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703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x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

实施方案

——仪陇县立山镇小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江同志曾经指出: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

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

“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

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

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

”老诗人圣野说:

“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

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天地广阔。

“少年若天成。

”小学阶段诵读诗文符合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可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的却是许多伪劣的文化。

孩子们对“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

”等肆意篡改的顺口溜倒背如流。

可是一部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印数却不到10000册,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研究之情却谈不上。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

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

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

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

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

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

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

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

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

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

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朦胧。

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华传统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什么叫语文素养?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

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

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

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

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3、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4、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诵经典知荣辱做中华好儿女》的中华经典文化校本教材。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经典诵读拓展学生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阅读、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2、探索指导学生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3、精选与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诗文,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

4、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

5、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7、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1)、开设“经典诵读课堂”。

先请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再由教师去教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讲解名人名言,经典诵读,以及这些东西所涉及的相关典故。

让小学生“诵千古美文,扬中华传统”。

①每天进行半小时的经典晨读,根据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各年级使用校本教材,低年级熟读成诵,中年级加以理解,高年级尝试运用。

学生不仅要去读经典,还要去画经典、说经典、谈经典、理解经典。

②采取激励机制,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③师生共同书写或默写经典名句,让漂亮的硬笔字、毛笔字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的作品里。

⑵、开展“经典诵读专题”:

以经典诵读为线索,开展“扬经典诵读之风,蕴洋河古朴之美"的系列活动,从各个角度训练学生,培养他们的汉语素养。

①如:

指导小学生每人在“校园名人网站”指定地方写下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在网站上评选“最佳名人名言”。

②结合名人典故指导小学生在网上查、找经典诵读的由来,并根据少先队大队部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名人名言实践体验活动。

③让学校教师和学生一道学习、领悟、应用、传承中华传统经典,开展一系列的诵读擂台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

④根据学校和家庭生活实际,及时建立“经典诵读大家谈”,聘请校外辅导员谈,请学生自己谈,请学生与自己的家长一起谈,促进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和谐协调。

(3)、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原则

1、经典性

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

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

经典虽然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但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这条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

我们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

比如,《诗经》是经典,诸子百家的散文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元曲明清小说是经典,现代文化长河中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是经典,而当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样是经典。

以这样的原则来理解经典的内涵,我们就能让孩子的诵读不但既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与时代同步。

3、适宜性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

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艰涩、艰深,这些都不适宜当代的孩子阅读。

因此,应当从经典诗文中做出精心选择。

第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

第二,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

所谓“纯”,即纯粹,有过多色情、暴力、阴谋等内容的作品,即便是经典,也应当让它们远离孩子的书桌;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必须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

绝对不能像讲解课文那样,试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把诵读的内容全部搞清楚、理解透彻,这样做既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诵读基本特性的。

诵读讲究的是“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

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

因此,孩子们对所诵读的诗文一知半解、朦朦胧胧,是传统经典诵读过程中允许存在的现象。

另外,还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

今天搞研究,明天就结出硕果;今天诵读经典诗文,明天就希望孩子的读写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这既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影响诵读的积极性。

5、持久性

经典诗文诵读必须保证较长久的时间,一年两年虽然可以见到效果,但是难以影响孩子的终身。

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这样就为孩子储备了一个巍峨的文化冰山,年龄在增长,心智在成熟,文化的冰山在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

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

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和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

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

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

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宣传准备(2012.4——2012.5)

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

营造氛围,做好环境布置。

向家长阐述实施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家长切身感受诵读活动的无限魅力,进而积极配合活动的实施。

组织各年级语文骨干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和拓展阅读编写适合各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

多元落实(2012.6——2014.10)

1、日常性诵读。

每个班级要制订相应的经典诗文诵读计划。

在课程安排上做文章。

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教给学生读悟方法。

在双休日、节假日上做文章。

布置学生诵读篇目。

2、“三整合”诵读

在制定经典诵读活动的计划时,强调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整合。

与语文教学整合,与兴趣活动整合,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从而使各种教育活动在同一个方向和体系上良性发展,形成合力。

3、评比反馈

评价促进发展,多元彰显风采。

第三阶段:

总结整理(2014.11——2014.12)

搜集与整理资料,对研究的资料、实验的数据等进行分析、提炼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调研报告、典型案例等,提请专家鉴定,进行结题活动。

六、课题研究对象

全体学生

七、课题的组织及分工

姓名

性别

出生

答:

①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②力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向身边的人宣传和倡议环保。

年月

行政

职务

3、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呢?

(P73)文化

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程度

专技

职务

研究小

组职务

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边沿薄、中间厚、透明),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具体负责工作

一、填空:

李辉

1973.01

18、北斗七星构成勺形,属于大熊座,北极星属于小熊座。

校长

5、在咀嚼米饭过程中,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了什么?

本科

8、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小语高

组长

全面协调工作

10、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彭廷周

1978.01

教务副主任

本科

小数高

副组长

组织材料、收集归档组织学习、撰写方案

叶明勇

1968.10

副校长

专科

小数高

成员

负责课堂实施、总结实施效果、收集整理数据、组织写案例分析、撰写科研小结及结题报告等

李向阳

1975.08

副校长

专科

小数一

成员

彭晓霞

1983.10

教务主任

本科

小语一

成员

八、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各学年组,各学科全力配合。

2、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及帮助。

3、为课题组提供经费保障。

4、强化调度

课题研究小组加强调研,把握运行态势和进度,随时纠正错误做法。

九、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经典诵读与评价实施策略研究活动活动展示

3、经典诵读与评价论文集论文

4、经典诵读与评价案例集案例

5、学生成长足迹及典型个案分析档案袋

6、推广实验研究成果

 

执笔:

吕玉梅

2011年12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