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916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诗鉴赏

  【考点分析】

  1诗句内容的考查:

是否读懂了诗句的含义和内涵,以选择题居多;

  2景、情、境的考查:

核心考点,高考必考;

  3诗歌文字艺术考查:

炼字炼句题的考查:

  4诗歌常见表现手法的考查:

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常见修辞;

  5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

常见语言风格词汇的积累;

  6其他诗歌常见题型:

比较类鉴赏、诗评类鉴赏。

  【常考点I】景情境

  ①景:

写了什么景?

如何写景?

为何写景?

  什么景——意象的选择(非重点)

  如何写景——写景的角度与方式

  常见的写景角度:

方位(远近/高低/俯仰/点面)、动静、虚实、正侧、色彩、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白描、色调

  为何写景——两个落脚点,即意境的构造以及感情的抒发

  ②情:

抒发了什么感情?

如何抒发感情的?

  抒了什么情

  a.感情的多元化,涉及全诗,要学会逐联分析,避免遗漏。

  b.如何提炼诗人情感,可从意象分析、诗歌类型、卒章显志、知人论世等方式去提取。

  如何抒情——即抒情方式的考查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如“乘風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间接抒情:

借助外物来表达感情;借景抒情:

景情的先后顺序、衬托关系(以乐写哀);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借古抒情:

常常出现在怀古诗、咏史诗中,借古伤今(“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借古讽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伤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外,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在一首诗中也可同时出现,使得诗歌的节奏富有变化。

  ③境:

造了什么境(描绘了什么画面)?

  意境的表达本诗通过AA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BB的CC图。

AA是构成意境的意象,BB是形容词,用以概述意境的美学特征,CC是意境的轮廓,可简单用时空来概括。

  【常考点2】比较类鉴赏

  ①常见的命题模式大致有下列几种:

  景(意象)、情感、意境的比较:

表达技巧的比较(角度、手法、方式);语言风格的比较。

  ②类型题解题指导:

  a整体感知诗歌,做好“四看”

  b定位比较区间、方式以及比较点

  区间——是全诗的比较还是局部的比较?

研读诗作对应的品评区

  方式——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还是辨析异同

  比较点——景情境、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③按照相应题型的答题公式,组织答案(同与异的区别、概括十分析的回答模式)

  示范:

同——A诗和B诗都如何

  异——A诗如何,B诗如何

  如何=概括+分析

  文言文阅读

  【考点分析】

  ①重点文言知识的考查:

实词、虚词、句式、通假、古今异义;

  ②基础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注重与文章内容的勾连:

  ③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以及文本细节信息的捕捉;

  ④文言翻译的基本素养。

  【常考点1】文言文断句题

  如何训练文言断句?

  第一步:

通过课文来训练断句语感,将课文标点去掉,重新断句

  第二步:

尝试归纳断句的内在规律,宏观把握,微观分析

  ①断句的基础性原则:

文从字顺,前后语意不矛盾;

  ②常见的句末词、句首词、并列句式等需要积累与关注:

  ③不能以己度人,习惯古人的表达方式。

  【常考点2】文言翻译题

  ①文言翻译的考点:

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特殊甸式:

判断甸(…者…也;…者…;…,…也,……者也)

  被动句(为……所、见+动词、于字引导、语意被动)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省略宾语“之”)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②文言翻译的改卷原则:

得分点——得分点意识十分重要。

在做翻译题之前,一定要先确认句子的得分点在哪里,然后重点翻译得分点。

  ③文言翻译的翻译要求:

逐字翻译;可直译就不要意译;注意文从字顺,句子结构完整,缺少的主语与宾语要及时补齐。

  【复习策略】

  ①以高考题型为主要复习纲要,三道选择题,分别是断句、文化常识和文本细节捕捉;

  ②定位文本选择来源。

文言文选择类型基本为人物传记,且基本为循吏,文章内容基本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

