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817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docx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

不一样的科学故事5科学的故事5篇

霍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共产主义者化学家肖莱马,当卡尔__183;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这样称赞他:

“这位朋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

”在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

为什么肖莱马能获得恩格斯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学徒工到化学家

卡尔__183;肖莱马于18____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

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最大的孩子。

1850年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

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

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

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着名的化学家本生正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

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着名化学家李比希主持的吉森大学化学系。

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

又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

好在这一学期里,由于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分析化学课,通过学习和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

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听了着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好。

离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

此时恰逢英国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工业城市,经过努力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

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可以继续学习化学的有关课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

从这时起,肖莱马总算实现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学研究的大门。

他一面自学,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许多成果,

1871年被破格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4年成为欧文斯学院的第一个有机化学教授。

他在英国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有机化学的奠基人

肖莱马对有机化学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对脂肪烃的系统研究。

从1862年起,他从煤焦油和石油中先分离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仔细地测定了这些脂肪烷烃的沸点等物理常数,分析了它们的元素组成,并通过测定其蒸汽密度求出了其分子量。

随后他继续对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直到辛烷都作了深入研究,又通过卤化、水解、氧化、酯化等反应制备并考察了这些烷烃的衍生物,如卤化物、饱和一元醇、脂肪酸、醛、酮及酯等,实现了一系列有机合成。

这种系统的基础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

在他以前,化学家只对个别的、最低的几种烷烃进行过研究,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是零散和无规律的。

正是肖莱马开创了脂肪烃、包括高级烃在内的系统研究,可以说今天我们对脂肪烃的有关知识,最初就是由肖莱马提供的。

为了了解和掌握脂肪烃的系统知识,肖莱马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还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

由于各种脂肪烃的知识还是空白,实验研究中发生爆炸事故是难以避免的。

对此,恩格斯描绘肖莱马时说:

“那时候,他常常脸上带着血斑和伤痕来看我。

跟脂肪烃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大部分还没有被认识的物质,总是在他手上爆炸,这样他就得到了不少光荣的伤痕。

只是因为戴着眼镜,他才没有为此而丧失视力。

1357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碳原子是四价和碳原子间可以相互连成键状的学说。

这学说是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也是有机化学发展的关键点。

然而这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并没有立即为广大化学家所接受,特别对于碳原子的四价是否等同,碳原子间又是如何相连。

认识很不统一。

最伤脑筋的是如何运用这一学说来解释有机化学中大量存在的异构现象。

在当时有人就认为碳的四价是相异的,并以此来解释同分异构现象。

有人认为乙烷存在CH3一CH3(甲基)和CH3一H(氢化乙基)两种异构物,并由此推广认为CnH2n+2烷烃也应有类似的两个系列的异构物。

为此肖莱马选择了这一课题作为自己的攻关对象。

1862-1864年3年里,他做了大量的相关实验,最后以雄辩的事实证明碳原子的四价的同一性,推翻了上述关于烷烃存在两个结构系列的假定,清楚地阐明正因为碳原子以其等同的四价与其它碳原子作不同的排列,才呈现出不同的结构而产生异构现象。

肖莱马的这一工作对于化学结构理论的推广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表明肖莱马在科学研究中是勇敢的和有革新精神的。

肖莱马在弄清了异构现象后,转向了对同系物现象的研究。

经过扎实、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发现了一条定律,恩格斯把它称为“CnH2n+2系列碳氢化合物的沸点定律”该定律指出烷烃分子随着碳原子的增加,沸点逐步升高,直链烷烃与具有同样碳原子数的支链烷烃相比,具有更高的沸点。

这一定律清楚他说明有机物性质与其结构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即有机物的性质受其化学结构所制约。

此外肖莱马在脂肪醇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他发现了将仲醇转变成伯醇的普遍反应,有人称这反应为肖莱马反应。

这个反应后来在有机合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872年,为了便于教学,他亲自编写了一本具有独创性的《碳化合物的化学教程》。

