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336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docx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

【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bloodcount计数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同时测定血细胞体积、血细胞内某种物质含量等,由此判断血细胞质量有无异常。

采血部位:

静脉、毛细血管

抗凝剂:

EDTA-K2或EDTA-K3(乙二氨四乙酸钾盐)

检测方法:

手工检测,仪器检测

送检要求:

及时送检,不可置于4℃冰箱

一、红细胞相关参数:

RBCHbHct;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RDW;形态改变

(一)RBC、Hb、Hct:

RBC:

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外周血中红细胞的数目。

Hb:

血红蛋白计数,单位体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Hct:

血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比。

临床意义:

1、减少:

(1)RBC和Hb减少→贫血。

(2)根据Hb来分级贫血:

轻度120-91g/L中度90-61g/L重度60-31g/L极度<30g/L

(3)各种贫血时,RBC和Hb减少程度可不一致。

(4)增生性贫血:

骨髓增生活跃,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增生减低性贫血:

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生理性减少:

妊娠中晚期;老年人(造血功能减弱);6月至2岁婴幼儿(造血原料不足)

病理性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痔疮、寄生虫等)

Ps.妊娠生理性贫血:

妊娠期母体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的增多较红细胞更显著,血液处于

相对稀释的状态,称妊娠生理性贫血。

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①孕妇对叶酸(VB9)需求量增大,正常妊娠每天最低需食物叶酸500-600ug,以供胎儿及母体需要。

双胎妊娠对叶酸的需求更大。

②妊娠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严重,叶酸摄入减少。

③孕妇有胃肠道疾病时,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分或大部分切除等,使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减少,导致VB12吸收障碍,加重叶酸和VB12的缺乏。

④药物干扰。

通过一碳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并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和5-氟尿嘧啶,可能会导致功能性叶酸缺乏的结果。

原因是,这些药物能抑制叶酸通道中的关键酶,如甲氨蝶呤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5-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TS)。

叶酸吸收降低也能发生类似二甲双弧、消胆胺、抗痉挛药和H2阻断剂等药物中,但这些都是在饮食叶酸摄入量较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叶酸和VB12都是合成DNA过程中重要的辅酶,叶酸缺乏导致FH4合成障碍,进一步导致DNA合成障碍,全身多种组织受累,以造血组织最为严重,引起幼红细胞增殖成熟障碍,骨髓内出现形态和功能上均异常的巨幼红细胞,寿命较短,往往过早破坏,造成贫血。

表现为头晕、疲乏无力、全身水肿、心悸、气短、皮肤黏膜苍白、腹泻、舌炎、舌乳头萎缩等。

2、增多:

(1)生理性增多:

新生儿(一周内)、高原生活、剧烈运动、成年男性高于成年女性。

(2)病理性增多:

相对性:

血浆容量减少,如严重呕吐、腹泻、出汗、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上

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等。

绝对性:

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分原发性与继发性。

①继发性:

血中EPO增多所致。

(缺氧/其他疾患→EPO↑→RBC↑)。

EPO可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引起,红细胞增多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EPO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则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如COPD、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

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EPO非代偿性增加,可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

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原发性:

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RBC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特点是RBC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

(7-10)×10*12/L,Hb(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

同程度增多。

本病属于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患者可转变为白血病等。

3、Hct:

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1)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HCT常达以上。

临床上测定脱水患者的HCT作为补液参考。

也可

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达以上,甚至.

(2)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

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不同,血细胞比容的减少与红细胞

数目的减少不一定成正比。

(2)红细胞平均值:

MCV:

平均红细胞比容,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fl)。

MCV=Hct/RBC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所含Hb平均量(pg)。

MCH=Hb/RBC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指每升血细胞中平均含Hb浓度(g/L)。

MCHC=Hb/Hct

临床意义:

根据红细胞平均值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障;急性失血贫;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如白血病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

巨幼贫;恶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

(3)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可用RDW-CV即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也可用RDW-SD方式。

临床意义:

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RDW

类型

常见疾病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部分再生障碍性疾病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贫、MDS

正常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障、PNH、G6PD缺乏症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在缺铁性贫血发生之前,隐性缺铁期病人RDW增高。

鉴别诊断--缺铁贫、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缺铁贫患者

RDW增高,珠蛋白生成障碍患者RDW88%为正常。

(四)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核,向心性浅染,直径6-9um。

正常形态可见于正常人、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等。

临床意义:

1、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直径<6c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

大红细胞---直径>10um,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红细胞---直径>15cm,常见于叶酸或V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小不均---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

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

小不均,巨幼贫尤为明显。

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涂片中此种细胞约占2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椭圆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约1%椭圆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患者有严重贫血时可

达15%以上,一般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巨幼贫可见巨椭圆形细胞。

口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偶见,如多达10%以上,常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少量可见于DIC及酒精中毒。

靶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20%以上。

少量也可见于

缺铁性贫血、其他溶血性贫血以及黄疸或脾切除后病例。

镰状细胞---常见于镰状细胞贫血。

泪滴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贫。

棘形细胞--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也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

病、尿毒症等。

裂细胞---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见于红

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损伤,为微血管病性溶血的表现,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恶性高血压以及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也可见于严

重烧伤患者。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珠叠连,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染色反应异常:

低色素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贫、珠蛋白生成障碍贫、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稍大,属未完全

成熟红细胞,活体染色即网织红细胞。

正常人外周血中约占1%,增多反应

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红系增生活跃,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最为多见。

3、结构异常:

成人外周血中红细胞凡有结构者,均属于异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

成人出现均属于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

及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body红细胞内含有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一个或数个,是核的

残余物,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贫、红白血病及其他增

生性贫血。

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stippling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

有时与嗜多色性

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

大量增加并成粗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

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贫。

卡波环---Cabotring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

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贫、铅中毒或白血病等。

2、白细胞相关参数:

WBC、DC

(一)WBC:

白细胞计数,指单位体积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

正常健康成人为()×10*9/L.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

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变化。

(2)Neutrophil:

N,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Nst(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Nsg(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胞体呈圆形,直径10-13um,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呈块状,核为杆状或分叶状。

Ps.粒细胞在人体的分布:

骨髓=分裂池(原、早幼、中幼)+成熟池(晚幼、杆状)+储存池(分叶、部分杆状)

外周血=循环池+边缘池

1、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N以2-3叶核为主。

骨髓中粒细胞数目是外周血中10倍左右。

2、循环池:

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受骨髓释放和边缘池的影响。

3、边缘池:

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与循环池粒细

胞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多种原因影响,边缘池和循环池的粒细胞可一过性的从

一方转向另一方,使WBC大幅波动。

临床意义:

1、N↑:

多数情况下,N↑伴随着WBC↑,但二者也可能不一致。

(1)生理性:

日间变化(下午较早晨更高)

妊娠后期及分娩

剧烈运动、激动、严寒酷热等。

此类波动在30%甚至50%无意义,定时和连续随访才有意义。

(2)病理性:

机理为缺氧、细菌内毒素、肿瘤坏死产物等→边缘池释放增加、骨髓产生和释放增加。

①急性感染:

化脓性球菌最为常见(金葡、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但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WBC总数反而减低。

②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血

管内溶血后12-36小时,WBC总数和N可增多。

③急性大出血:

在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内,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WBC

及N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WBC可达20×10*9/L。

④急性中毒:

代谢紊乱所致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及妊娠中毒症;

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等;

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

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大多数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不同程度增多。

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还可出现N增多,并伴有外周血中细胞质量改变。

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均可有N增多。

各类恶性

肿瘤,特别是消化道,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WBC及N增多。

2、N↓:

(1)感染:

某些G-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

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

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

(2)血液系统疾病:

再障、非白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贫、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

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WBC减少同时常伴PLT及RBC减少。

(3)物理化学因素:

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氯霉素、磺胺类、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

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WBC和N下降。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肿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

Gaucher病、Niemann-Pick病,常见WBC及N下降。

(5)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致WBC下降。

3、N核象变化:

(1)核左移:

shiftto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

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

核左移常伴中毒颗粒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也可见于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

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①再生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WBC增高,骨髓造血旺盛,抵抗力强。

②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WBC不增高或降低,骨髓受到抑制,抵抗力差。

③轻度核左移:

仅见杆状核粒细胞>6%。

中度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重度核左移:

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粒细胞,伴明显毒性变。

(2)核右移:

shifttoright周围血中N核出现5叶或更多,超过3%。

常伴有WBC减少。

主要见于造血功能衰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

4、N形态异常:

(1)中毒性改变:

在严重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

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N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这些变化可单独或同时出现。

①细胞大小不均:

见于疗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可能是骨髓幼稚中性粒细胞受内毒素等影响发

生不规则分裂增殖所致。

②中毒颗粒:

toxicgranulations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

色或紫黑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显著增高。

毒性指数指含有中毒颗粒的N占全部N的百分比,中毒指数越大,中毒程度越高。

Ps.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是中性粒细胞的标志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内,是其胞质特殊颗粒释放的一种在碱性条件(~)能催化各种醇和酚的单磷酸酯水解的非特异性水解酶。

NAP活力可反映成熟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随着细胞的成熟,酶的活性也逐渐增强。

(1)急性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升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低,因此NA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积分值常为0。

类白血病反应的NAP活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的重要指标。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多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

故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鉴别方法之一。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可作为两者的鉴别。

(5)其他情况:

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NAP升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时NAP活性降低。

③空泡形成:

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④杜勒小体:

Duhlebodies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

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um。

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

⑤核变性:

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核固缩、核碎裂、额溶解现象。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细胞胞体较大,直径16-25um,核分叶过多(常多于5叶,甚至10叶以上),

核染色质疏松。

多见于巨幼贫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

auerbodies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查见棒状小体,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4)其他:

系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Pelger-Huet畸形:

也称家族性粒细胞异常,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先天性分叶异常,核畸形,如肾形、

哑铃型等、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发生于某些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Chediak-Higashi畸形: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骨髓和血涂片的各期粒细胞中含有数个至数十个直径为2-5um的包涵体,呈淡紫红色或蓝紫色颗粒。

患者易感染,常伴白化病。

Alder-Reilly畸形:

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

May-Hegglin畸形:

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形态与杜勒小体相似,但常较大而圆;除中性粒细胞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中也能见到。

(3)Eosinophilia: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u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

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

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状,深紫色。

E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临床意义:

E↑: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E可增

多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E增多,常达10%或更多。

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E

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E,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

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E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

芽肿等,外周血E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的可伴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

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E增多。

6、某些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时,E大多减少,但是猩红热可引起E增多。

7、其他:

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

有E增多。

E↓:

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四)Basophil:

嗜碱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12um,胞质紫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面上。

胞核一般为2-3叶,着色较浅,被颗粒覆盖,使分叶模糊不清。

临床意义:

B↑:

1、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性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2、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3、恶性肿瘤:

特别是转移癌时,B增多,机制不清。

4、其他:

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B↓:

无临床意义。

(五)Lymphocyte:

淋巴细胞,可分为大淋巴细胞(10-15um,10%)和小淋巴细胞(6-10um,90%),胞体呈圆形或圆形或椭圆形。

大淋巴细胞胞质丰富,蔚蓝色,含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呈深蓝色,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偶见凹陷,深紫色,染色质聚集成块状。

临床意义:

L↑: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

相对增多:

再障、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N减少,L比例↑,但绝对值不↑。

绝对增多:

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

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感染等。

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L↓: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

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L形态异常:

异常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见,<2%,一般病毒感染异常淋巴细胞<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异常淋巴细胞>10%。

Ⅰ型--泡沫型,最多见。

Ⅱ型--不规则型,似单核细胞,也称M型。

Ⅲ型--幼稚型。

具有卫星核的L:

L主核旁有一游离小核,见于放射性损伤、抗癌药物使用。

Ps.婴儿出生时L约占35%,粒细胞占65%。

4-6天后L可达约50%。

4-6岁时L比例逐渐降低,粒细胞比例逐渐增加,达正常人水平。

其中发生两侧相交。

(6)Monocyte:

单核细胞,胞体大,直径14-20u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较多,淡蓝色或灰蓝色,内

含较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

核大不规则,呈肾形、马蹄形等,常折叠扭曲,淡紫

红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

临床意义:

M↑:

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生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

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

无临床意义。

P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

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

6岁以下患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

病程2~3周,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本病多由EB病毒感染所致,少数可由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腺病毒、肝炎病毒、HIV等引起。

*根据WBC、N的核象变化、毒性病变判断病人感染的严重性、抵抗力和预后。

WBC

毒性病变

核象

感染程度

抵抗力

预后判断

左移或正常

明显

明显左移

尚可

明显

明显左移

严重

明显

右移

严重

很差

很差

 

三、血小板相关参数:

PLT,MPV,PDW,P-LCR

(1)PLT: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容积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

临床意义:

PLT↓:

指血小板计数<100×10*9/L。

PLT生成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