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809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docx

初中六年级上第一学期古诗翻译上海版

望驿台·三月三十日

朝代:

唐诗人: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赏析】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

“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

我们从这诗句里,依稀看见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太深了!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

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

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

“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

“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

  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

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

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

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

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

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

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

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

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

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

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秋思

诗人:

张籍朝代: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①意万重:

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②行人:

这里指捎信的人 

③开封:

把封好的信拆开。

④复恐:

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

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宿新市徐公店

朝代:

宋诗人:

 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新市徐公店:

新市:

地名。

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

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

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

痛饮大醉。

留住新市徐公店。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  

2.篱落:

篱笆。

 

3.疏疏:

稀稀疏疏。

  

4.径:

小路。

  

5.深:

深远。

  

6.树头:

树枝头上。

   

7.未:

没有。

  

8.阴:

树阴。

  

9.急走:

快速奔跑。

  

10.黄蝶:

黄色的美丽的蝴蝶。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

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

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

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扑蝶图。

  成阴: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本诗作者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

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

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

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诗人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新市镇,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的时候,看到一片盛开黄色鲜花的油菜田野。

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

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蝶。

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

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大好的祖国山河。

 

村晚

朝代:

诗人: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陂:

指山坡。

  

衔:

口里含着。

  

浸:

淹没。

  

漪:

指细细的水波。

  

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归去:

回去。

  

池塘:

堤岸。

译文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日西落,村牛归,牧童横坐在牛背,拿着无腔无调的短笛,一路信口乱吹。

  这两句最常被引用来歌咏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赏析】  

1、写景的艺术特色:

《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优哉、其乐融融的了。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

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暮江吟

诗人:

白居易朝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①残阳:

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

碧绿的颜色。

③怜:

可爱。

④真珠:

即珍珠。

⑤月似弓:

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

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再抬头一看:

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

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

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

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夜泉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译文】

夜晚山中夜鸟突然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凝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了霜。

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嫦娥

诗人:

李商隐朝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①深:

暗。

②长河:

银河。

③碧海青天:

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④夜夜心:

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赏析】

这首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本诗的特色。

全诗精致伤感,蕴含深厚。

 

迢迢牵牛星

迢迢①牵牛星,皎皎②河汉女。

  

纤纤擢③素手,札札④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⑤,泣涕零⑥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⑦?

  

盈盈一水间⑧,脉脉⑨不得语。

注释

1迢迢:

远貌。

牵牛星:

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2皎皎:

明貌。

河汉:

即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3擢:

举,摆动。

这句是说,织女摆动她的纤纤素手。

   

4札札:

机织声。

   

5终日不成章:

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章:

指布匹上的经纬纹理。

   

6零:

落。

   

7几许:

犹言“几何”。

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

   

8盈盈:

水清浅貌。

间:

隔。

   

9脉脉:

“眽眽”的俗写,含情相视貌。

【译文】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评析】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

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

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

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

《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

曹植《九咏》曰: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

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

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

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

"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纺)。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

"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

"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

"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

"《广雅》曰:

'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

《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

'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留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绥:

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

“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

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1啭:

鸟声婉转。

2对高低:

时高时低地飞转。

3金笼:

贵重的鸟笼。

译文

千百声的鸟啭,任意回荡著,

(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

(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赏析】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

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后两句抒情:

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作者】

李涉:

洛阳人。

初与弟渤同隐庐山,后应陈许辟。

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谪峡州司仓参军。

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

自号清溪子。

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注释】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

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在树林里出没,或者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

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1萧萧:

风声。

梧:

梧桐树。

  

2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3挑:

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4促织:

蟋蟀。

  

5篱落:

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词鉴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三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

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