这本书是完全按着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而写成的优秀教利书,在欧洲很受欢迎。

1877年,肖莱马和罗斯科合作编写了《化学教程大全》。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化学教本,全书共9卷,到肖莱马去世后才出齐,至本世纪____年代先后发行了5版。

恩格斯在谈到这本书时指出:

“他的巨着化学教程,虽然是他和罗斯科合着的,但几乎完全是他一个人写的(这是所有的化学家知道的),此书被认为是英国和德国目前最好的一部着作。

“快乐的农夫”

1859年秋,到英国后不久,经人介绍肖莱马认识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

频频的来往使他们很快成为亲密的朋友。

肖菜马为人诚挚而谦逊,幽默而乐观,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喜欢他,给他取了“快乐的农夫”的浑号。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影响下,肖莱马开始研究科学的社会主义,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和历史理论,政治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就成为德国工人阶级的政党__8212;__8212;社会民主党的早期党员和共产国际的成员,积极参加国际工人运动。

他多次充当马克思、恩格斯的联络员来往于欧洲各国,因此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人都知道肖莱马。

在马克思、恩格斯与各种机会主义流派的斗争中,肖莱马始终坚定地站在马,恩一边。

肖荣马生前未曾结婚,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事业上,同时他还把他的大部分收入捐献给党和生活有困难的同志,在党内赢得很高的威信。

恩格斯高度地赞扬了肖莱马的高尚品质,说:

“这真是我长期以来认识的最好的人中的一位。

”作为化学家,肖莱马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他在研究化学时,能自觉地应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和思考。

他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去解释烷烃中的同系物现象。

他从有机合成的成就和发展趋势预见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未来远景。

特别是他运用了唯物史观认真地研究了化学史,他在1879年用英文发表的着作《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他的一次尝试和一项重要成果。

该书1885年被译成法文,1889年作者又出版了此书的德文版。

此书的英文增订版是作者逝世后的1894年出版的,由此可见该书深受欢迎。

本来肖莱马还要撰写一部化学通史,可是直到他逝世,他只完成了六七百页的手稿。

困为工作太忙以及他的早逝,这部有许多新观点的作品未能面世,实在可惜。

通过化学史的研究,肖莱马明确地指出:

“化学的发展是按辩证法规律进行的。

”他还用了化学史上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利学的发展对生产实践的依赖性和促进作用及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当深受化学传统中的经验论影响的德国化学家柯尔贝反对荷兰化学家范霍夫提出的立体化学学说时,肖莱马立即表明自己支持立体化学学说的立场,明确指出:

为发展自然科学,就需要有新的假说:

要建立新的假说,就需要理论思维。

假说有的可能是错的,有的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就能成为科学的理论。

化学家离开了理论思维,单靠实验是不能成为好的化学家的。

在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时,肖莱马又指出,不要把现有的理论当作教条,因为它也要按辩证法规律不断发展。

当新的实验事实与现有理论发生矛盾时,首先应尊重事实,提出新的假说,本应墨守旧的理论框框。

肖莱马在他一生的最后____年内,特别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考察自然科学的理论问题。

他在欧文斯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化学史和化学哲学两门课,这两门新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从中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智慧和思想的启示。

从恩格斯1873年5月30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知道肖莱马参与讨论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计划。

肖莱马在信纸边上写上了注语,表示他完全同意恩格斯提出的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体,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自然科学只有通过物体的联系及其运动来考察,才能认识物体的辩证关系。

由此可见肖莱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亲密关系,实际上肖莱马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科学问题的一个顾问。

