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244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 规划目标.docx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规划目标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目标

山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

21世纪之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以国际化的视野、前瞻性的思维,清醒地认识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正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山东历史上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目标,对加速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知识密集、智力密集为基础的高技术产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稳定的推进器。

我省要实现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关键是要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考验。

(一)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将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日益相关联,成为各国增强科技、经济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抢占新世纪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实现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主要措施。

尤其是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倍增器”和“加速器”,各国纷纷把其作为首要发展的高技术重点领域。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及战略性、带动性、交叉性、渗透性强的特点,可带动社会各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

我省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如果没有高技术产业的充分发展,就很难迈入知识经济的门槛。

(二)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解决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形成了庞大的资产存量,仅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就已达近5000亿元,但产品技术水平低、企业管理水平差、经济效益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和竞争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前提条件和主要动因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目前我省经济已由卖方市场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由资源约束型的短缺经济变为市场约束型的非短缺经济,经济增长失去了“短缺经济”的强烈需求拉动,不可能再走靠产出扩张推动高速增长之路。

因此,解决全省经济领域中的深层次矛盾,必须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引导生产向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强竞争力方向发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之上。

(三)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经济强省的需要

“九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1%,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左右。

1997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增长相对乏力。

为此,国家和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极大的力度拉动投资,并以基础设施等方面为投资重点。

但由于基础设施主要依靠政府和银行投资,潜力巨大的企业、社会投资难以启动;加之基础设施带动的产业链条较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难以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带动经济的整体增长。

要减少经济波动幅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切实调整投资结构,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激发其他主体的投资热情,带动各方面投入产业关联度强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加快经济强省的建设步伐。

(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加入WTO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达到250亿美元,但是,目前已面临贸易动力的转换,主要表现在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乏力,缺少出口增长的动力。

但是,在全国性整体贸易增长乏力的同时,高技术产品却增势强劲,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跨国集团强强联合,对地区甚至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以高技术及装备为核心的国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使多重竞争的焦点演变为高技术产业的竞争。

我国加入WTO之后,上述趋势在国内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进入90年代,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以控制一个产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把劳动密集、低附加值或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环节分散到其他国家生产的模式悄然出现,形成了以价值增殖链为纽带的新的国际分工。

要顺利实现与国际接轨,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级化转换的趋势,全面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并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重塑山东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结构,扩大高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这是我省经济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五)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传统经济发展偏重单纯地、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得最大利润,而极少考虑环境和生态效益,并且这种发展方式是确立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环境容量用之不竭的基础上,甚至以向自然掠夺为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和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我省人口密度居全国各省第二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全国的六分之一,环境污染正迅速由城市向农村扩散,地域和环境空间正面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压力。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传统产业逐渐转向依靠知识、依靠技术投入为主的新型产业,易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国内外已形成广泛的共识。

国内先进省市纷纷制定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构筑适应其加快发展的软硬环境,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对我省形成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二、现状基本评价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起步和形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22家,全省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200亿元;全社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426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为13%。

(一)主要成就

1.重点高技术产业领域取得较快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2000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1亿元,比上年增长38%,“九五”期间平均递增35%以上,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上升到省内各工业部门的第1位,在全国的位次也明显提高。

年产计算机60万部,程控交换机410万线,彩电419.7万台。

小型机/服务器、微机、电子出版印刷系统、程控交换机等产品及部分计算机外围设备、电子元器件在国内占有一定技术优势,财务、金融、电力调度、多媒体等软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涌现出浪潮、海信、东方、中创等国内知名的骨干企业。

2000年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约16亿元。

生物工程技术及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在体细胞杂交、细胞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动物繁殖基因研究、苗木脱毒快繁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

山大的“抗黄矮病毒转基因小麦新种质”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山农大的“矮孟牛”小麦新种质居国际领先水平,获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海水健康养殖、高技术苗种繁育、海洋药物等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

生物工程药物的开发和生产取得较大突破,国家定点的生产企业16家,核发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0家。

青岛国大公司的重组链激酶、威海赛洛金公司的促肝细胞生长素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生物制药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总体发展实力居全国第五位,生物制药产业已现雏形。

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

正在研发的重点产品70种,已投入生产的40种,涉及十几个行业、近300家企业。

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微粉材料、工程陶瓷、复合材料、特性纤维等领域在全国具有相当优势,铜箔、金丝、电子石墨、光电晶体材料、特性氨纶、碳纤维、无碱玻纤、磁粉、水雾化铁粉、陶瓷刀具、气体脱气膜、均相膜、MDI等均居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山大的水热法钛酸盐电子粉体材料获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新材料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数量超过其他高技术领域,是我省最有比较优势、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技术领域。

