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8714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docx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文言文篇目整理含九下带翻译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

“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

”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

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时间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的狼停住了,前面的狼又到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道理:

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

“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道理:

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怎么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

”吕蒙说:

“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3] 

道理:

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陋室铭(唐)刘禹锡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lòu]室,惟吾德馨[xīn]。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

“何陋之有?

” 

  ①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②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③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④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⑤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⑥(闲时)可以用来(可 以:

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⑦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⑧(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老师的草庐,西蜀 扬子云的亭子。

⑨孔子说过:

“(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水中陆上草本木本各种鲜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总以为,菊花,是众花中的逸隐之士;牡丹,是众花中的富豪贵人;而莲花,则可以说是众花中的有德君子。

唉!

爱菊的人,陶渊明以后就不大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这样的又有谁呢?

而爱牡丹的人,倒是多得很哪!

河中石兽

清代: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颠倒错乱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

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

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

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子说:

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数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在田地间被任用,傅说在筑墙期间被选拔,胶鬲在卖鱼和盐期间被任用,管仲在狱官手里被任用,孙叔敖在隐居海边时被任用,百里奚在集市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到这样的人的时候,定要先使他的心灵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常常犯错误之后才能改过;内心困惑,思绪阻塞,之后才有所作为;他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上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国内就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就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作为忧患的话,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灭亡。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