官员任免调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刑狱领域、监察领域、外交领域等。

  基本范式:

开头——出身情况、少年情况

  中间——人生所历职位,调动频繁,主要政绩(两到三个核心事件)

  结尾——怎么死的

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

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如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比如,有人说: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4、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5、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6、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摹状貌使说明语言富有形象性,直观性。

  试题例解:

  请说出下列句子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打比方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

列数字

  3.办法甲好,办法乙和办法丙都窝了工。

作比较

  4.证明信是证明某人身份、经历等情况以及证明某件事情真相的专用书信。

下定义

  5.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作诠释

句式

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句型

  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可分为四大类即: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陈述句:

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疑问句:

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

  祈使句:

要求或者希望中国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

  感叹句:

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

  一、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

  陈述句指说明意见、叙述事实的句子。

反问句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句子。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有两种情况:

  1肯定语气改成反问句如:

  天才来自勤奋。

改为:

难道天才不是来自勤奋吗?

  2否定语气改成反问句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注意点: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把句中表示肯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的词,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并加上“吗”、“呢”等句末的句号要改成问号。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也有两种情况: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要把“难道”和“不”等词删去,把句末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

  练习:

  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难道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吗?

  4、老师对我的教导,难道我会忘记吗?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换:

  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例如,“人人都都遵守课堂纪律。

”可以改写成“没有一个人不遵守课堂纪律。

”改写后句子的肯定语气要比原来的句子更强。

改写时要注意:

双重否定是表示进一步的肯定,所以必须用上两个表示否定的词,也就是“否定+否定=肯定”。

如果只用一个否定的词,句子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

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注意:

  练习: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学好语文和输血,对青年人的成才才会起促进作用。

  3)同学们都觉得书籍是我们的好老师。

  4)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会找到春天的。

  5)上坡下的每一块地都被大水淹没了。

  6)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向你说清楚。

  7)这里的情况你是清楚的。

  三、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改写:

  我们在说话或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

例如雨来摇摇头说:

“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是直接叙述的句子。

如果要改成转述的句子,就可以改成“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改写时应注意三点:

一是改换人称,将对话中表示“谁”(如我、我们等)的人称代词改成“他”或“他们”。

与引号前的人称一致起来。

二是改变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

三是适当调整词语,需要时可作少量的文字改动,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使句子通顺。

  例:

贝多芬说: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它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1)他轻轻地说:

“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2)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3)小华告诉我:

“我的《儿童时代》先借给你看。

  4)妈妈对我说:

“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吃饭了。

  5)小华对小丽说:

“明天我们班要参加区文艺会演,我得早点到校排演。

  四、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如:

他碾死了小青虫。

可改成

  ⒈“把”字句:

他把小青虫碾死了。

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移到表示动作的词前面,加上“把”即成把字句。

在变换句式时必须保持原句的意思。

  ⒉“被”字句:

小青虫被他碾死了。

把陈述句改成被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接受动作的词调到句首,换上“被”就成了被字句。

  这两种句子的变换只要调换句中的某些词的位置就行了。

  如上面句①中只需把“碾死了”和“小青虫”的位置调换一下,再在他的后面加个“把”字;句②则把“小青虫”与他“他”之间加个“被”字就行了。

两个句子互相改换之后,它们原来的意思不能改变。

  五、有些陈述句为了突出句中的某一部分,可交换下词语的位置。

  如:

“我去过北京。

”与“北京,我去过。

”前者突出“我去过”,后者突出了“北京”。

改变说法,做到语言美。

  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上车,一个小学生连忙让座,应怎么说呢?

  应说:

“老奶奶,请您坐这儿!

  注意点:

如说“喂,老太婆,坐这儿来!

”就很没有礼貌。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使用“请”“打扰”“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接电话时,要用“您好!

请问……”等。

  六、特殊句式的变换

  1、词语位置的变换:

  常式句:

亲人再见了!

