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225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寄生虫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整理.docx

《寄生虫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整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寄生虫整理.docx

寄生虫整理

抗寄生虫药

抗疟药

1、控制症状、预防性抑制疟疾发作,杀灭裂殖体:

氯喹、奎宁、甲氟喹、青蒿素

2、杀灭休眠子、配子体:

伯氨喹

3、杀灭子孢子、病因预防:

乙胺嘧啶

抗阿米巴药和抗滴虫药

1、甲硝唑:

杀灭肠内外阿米巴滋养体,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感染;阴道毛滴虫首选;抗厌氧菌;贾第虫病有效药物。

2、依米丁和去氢依米丁:

杀灭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与阿米巴肿。

毒性大。

甲硝唑无效或禁用者用。

3、二氯尼特:

最有效杀包囊药。

4、尼龙霉素:

杀灭阿米巴滋养体。

用于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

5、氯喹:

用于甲硝唑无效或禁忌。

阿米巴肝炎和肝脓肿。

6、乙酰砷胺:

杀灭滴虫。

抗吸虫药和抗丝虫药

1、吡喹酮:

杀灭血吸虫,吸虫、绦虫。

对绦虫感染和囊虫病有效。

各种绦虫病首选。

2、乙胺嗪:

杀灭丝虫。

马来>班氏。

微丝蚴>成虫。

3、呋喃嘧酮:

杀灭成虫、微丝蚴。

优于乙胺嗪,无蓄积作用。

抗肠蠕虫药

1、甲苯达唑:

广谱驱肠虫药。

对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及幼虫有杀灭、抑制发育作用。

2、阿苯达唑:

高效低毒广谱。

杀灭多种肠道线虫、绦虫、吸虫的成虫和虫卵。

用于线虫混合感染。

疗效优于甲苯达唑。

用于治疗棘球蚴病、囊虫病、肝吸虫、肺吸虫疗效好。

3、哌嗪:

驱蛔虫药。

临床常用其枸橼酸盐。

对蛔虫、蛲虫有较强驱虫作用。

4、噻嘧啶:

广谱抗肠虫药。

对钩蛲绦蛔均有抑制作用,单混感染,常与奥克太尔合用。

5、恩波吡维铵:

曾作蛲虫单一感染首选药。

服用后便红。

6、氯硝柳胺:

杀灭绦虫,对虫卵无效。

对钉螺和日本血吸虫尾蚴有杀灭作用,防治血吸虫传播。

溶组织内阿米巴

形态

滋养体:

有透明外质和富含颗粒的内质,有一个球形泡状核,含摄入的红细胞(可被胃酸杀死)

包囊:

拟染色体、糖原泡,成熟包囊有四核、圆形、光滑;二分裂

生活史

包囊—滋养体—包囊

传染源:

带包囊者

传播途径:

经口

感染期:

四核包囊

繁殖阶段:

包囊

寄生部位:

回肠末端、结肠

终宿主:

人、偶有猫狗

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

凝集素--吸附结肠上皮细胞,穿孔素--靶细胞形成离子通道,半胱氨酸蛋白酶--靶细胞溶解

机制:

致病因子破坏细胞外间质,接触依赖性溶解宿主组织,抵抗补体溶解作用,组织溶解,形成溃疡。

肠阿米巴病:

盲肠或阑尾,也累及乙状结肠和升结肠,偶及回肠。

(“烧瓶样”溃疡)

·轻度间歇性腹泻、爆发性致死性痢疾。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腹泻一日数次数十次、果酱色便、伴奇臭带血粘液,80%有局限性腹痛、不适、里急后重、厌食、恶心呕吐等。

·最严重并发症--肠穿孔、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阿米巴肿:

少,结肠黏膜对阿米巴刺激的增生反应,主要是组织肉芽肿伴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性肝脓肿--右上腹痛并向右肩放射,发热、肝肿大、伴触痛,寒战、盗汗、厌食,少数黄疸。

(穿破胸腔继发—胸痛、发热、咳嗽、咳巧克力酱样痰)

·脑脓肿—头痛、呕吐、眩晕、精神异常

(肠源性、血源性播散)

诊断

一送三检,三送三检

病原学诊断:

生理盐水涂片法—粪检(稀便、脓血便)--检查滋养体

碘液涂片法--检查包囊

体外培养法—诊断和保存虫种

核酸诊断—电泳—区分种类

血清学诊断、影像诊断、鉴别诊断

防治

包囊—喹碘方

滋养体、急性—甲硝唑

杜氏利什曼原虫

形态

无鞭毛体:

