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8579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docx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为简短的字词,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

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远;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语辞,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蕴藉、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整阙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

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最后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

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顿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

“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难言的冤情。

同样,白居易《琵啻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

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其他同类作品,胜出了一筹。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

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装有活动齿的木屐。

李白引用此典,显示“梦游”中的身心放松,轻快如燕。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最后“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

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便派使者去察看他的身体状况。

廉颇为了显示自己尚可以用,“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而赵使为廉颇的仇人所贿赂,回去禀告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于是,赵王以为他确实老了,便不再起用廉颇。

词人活用此典故,以廉颇自况,抒发内心的感慨,自己虽年事已高,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

正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还有这样一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是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

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

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关于“用辞”,也可以分为借用、活用和反用。

  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

虽然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诗句新的意义。

  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借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思绪。

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它更为丰盈的内涵。

“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诗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

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

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也昭然于笔墨。

  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语辞,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的艺术语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里“虚室有余闲”,其中“虚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

诗人用此词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无形的心房。

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姜夔《扬州慢》的“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前半部分出自杜牧《赠别》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半部分出自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诃人活用杜牧诗句中原有的语辞,以彰显杜牧出众的才华,紧接着的“难赋深情”,则暗示了现实的扬州,就连杜牧也难摹其状,扬州之凄冷可见一斑。

  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语辞,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

这里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萎……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

  姜夔的《扬州慢》词里还有一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原诗显示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现了扬州现状的凄凉情形,从而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此外,就是诗人所用之典,也可以是当代之事。

比如,陆游《书愤》的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南宋人民为抗击异族的蹂躏所取得的两次战役的胜利,以昭示诗人收复失地的夙愿。

  总之,典故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特别是诗人引用后,或深沉浑厚,或含蓄婉转,都蕴含着诸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反复咀嚼,可得其中三味。

同学们在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时,了解这些典故的渊源,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韵,可以体会到诗词语言的奥妙,品味到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出来的艺术之境。

高考热考写景抒情诗词

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类别。

古诗词如果要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

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总结2008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就是在总共的十八套高考语文试卷中,考到写景抒情类诗词的就有八套之多,分别是:

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广东卷、福建卷、山东卷、江西卷、辽宁卷、四川卷。

  依照以上分类来看,除了上面所说的八套试卷中所考的诗词是属于写景抒情类诗词外,还有如考题赠送别类诗词的有:

北京卷、重庆卷、湖南卷和海南宁夏卷;考托物言志类诗词的有:

上海卷、湖北卷和安徽卷;而考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羁旅行役类诗词的则分别是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

  很明显,2008年有三类诗词是考查的热点:

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

而考察最多的,还是要算写景抒情类的诗词。

下面我们以山东卷为例来看看高考写景抒情类试题的考查吧。

  

  真题回放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20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

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的。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

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春残时节了,天气乍晴乍雨,晴朗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

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

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的啼鸣,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杜牧诗有: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可能就是化用小杜诗意。

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体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

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叶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

这句似由冯延巳: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

她信手捻着花枝,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仰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中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

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

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

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逝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

青春白自流逝。

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

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方法指导

  

  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

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既然高考大量地考查此类诗词,我们就要掌握解读此类诗词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和方法。

那么,都有哪些基本的规律和方法呢?

  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

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

如《诗经·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

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

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事例比较少见。

  三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

如果是四句诗的话,一般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这种情况的诗比较容易,暂不多论。

  四是全诗都是写景,将情付托于景中。

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莫过于以下三首了: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模拟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春日

  祝允明

  拂旦梅花发一枝,

  融融春气到茅茨。

  有花有酒有吟咏,

  便是书生富贵时。

  

(1)诗歌前两句写何时何地的什么景致?

  

(2)明朝风流才子祝枝山考进士不第,功名无望,于是便大彻大悟。

从全诗来看,他悟出了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

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

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1)全诗都着重在写一个字,是哪个字呢?

诗人又是怎样写的?