2.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已在机械、化工、纺织、轻工、冶金、电力等行业广泛应用,应用CAD/CAM、CIMS技术的企业已达500多家,20家大型重点集团被确定为CIMS应用工程示范企业,一半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MIS)。

在全省50家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试点的骨干企业中,有11家传统企业通过嫁接改造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全省在造纸、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80%以上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骨干生产企业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30%,主要骨干企业大多实现了计算机控制。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全省共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840多个。

其中,省属科研院所97个,重点实验室84个,工程技术中心29个,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27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1个,科技成果推广中心34个,技术贸易机构1.3万个,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占43%,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2万多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近12万人。

“九五”期间,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79万项,其中国际水平2416项,国内领先、先进水平1.1万项,比“八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3%、70.6%和40%;累计申请专利3.88万项,授权专利2.31万项,比“八五”年均分别增长98%、53.3%和7.5%。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28.94平方公里起步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注册企业10970家,进区项目3330个。

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760亿元,利税68亿元。

累计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近1000项,引进各类人才3000多名,利用外资项目1090项,开办创业服务中心17家,孵化企业400多家,毕业企业130多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0多项。

多数高新区基本上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产业创新阶段,由对内招商为主转向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阶段,由引进技术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与消化吸收创新并举阶段,由依靠行政推动转向依靠政策、服务促发展阶段,由“输血”式投入逐步转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成为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5.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氛围正在形成。

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决策,全社会的认识有所提高,风险投资机制开始启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引进、资金筹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200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纲要》和成立了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公司。

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高校、科研院所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九五”以来,高校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829项,97个省属科研院所有62个创办产业实体145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多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7400余家,年总收入340多亿元;民营科技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600余家,占全省的50%以上。

(二)差距和问题

在充分认识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总体上判断,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仅处于全国中游水平,正处于由初创和起步到旺盛增长的过渡阶段。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高技术产业在工业总量、GDP总量中所占比重低,企业规模小,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少,竞争优势不明显。

1522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有95家,平均只有3440万元。

缺乏享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名牌拳头产品。

高技术产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而美国1996年就达到33%。

在东部12个省市排名中,科技竞争力排第8位,国民素质竞争力排第11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居全国第14位,高技术产业化程度居全国第9位。

由于产业规模弱小和某些领域的过度竞争,整个产业利税率尚低于国有工业企业1个多百分点,其高收益、高回报的特点未充分体现出来。

2.投入不足,渠道不畅,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近几年来,全省科技经费虽一直缓慢增长,但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这种不合理状况,对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高技术产业化水平带来不利影响。

全省研究与开发经费42.7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0.5%,低于全国0.69%的水平,与科技进步法规定的到本世纪末达到1.5%的要求相差甚远,比美、日、欧、韩的2.5%~3%差距更大。

多数企业自筹能力差,偏重依赖政府投入,难以成为投入的主体;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很低,缺乏良好的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许多高技术成果难以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成果产业化率低。

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时方可维持生存,而达到5%以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站稳脚跟。

我省高技术研究开发主要集中于大学和科研单位,研发内容与市场和企业结合不够,针对性不强。

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0.3%,除海尔、海信、东方、万华等少数骨干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远低于1%的要求,难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

多数科技成果技术含量低,小试和单项成果占主要比重,成熟度低,缺乏配套和集成。

高技术的商业化运作程度低,一些地方和单位往往不从市场角度出发而仅仅满足于出成果得奖,满足于把成果变成展品,而不是转化为商品和开拓市场形成产业。

某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仍在国外。

1994年以来,每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均在3000项以上,推广应用率仅25%左右,转化为产品生产的仅占10%,真正能形成产业化骨干产品和产业化规模的不足5%。

“九五”以来,每年申请和授权专利虽列全国第三位,但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授权量的2.73%。

而深圳市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该市成交额19.4亿元,而我省仅1.3亿元。

4.高技术、高层次人才短缺。

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万多人,但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仅有27人,列全国第9位;能够进行深层次科研的科学家、工程师12万人,万人比例仅有14.1人,居全国第28位;硕士以上学位人员不足1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0.41%;博士生导师占全国的3.55%,仅为江苏的1/5,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只占全国的2.27%,加上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两院院士仅22名,占全国的1.88%,仅是江苏的1/4,而且有11名集中于海洋领域;97家省属科研院所中,66家没有博士生,14家没有硕士生;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从业人员比例为1:

32,居全国第15位,低于全国1:

24的水平;同时,具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能熟练驾驭现代科技、金融、风险投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缺,影响了高技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5.高新区规模小、功能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够。

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相对分散,自成体系,缺乏特色,不能连接成片形成拳头、组成网络,造成结构趋同,相互影响和制约。

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3.52%,平均每区38.6家,而全国53个高新区,1997年平均每个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58家,是我省1999年的6.68倍。

