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247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docx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概要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是指随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

济、政治、社会结构、教育、文化和个人等诸方面的社会演进过

程。

它最先开始于美国,随后传到了法国、荷兰、德国、美国、

日本,苏联等地,迄今已波及到中国及南美等第三世界国家。

实际上,从定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变迁产生于科技发

明而带来的生产工具的变化——产业化。

产业化是指人的体力劳动

转变为用机械和动力进行的劳动的全过程,也就是生产力的一

个重要部分——物的因素的变迁。

它在经济、政治领域引起的一

个实质性变化是人们的物质利益、权力结构的重新组合,地主、

封建主的经济与政治统治地位由于产业革命之波被荡涤掉了,它

不得不让位于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资产阶级,马克思在《资

本论》中曾经谈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统治中创造了以

前几百年不能创造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资本剥削的合法性、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就在此时得以确立。

这证实了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观点的科学性。

正是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生产关系及全部上层建筑的变革。

二、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但概括起来,所谓现代化不外乎是指社会的下列两个方面的

演进过程。

1社会的客观方面的现代化。

它主要包括经济、政治、

教育、家庭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演进。

经济的现代化首先是指产业化,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生

产工具在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自从瓦特发明蒸汽

机以来,人类开始用机械能代替人的体力劳动,煤炭、石油、天

然气等燃料以及原子能作为动力资源被广泛运用于各领域,随之

而来的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由机械的使用解放了的大批劳动力

纷纷转向运输、通讯、公共事业、金融、商业、公务、教育、娱乐

等部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国民生产总值稳步上升。

目前,发达工业国规定,人均收入每年为3000美元以上,非农业

人口占70%以上,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以上,才算

现代化国家。

与经济上的现代化相伴而行、相互作用的是政治的现代化。

经济上的产业化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化,而政治民主化又推动经济

的快速发展。

政治民主化包括个人自由平等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选举和被选举权的普通化,个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高度参与等内

容。

西欧诸国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在英国、瑞典、丹麦、挪

威、芬兰通过渐进改革的和平道路实现了议会民主;西班牙、葡萄

牙、法国、希腊、通过暴力革命争取到了民主权利;意大利、德国、

日本等通过民族失败的道路使专制制度名存实亡,公民基本

上获得了普选权。

我国自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起就主张设

立参众两院制度,但被袁世凯等反动派的复辟势力葬送了。

只有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并颁布了公民具有普选权的宪法,它从根本上,肯定和保证了人

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教育方面的现代化主要指教育的大众化。

教育普及的程度是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提出,适龄年

龄组中上大学人口占10%~15%以上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准,而我国

现在还远远落后于这个数字。

现代化国家教育方面的另一个指标

是有80%以上的人口识字。

俄国十月革命前,居民中有2/3是

文盲,革命后,列宁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二战后,中小学实行十

年一贯制的入学率达97%,普及了中学教育,大学升学率在30%

以上,据1980年统计,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占全体职工人数

的10%,这批强有力的技术骨干队伍无疑为苏联的现代化起了巨大

的作用。

1979年日本中央政府的50多万官员中,大学毕业生占

891%,高中毕业生占109%,美国近10年提拔为大公司经理的

11000人中,博士占3%~5%,硕士占18%~20%,学士占48%~49%。

从这些

数字可以看出,教育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教育与其他

方面的现代化相互作用,科学革命引起产来革命,产业革命引起

市民革命和教育革命,而反过来,市民革命和教育革命又为产业

革命和科学革命创造了条件。

家庭现代化是指随着现代化引起的社会结构的专门化而出现

核心化趋势,即由原来的大家庭过渡到以父母和子女两代同堂的

小家庭,家务劳动也由于分工的发展而社会化。

此外,社会客观方面的现代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社会

的流动化,即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从地区性的狭隘生活方式中解放

出来,而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工作或生活,

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个人自由发展的体现。

2社会主体的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这里主要是指人的

观念的现代化和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一切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的变迁都是由人来

完成的,现代化的社会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人。

因此,社会

的现代化最终要体现为造就出真正的现代人。

1974年,美国社会

学家英格尔斯将现代人的特点概括为十二个方面:

(1)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

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这是现代人最首要的心理素质;

