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164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docx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一、德

1.德高望重——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

他出身贫寒,从小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度不凡。

富弼从二十六岁起开始做官,在他任职的四十多年中,他对北宋王朝尽忠职守,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都做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不断被加官进爵。

他曾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

富弼为人恭顺温和,即使当了宰相之后,也不会仗势欺人,每当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来拜见时,他都以礼相待。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隐居洛阳。

一次,他坐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百姓认出,人们全都聚拢在他的坐轿周围,原本热闹的集市顷刻间变得空无一人。

因此,司马光称赞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释义:

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出处:

《晋书·简文三子传》

 

2.洁身自好——洁身自好——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

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

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

“你不就是屈原大夫吗?

为何落到这般地步?

”屈原叹息道:

“整个世道就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

”渔夫故意说:

“世道浑浊,你为何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

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

”屈原说:

“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掸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

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赃物污染呢。

”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释义:

形容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

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

出处:

《楚辞·渔父》

 

3.脚踏实地——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

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

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

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通鉴》,前后十九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钻研,专心写作。

他的工作态度非常严谨,对许多章节都做了反复修改。

全书编成时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包括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宋神宗将这部书定名为《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京师,住在洛阳独乐园。

这段时间里他经常与邵雍闲游谈心。

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

“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

”邵雍回答说:

“君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啊!

”邵雍对司马光的评价确实恰如其分,不愧是司马光的知己。

释义:

本义指双脚在地面上站稳,踏踏实实做事。

形容做事认识,作风质朴,不虚夸,不浮华,不投机取巧。

出处:

《邵氏见闻录》

 

4.路不拾遗——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

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

“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

这可能吗?

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

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释义: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

形容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出处:

《旧唐书》

 

5.见贤思齐——老子是楚国的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曾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但当他看到周王室日渐没落,周王对有识之士的治国之策根本不予理睬后,愤然辞官,开始了讲学活动,在周王朝成了一个很有社会地位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当时孔子在鲁国,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方求学拜师。

有一天,他听到学生南宫敬叔称赞老子是一个有真才韬略的学者,便决定去拜见。

孔子请南宫敬叔作引导,不远千里从鲁国去会见老子。

孔子经过长途跋涉,带着学生们来到洛邑。

老子异常兴奋,特地带着徒弟前去迎接。

相见后,尽管年龄相差悬殊,双方稍有几分拘谨,由于孔子的真诚求教,老子还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治学的道理,并赠给孔子有关的图书典籍,二人从此结为知己。

释义:

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指十分有上进心和进取心。

出处:

《论语·里仁》

 

6.内助之贤——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着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

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着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着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

“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

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骄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

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

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释义:

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进步,提高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出处:

《宋史·后妃传上·序》

 

7.糟糠之妻——宋弘,字仲子,东汉初期的名臣,他不仅以清节威德著称于世,在处理夫妻关系上的所作所为,也为后世称道。

汉光武帝即位以后,宋弘被拜为太中大夫,后来又做了大司空,被封为侯。

他将自己所有的田地租税收入和朝廷的俸禄,用来赡养九族中的人,而自己官高位显,家中却没有多少财产。

这一年,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光武帝念及姐弟之情,时常请她入宫见面、聊天,也想替姐姐再找一个好丈夫。

一天,两人坐在一起议论朝中大臣,光武帝想趁此机会看看姐姐态度,于是问道:

“看我这朝中众臣,谁是真正的贤士?

”公主回答说:

“依我之见,宋弘为人有威望,有道德,其他人无法跟他相比。

”这样一来,皇帝明白了姐姐的意思,她是看中了宋弘的人品,就宽慰姐姐说:

“别急,等我想个办法,慢慢找机会把这事办了。

”由于深知宋弘的为人,光武帝颇动了一番脑筋。

他知道要是让人直接去说媒,而宋弘不同意,这岂不是让姐姐的面子丢尽了,自己也不好下台。

于是过了几天,他找个机会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

光武帝问宋弘:

“我听说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说一个人当了高官,他过去的旧相识就要被换掉,不再来往了;一个人要发了大财,他过去的妻子就会被抛弃,另寻新人,是这样的吧?

这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听了,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他正色回答皇上的问话说:

“臣听说人贫贱时交的朋友,富贵的时候不能忘记他们;贫贱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妻子,也不能因为自己富裕了就休弃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贤达之士所做的。

”听了这话,皇上也就明白了宋弘的想法,更佩服他的为人了。

同枕之缘几生修来,结为夫妇,就应该终生相守、相敬如宾,怎么能因为一方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呢?