  变式句:

再见了,亲人。

把主谓语的位置进行互换

  2、变换提示语的位置:

  

(1)、我说:

“爸爸,也许它不会死……”(提示语在前)

  

(2)、“爸爸!

”,我说,“也许它不会死……”(提示语在中间)

  (3)、“爸爸,也许它不会死……”我说。

(提示语在句末)七、关联句

  句子依据结构分类,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复句是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段的句子。

复句内的各个单句形式,叫做分句。

同一个复句里的分句,说是的是有关系的事,它们又是由关联词语连接起来的,因此也称作关联句。

常见的关联句有七种类型,每类关联句有它们自己常用的关联词语。

  1、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因此  既然……就

  2、条件关系:

只有……才  只要……就  无论……都  不管……总

  3、假设关系:

如果……就  要是……就  哪怕……也  即使……也4、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不光……还  不仅……还

  5、并列关系 :

既……又 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 一会儿……一会儿

  6、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

  7选择关系:

是……不是 宁可……也不 不是……就是  与其……不如

  运用关联词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联词语一般都成对出现,只有少数单独使用。

(如“可是”、“而”、“因此”等)

  关联词语大都有一定的搭配习惯,不能任意组合。

  关联词语起连接作用,可以把两句话并为一句。

  七、因果句式的改写:

  因果句式,是按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关系来写的。

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先因后果,二是先果后因。

因果句式中,原因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但结果只能是一个。

改写时,可以用关联词,也可省支其中一个关联词,甚至不用。

但原意一定要保持不变。

  八、缩句和扩句

  缩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句子。

把句子中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原来句子的主干,缩成一个简单完整的句子。

缩句不能增加和减少原句基本成分,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缩句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 ”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

“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我们可提问:

什么?

--小绒球;是什么?

---是小鸡。

缩句后就是成“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

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

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另外要提醒小朋友的是,缩句后,虽然句子十分简短,但它还是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句末必须加上原句上的标点符号。

扩句恰好相反,是在句子的主干上增加一些恰当的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是句子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和生动。

扩句的过程正好与缩句相反,即按一定要求给句子的主干添枝加叶,加上修饰成分,使它表达的意思更具体、形象、生动。

  在具体扩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加的修饰词必须与主干搭配得当

  2、扩句后句子的成分不变。

  3、扩句后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综合读写

综合读写: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5)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包括写节目串词、写主持人的开头语等等。

  综合读写教学:

  一、阅读:

  1、广泛搜集材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可以是诗歌、散文、报刊、杂志、格言佳句,也可以是文章中某句优美的言辞或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提高阅读水平.教师搜集的材料学生感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应立即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要阅读一些好文章、好作品,指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理解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多背一些课文

  理解性阅读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要理解透。

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记忆、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阅读文章,争取自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3、读中讲,讲中读,加强学生诵读训练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而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讲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轻读思考,既而读通读懂课文。

讲读课文中,边讲边指导朗读,老师再用亲切真诚的语气来范读,然后再指名读,再讨论理解,最后全班表情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写: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而审题、立意及谋篇布局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着写,引导多动手写作,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要及时评改作文,品读优秀作文,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2、分析教材中不同文体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

  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一件或几件事情,框架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要素组成;议论文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性质、特点、用途、方法等。

应用文写作非常重要,学生步入社会后应用仍广泛。

学生要多背诵各种应用文框架,掌握各种文体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立意、布局、谋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记叙文要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表达生动感人;说明文力求做到说明的顺序要跟事物本身条理一致,要跟人们认识的过程一致,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要有确切的事实依据;议论文要立意准确、新颖,论据充分具体有说服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

  4、加强即兴作文训练

  即兴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速度,增强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通过写日记、打油诗、广告语等来锻炼即兴写作。

  5、把听、说、写有机地综合起来

  说,是用嘴写文,是用笔写文的初级阶段,属于写的范畴。

在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

在进行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