正当革命和科学事业都需要肖莱马作出更多贡献的时候,无情的肺癌夺去了他的生命。

1892年6月27日肖莱马与世长辞,终年58岁。

恩格斯专程前来参加葬礼,并代表党的执委会在墓前献上花圈。

参加葬礼的还有欧文斯学院的全体教师和他的许多学生。

后来为了纪念他,欧文斯学院创建“卡尔__183;肖莱马化学实验室”以示永久纪念。

小桥流水人家。

坐在这古色古香的茶楼中,静静看着茶艺师父那行云流水似的熟稔的手法,一种闲雅的感动油然而生。

精细的茶具,清香的叶,甘洌的泉水,浸润出了茶的精魂。

萦绕我心头几日的疑问,便在这淡然中,有了拔云见日的趋向。

其实,现代的生活就好似我手中的这杯茶,若想煮出清新迷人的袅袅香气,那么科学这套细致的茶具与人文这股醉人的甘泉又何能少呢?

若说科学是画家脑中的绘图理论,那么人文就是那部,那颜料,那画家笔触的美妙,最终勾勒出生活的长卷。

达__8226;芬奇,在我眼中,是懂得生活之道的人。

他脑中想的是解剖,是透视,而在他笔下所呈现的是《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最后的晚餐》中那人性的微妙。

他将科学的精细与人文的诗意完美的结合,成就了他如画的人生。

若说科学是繁多的数据,那么人文就是列满密集数字的纸张上,一隅盛开的花朵。

虽小巧,却也让这冰冷的数据柔和了起来,散着淡淡的暖意。

乔布斯,这位信息领域里程碑死似的人物。

他所设计的每一款产品,既不缺乏简约之美,也不缺乏时尚动感,更不缺乏高端的内部配备,因此才能引起一次又一次旋风式的电子革命。

使这个被上帝垂怜的苹果走在领域的尖端,也使他的生命走向了万人敬仰的殿堂。

若说人文是一种细腻的情怀,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牵动着你的心;那么科学就是一份宽广的普度,为着全人类,迈出每一步。

在广袤的宇宙中,人文是微观角度的刻画,科学就是宏观角度的把握,二者各自成体,有紧密联系。

就像,古时,人们看月,敬月,祭月,将月融入到那份离愁别绪的伤感中,那份黄昏柳梢的缠绵中,那份举杯相邀的洒脱中。

然而,谁又能想得到,千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将那份婵娟诗情演绎成登月,探月的豪壮。

一个是诗意缱绻,一个是科技奥妙,但谁又能否认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是不能的。

它们就像人类的左右手,缺了谁,都会感到不自在。

科学与人文,就像光与影,光影交替出迷离的色彩。

就像快节奏的社会与慢节奏的自然对比出世界的精致风景。

科学、人文,碰撞的火花中,是我们美丽的生活。

名人故事8600字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祖籍江苏丹阳。

丹阳有着舫仙桥,镇不大但交通方便,地方小却物产丰饶。

上个世纪未,这里曾一度是商业兴旺的大集镇。

华罗庚的父亲华瑞栋,又名华祥发,也有人叫他“华老祥”的,自小当学徒,后曾在舫仙桥镇上经营一爿丝绸店。

年轻时曾参与亥革命的有关活动,被当地的保皇党人视为异类。

华罗庚的母亲巢性清,娘家是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

她小有文化,端庄淑慧,一生敬神信佛。

华瑞栋夫妇有诸多亲友在金坛。

有一年,他俩在舫仙桥经营小店因遭人暗算失火,迫不得已收拾起残剩家当来到金坛城里谋生。

来金坛后,华祥发经营丝业兼营棉花买卖,曾有过短暂辉煌,一度被金坛县商会推

举为丝业董事。

后因商界互相倾轧,加之华祥发心有别鹜,无心生意,家业渐渐败落下来。

最后只落得在县城清河桥(现名“南新桥”)东首开一爿小店“乾生泰”,以代销棉花、经营草席、杂货之类,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

