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319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docx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

绝密★启用前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

本试卷8页,40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范围:

必修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11、春秋时期管子曰:

“若岁凶旱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

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

?

?

?

?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2、18.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Qing”。

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3、9.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但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

这说明长江流域

A.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

?

?

B.民众的纺织积极性较高C.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

?

?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4、7.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此材料不能反映出(?

)?

?

?

?

?

A.实行计时工资?

?

?

?

?

B.工匠技术水平很高C.存在失业现象?

?

?

?

?

?

?

?

?

?

?

D.出现劳务市场

5、25.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

?

?

)?

?

A.草市中有夜市?

?

B.江南市镇兴起?

?

C.村寨出现草市?

?

?

?

D.专业市场出现

6、12.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

“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

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

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

”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

?

B.市民阶层的壮大C.自然经济的瓦解?

?

?

?

?

?

?

D.商品经济的发展7、26.“……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B.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C.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D.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8、21、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明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

?

?

?

?

?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

?

?

?

?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9、14.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

A.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0、14.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

A.代议制的确立?

B.海外市场的建立C.蒸汽机的改良?

D.新航路的开辟

11、13.?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满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这反映了

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

?

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

?

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12、16.“科恩在任职期间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能够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

科恩也骚扰英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

”据此推断科恩是

A.荷兰的殖民官?

?

?

B.印尼的民族英雄?

?

C.西班牙的探险家?

?

?

D.法国的殖民总督

13、14.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

?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

?

D.改变了英国的经漭结构

14、12.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

“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

……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

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

今天真是热得可怕。

”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

?

?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

?

?

?

B.传统习俗受到冲击C.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

?

?

?

?

?

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15、17.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钢铁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总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

?

?

?

?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C.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

?

?

?

D.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16、16.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

?

?

?

?

?

?

?

?

?

?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

C.推动城市化进程?

?

?

?

?

?

?

?

?

?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7、28.图示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美国的曲线是(?

?

?

A.①?

?

?

?

?

?

?

?

?

B.②?

?

?

?

?

?

?

?

C.③?

?

?

?

?

?

?

?

D.④

18、24.“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

?

?

?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

?

?

?

?

?

?

D.徽商的虚伪

19、22.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

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

?

?

?

?

?

B.社会矛盾尖锐消息?

?

C.倭寇为患?

?

?

?

?

?

?

?

?

?

?

?

?

?

D.土地兼并严重

20、19.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世界贸易的优势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能促进工商业的持续发展

C.新增财富没有促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

21、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在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

22、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

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

?

23、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

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①l9世纪中期传统纺与织结合紧密

②土纱遭到了国内外机制纱的排挤

③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

④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

?

?

?

?

?

?

A.①②③?

?

?

?

?

?

?

?

?

?

?

?

?

?

?

?

?

?

B.①②④

?

?

?

?

?

?

C.①③④?

?

?

?

?

?

?

?

?

?

?

?

?

?

?

?

?

?

D.②③④

24、1948年,上海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

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

青岛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导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

?

②连年战争的破坏③民族工业间的恶性竞争?

?

?

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A.②③?

?

?

?

?

?

?

?

?

B.①②④?

?

?

?

?

?

?

?

C.①③④?

?

?

?

?

?

?

?

?

D.①②③④

25、28.?

列宁《论粮食税》指出,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这一论述表明,粮食税的实施

A.促使农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

?

?

?

B.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

C.揭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

?

?

?

D.巩固了工农联盟,活跃了商品市场

26、25.?

?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当时,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

……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工业化建设B.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粮食短缺,经济困难,面临困境

C.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

27、2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

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

球通

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

?

?

?

?

?

?

?

?

?

?

?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

?

?

?

?

?

?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28、24.阿诺德.汤因比曾这样说过:

“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地讨论着西方的社会

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任何作用的可能性。

”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冷战”局面开始形成?

?

?

B.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殖民

体系开始瓦解?

?

?

D.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

29、29.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

30、23.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

”这主要说明了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

?

?

?

?

?

?

?

?

?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

?

?

?

?

?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31、19.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年——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年——1989年下降为1.5%。

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

材料表明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

?

?

?

?

?

?

?

?

B.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

?

?

?

?

?

?

?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32、15.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

“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

”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整顿金融?

?

?

?

?

?

?

?

?

?

?

?

B.调整农业政策?

?

?

?

?

?

?

?

C.发放救济金?

?

?

?

?

?

?

?

?

D.兴办公共工程

33、16.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

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

……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

?

?

?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

?

?

?

?

?

?

D.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34、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据此回答问题。

图中曲线A所代表的经济形式结束,产生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土改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B.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为创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基础D.基本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富农经济

35、19.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二、综合题

3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分)

37、?

?

?

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

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

“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XX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

材料二?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

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

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材料三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8、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曲折坎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典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表

时?

?

名?

?

?

?

1866年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3年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

(2分)为什么?

(2分)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

?

图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

(2)依据图1,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局限。

(2分)与图1相比,图2发生了哪些变化?

简要分析其原因。

(4分)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分)

39、(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

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

整顿银行秩

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新政期间,美国

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

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

——《大国崛起》解说词之十一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

?

——引自《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根据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主要特点。

(3分)

(2)材料二中列宁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为此,他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农业政策的变化?

(6分)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为克服严重的国内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3分)

40、(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材料二?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

”?

?

?

?

?

?

材料三?

(见下图)题为《片面的经济》的漫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

你认为走这种道路的优点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道路应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理由是什么?

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

(4分)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苏联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

造成了什么问

题?

(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HighQing”体现了清朝前期经济、政治的高度发展,与之相一致的是农耕经济的繁荣和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故A正确;清朝前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B错误;清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故C错误;清朝前期科技成就逐渐落后西方国家,仍然停留在传统科技阶段,故D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明清经济的发展。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显示的是上贡的信息,不能体现市场需求的数据,故A项错误;民众的纺织积极性较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体现了该地区技艺水平比较高超,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反映了纺织业发展概况,没有农业等其他数据,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史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见反映了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排除A;“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说明存在失业现象,排除C;“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说明由劳动者靠被人雇佣、出卖劳动力为生,排除D;题干反映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但是没有反映出工匠技术水平很高,故B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5、A

6、【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而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A;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城市化发展的表现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自然经济的瓦解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一,排除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是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江南市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