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923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docx

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

通“撤”,撤除。

②与:

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

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颜渊、季路侍①。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注释】①侍:

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长者叫侍。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②愿无伐善,无施劳。

译文:

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2)孔子在谈他的志向时,实际上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有人认为,这个理想的社会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请你为这个观点阐述理由。

(5分)

答:

5、阅读下面二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⑵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答:

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论语·学而》)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释:

①汎:

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②文:

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

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

“礼①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注]①礼:

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

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

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

“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8、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选自《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

⑴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

⑵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作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人格?

答: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手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

”(《孟子·告子上》)

【注】①赵孟:

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

②愿:

羡慕。

③膏粱:

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

④文绣:

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

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答:

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

“礼①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注]①礼:

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

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

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

“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

“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学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B、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做。

C、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表现上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其实内心很少“仁”。

D、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怕做不到。

(2)在以上材料中,你是如何理解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

答:

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

难,不容易。

②先生:

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③馔:

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

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

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

答: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①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hé):

何不。

②伐:

夸耀,自夸。

③施:

表白。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

答:

1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①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

何不。

②伐善:

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

伐,夸耀。

③施劳:

张扬自己的功劳。

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

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3分)

答:

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

吃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

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

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答:

1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注释:

①弟:

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

1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

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答:

高三语文·《论语》第1—5章练习答案提示

1、

(1)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

②“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2)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

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德之人而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力与仁。

修养仁德并不难。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

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3、

(1)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

(答对一点得2分)

【参考译文】

子游问孝道。

孔子说:

“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

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

孟子说:

“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

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

这叫做口体之养。

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

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4、

(1)①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关键词:

敝——坏,指用坏了)

②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关键词:

伐——夸耀,自夸,如“伐其功”;施——张扬)

③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关键词:

安——使老者安逸;信——使之信任我;怀——使之怀念我)

(2)在本段中,孔子描绘的实际上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而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实际上也是一个达到高度“礼治”、人人和睦相处的大同世界。

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转问孔子说:

“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5、

(1)D(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6、

(1)C(这是子夏的观点,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7、

(1)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

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德文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有子说: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

(1)C(是子贡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

(2)作为君子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重义避利,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贡说: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9、

(1)C(“厌恶”和“安贫”有误)

(2)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

10、

(1)D(“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

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