华罗庚的母亲常年患病,30多岁才生下一女名莲青。

华老祥想有个儿子,一有空就到小南门大街的风鸣台、清言阁茶社去喝茶消遣,并找那里的算命瞎子算命打卦。

总算是皇天不负忠厚人。

就在岁月的车轮转至19____年11月12日这一天时,华老祥终于梦想成真,其妻于夜间给他生下了一个体态羸弱的男婴。

华老祥40岁得子,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给这孩儿起名华罗庚。

照华老祥后来对其亲友的解释,这“罗”者,即“箩”也,象征“家有余粮”,又合金坛俗话“箩里坐笆斗__8212;__8212;笃定”的意思;“庚”与“根”音相谐,有“同庚百岁”的意味,也同时表示着“华家从此有根”的意思。

这小生命落地之后,那华老祥立即就将事先准备好了的两只箩筐把这孩子小心翼翼地对扣其中。

这既为了“避邪”,也是对天祝愿:

我家的宝贝儿子已安稳地“生根”其中了!

华罗庚小的时候,父母与亲友都亲呢地叫他“罗罗”。

华老祥经商之余,常将这宝贝儿子抱到堂前搁着的一张小竹床上,让儿子在他仰躺着的胸脯上蹦来跳去。

罗罗会跑路了,他又常常趴在床上给罗罗当马骑。

罗罗呢,也常把家里一张小板凳,用一根绳子扣着,牵着当马。

罗罗骑在上面,有时嘴里还“马嘟嘟,马嘟嘟”地嚷着。

这张小板凳,现在还存放在他家乡的“华罗庚纪念馆’里。

罗罗四岁那年,其母夜间突然做了一梦,梦见观音菩萨对她说,罗罗是天上的“文曲星”,难带难养,要想平安无恙,就得往东北方向走一趟。

他爸因生意忙走不开,他娘便雇了一辆三轮车拉着他母子俩去丹阳。

出金坛城丹阳门外几里地,那车经过一座石桥时,车夫因不慎失手,母子俩同时落水。

在千钧一发之际,幸亏她娘在滑向河心时脚下踩着了一块石头,借助一股向岸边涌去的浪头,就势一蹬,加之车夫即时赶来,罗罗母子才侥幸获救。

自此以后,华老祥夫妇敬神拜佛就更加心诚了__8212;__8212;华老祥不惜重金托人去宜兴“请”回一尊做工极精致的观音,由巢性清日日焚香礼拜,有时还拽了莲青、罗罗一道磕头作揖。

罗罗的母亲逢人便说:

“要不是观音菩萨保佑,我家罗罗哪能逢凶化吉,遇难呈样啊!

孩提时代的罗罗,十分顽皮淘气。

他常同他姐一道玩“搬家家”、“开小店’、“炸飞机”之类的游戏。

他让他爸用木条、锡块、白铁皮做了一杆“盘秤”;搬来家里的板凳、桌椅,用一块长木板搭成一个“柜台”,学着做生意的模样。

他总是当“老板’,让姐姐作“顾客”,当小莲青一本正经地喊着“嗳,老板老板,我要白糖一斤,细盐八两”时,他便弓腰从身边的笆斗里捧出一堆烂泥,像模像样地用那“盘秤”秤起来。

当姐弟俩将燃着的炮仗放在空铁皮盒里放的时候(他们称这叫“炸飞机”),整座小院一片噼里啪啦声。

这时小罗罗高兴得手舞足蹈。

而此间担当“后勤”的姐姐则常常忙得满头是汗。

有一次她妈妈在隔壁一家豆腐店里跟几个牌友“摸花鹘”(一种纸牌消遣),罗罗要他娘回去给他拿点什么,他娘正玩在兴头上,没空来搭理他。

他一急一气之下就从地上蹿向牌桌,裤档一扒,小肚子一挺,煞地一泡尿就将那桌上的纸牌冲得个七零八落!