(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这与第一方面紧密相

关,但在接受社会的变化方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比前一点进了

一步;

(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其各方面的不

同意见和看法;

(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普遍强调时间就是金

钱,时间就是生命;

(5)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

心,办事讲求效率。

不仅相信人能控制自然,而且相信人性能够

改变,能够从容地面对来自个人、人与人之间、团体、国家乃至

国际的挑战,不怕失败,严格的生产程序和经济管理容不得拖沓、慵懒的人,与以上两点相应的是生活的快节奏;

(6)计划。

现代人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都是目的性很强的,

周密计划,将命运握于自己手中,而不是事到临头才抱佛脚。

(7)知识。

现代人形成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或意见时,

注重对事实的考虑和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

他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

出于对理性的信任,现代人对周

围的人的组织与社会寄托着可依赖感和信任感,这也是升级社会

形成的心理习惯。

(9)注重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

报酬的心理基础。

社会分化,学科知识与技术也越来越专门化,

人们日益注重专家、行家们的意见,乐于接受智力咨询。

(10)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

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这与现代人重视现在和未

来,尊重理性有很大关系,不迷信传统和权威,勇于开拓更美好

的未来。

(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

现代社会交通和人与人之

间沟通媒介的增加和迅速发展,使得在一个人直接参与的工作以

外发生的事情也再不陌生,人们都可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相互

了解,这有助于培养相互尊重和自尊的心理习惯。

(12)作为生产者了解生产流程。

英格尔斯认为,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就是造就出具有如上12个

特征的现代人。

是否具备了如上12个特征的人就是真正的现代

化?

现代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英格尔斯关于现代人的

描述是否恰当?

对这些问题,社会学界争议颇大。

但是,英格尔

斯的描述第一次全面地勾画了现代人的轮廓,而且他的12个特征

说是建立在大量经验研究基础之上的。

因此,作为现代人的一种

理想类型,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可磨灭的。

三、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对社会现代化(尽管当时没有使用这

个术语)的内容提出看法的是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

斯宾塞

用以分析社会进化的基本概念就是分化。

他认为,社会进化实质

上就是由简单的低级社会进化到复杂的高级社会,而这个过程是

由分化实现的。

所谓分化就是指由一个结构单元同时承担多种功

能到由若干个子单元分别承担单一功能的过程。

对于社会功能的

实现来说,结构的分化将会使之更为有效。

后来,人们又进一步

提出整合和社会功能失调概念,以作为补充。

结构的分化必然要

求整合。

也就是说,由一个单元分化为不同的子单元后,各子单

元之间如何协调就成了问题。

因此,整合就是指各子单元之间通

过互相影响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以维持整个系统的生存的过

程。

如果不能实现这种整合,就会出现社会结构失调,从而危害

到社会秩序。

实际上,由于分化和整合往往并不能同步进行,社

会结构的失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斯梅尔塞在《变迁和适应变迁

的机制》一文中就认为,伴随现代化而来的结构变迁常常对社会

秩序有消极的影响,其原因有三:

(1)“分化要求创造出新的行

动、新的规范、新的报酬和惩罚措施,这就会与旧的社会行动方

式相冲突,而这些旧的社会行动方式是受传统的宗教、部族和亲

属系统支配的。

这些旧的标准成为对现代化的顽强阻力,在它

受威胁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2)“在现代化

的过程中,结构变迁总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也会产生失范状

态。

”(3)“以上两种因素会相互加强。

”因此,在结构分化的

同时,如何实现社会整合,将是在现代化中遇到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问题。

四、迪尔凯姆的现代化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现代化内容分析的重点就是社会的

整合机制。

他把过去的传统社会称之为“机械联系”的社会。

种社会是以其成员的相似性为基础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复

杂的劳动分工,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就要做大致相同的事情。

样他们相似的生活经历、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共同具有的传统

是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的指南。

这种由相似性而建立的社会联系是

一种“机械联系”,整个社会靠这种“机械联系”把每个社会成

员联系在一起。

而现代社会则是一种以“有机联系”为基础的社

会。

“有机联系”的社会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新型社会。

在这

样的社会中,劳动分工导致了劳动的高度专门化,不同的人做着

不同的事情。

这样,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互相依赖。

个人之间的

相异性越大,人们彼此相互求助的需要就愈切。

这样,由这种互

相求助和互相依赖使社会成员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即“有机联

系”。

现代社会依赖这种“有机联系”把所有社会成员联系在一

起,并以理性为社会生活的指南。

五、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

1韦伯的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研究的一个中心主题是为什么资本主义(西方现代化过