虫体小、卵圆形,寄生于人和脊椎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内

前鞭毛体:

运动活泼、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成菊花状,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纵二分裂法繁殖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肤(白蛉叮咬)

感染期:

白蛉体内前鞭毛体

繁殖阶段:

前鞭毛体

寄生部位:

白蛉消化道、终宿主单核巨噬细胞

中间宿主:

白蛉

保虫宿主:

终宿主:

人、哺乳动物

致病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

巨噬细胞大量增生主要发生在脾、肝、淋巴结、骨髓等,其中脾肿大最常见。

黑热病:

白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增多、白球比倒置。

(不规则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全血性贫血:

脾亢、免疫溶血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皮肤利什曼病:

溃疡

诊断与防治

骨髓穿刺涂片法最常用

葡萄糖酸锑钠疗效最好

蓝氏贾第鞭毛虫

形态

滋养体:

呈纵切为半的倒置梨状,有吸盘、4对鞭毛;二分裂繁殖

包囊:

囊壁较厚,未成熟两个细胞核、成熟四个

生活史

包囊—滋养体—包囊

传播途径:

经口(摄入、人人传播、粪口传播)

感染期:

包囊(4核)

繁殖阶段:

滋养体

寄生部位:

小肠

终宿主:

人、某些哺乳动物

致病

机会性致病,腹泻为主要症状

慢性:

周期性稀便、味甚臭,病程可达数年不愈

急性:

恶心、厌食、突发性恶臭水泻、胃胀、腹痛

严重:

营养不良、发育障碍

诊断与防治

急性期粪检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慢性期粪检碘液染色涂片法查包囊

常用甲硝唑(灭滴灵);巴龙霉素多治疗有临床症状,尤其是妊娠期妇女。

阴道毛滴虫

形态

滋养体(仅):

染色后梨形,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一根轴柱,特有氢化酶体;纵二分裂法繁殖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直接性交主、间接

感染期:

滋养体

致病阶段:

滋养体

繁殖阶段:

滋养体

寄生部位:

女性阴道泌尿道、男性泌尿生殖系统

终宿主:

致病

正常:

因乳酸杆菌呈酸性,抑制虫体及细菌生长繁殖,称阴道的自净作用

异常:

寄生,消耗糖原,妨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PH呈中碱性,破坏自净作用

女性:

阴部瘙痒或烧灼感,白带增多,膀胱刺激征。

男性:

尿痛、夜尿、前列腺肿大、附睾炎

诊断防治

取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尿液沉淀物或前列腺分泌物,直接涂片或涂片染色镜检,得滋养体确诊。

口服甲硝唑(灭滴灵)

疟原虫

形态

疟原虫基本结构包括核、胞质、胞膜,环状体后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产生虐色素。

血片经吉姆萨染色或瑞特染色后,核呈紫红色,胞质天蓝至深蓝色,虐色素棕黄色、棕褐色、黑褐色。

滋养体(环状体):

出现虐色素;间日疟和卵形疟有红色薛氏点,恶性疟有紫褐色茂氏点,三日疟有齐氏点。

裂殖体:

核分裂,一个核形成一个裂殖子

配子体:

雌--虫体大、胞质致密、虐色素粗多大;雄--虫体小、胞质稀薄、虐色素细少小、虫体在中央

生活史

传染源:

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

传播途径:

经肤

感染期:

子孢子

致病阶段:

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寄生部位:

先肝细胞后红细胞

中间宿主:

按蚊

终宿主:

致病

完成红细胞外期:

间日疟—8天;恶性疟—6天;三日疟—11~12天;卵形疟—9天

完成一代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

间日疟—48h;恶性疟—36~48h;三日疟—72h;卵形疟—48h

潜伏期:

间日疟—短11~25天、长6~12月;恶性疟—7~27天;三日疟—18~35天;卵形疟—11~25天

疟疾:

寒战、高热、出汗退热周期性发作

贫血:

恶性疟最严重,脾亢、免疫病理损害、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疟疾的再燃和复发;脾肿大;凶险型疟疾

诊断

取外周血(指尖、耳垂)制作厚薄血膜,经吉姆萨或瑞特染色后镜检找疟原虫

防治

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

大劣按蚊、微小按蚊

间日疟流行: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常用预防性抗疟药有氯喹,对抗氯喹的恶性疟用哌喹、哌喹+乙胺嘧啶、乙胺嘧啶+伯氨喹

