——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实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34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

3.赫拉克利特说: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6.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8.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有: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4-39

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实践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发展的根本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纯在和作用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39联系和发展

3.因果联系P49 :

客观世界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5.“科学发展观”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哲学原理

事物的普遍联系P40

1.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永恒发展P41

1.发展的实质 :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就,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就新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对立统一规律P42-45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矛盾的含义、两种基本属性

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属性:

对立和统一

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

?

?

(P44前两段)

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6.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和谐是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

7.关于矛盾问题精髓

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现实意义: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质量互变规律P46

1.适度原则 一定条件下把握质和量的相对稳定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否定之否定规律P46-47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知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析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行新的阶段。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停顿和倒退。

规律P54-56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这一哲学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收规律的支配。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但社会规律又不同于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P30

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31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56-57

第一,意识是能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P58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二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3-66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点

2.客体的含义: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6-67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严重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事物,它有两个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实践在主体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70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实践—认识—实践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4.经验论的错误

5.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P72-75

1.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4.利用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P77-78

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

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4.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

因为无论认识的主体或客体,还是已经获得的认识及实践本身,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的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犹豫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P83-85

1.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辩证统一的: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未必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真理)和人文精神(价值)

3.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4-98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焦点: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4.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的内容,地理环境的作用: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

地理环境的作用: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5.如何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6.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0-104

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P105-108

1.上层建筑的两个部分,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核心是国家政权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务于国体,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其重要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112-126

1.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3.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因为,这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4.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革命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26-135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1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因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2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决定作用。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4.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人民群众:

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是历史的创造者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坚持这一观点和路线的重要意义

9.“科学发展观”符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0.杰出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11.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资本的原始积累P142

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的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资本原始累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2)两种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生产中都消耗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有使用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选)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

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价格总以价值为基础;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但其平均水平与价值一致;有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有的则相反,但社会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基本一致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6.价值规律的作用及消极后果(多选)

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7.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8.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