程)首先在西方产生?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权威社会学、经济社会

学都贯穿着这个主题,他以非西方社会、前近代社会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时,目的在于通过与西方社会前近代阶段相比,探讨非西

方社会现代化的可能性,他的现代化理论也就包含在这之中。

伯《宗教社会学论集》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在以后的

研究中罗列了一长串清单作为回答,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

四个方面:

(1)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2)关于经济现代化;

(3)关于政治现代化;

(4)关于社会文化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动因是科学精神,它需要“达到具有普遍

意义和和谐性发展阶段的科学”,“合理的、系统的和专门化的

学问研究”,在西方,伽利略的天文学、物理学的科学革命和瓦

持发明蒸汽机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使之变为现实,而东方却没有能

够独立地产生出这一层次的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的动因是资本主义精神,比如“利用交易机会获

取预期利润,因而(形式上)是以和平的营利机会为基础的资本

主义经济行为”,“核算资本”,“合理的簿记”,“家计与经

济活动的分离”等等。

韦伯强调指出,就获得利润的动机本身而

言,不仅存在于西方,也存在于东方,古代有,中世纪也有,但

是,只有近代西方才达到了资本主义的“行为方式”的高度,日

本1890年以后进行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最初就是通过向西方学习

并引进了这种精神,然后使之融于日本社会内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

政治现代化的动因是平等主义精神,它表现为“与家长制国

家相对的身份制国家”,“由定期选出的议员组成的议会”,

“具有合理制定的宪法、合理制定的法律以及根据合理的规章、

法规由职业官僚进行管理的行政制度的公共政治组织意义上的国

家”,在家长制国家里,家臣完全归属于君主,在家产制国家

(领主庄园经济)里,家臣完全从属于君主,但克服这种从属关

系,使平等主义精神制度化是政治上的现代化。

西欧17世纪以后

的绝对君主制度下,启蒙主义的合理主义形成市民社会的概念,

从而使平等主义的制度化在世界很快得到了实现。

中国和日本直

到19世纪中期还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动因是理性主义精神在表现为“报纸和期

刊”,“合理的生活态度”等,这里最根本的是原本属于非理性

的生活态度问题,韦伯认为,宗教是决定人类生活态度的深层原

因,禁欲主义的新教推进了宗教的理性化,从而引导了西方社会

人们生活态度的理性化,而儒教则更多地保留着非理性的要素。

韦伯把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动因归纳为一

种“精神”,这些“精神”的确集中反映了现代化对文化价值观

的要求,但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最根本动因不在于这些,而在于更

深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要求的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是最现实的基础。

文化、意识都只是这些因素的反映,是第

二位的,也只有在生产力基础允许的条件下它才能发挥它的反作

用。

2韦伯论中国现代化

韦伯将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相比较,认为中国社会缺少

了西方社会所拥有的很多东西,因而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

他认

为,主要是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

一定意义上说,它们也就是阻碍现代化的自发实现的原因。

(1)中国社会结构的出发点是周朝的氏族封建制,君主的父

系宗族集团成员按照世袭的门第被赋予一定的官职封地,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停止向他的氏族成员分封官职以防止