杀灭红细胞外期裂子体及休眠子的抗复发药:

伯氨喹

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的抗临床发作药:

氯喹、咯萘啶、青蒿素类

杀灭子孢子抑制蚊体内孢子增殖药:

乙胺嘧啶

刚地弓形虫

形态

滋养体:

包括速殖子和缓殖子,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体或椭圆形

包囊:

圆形椭圆形,直径5~100微米。

囊内含数个至数百个滋养体(缓殖子),可不断增值。

脑眼肌肉内。

卵囊:

成熟卵囊有两个孢子囊,分别含有四个新月形子孢子。

裂殖体:

猫科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发育增殖

配子体:

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后发育成合子,而后发育成卵囊

生活史

传染源:

猫及猫科动物

传播途径:

经口、母婴垂直传播

感染期:

包囊(假包囊)

致病阶段:

速殖子

寄生部位:

除红细胞外的有核细胞

中间宿主:

人(有性生殖)、猫科动物(无性生殖)

终宿主:

猫科动物

致病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人及家畜等都是刚地弓形虫的易感中间宿主。

感染早期IgM和IgA升高,感染一个月后被高浓度IgG替代。

速殖子:

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炎症、水肿

缓殖子:

压迫器官出现功能障碍

先天性弓形虫病:

初孕妇女经胎盘血传给胎儿—流产、早产、畸胎

获得性弓形虫病:

淋巴结肿大—颌下颈后淋巴结;累及脑眼部—脑炎、脑膜炎、癫痫、精神异常

条件性致病:

艾滋病

诊断

涂片染色发:

急性期患者(羊水、脑脊液、血液、脊髓)--弓形虫滋养体

动物接种分离法、血清学(重要辅助手段)

防治

孕妇避免与猫、猫粪、生肉接触并定期做弓形虫常规检查

乙胺嘧啶、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恶唑对增值阶段弓形虫有抑制作用

对孕妇感染首选螺旋霉素。

疗程中适当辅佐用免疫增强剂,可提高疗效。

吸虫概论

形态

复殖吸虫成虫背腹扁平、呈叶状或舌状

吸盘为附着器官,通常有两个,一个口吸盘,一个腹吸盘

生活史特点

有世代交替现象;虫卵必须入水才能发育;需要1-2个中间宿主;有多个保虫宿主

卵、毛蚴、包蚴、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成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形态

成虫:

形体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瓜子,体表无棘。

虫卵:

最小蠕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有卵盖,有肩峰,有小疣,卵内有毛蚴。

生活史

传染源:

能排出虫卵的病人

传播途径:

经口

感染期:

囊蚴

寄生部位:

哺乳动物肝胆管

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麦穗鱼(尾蚴)

保虫宿主:

猫狗猪

终宿主:

人猫狗

成虫寿命:

20~30年

致病

主要:

肝脏损伤,胆管炎、胆结石、肝硬化,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胆管上皮细胞癌

偶尔:

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多为慢性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疲乏、食欲减退、腹痛、头晕,常见肝肿大

严重感染:

伴头晕、消瘦、水肿、贫血,晚期肝硬化、腹水、胆管癌、死亡

儿童青少年病死率高。

除消化道症状,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水肿、肝肿大、肝硬化,可致侏儒症

诊断

直接涂片法:

检出率不高、虫卵小、漏诊

改良加藤法(定量透明厚涂片法):

最有效

粪检阴性: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防治

常用吡喹酮与阿苯达唑

布氏姜片吸虫

形态

成虫:

硕大、肉红色,腹吸盘呈漏斗状,睾丸高度分支如珊瑚状

虫卵:

最大蠕虫卵,淡黄色,壳薄均匀,有卵盖,卵内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口

感染期:

囊蚴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中间宿主:

扁卷螺

传播媒介:

水生植物(菱角、荸荠)

保虫宿主:

终宿主:

成虫寿命:

猪体内两年、人体内四年半

致病

吸盘黏附于肠黏膜,致其坏死、脱落,发生炎症、点状出血、水肿,以至形成溃疡、脓肿

轻度:

间或轻度腹泻、腹痛

中度:

腹痛、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发生肠梗阻

重度:

精神萎靡、低热、消瘦、贫血、腹水,甚至衰竭、死亡

儿童:

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甚至侏儒症

诊断

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防治

首选药物吡喹酮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形态

成虫:

卵巢6叶,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2个睾丸分支如指状

虫卵:

金黄色、椭圆形、有卵盖,卵壳厚薄不均,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

囊蚴:

乳白色,呈球形,有两层囊壁,内含后尾蚴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口

感染期:

囊蚴

寄生部位:

成虫肺,童虫移行

第一中间宿主:

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

溪蟹、蝲蛄

保虫宿主:

犬、虎、狼

终宿主:

人、兽

致病

后尾蚴穿过肠黏膜形成出血性或脓性窦道。

童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串扰和成虫定居。

童虫进入腹腔,早期—浆液纤维素性腹膜炎,诱发浑浊或血性腹水;

进入腹壁,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形成囊肿,内容物为果酱样粘稠液体;

侵入肝,局部出现硬化;侵入膈、脾,点状出血、炎症。

脓肿期:

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继发感染。

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炎性渗出,

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形成薄膜状囊壁。

囊肿期:

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果酱样液体。

镜检可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和大量虫卵。

纤维疤痕期:

脓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填充纤维化,最后形成疤痕。

轻者:

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

重者:

全身性过敏、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伴荨麻疹

慢性期:

胸肺型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学痰为主要症状,血痰中可查见虫卵。

诊断

痰或粪便中找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可确诊。

防治

治疗要是吡喹酮

斯氏狸殖吸虫

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

拟钉螺

第二中间宿主:

溪蟹、蝲蛄

转续宿主:

蛙、鸟、鸡、鸭、鼠

终宿主:

猫科、犬科

致病

本虫引起的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型和内脏型

皮肤型患者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

内脏型者因幼虫侵犯的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损害及表现

防治

首选吡喹酮

血吸虫(乙类传染病)

形态

成虫:

雌雄异体。

雄虫乳白色、背腹蜷曲、有抱雌沟。

雌虫灰褐色。

消化系统:

口、食管、肠管。

肠在腹吸盘后缘水平处分为左右两支,延伸至虫体中后汇合成盲管。

生殖系统:

睾丸多为7个,串珠排列。

卵巢一个,子宫开口于腹吸盘下方的生殖孔。

虫卵:

卵壳厚薄均匀,无卵盖,有侧棘。

毛蚴:

毛蚴的腺体分泌物中含有中性粘多糖、蛋白质和酶等,是可溶性虫卵抗原SEA。

尾蚴:

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肤

感染期:

尾蚴

寄生部位:

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保虫宿主:

猪牛羊等哺乳动物

中间宿主:

钉螺

终宿主: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

致病

伴随免疫

尾蚴:

尾蚴性皮炎

童虫:

一过性血管炎(夺取营养—营养不良,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炎)

成虫:

静脉内膜炎、Ⅲ型超敏反应

虫卵:

致敏的Th细胞再次刺激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趋向、集聚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

(干线型肝纤维化、肝脾型血吸虫病、门脉高压、肝性脑病)

急性血吸虫病:

畏寒、发热、肝脾肿大、肝区压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粘液血便或脓血便;呼吸系统多变现为干咳、哟气促、胸痛

慢性血吸虫病:

间歇性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

晚期血吸虫病:

肝脾肿大、无压痛,分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侏儒型

诊断

病原学检查

从受检者粪便或组织中检获血吸虫病原体、虫卵或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

直接涂片查虫卵:

重感染和急性感染者检出率低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慢性尤其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粪便查虫卵困难者)

其他:

尼龙袋集卵法、毛蚴孵化法、改良加藤法

免疫学检查

检测抗体:

环卵沉淀试验、尾蚴膜试验

防治

血吸虫感染不能终生免疫,局限肝

流行区域: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流行区类型:

水网型、湖沼型、山丘型

吡喹酮首选

绦虫概论

形态

成虫:

扁长如带状、左右对称、分节,无口和消化道,无体腔,绝大多数雌雄同体。

头节:

附着器官

颈节:

生发能力

链节:

带状。

幼节—未成熟节片,成节—成熟节片,孕节—妊娠节片

生殖系统:

链节的每个节片内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生活史

假叶目绦虫(曼氏迭宫绦虫):

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虫卵必须入水。

引起幼虫移行症、抗原毒性。

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是雨或其他脊椎动物如蛙。

进入人体后,原尾蚴发育成裂头蚴(感染期)--人是转续宿主

圆叶目绦虫:

只需一个或无中间宿主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形态

成虫:

乳白色、带状,头节似球形、四个吸盘、有小钩;孕节为窄长的长方形;成节卵巢节片后1/3,三叶

虫卵:

卵壳薄而脆弱,外面有较厚的胚膜,呈棕黄色、具有放射状条纹,胚内有六钩蚴。

幼虫:

猪囊尾蚴,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口,自身感染

感染期:

囊尾蚴、虫卵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中间宿主:

人、猪

终宿主:

成虫寿命:

25年

致病

猪带绦虫成虫:

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

刺激肠黏膜、掠夺宿主营养;

腹部不适、隐痛、恶心、食欲亢进、腹泻、消瘦等胃肠道症状;

粪便中发现节片。

猪带绦虫幼虫:

引起的囊尾蚴病也称囊虫病。

分为异体感染、自体外感染、自体内感染。

一个至数个不等。

皮下肌肉囊尾蚴病:

头部及躯干—结节肌肉酸痛、发胀、麻木、假性肌肥大

脑囊尾蚴病:

癫痫最常见,颅内压增高、神经精神症状,伴头痛、恶心、呕吐等

六个临床型—癫痫型、脑实质型、蛛网膜下腔型、脑室型、混合型、亚临床型

眼囊尾蚴病:

眼球深部玻璃体和视网膜下。

视力障碍。

虫体死亡可伴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脉络膜炎症、视神经萎缩、并发青光眼、白内障、失明

诊断

猪带绦虫病:

粪检查虫卵和孕节

囊尾蚴病:

眼底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防治

槟榔-南瓜子法有良好驱虫效果,疗效高、不良反应小

米帕林、吡喹酮、甲苯硝唑、阿苯达咗等有良好驱虫效果

囊尾蚴病--手术摘除虫体,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可使囊尾蚴变性死亡,疗效高、剂量小、给药方便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形态

区别点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

虫体长

2-4m

4-8m

节片

700-1000节、较薄、略透明

1000-2000节、较厚、不透明

头节

有顶突、小钩

无顶突、小钩

成节

卵巢分3叶

卵巢分两叶

孕节

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7-13支

子宫分支整齐,每侧15-30支

囊尾蚴

头节有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致囊尾蚴病

头节无顶突和小钩,不寄生人体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口

感染期:

囊尾蚴

寄生部位:

小肠

中间宿主:

终宿主:

成虫寿命:

20~30年

致病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牛带绦虫病

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肛门瘙痒;阑尾炎、肠腔阻塞、异位寄生-子宫腔耳咽管

诊断

检查孕节;查虫卵—肛门拭子法

防治

槟榔-南瓜子法有良好驱虫效果,疗效高、不良反应小

米帕林、吡喹酮、甲苯硝唑、阿苯达唑等有良好驱虫效果

微小膜壳绦虫

形态

成虫:

头节圆形,四个吸盘、一个短圆可自由收缩的顶突,顶突有小钩。

颈节长而纤细。

成节有较大圆球形睾丸,卵巢分叶,子宫充满虫卵并占据整个节片。

虫卵:

卵壳薄,内有透明胚膜,胚膜两端略凸起并向周围发出4-8个丝状物,胚膜内有一个六钩蚴。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口、自身感染

感染期:

虫卵、似囊尾蚴

寄生部位:

小肠

中间宿主:

鼠蚤、甲虫、拟谷盗(可无)

保虫宿主:

终宿主:

人或鼠

致病

肠壁:

机械损伤、分泌毒素,可使宿主肠黏膜局部充血,形成溃疡、坏死。

轻度:

无症状

重度:

胃肠道和神经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及头痛头晕、烦躁、惊厥、癫痫

少数:

眼鼻肛门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诊断

粪便中查虫卵和孕节为确诊依据,采用水洗沉淀法和浮聚浓集法均可增加虫卵检出率。

防治

吡喹酮15~25mg,一次顿服,也可用阿苯达唑

细粒棘球绦虫

形态

成虫:

绦虫中最小虫种之一,除头节和颈部外,整个链节只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

头节梨形,有顶突和四个吸盘。

顶突有肌肉组织,伸缩能力强。

幼虫:

棘球蚴,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

囊壁分两层,外层角皮层,内层生发层。

生发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口

感染期:

虫卵

寄生部位:

成虫--终宿主小肠上段,棘球蚴—肝多右叶、肺、腹腔

中间宿主:

牛羊等食草动物、人

终宿主:

犬科食肉动物

致病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

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机械损伤为主,棘球蚴不断生长,对组织器官压迫,引起周围组织、细胞萎缩、坏死。

毒性和过敏反应:

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

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破入胆道—急性炎症,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破入腹腔—腹膜炎

诊断

确诊:

手术取出棘球蚴,粪便、痰、腹水、尿液检获棘球蚴碎片、小钩或原头蚴

严禁穿刺

防治

首选外科手术。

早期小棘球蚴可用阿苯达唑疗效最好,也可用吡喹酮、甲苯达咗。

线虫概论

形态

成虫:

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

雄虫小,尾端向腹面卷曲;雌虫直。

体壁:

角皮层—具有弹性,是虫体保护层、皮下肌—分泌形成角皮层、纵肌层—运动、储能

消化系统:

消化管和腺体。

有的有口囊

生殖系统:

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雌虫为双管型

神经系统:

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中枢

排泄系统:

管型—排泄管;腺型—排泄细胞

虫卵:

无卵盖,分为卵黄膜(受精膜)、壳质(几丁质层)、脂层(蛔苷层)

蛔虫卵卵壳处以上三层,还外附一层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生活史

虫卵—幼虫—成虫

土源性线虫:

不需要中间宿主。

虫卵离不开人体(口);虫卵离开人体发育成感染性卵(口)/感染性幼虫(肤)。

生物源性线虫:

需要中间宿主—按蚊

致病

在外界环境,有的虫卵发育成熟,幼虫孵出;

在外界环境,有的虫卵发育至卵内有幼虫的阶段,未孵出,即感染期虫卵。

线虫幼虫会移行、会蜕皮,一般蜕皮四次,有的第二次蜕皮后成为感染期幼虫。

线虫释放的蜕皮液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变应原,可诱发宿主发生超敏反应,如蛔虫性哮喘。

似蚓蛔线虫(蛔虫)

形态

成虫:

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粉红、死时灰白,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

雌虫生殖系统双管型;雄虫生殖器单管型,末端有交合刺。

虫卵:

受精卵呈宽椭圆形,卵壳较厚。

卵壳外常有一层由子宫分泌物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宿主胆汁染成棕黄色,卵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圆形。

未受精卵呈椭圆形,卵壳与蛋白膜均较受精卵蛔虫卵薄,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口

感染期:

虫卵

致病阶段:

成虫、幼虫

寄生部位:

小肠

终宿主:

人、猫、犬

蛔虫产卵:

60-75天

成虫寿命:

一年

致病

幼虫:

蛔虫性哮喘;蛔虫性肺炎—咳嗽、胸闷、喉痒、干咳、哮喘、荨麻疹,痰液有嗜酸性粒细胞

成虫:

掠夺营养,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食欲差、恶心呕吐、间歇性脐周围腹痛;

儿童有精神症状—惊厥、夜惊、磨牙。

超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瘙痒、结膜炎、中毒性脑病。

并发症—胆道蛔虫病最常见,蛔虫性肠梗阻、胰腺炎、阑尾炎,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病死率高

诊断

诊断依据:

直接涂片法,粪便中有虫卵或成虫

防治

蛔虫感染分布广泛,中西部和东南沿海感染率高。

驱虫药:

阿苯达唑、伊维菌素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形态

成虫:

形似马鞭。

雌虫尾部钝圆;雄虫稍小,尾部向腹面呈环状卷曲。

虫卵:

纺锤形,棕黄色,卵壳厚,两端各有一透明塞状凸起。

生活史

传播途径:

经口

传播媒介:

家蝇

感染期:

虫卵

寄生部位:

盲肠(感染严重可在结肠、直肠、回肠下端)

终宿主:

致病

机械损伤和分泌物刺激—肠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出血、溃疡。

少数细胞增生、肠壁增厚。

鞭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重度感染可致慢性失血。

轻度:

无症状,只在粪检发现虫卵

重度:

累及直肠、回肠远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贫血、头晕

重度儿童:

直肠脱垂,发育迟缓、水营养不良,急性盲肠梗阻

部分:

荨麻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四肢浮肿,诱发并发症,如阿米巴痢疾、阑尾炎

诊断

粪检查虫卵,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防治

与蛔虫相似,但一般驱虫药疗效逊于蛔虫。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形态

成虫:

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有头翼和咽球管。

雌虫:

中部膨大,尾端长直尖细,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雄虫:

尾端向腹面卷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