打那以后,小罗罗便得了个“雅号”,叫“罗呆子”。

“罗呆”不呆

罗罗虚岁7岁那年,与姐莲青一道进了金坛城里的仁劬小学。

小学后门不远处有家专门加工旱烟烟丝的怀仁烟铺。

莲青姐弟放学回家,那烟铺的伙计们常拉他们玩一种叫“抓豆豆”的游戏。

罗罗他们玩赢了,伙计们就奖他们一两块小糖;若玩输了,就要被刮一通鼻子。

罗罗天性好胜,他对抓豆常输心里很不服气。

于是功课之余就同姐姐“对垒”操练起来。

大约过了两个多礼拜,他就渐渐地摸清了其中的“诀窍”。

原来按比赛规矩,甲乙双方展开比赛,豆总共是9粒,每人每次只能拿走l到3粒。

先拿的人无论如何一次都不能拿完。

因此,只要想办法在先拿时设法造成后拿者面对9粒的困境,使他不能一次拿完,你就必胜无疑。

9的倍数18、27等是如此,豆的总数即便是10、11、12……,也只要以这种办法去应对,就能稳:

操胜券。

罗罗于是将这“拿法”自编了一个“口诀”,叫:

“你拿一,我拿八,你拿二,我拿七……你拿八,我拿一,‘一八’‘八__183;一’总为九,你对九数便要输昏头!

在他知道了这个“诀窍”之后,他再跟那些刮他鼻头的伯伯叔叔们“对垒”,那帮伙计们就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糖果去“奖励’他那张得意非凡的小嘴了。

罗罗上小学五年级时,他爸将他转到了金坛县立高等小学(旧称书院小学,现为金坛市朝阳小学)。

罗罗在这小学的两年依然顽皮,学习成绩一般。

他平时爱玩叠纸,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将自叠的官帽、上衣、裤衩、飞机、船只、猴子等,往往按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组合到一个特定的画面中去。

譬如他曾将叠好的猴子戴上官帽放在船舱中,让竖起的桅杆上歇了一只燕子,题名为“春游”。

他十分喜欢城里的“灯会”、“庙会”,和在丹金漕河或老鸦塘内举行的“龙舟竞渡”。

他曾为不满意父亲“几年一贯制”给他扎的“兔子灯”而在床上撒赖不肯去上学,他也曾因多次逃学跑去看“庙会”、观“龙舟”而遭到父亲的责罚,被跪在家里的观音菩萨前。

有一次,他竟然拽了一个小伙伴,跟那顾龙山的“庙神”一直跟到庙里。

看清了那位“庙神”卸妆后竟是一个女的,便跑回来对妈妈说,“姆妈,姆妈,你阿晓得啊,奈格(那个)菩萨,原来是格(个)假佬(假的)!

__8212;__8212;真格(的)是假、假到底匿(了)!

由于学习不用功,他在小学里只拿到了一张修业证书。

19____年,11岁的华罗庚进入了由邑人韩大受先生独资创办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成为该校第一个班级的学生。

这个班当时只收了8个学生,到华罗庚毕业时,班上还剩有6个学生。

华罗庚在初中一年级时,仍调皮贪玩。

他有时逃学到县城“别洞天”戏院看京剧和滩簧戏(锡剧),并仍着迷于看“出抬阁”、“赛龙舟”之类。

有一次,他同几个小朋友翻过校园墙头,爬到一棵大桑树上,去看丹金漕河里的龙舟竞渡时不慎跌伤了左腿,在家歇了好些日子。

其时,他有个小友,人称“勋勋”(曾任无锡市民盟秘书长的虞寿勋先生)。

有次他俩去城外一块墓地玩。

那墓地里有好多石人石马。

两人各骑一尊石马,“马嘟嘟,马嘟嘟”地欢叫了好一阵,又对唱了好几首“春二月里暖洋洋”之类的金坛民歌。

罗罗问勋勋:

我们坐的这石马你估它有多重?

勋勋答说:

这哪个晓得啊!

罗罗讲,我们得想个办法把他估出来。

勋勋说,这除非有一杆大秤,而且得找到两个能抬动它的人.罗罗不满地瞪他一眼,说曹冲有法子秤象,难道我们就没有法子秤马吆?