国土分割,并确立了官阶梯制,这样,氏族封建制消灭了,王室以

外的臣民也有可能走向仕途,中国全部国土都成为皇帝的家产并

由皇帝通过官僚行政统而治之。

它与帝政罗马的古代官僚制大帝

国属于共同的模式,但欧洲后来在中世纪完成了向分封封建制的

过渡,而中国直到清末的两千年间,一直是家产制下的统一专制

国家。

即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是君主的财产,君主可以向所有人

民征派地租赋税,各级官僚(家臣)不过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派

遗的官职所有者(家产官僚),他仅仅是为君主征收赋税,所有

的贡租都属于君主的家产,他们则从君主的家产中支取官职俸

禄,专制君主通过由家产官僚组成的机关来完成中央集权统治。

而西欧的封建制,家臣是拥有自己领地的独立领主,中央统

治者的权力则小得多,是一种分权的统治形态,他们为了求得安

全,与君主结成一种从属关系,而这只是名义上的,只从礼仪上

保持君臣关系,君主不能从他们的领地随意地征取赋税,他们保

持有经济上的完全独立。

由于家产官僚制没有专门的分工,专门职务的承担者(官僚

集团)对君主有着强烈的依附性,他们不能形成独立的势力发展

自己的经济,因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此相反,西

方的封建领主经济独立,所有财富无需集中于君主,便可以保证

市民阶级的产生,中间阶层成长起来并形成了民间资本,韦伯认

为,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英国,与英国的家产官僚统治降低到了

最小的程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2)在西方,中世纪就已完全消灭了氏族,而在中国,特别

是在宋王朝以后(公元960年)的农村,却取得了高度发展并

基本上延续到了近代,它可以称为宗族——一个族外婚制下的父

系宗族群体,是以本族中推举出的族长为首领的巩固的血缘集

团。

为了祭祀祖先,各宗教有专门的祠堂,是全体成员聚集的场

所,他们还拥有家族的共同财产(族产),制定宗族的家谱(族

谱)以及家族的规范、训诫(族规和族训),实行巩固的内部自

治、自卫和自助,这种强有力而坚固的自治、自卫群体在很大程度

上代替了专制集权,使之不能在社会末端彻底实施。

构成行政

管理上的专制集权统治与宗族统治两级分权的社会结构。

宗族集

团力量强大,它阻碍了功能集团(如法院、政府、军事组织等专

门的功能集团)的产生,从而阻止了现代化的实现,例如,专业

技术往往成为祖传秘术而封锁起来,妨碍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

展。

(3)在西方城市,行会发挥着与农村氏族一样的功能,它是

不必经过政府允许的自发集团,但拥有巨大的财产并向共同所有

的土地投资,对其成员有绝对的制裁权力,有权决定度量衡,货

币本位制,他们还组织文化娱乐,帮助贫困的会员料理丧事等。

但在传统中国,城市作为地域社会没有自治权,而行会组织实际

上实现了城市的自治,行会集团往往又是同乡人的集团,具有排

外性,它是封闭的、割据的。

度量衡甚至在同一个城市都没有统

一。

由于这种封闭性和行政统治的软弱无力,中国的行会没能成

为近代市民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由于这种行会,现代化的生产

和商业、消费都无法形成。

(4)中国的统治阶层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为士大夫所把持,但

他们不像日本的武士阶层一样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革新的承担者,

这一方面是因为士大夫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出来而得到地位,但

科举考试只要求儒家经典之类的书本知识,而不要求以科学知识

为基础。

他们的知识仅仅是获得官位的工具,而不能发展经济;

其次,科举考试需要很长时间准备,这笔费用实际上由氏族负担

的,拥有巨大族产的富裕氏族,投资培养本族中的英才是产生科

举考试成功者的条件;家产官僚作为皇帝的征税负担者,有许多

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退职后,将积蓄投资于土地,扩大族

产以资助所在氏族的下代科举应试者,科举与氏族密不可分,士

大夫与地主也前后相承,不像日本贫穷的武士后来成为现代化的

革新力量。

(5)与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共同体即家族长期并存的是儒教。

儒教伦理是以子女对父母的虔信为基础的家长式家庭关系的

伦理规范和准则,韦伯认为,儒教所包含的中国人的义务内含,总

是对既定秩序中彼此结成亲密关系的具体的生者或古人抱有虔诚

的信仰,而不是对超现世的神的信仰,它就不能像新教禁欲主义的

伦理一样,打破氏族的结合,确立信仰共同体和生活方式的共同

体优越于共同体甚至于亲族的秩序。

总之,现代化是对血缘关系

的极大否定,不超脱血缘关系,它就难以实现。

韦伯从社会结构和制度、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中国社会的

家产制、宗族统治、行会、士大夫、儒教这几个主要部分,并认

为它们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我们认为,其中包含了很多合

理的内容,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给人以很大启发,但是,韦伯的现

代化理论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一样,仍然未注重生产力这个出发

点的研究,事实上,只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

六、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

在现代化内容分析方面具有很大影响的还是美国社会学家帕

森斯的五个模式变项理论。

他认为,对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

区别,可以用关于人的行为和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五个模式来表

示。

这五个模式变项是:

(1)情感性与非情感性:

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相互关系中,

有些是有感情的,有些则不带有感情色彩。

如夫妻之间的交往和

关系是情感性的,而顾客和售货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则是非情感性的。

(2)特殊性与普遍性:

即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是个别对待还

是一视同仁。

比如,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中,关系中的两

端都把对方看做是一个别人不能代替的特殊对象,这是特殊主义

的态度;而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则要采取一视同仁的普遍主义态度。

(3)先赋性与自致性:

先赋性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世袭

的、预先决定的,在社会交往中,把家庭门第作为基础。

自致性

则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靠个人的努力获得的;在社会交往

中,把才能、品行等后天特征作为标准。

(4)集体取向和个人取向:

在集体取向的关系中,群众和集

体利益占据着支配地位,集体利益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而

在个人取向的关系中,则是个人利益占支配地位。

(5)扩散性与专一性:

即人们结成的社会关系是片面的,还

是全面的。

如一个工人和车间主任的关系仅仅涉及到和工作有关

的内容,因而是一种片面的专一性的关系,而夫妻之间结成的社

会关系则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一种全面的扩散性的关系。

帕森斯认为,在这五个模式变项中,前项代表传统社会的极

端模式,而后项则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极端模式。

在帕森斯看来,

任何一个社会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都既不可能是纯粹“传统

的”,也不可能是纯粹“现代的”。

如果把这个模式看做是一个

连续统一的话,那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非情感性、个人取

向、自致性、专一性和普遍性原则将越来越占据支配地位。

帕森斯的学生列维倾向于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他说:

“我给现代化所下的定义重点在于动力的来源及一个社会成员所

使用的工具的性质”。

换句话说,在现代化之前的社会,生产的

动力是生物力,即畜力和人的体力;而现代社会使用的则是非生

物力,并使用工具来提高效率。

但同时,他并不否认在现代化的

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

他认为,现代社会结构具有四个主要特

征:

(1)社会单位的专门化;

(2)社会单位之间的互赖性;(3)

一种普遍的伦理观念,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特殊性

的,因此,道德伦理观念是狭窄的,只能适用于特殊的个人,而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具有一种普遍性,这就

要求建立一种普遍性的伦理观念;(4)集权化与民主化的综合: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单位的自给自足及大众传播媒介的缺乏,使

中央集权难以建立,但也因此缺乏效率。

越是现代化,就越会实

现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会带来效率、协调和稳定。

但他也指出,

高度的中央集权并不一定带来专制政治或独裁政府。

因为与现代

化同时产生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民主化的体系。

换句话说,一个现

代社会应该是综合了中央集权和民主化的体系。

七、W穆尔的现代化理论

穆尔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往经

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

因此,他认为,工业化是

现代化的始发原因;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最终结果。

穆尔把工业化得以产生的条件归纳为四个方面:

(1)在价值观念上,由亲属优先(任人唯亲)的思想方法过

渡到业绩优先(任人唯贤)的思想方法,以及建立在国粹主义基

础上的国民统一;

(2)在制度上,建立能够为经济生产而动员土

地和资本的可转让的所有制,以及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劳

动市场制度和促进流通的商品交换系统;(3)组织上,建立专业

化,金字塔式统治的科层制组织和得当的国家财政组织;(4)在

个人的动机上,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个性,业绩主义取向,向上的

积极性以及对教育的渴求和活动热情。

穆尔清晰明白地阐述了工业化得以产生的条件,工业化是现

代化的先导和重要部分,穆尔的工业化理论是他的现代化理论的

核心。

八、富永健一的后发展理论

所谓后发展是与工业化的始发相对应的概念。

在西欧的英法

德及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主要指东方国家)的工业化及现代化

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时间顺序上,西方国家为先,东方

国家在后,富永健一的后发展理论就是关于东方国家如日本、中

国,在西方国家之后发展现代化的过程和条件的论述。

以前的社会学家们关心的几乎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对从殖民主义体系解放出来的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是从法兰克、沃勒斯坦、富永健一才开始的,下面介绍富永健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