更不能嫌妻子老丑而另择新欢。

应该牵手走过人生之路,不离不弃、共进共退。

释义:

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出处:

《后汉书·宋弘传》

8.见义勇为——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云梯的攻城器械。

楚王想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

墨子当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国的都城,去见公输般。

墨子对公输般说:

“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请允许我送你十镒黄金作为报酬。

”公输般很不高兴,他说:

“我义度行事,决不去随意杀人。

”墨子起身向公输般拜揖说:

“我听说你造了云梯,用来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

楚国的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现在牺牲本来就不足的人口,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

宋国没有罪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

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

你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人。

”公输般认为墨子说的很对,但觉的已经答应了楚国,不好反悔。

墨子请他引见去见楚王,公输般答应了。

墨子见到楚王,晓以大义,说的楚王心服口服,但楚王还是说:

“公输般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墨子于是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般较量一番。

公输般几次设置了攻城的妙计,墨子则全部加以抵御,公输般只好认输,但却说:

“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想说出来。

”墨子说:

“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我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

”楚王问两人到底在说什么,墨子说:

“公输般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杀死了我,宋国就无人能守城,楚国就可以放心的去攻打宋国。

可是我已经安排了我的学生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

所以,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

”于是,楚王放弃了进攻宋国的打算。

墨子成功的劝阻了楚王,便起程回鲁国。

途径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雨,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

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使宋人免遭灭顶之灾,实在是宋国的恩人。

宋人却毫不知情,而墨子也不求任何回报。

释义:

指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

出处:

《论语·为政》

二、和

1.宾至如归——公孙侨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

他曾当过郑国的卿士,在他执政期间,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渠,做了很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事。

他还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

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

有一年,郑简公派公孙侨出访晋国。

公孙侨到达晋国后,晋国国君晋平公以大国自居,借口国内有丧事,没有及时会见他。

公孙侨很气愤,就让他的随行人员拆掉晋国宾馆的围墙,使自己的马车能够自由出入。

晋国有个叫士文伯的大夫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宾馆,批评公孙侨说:

“我国为了预防强盗,保证诸侯国来宾的安全,所以修建了宾馆,筑起了围墙。

现在你们把它毁了,我们怎么接待外国的客人呢?

公孙侨不慌不忙地答道:

“我们郑国是小国,不敢安居,因此按时准备财宝前来进贡。

谁知贵国国君国事繁忙,抽不出工夫来接见,我们不敢贸然呈上礼品,也不能把礼品放在露天,担心这些东西会因为受潮、干坏或者虫蛀而受到损失。

听说过去晋文公的时候,宾馆宽敞明亮,就跟现在君王居住的宫殿差不多。

晋文公接见外宾也很及时,接待热情周到,使宾客有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的感觉。

现在,贵国国君的寝宫豪华气派,而宾馆的大门却矮小得难以通过车马。

为了保存好献给贵国的礼品,我们只得把围墙拆掉啊!

晋平公接到士文伯的报告后,自觉理亏,于是热情接见了公孙侨。

不久,晋国便重新修建了一座宽敞明亮的宾馆。

释义: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形容待客殷勤、周到。

出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雪中送炭——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年轻的时候曾和宋太祖一起打天下,深知江山来之不易。

因此,他特别爱护老百姓。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到处都是白皑皑的积雪。

宋太宗在皇宫里面,穿着龙袍,烤着炭火,还觉得寒气逼人。

他命人拿来美酒,借酒来驱赶寒冷。

他一杯酒还没有喝完就开始想:

我住在皇宫中,穿着狐狸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还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他们又没有炭火烤,不知会冻成什么样儿?

我必须想点儿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来开封府尹,对府尹说:

“现在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就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

你现在马上带上衣食和木炭,替我去慰问他们,帮助他们迅速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开封府尹一接到圣旨,马上带领他的所有随从,准备好衣服、粮食和木炭,挨家挨户地送到老百姓手中。

凡是没米没衣服的就给他们送去米和衣服;而那些没有柴烧的,就给他们送去木炭,让他们烤火。

那些有困难的灾民非常感动,都称皇上是“雪中送炭”。

  释义:

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困难或危急的时候,给人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处: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3.礼贤下士——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

魏公子吴忌知道了,前去问候,要送给他一份厚礼。

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

“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守城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礼。

”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大家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左边的座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

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自上车,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藉此来观察公子的诚意。

只见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

侯先生又对公子说:

“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

”公子立即驾车前往市场,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眼睛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着,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的反应。

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此时,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

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握着缰绳替侯先生驾车。

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

侯先生看到公子脸色始终不变,才辞别朋友,登上车子。

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地介绍了侯先生,满堂宾客无不惊异。

正当大家酒兴酣时,公子起立,走到侯先生面前向他敬酒祝福。

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

“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瞧的了。

我只是个东门的守门人,可是却委屈公子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本不应该再去访问朋友,却又要公子屈尊陪我去。

然而我要成就公子爱士的美名,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藉拜访朋友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

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

”酒宴散了之后,侯先生于是成了公子的上宾。

释义:

指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出处:

《新唐书·李勉传》

 

4.宽仁厚人——孝文帝太和十年,群臣京城西郊商议国事,孝文帝拓跋宏下诏,令人用自己的马车迎接高允去西郊的住所板殿观瞻察视。

行至途中,马忽然受惊而狂奔起来,车翻了,高允的额眉受伤三处。

拓跋宏和冯太后派医送药,慰问探望。

驾车的车夫将要因此事而受到重罚,高允得知后,赶忙上朝,陈奏自己安然无恙,请求免去车夫的罪过。

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魏帝让中黄门苏兴寿搀扶高允行走,一次曾在风雪中遇犬受惊而跌倒,苏兴寿为此非常害怕。