勋勋不语.罗罗沉思了一会说:

“以后我总有办法算出它的重量来!

罗罗上初二那年,有一回校里出晨操他姗姗去迟。

同学们上操都按学校规定换了短装,他进校时长衫外罩着马褂,他灵机一动,将长衫拎起塞入马褂下。

做罢操回教室,不少同学忙着更换长衫,他却悠然自得地坐到坐位上,不紧不慢地重新将长衫从短褂下拽出。

对他的这番“标新立异”,体育老师颇表不满。

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校长韩大受则认为:

古人说的“用心之妙,在于不法常可”,这用在华罗庚身上,“倒是蛮合适的!

罗罗“有悖常理”的行动,还很突出地表现在语文学习上。

他上初三时,教国文的杨立三先生有次给他们出了一道作文题,叫“周公诛管蔡论”。

这是一段人所皆知的历史典故,周武王死时,其子成王还年幼,当时由武王母弟周公旦摄政。

管叔、蔡叔乃周朝贵族,对此心存不满。

适逢武庚联合东方一些小国和部落,起兵谋反,管、蔡二人就加入了这个队伍。

后来,周公旦领兵东征,历时3年平定了叛乱。

他因早看出了管、蔡取他而代之的野心,于是平叛后便立即诛杀了管、蔡。

杨先生出此题的本意,是要学生按儒家正统观点,阐述管、蔡二人附逆武庚,理当遭诛,可罗罗在作文中竟指出了:

“政治家的争斗皆出自各自利害的考虑”,他在文中写道:

“……周公倘若不诛管叔、蔡叔,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正因为管、蔡看出了他的阴谋,所以周公才把他两人杀了灭口。

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来诛杀‘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也就封住了自己的口,不便也不必再去造反了!

……’

还有一次,杨先生让学生做一篇读胡适作品的读后感文章。

华罗庚得到杨先生借给他的一本胡适的《尝试集》。

他读罢全书再看序文,见胡适序中有如下几行诗: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罗罗读后想:

陆放翁原诗中讲的那个“尝试”,明明说的是干任何事情“要想一试成功古来无有”;而胡适这里说的“尝试”,只是强调做任何事“只有通过尝试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这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理解。

胡先生怎么可以以自己理解该词的内涵,去否定一位伟大诗人在同一个词上人家自己所确定的另外一种内涵呢?

想到这里,他便写了一张条子,署了自己的大名连书一起交给了杨先生。

杨先生一看,见那条子上写着:

胡适序诗逻辑混乱,狗屁不通,不堪卒读!

杨立三先生看到这个纸条后,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口中也只得喃喃着:

“这孩子,怎么这样放肆!

”。

这位老先生已领教过“罗呆子”的厉害,只在纸上批了四个字:

“懒人懒话”,便退给了他的学生。

可见,“罗呆子”并不呆!

只身沪上

19____年夏天,华罗庚以单科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学科平均成绩名排全班第二,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

当时,他的家庭经济日渐拮据;去外地续读高中完全无望,他不由得忧愁满面,哀叹不已。

正当二家人为罗庚的读书问题进退两难之际,华老祥从上海亲戚那儿获得一个信息:

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招收贫苦人家子弟,收费十分低廉。

经友人帮助,通过报考,华罗庚第一次离开故土,只身去上海求学。

在上海职业学校时,华罗庚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他报名参加过一次上海全市性的珠算比赛。

当时的参赛者,大都是银行、店铺、钱庄的职员和伙计,大中学校的学生参赛的极少。

比赛那天天气阴冷。

入场后,那些熟谙珠算的老手各逞其技,唯独华罗庚,坐在那儿好长时间,才“进入角色”。

但谁也没料到,这个装束平常、面黄肌瘦的青年学生,竟是第一个交卷的。

后来经过严格的评定,他竟出入意外地获得了此次比赛的第一名!

说奇怪其实并不奇怪。

因为他从小就帮父亲照料店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