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把准诗的“情”脉

“情”,可谓诗的气脉。

没有了“情”,诗的气数也就尽了。

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

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呢?

  

  一、追溯“情”缘

  

  唐代诗人以为“诗歌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优秀的诗歌作品绝非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

无论是惆怅迷茫,还是恬适安闲,无论是激越慷慨,还是悲怆伤怀,都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流泻,都有其特定的缘由。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追溯诗的“情”缘,也就是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这背景包括诗人当时的生活际遇、思想状态以及社会情形,等等。

而这些又常常在诗人的作品中借助于种种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

  1、诗题明示“情”缘。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曾被誉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而诗题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饱尝漂泊之苦,如今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其惊喜之情,便如万斛源泉,一下子涌出胸臆,奔流直泻。

后人评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装点”,可谓中的之语。

杜甫的《蜀相》,诗题同样也就表明了诗人心念武侯,对其高山仰止的心情,而这样的一腔崇敬钦慕之情,无疑也暗含了诗人的伤怀之感。

  2、诗序表述“情”缘。

白居易《琵琶行》的序言,就交代了诗的写作背景,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更直接说明了写作的原因之所在。

“迁谪意”,是一种悲凉和凄切之情,而这样的一种“情”,又缘于“沦落”。

姜夔的《扬州慢》,序言中记载了词人所见扬州的衰败之况,“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而黍离之悲,也正是全词情感的基调。

  3、诗句隐含“情”缘。

李煜的《虞美人》,词中“往事”、“故国”等词,就隐含了此词写作的背景,一个曾经的一国之君,沦落为他人的阶下囚,亡国之恨,物是人非之叹,也就全汇集为“愁”了。

杜甫的《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作客”,表明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多病”是说诗人写此诗时的处境,于是,羁旅之悲,迟暮之感也就绵绵而来,驱赶不走。

  

  二、辨识“情”物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为人所都认同的内涵。

比如,“杏花春雨”即为江南美景,而“大漠长空”则是塞外风光;“归雁”蕴含思归之意,“月亮”寄寓离愁相思;“松”多喻坚贞,“兰”多喻高洁,“菊”多喻隐逸,“竹”多喻劲健;而“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沧桑的巨大变化。

阅读鉴赏古典诗歌时,认清这些物象,也就能很好地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柳永的《雨霖铃》,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物象组合为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而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情别绪的“物”,合成了一幅凄清意哨声十分鲜明的画,而这些“物”也就写满了词人的别离之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诗人笔下的“物”更是清幽明净。

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有山泉清洌,淙淙有韵。

一切都和谐而恬淡,而这一切又正是诗人心境的折射。

而“竹喧”现“浣女”,“莲动”出“渔舟”,则更显淳厚之民风,于是,诗人的“留”之情,也就随竹而“喧”,伴莲而“动”了。

  

  三、品味“情”境

  

  所谓的“情”境,是指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自然的“境”的圆融,是外物与内情的合一。

“情”与“境”彼此依存,相互渗透。

因为“境”的多姿,“情”的多样,所以构成的情境也就异彩纷呈:

有的雄浑阔大,宏伟壮丽;也有的恬淡秀丽,委婉幽深。

不同的情境给人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心的净化。

  杜甫《登高》的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融情于景,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和“不尽”又更使“萧萧”和“滚滚”形象化。

诗句沉郁而悲凉,情境则广阔而深远。

  姜夔的《扬州慢》下片的词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既往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展示“二十四桥”的胜景:

明月朗照,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箫声悠扬。

而如今,盛极一时的二十四桥,只剩下“冷”的境:

冰冷的湖水无言荡漾,清冷的月色无语弥散,衬托出词人“冷”的情。

词人化物象为情思,托名桥寄哀怨,无一字言兵,而又无一字不厌兵,其情境也大有黍离之悲。

  

  四、体悟“情”韵

  

  这里说的“情”韵,是指隐伏在诗中的深层次的意韵,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阅读鉴赏古典诗歌,应特别留心诗人所采用的这一“藏”的艺术技巧。

  杜甫《蜀相》的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草碧,隔叶鹂鸣,本该是绝好的春色,可诗人却嵌入了“自”和“空”二字,便多了一层意韵:

那就是,碧草为谁而绿?