区内一般性企业多,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高技术企业较少。

10个省以上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不及一个北京高新区,财政收入、引进外资、出口创汇总额均不及一个苏州高新区。

省内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0%,比北京、西安、苏州低20个百分点以上,科技人员最多的济南高新区仅排在第16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不足600人,而深圳华为集团即达2000多人。

区内孵化功能不完善,缺乏技术支持,吸引科技创业者不够,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辐射能力弱,政策优势、体制优势、功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部分高新区尚未把重点转移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

6.缺乏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从全社会角度看,不少地方和单位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有差距,缺乏紧迫感、危机感和超前意识。

工作中习惯沿用旧的管理方式,在涉及人才、资金、技术、机制、环境等问题上,视野狭窄,思维方式滞后。

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划分不清,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创新意识,特别是政策、机制、管理创新意识缺乏,市场发育不充分,发展高技术产业尚未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中央和省级若干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大决策贯彻落实不力,缺乏配套措施和可操作性。

在地理区位、发达程度、文化氛围、科技基础、政策机制、客观环境等方面,与先进省市有不少差距。

山东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甚至部分高校和高技术骨干企业人才外流,或到省外设立生产基地。

吸引、使用、凝聚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性措施力度不够大,知识、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和有效。

反映公众科技素养总体水平和对科技理解程度的“科技意识”,我省排名全国第10位。

三、任务、原则和目标

发展高技术产业,应从山东的实际出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立足国内外可利用的技术资源和市场,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有选择地突破和发展。

把形成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一)任务

“十五”及今后10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总的任务是:

以创新为灵魂,以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为主线,突出优势领域和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根本,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产学研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创新结合,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技术产业为切入点,培植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推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应重点把握的原则

1.突出重点,有限目标的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近期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充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在产业关联度高、渗透和辐射力强,市场前景广阔及有利于解决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方面,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2.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原则。

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抓住加入WTO的机遇,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把提高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放在重要位置。

3.技术创新,以人为本的原则。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科技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加大措施培养和引进高技术、高层次人才,尽快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系。

4.自主开发,引进创新的原则。

坚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技术资源,在强化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同时,扩大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的步伐,注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加强相关技术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实现技术跨越。

5.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的庞大资产存量,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原始积累,充分利用老企业发展高技术产品,限制和避免重复建设。

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推动产品、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

坚持把市场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立足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注重营造和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机制、体制建设,发展和规范风险投资体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到2005年,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200亿元,年递增25%;增加值达到11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占GDP的比重达到9%以上;利税500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额2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培植5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30家过20亿元、10家过5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培植150个销售收入过亿元、100个过2亿元、50个过5亿元的高技术产品;50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0种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取得3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先进或国内领先的、可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成熟高技术成果;引进1000项国内外高技术成果和项目,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创新和产业化生产。

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力争比1999年翻两番,2~3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区行列。

建立起符合高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

到2010年,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500亿元,增加值24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利税1050亿元,高技术产业出口额6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四、发展重点

根据“十五”和到2010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总的任务、原则和总体目标,从战略上、宏观上、政策上引导和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

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在国内外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骨干企业和名牌拳头产品。

(一)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兴高技术产业群

顺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潮流,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技术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在跻身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前列的基础上,争取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1.电子信息产业。

针对信息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的国际趋势,以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及通信产品、高档智能化家电产品、软件产业、高质量信息服务业“四高一软”为重点,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与应用、硬件与软件、开发和服务相结合的电子信息产业方向发展,形成以微电子、光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为基础,计算机、通信产品及软件为主导,投资类、消费类产品和信息应用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坚持高起点、高技术,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国际高精尖信息产业领域争取有所立足。

抓大扶小扶优,实行多元化、全方位、多产品、多产业经营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尽快建成“网上山东”,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

到2005年,培植20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8~10家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集团,实现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3600亿元,年均增长35%;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250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的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00亿元,信息增殖服务达到100亿元;网络传输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政府、学校、及主要行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

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发展实用新型家用、商用计算机、高性能小型机/服务器、工业控制机、采用新型CPU的计算机和中文平台手持式计算机(HPC)、计算机集成系统及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安全设备、热转印及热升华打印机、IC卡系列产品等新型外围设备和关键零部件。

重点扶持浪潮、海尔、海信、北洋等骨干企业的名牌产品。

到2005年,各类计算机产量250万台、黑白、彩色热技术打印机10万台。

——高速宽带接入网络与通信产品。

重点发展网络传输技术、通信接口、高速路由器及相关网络交换、网络接入技术和设备;发展ATM及IP交换机、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光传输系统设备、GSM、CDMA等移动电话和基站、高档传真机、数字无绳电话机及无线接入网、家用无线联网设备等。

积极建设宽带接入网络,鼓励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生产。

依托华光、宏安、浪潮、海尔、海信、北洋等集团,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