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议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8504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练习题议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练习题议论文.docx

《练习题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练习题议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练习题议论文.docx

练习题议论文

练习题议论文

朗 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

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

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

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

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

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

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

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

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

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

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

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

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

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

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

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

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

人们变得口味粗疏。

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

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

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

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

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

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20.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

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21.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

 

 22.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23.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

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韩愈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我却要说:

“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

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

”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

“人贵能自我发现。

”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

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

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嘴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

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理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

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15.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16.说出第④段运用的典故。

17.品读第⑤段,说说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8.第⑥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19.就作者与韩愈的“人才观”展开辩论,请你将正反两方的观点提炼出来。

谈尊严

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这是著名画家徐悲海的座右铭。

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就应该有尊严。

②自古以来,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帆责,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扪都是活得有尊严的人。

③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是自我激励的精神武器,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前提。

当一个活得没有尊严的时候,人生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的行为不被人们肯定,他的生活失去价值,于是他只能苟且地活着。

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活得有尊严的时侯,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他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④古希腊有一句谚语:

“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

”也许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但我却明白其问的深意。

因为做人没有尊严,没有了能人的骨气,再有才华的人也会堕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会遗臭万年。

像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汪精卫,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却投靠日本人,甘当卖国贼,结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究其原因就是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⑤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使人能够忍受磨难,乐观向上。

面对敌人的诱惑,李大钊始终坚贞不渝,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尊严,忍受着各种磨难,用尊严捍卫了党旗的鲜红,用尊严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⑥正直的中国人不但重视维护个人尊严,更是毫不犹掉地去维护国家酌尊严。

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叔:

晏子使楚,楚王让他从狗门入,意欲羞辱他。

不料晏子以一句“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使楚王反而受辱。

晏子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⑦所以,人活着要有尊严。

一个人没有尊严不能成事,一个民族没有尊严不能兴盛,一个国家没有尊严不能强大。

 

⑧让我们直立双腿,高高站立着,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仿照第二段划线句子补充一个论据。

 

 21.文章的第四、五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①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已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②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成为“冢中枯骨”,或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可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

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③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

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④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⑤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⑥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

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贪财图利者,我藐视!

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重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如此沽名钓誉者,我藐视!

⑦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藐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冰清玉洁的真君子。

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⑧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哪怕你是世界首富,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就敢藐视你!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6、本文第②③④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7、综观全文,文末的“果真如此”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答:

28、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做到“打铁先得本身硬”。

答:

29、举例谈谈你所藐视的人(或物或事),并简要说说你能够藐视的理由。

答:

千万别折腾汉字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

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

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

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

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

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

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

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

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

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

“小土为尘”,何等聪明!

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

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

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

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

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

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

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

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

c事实并非如此。

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

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

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

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

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

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

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

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

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A.千万别折腾汉字。

B.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C.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

D.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

9.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2分)

 A.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B.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C.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10.给第⑤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11.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B.第③到第⑤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

C.“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

”一句中加点的“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D.第⑦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

12.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

下列对汉字形美、义美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憾:

从“心”,“感”音。

意为内心感到郁闷,遗憾,抱憾,是一种心理状态。

B.武:

汉代许慎认为“武”是会意字,“止戈为武”,表现了古人向往和平美好的情感。

C.旦:

表示太阳将要落到地平线下,有“日暮”之意。

D.疾:

病字部,中间有支箭,人被箭矢所伤即为“疾”。

小议读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

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

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

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

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

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

庄子有言: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

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

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

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

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

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

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

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

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

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

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

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节选自2009-12-19《光明日报》,有删改)

16.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

(2分)

                                                                           

                                                                               

17.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

为什么?

(2分)

                                                                           

                                                                               

(2)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

(2分)

                                                                           

                                                                               

18.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2分)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

“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

”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

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

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

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

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

“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

”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

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

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一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选文有删改)

20.(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2分)第②段以丁肇中先生为例证明了什么道理?

 

22.(4分)第③段中加点的“门外的繁华”和“我的繁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门外的繁华:

我的繁华:

23.(2分)为什么说“‘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

 

读书是风雅乐事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

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

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

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

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

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说的有些过头了。

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

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

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

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3.请说出第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