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8647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那林二中八年级语文基组2014年春季期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1.背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2、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划出文中与“背影”相关的语句,谈谈听后感受并思考:

(一)问题导学

1、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各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表达了什么中心?

3、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二)互动探究

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第1题的后一问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三)交流展示

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对表现积极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重点赏读第六段,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挚感情。

(一)问题导学

1、请用波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2、请用着重点标出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动词,以“我认为--用的好,因为---”的句式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

3、请用横线划出父亲所说的话,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挚感情。

(二)互动探究

这一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小组间可以相互讨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展示

选取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价。

展示方法:

“我是组的,我们组为大家展示的内容是:

请大家点评。

四、三读课文,感受深情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

五、达标检测

小组抢答完成练习。

六、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你有过哪些被父母感动的记忆?

附: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描写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

   (2)理解苏珊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3)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境设置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

(请一两位女生谈谈看法)

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

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哪些同学愿意来谈谈古今中外妇女的地位。

(参考:

①孔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②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能进学堂,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③三步不出闺门——缠足,剥夺人身自由权利。

④三从四德。

⑤一夫多妾制——生儿育女的工具。

⑥做花红,收入归丈夫所有——没有财产权。

⑦婚姻不能自主——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

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

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

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

的。

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

板书: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顺叙——插叙——顺叙;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事?

(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

 3、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

(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4、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投票过程中:

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别人的冷嘲热讽,镇定。

②插叙部分:

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顽强。

③法庭斗争:

充满智慧——坚毅、自信,不畏强权——勇敢,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4、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

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她。

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5、插叙部分能不能删除?

为什么?

(附:

不能,原因是:

①表现出斗争过程的艰苦和漫长。

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故事内容更加充实。

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课堂讨论。

1、 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上。

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让学生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初步认识。

五、布置作业

尽管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

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和男生应该如何自处?

附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叙述方式:

 顺叙   ——  插叙   ——  顺叙

文章内容:

投票斗争 美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法庭斗争   取得胜利(结局)(1-5)     (6-11)        (12-20)      (21)

第二单元

5.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关于作者

艾青(1910—1996) 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

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

解放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二、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有一种说法:

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这不符合诗意的。

我认为,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请看以下例证:

在古代,帝王称为“紫微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用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如杜甫《咏怀古迹》诗有“一去紫台连朔漠”句,其中“紫台”就是皇宫;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诗句中的“紫陌”也指京城(道路)。

不仅如此,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

《辞海》“紫衣”词条注:

“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

杜预注:

‘紫衣,君服’。

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

《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

“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

”古诗里说:

“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一、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三、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四、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

教学设想

   借助朗读本诗的录音带,加强朗读指导,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本诗通过记事写人和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朗读;明确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提问: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这首词相比,不同点在哪里?

   明确:

借景抒情。

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

这种抒情方法,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

《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

它们的不同处:

   

(1)《沁园春·长沙》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沁园春·长沙》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沁园春·长沙》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要牢记这些特点。

   3.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根据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把难懂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研习新课

   1.作者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同时表现出作者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

   2.学生试读。

   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读后要进行正音。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

   这首诗比较长,诗人凭借自己的激情任意挥洒,奔腾起伏,不拘一格。

为了准确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必须理出它的抒情脉络和结构。

   提问:

全诗共13节,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回答:

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4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

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4.深入研究、体会本诗的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请学生举例说明。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

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

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她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

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节便是明证。

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

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噜苏,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巩固练习: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可先由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议和补充。

   2.朗读两遍(课外进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讨论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2.领会诗歌写人的特点。

   3.学习边叙事边抒情以及直抒胸臆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

本诗与《沁园春·长沙》在抒情方法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案见第一课时。

从检查已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大堰河形象。

   二、指导预习

   1.学习诗歌要根据每一篇诗的特点进行。

这首诗虽然也是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写人来抒情的,因此,我们要把对大堰河的刻画作为重点来学习、分析。

   2.诗歌写人与小说写入不一样。

它要求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又饱含诗意的细节刻画人物。

语言要极其精炼;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规定它在写人时不能像小说那样精雕细刻,全面铺开。

   布置预习思考题:

   1.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2.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4.本诗除了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进行抒情。

这具体表现在何处?

   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

再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第1题:

主要表现在第4、5、8节里。

在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

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

在第5节,叙写“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发问道:

“啁,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显而易见,从哭声中传达出来的是对乳儿的爱。

这种间接表现的方法是十分有力的。

在第8节,进一步写大堰河对乳儿之爱,其细节有切糖、夸画、赞儿、梦做“婆婆”等。

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得浪漫,富有幻想、激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爱至极致,不禁做起梦来。

她的梦可以看作对乳儿的祝福,当然也表现出她个人的精神要求。

不过,她很本分,知道自己地位低下,不配享受这幸福,所以她不敢把梦对人说。

   第2题,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

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

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3题,大堰河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在旧社会颇有典型性。

诗人在第12节里明确写道:

这首诗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由此可见,“大堰河”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

诗人对她的讴歌和赞美,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第4题,第1、2、12、13节都是诗人直抒胸臆。

   讨论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

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

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巩固练习: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本诗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寻找这类句子,反复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体会抒情主人公——“我”的个性特征。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

大堰河是怎样的艺术形象?

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稍作点拨:

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提问:

诗人除了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进行抒情之外,还采用什么方法?

   明确:

直抒胸臆。

   借塑造形象抒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诗言志。

”缺少抒情主人公就称不上抒情诗。

抒情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但又不限于诗人自己,往往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在学习本诗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二、研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讨论抒情主人公形象。

   提问: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特点?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特点作如下归纳:

   

(1)对劳动人民非常热爱,对抚育他成长的大堰河充满怀念和感激之情;

   

(2)他憎恨自己出身的那个阶级,憎恨黑暗的旧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叛徒”;

   (3)感情真挚、热烈,襟怀坦白,爱憎分明。

   艾青曾多次说过:

“诗人必须说真话。

”他还说:

“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

”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方才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这首诗比较散文化,有人称它为“散文诗”。

但阅读时并不感到“散”,其原因在于诗中有节奏和旋律。

这种节奏和旋律取决于诗人起伏的思绪和奔涌的激情。

   指名分段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

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

阅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

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3.学习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感情的节奏和旋律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本诗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相当充分、有力。

   提问;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

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回答:

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

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

第3节,首尾句反复写道: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

第4、6、7、8、9、11节,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

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这类句子,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着重体会第4、6节的对比。

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

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巩固练习: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6.长城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

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

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

台湾诗人。

祖籍内蒙古。

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

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

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六、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

合作探究:

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

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绿队:

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蓝队:

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

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七、悟读诗歌

   1、情感描摹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例如:

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列举)

同是黄皮肤、黑眼睛,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不论这边的、还是海峡那边的,我们都深情的热爱着我们的祖国,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让我们饱含激情的高声唱响《中国人》  

播放歌曲《中国人》

九、作业布置

1、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2、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7.致空气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

一、作者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