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894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第17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2.认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2017·全国卷Ⅱ,41

2016·天津卷,13

2016·全国卷Ⅱ,31

2016·江苏卷,13

侧重于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考查,尤其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及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

分值:

2~10分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由于__帝国主义__和国民政府的掠夺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

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__经济建设__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

优先发展__重工业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__第一汽车制造厂__、沈阳机床厂和__飞机制造厂__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__社会主义工业化__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底。

(2)内容

①农业:

农民参加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全行业__公私合营__。

(3)结果: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工业化建设需要原始积累。

马克思说所谓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原始积累是( A )

A.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运动

解析 建国初期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分离,同时通过统购统销等措施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将私营企业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合一,故C项错误;1950年全国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合一,故D项错误。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例题】 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

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29%。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D )

A.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C.十分雄厚的重工业基础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解析 题干说明1957年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一五”计划成功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D项;“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奠定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故C项错误。

1.“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解析 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发展,与材料中“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相符,故A项正确;“根本上改变了”与材料中“基本完成……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不符,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与材料中“东北……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不符,故C项错误;“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材料中“基本完成……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不符,故D项错误。

2.1955年底,毛泽东提出:

“我们要利用目前国际休战时间,利用这个国际和平时期,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加快我们的发展,可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刘少奇也提出:

“如果不加快建设,农业和私营工商业未改造,工业未发展,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们的困难就会更大。

”据此可知上述认识( B )

A.成为“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

B.缘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政治意识

C.吸取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教训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的标志

解析 题中时间是1955年,而“一五”计划于1953年开始,1957年结束,故A项错误;题干中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强调对资本主义的改造和过渡到社会主义,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共吸取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教训的表现主要是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的标志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D项。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曲折历程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

(2)内容

①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__农业国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工业国__。

(3)影响: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表现

①总路线: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多快好省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

片面要求__大办工业__、大办农业。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__公共食堂__。

(2)影响: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3.纠正错误

(1)措施:

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__调整__、巩固、__充实__、提高”的方针。

(2)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1965年,国民经济__调整任务__基本完成。

4.国民经济的劫难

(1)劫难

①原因:

“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到__经济领域__。

②表现:

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调整

①1971年,__周恩来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1975年,邓小平提出__全面整顿__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下表反映的是1952~1970年间各时期投资结构变化情况(%),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D )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其他

1953~1957

7.1

6.4

36.2

50.3

1958~1962

11.3

6.4

54.0

28.3

1963~1965

17.6

3.9

45.9

32.6

1966~1970

10.7

4.4

51.1

33.8

A.1953~1957年的投资结构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影响

B.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增长受“左”倾思想影响

C.“八字方针”调整了1963~1965年农轻重的投资比例

D.“文革”并没有影响到轻工业领域的投资比例与发展

解析 1953~1957年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农业比重小,反映了建国初期国际环境恶劣,需要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8~1962年重工业比重继续增长,轻工业徘徊不前,反映了1958年国家开展“大跃进”,大力发展重工业,是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的结果,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63~1965年重工业比重下滑,农业和其他部门增加,反映了“八字方针”对农轻重的投资比例的调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66~1970年轻工业投资比重有一定增加,并不能说明“文革”对轻工业没有影响,相反,“文革”严重地冲击了工业领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例题】 1960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应该主要归生产队。

这项政策在当时( A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D.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解析 题干中“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应该主要归生产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对农民的束缚,所以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村所有制,故B项错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故C项错误;1960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并未推动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故D项错误。

1.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读着由当局准备的专业指导小册子,使用着原始的工具和原材料(包括垃圾桶、平底锅和栏杆),那些从来没有见过钢铁生产的市民们建起了原始的砖炉,开始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

材料最有可能在描述( C )

A.“一五”计划    B.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运动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与“土高炉”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材料未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故B项错误;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大炼钢铁,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但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2.《人民日报》曾报道:

某地农庄主席因为农庄的土地由过去的1518亩增加到29000多亩,人口也由63户扩大到1360户,“农庄的管理一天比一天复杂”而大伤脑筋。

这反映了( B )

A.土地改革后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猛发展

C.“大跃进”时期农村滥垦滥伐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新问题

解析 “农庄的土地由过去的1518亩增加到29000多亩”是因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农业合作社的道路,故A项错误;农庄田亩增多,人口增多,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太快,故B项正确;“农村滥垦滥伐”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典例1】 (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

D

“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

【规范答题】 A

【典例2】 (2016·江苏卷)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A

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建国初期,还未出现“绿色环保观念”

C

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解析】 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主要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故选D项。

【规范答题】 D

1.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D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而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所以这个报告不可能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主要是实现“一化三改”,重点发展重工业,而在八大报告中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没有对“一五”计划进行经验的总结,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会是在1956年中共八大,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反映出中共八大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组织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是对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

2.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部分行业试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建立了如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8.5%,成本降低了9.5%。

这表明党中央( D )

A.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B.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初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解析 “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出现的状况,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出现的史实,故B项错误;在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优先发展的一直是重工业而非交通运输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工业托拉斯,这是党在初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的表现,故D项正确。

1.(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当时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2.(福建卷)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D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 “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