高允却安慰鼓励他,不许把这是张扬出去。

苏兴寿说:

“我为高允办事,共同相处了三年,从来没有见过他发过脾气。

”高允对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他对亲人的感情极深厚,对故旧朋友念念不忘。

他谦虚谨慎,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

尽管身居高职,地位显赫,但志向却同无官阶无资产的百姓一样。

高允性格简易通达,不随便与人交往游历。

当年,献文帝平定青州,收复齐国故地的时候,曾将当地的名门望族迁徙到了代地。

当时,众多的仕宦人物辗转迁徙,长途跋涉都已经饥寒交迫。

高允把自己的财物全部分发给徙民,用来帮助救济他们的生活,并且慰问周到,关怀入微。

人们无不为他仁厚的心怀所感动。

他招收徙民中有才能的人,然后上表奏请魏帝,请求任用。

当时人们议论纷纷,都对这些新选用的人员存有疑虑,高允却说:

“选用人才,任用能人,不宜于压制身份低微的人。

”太和十一年正月,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岁。

释义:

对待他人宽容忍让,乐于帮助别人。

出处:

《魏书》

5.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

“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伯禽说:

“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

“为什么来得这么快?

”太公说:

“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

“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释义:

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态度平和。

指态度谦逊温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

三、勤

1.磨杵成针——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但也很贪玩。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

李白很纳闷便问道:

"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回答:

"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听了很吃惊,又问道:

"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

"老婆婆笑了笑回答说:

"我这样不停地磨下去,这铁棒就会越来越细。

这铁棒比以前已经细了不少,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李白听后很受启发,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释义:

本义指把铁棒磨成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出处:

《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2.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侯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经几次进入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仍然不懈地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薄。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鸣叫,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

“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义:

听到鸡叫,就马上起来练武。

比喻志士仁人及时发奋,刻苦自励。

出处:

《晋书·祖逖传》

 

3.夜以继日——周公旦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哥哥姬发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

担起辅助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

  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执政。

有些贵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还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

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

但周公坚韧不拔,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误解,击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

  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

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一定要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孟子赞扬他说:

“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来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他就抬起头来想,夜以继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办法,便坐着等待天明,马上去施行。

释义:

本义指晚上连着白天。

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

《庄子·至乐》

4.废寝忘食——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

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

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做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

“你为什么不回答他:

‘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

’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释义:

本义指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到了忘我的程度。

出处:

《列子·开瑞篇》

5.程门立雪——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欢研究学问,到处寻师问友,曾在著名学者程颢门下求学。

后来程颢去世了,他又到程颢的弟弟程颐所建的伊川书院求学。

那时杨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虚心好学、尊师重友,因此深得程颐喜爱。

  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一起向程颐请教问题,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睡觉。

由于求学心切,所以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一动不动立在雪中。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教杨时。

杨时也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释义: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重教,诚心求学。

出处:

《宋时·杨时传》

6.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学生叫孙敬,他从小勤学苦读,经常一个人不停地阅读,往往到了十分疲倦时还不肯休息。

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房梁上,一头结在头发上。

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他立刻惊醒,继续苦读。

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拼命读书,身边放了一把锥子。

夜晚一打瞌睡,他就用锥子猛刺大腿。

腿痛了就睡不着了,他再继续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便称作“悬梁刺骨”。

释义:

形容读书学习发愤刻苦。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

7励精图治——公元前68年,汉朝名将霍光因病去世。

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

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

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汉宣帝的心意。

汉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

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释义:

指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

出处:

《汉书·魏相传》

四、礼

1.闭门思过——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曾做过东郡(今山东郓城)的太守。

他善于听取部下的劝告,积极采纳好的主意。

他在东郡当官三年,号令严明,办案果断迅速,结果,社会风气大大好转,使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得最好的一个郡县。

后来,韩延寿又当上了左冯翊(今陕西大荔)的太守。

在任的前几年,他从不到地方巡视。

有一次,有一个部下劝他到下面走一走,视察一下各地县官的政绩。

韩延寿说:

“各县都有贤明的长官,督邮也能明辨善恶,我下去巡视恐怕用处不大反而增加麻烦。

”部下又说:

“现在正值春忙时节,下去也好看看农民的耕种之事。

”韩延寿只好出行。

他刚走到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就有兄弟俩因争田之事直接找他告状。

这件事使他感到非常难过,他说:

“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却不能救化百姓,结果导致民众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辱,责任全都在我身上,我还是自己退职让贤吧。

”第二天,他就推辞称病,闭门思过。

地方官员见他这样,也都深感自己失职。

韩延寿的举动也深深感化了争田地的那兄弟俩,他们两人由互争变为互让,并且主动前来负荆请罪。

韩延寿非常高兴,亲自接见,并以酒肉热情地款待,勉励他们知错能改。

这件事让当地老百姓和官员都对韩延寿更加敬重,从此,在左冯翊再也没有争讼之事发生。

释义:

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

比喻人有自知之明能够自我批评,检查自己的过失。

出处:

《镜花缘》

 

2.从善如流——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

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

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

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

晋将赵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