黄鹂为谁而鸣?

于是让人感到:

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而这寂寞,这荒凉,也正寄寓着五百年来,良相之材不得,诗人内心深处的大悲可谓深矣。

  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绵亘起伏的群山依旧虎踞龙盘环绕着旧国,连续不断的江潮依旧扑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退了回去,淮水东面升起的明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移到城墙上来。

透过这字面的表层,我们读出的“石头城”。

又是在沉寂的群山中,在寂寞的潮声里,在清冷的月夜下。

山水明月依旧,而六朝曾有过的繁华富贵,俱归乌有,其景无不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而诗人的这一感伤。

又带有讽喻现实的意味,即借六朝旧事,发国运衰微之叹。

个中滋味,耐人涵咏。

  当然,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所述。

笔者只是就此一点,作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信同学们把准了诗的“情”脉,对阅读鉴赏古典诗歌将大有裨益。

高考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与练习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为主,而其中叙事性散文又占很重要的一部分。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形象,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的感情。

叙事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的《梦碎雅典》、宁夏海南卷的《叶圣陶在四川》,2008年高考浙江卷的《乌米》等都是叙事性的散文。

  阅读叙事性散文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叙事性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则形象可感。

阅读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的第21题:

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

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从人物的外在形象中去分析此时人物内在的心理感受和性格特征。

  二、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

从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另外,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三、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的线索。

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特色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循着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四、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要凝练、优美、灵动,甚至富于哲理、诗情和画意。

杰出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炼深邃。

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一个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文章内容而异,如鲁迅散文的语言就各具特色。

《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高山。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例文:

  

  爆炒米花

  丰子恺

  楼窗外面“砰”的一响,好像放炮,又好像轮胎爆裂。

推窗一望,原来是“爆炒米花”。

  这东西我小时候似乎不曾见过,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这个名称我也不敢确定,因为那人的叫声中音乐的成分太多。

字眼听不清楚。

问问别人,都说“爆炒米花吧”。

然而爆而又炒,语法欠佳,恐非正确。

但这姑且不论。

总之。

这是用高热度把米粒放大的一种工作。

这工作的工具是一个有柄的铁球,一只炭炉,一只风箱,一只麻袋和一张小凳。

爆炒米花者把人家托他爆的米放进铁球里,密封起来,把铁球架在炭炉上;然后坐在小凳上,右手扯风箱。

左手握住铁球的柄,把它摇动。

使铁球在炭炉上不断地旋转。

旋到相当的时候。

他把铁球从炭炉上卸下,放进麻袋里。

然后启封,——这时低发出“砰”的一声响,同时米粒从铁球中进出,落在麻袋里,颗颗同黄豆一般大了!

爆炒米花者就拿起麻袋来,把这些米花倒在请托者拿来的篮子里,然后向他收取若干报酬。

请托者大都笑嘻嘻地看看篮子里黄豆一般大的米花,带着孩子,拿着篮子回去了。

这原是孩子们的闲食,是一种又滋养、又卫生、又经济的闲食。

  我家的大姐主张不用米粒,而用年糕来托他爆。

把水磨年糕切成小拇指大的片子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拿去托他爆。

爆出来的真好看:

小拇指大的年糕片,都变得同十只香烟簏子一般大了!

爆的时候加入些糖,吃起来略带甜味,不但孩子们爱吃,大人们也都喜欢,因为它质地很松,容易消化,多吃些也不会伤胃。

“咕隆咕隆”地嚼了好久。

而实际上吃下去的不过小拇指大的一片年糕。

  我吃的时候曾经作如是想:

倘使不爆,要人吃小拇指大的几片硬年糕,恐怕不见得大家都要吃。

因为硬年糕虽然营养丰富,但是质地太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