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445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docx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浅析

摘要:

由于软横跨结构较为复杂,更换施工组织工作难度大,现场施工可用天窗时间往往不足,一直被视为接触网设备更换工程中较棘手的项目,在既有繁忙运输线路上完成更换难度就更大了。

如何加快更换施工进度,提高工效和质量,同时又能确保施工安全成为软横跨更换施工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施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的组织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

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

0.引言:

软横跨的节点形式很多,特别是在股道较多而线路又较为复杂的站场上,同一组软横跨上会出现很多不同形式的节点,使得软横跨更换施工成为一项较复杂而又要求细致的工作。

本篇通过在软横跨更换施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对软横跨更换施工方法进行浅析,不足之处请同行们予以指正。

1.施工前的准备

1.1技术资料的准备

1.1.1需现场调查的资料

1.1.1.1待更换软横跨组数统计;

1.1.1.2支柱型号核对及同杆架设情况;

1.1.1.3每组软横跨节点安装及分布情况;

1.1.1.4各组软横跨悬挂类型、纵向悬挂受力情况、悬挂有无中心锚结或下锚支及线岔、非支穿越及受力情况;

1.1.1.5每组软横跨最短吊弦所在位置;

1.1.1.6确定基准标高股道;

1.1.1.7其他干扰因素。

1.1.2需现场实测的参数(以五股道为例)

图1 五股道软横跨结构参数示意图

1.1.2.1CX1、CX2—侧面限界。

在正线轨面水平内,左右侧支柱内缘分别至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m);

1.1.2.2a1、a2、a3‘‘’an—横向承力索上相邻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一般认为是相邻线路的线间距(m)。

其中a1=CX1+Hδ1,a2=CX2+Hδ2。

1.1.2.3δ1、δ2—支柱内缘(钢柱为外缘)相对于铅垂线的总斜率(mm/m),以实测值为准。

1.1.2.4S1、S2—支柱地线孔(钢柱为底面)至最高轨面(一般以正线轨面为基准)的高差;

1.2.2.5

—横向跨距,系指两支柱横向承力索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m);

—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支柱横向承力索悬挂点的水平距离(m)。

1.1.3确定参数

以不等高悬挂(不对称悬挂)为例来确定参数,等高(对称)悬挂暂不讨论。

d1=δ1(H1±S1-h1)

d2=δ2(H2﹢S1-h1)

考虑到支柱受力后产生的绕度和基础内倾,经验取值比一般计算值偏小。

f1、f2—横向承力索的驰度

f1=H1-Hs1±S1-Cmin-100f2=H2-Hs2±S2-Cmin-100;

1.1.4确定悬挂负载

Qi=Ji+Gi+Pi+Mi其中Ji包括分段绝缘子串增加的负载。

对于中心锚节和下锚支自重负载已经归算到结点负载Ji中去的,则Mi为0。

1.1.5通过调查已知最短吊弦所在位置可求MA、MB,进而求出分界力Y和水平力T。

分界力Y=

(此为左边悬挂比右边悬挂低时的计算),反之则Y=

;

水平力T=

1.1.6求算出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总长度及各悬挂点吊弦长度。

先求算出悬挂点高差m1、m2、m3…mn+1后,再求算出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b1、b2、b3…bn+1

横向承力索悬挂最低点左侧:

mi=ai

横向承力索悬挂最低点右侧:

mi=ai

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及总长度分别为:

bi=

;B=

在预制横向承力索时,应将计算长度扣除杵头杆、绝缘子串等连接零件的长度,再加上承力索做回头的预留长度就可以了。

各悬挂点吊弦长度为:

横向承力索悬挂最低点吊弦长度为Ck=Cmin=400~600mm(一般取值为400mm)。

横向承力索悬挂最低点左侧吊弦长度为:

CK-1=Cmin+mK

Ci=Ci+1+mi+1

C2=C3+m3

C1=C2+m2

横向承力索悬挂最低点右侧吊弦长度为:

CK+1=Cmin+mK+1

Ci=Ci-1+mi

Cn-1=Cn-2+mn-1

Cn=Cn-1+mn

1.1.7求算上、下部固定绳长度(求算时要考虑该组软横跨是固定在钢柱上还是混凝土柱上,在钢柱上时应另加在上、下部固定绳固定处的支柱宽度)

Ls=δ1Hs1+Cx1+a2+a3+…+an+Cx2+δ2Hs2

Lx=δ1Hx1+Cx1+a2+a3+…+an+Cx2+δ2Hx2

1.1.8结果校验

检查悬挂点高差之和是否分别等于最大驰度值f1及f2。

1.2预制

1.2.1指定班组专人负责组织预制工作,并由业务骨干负责预制完成后软横跨各分段尺寸的验收。

1.2.2选择适当场地,按软横跨实图尺寸从线盘回出GJ-70、GJ-50钢绞线(由于线索带力,回线时要注意防止线索弹出伤人),要求顺直展放,不得出现拗劲、散股、硬弯等现象。

将组成软横跨的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的钢绞线,绝缘子及其他零件按设计图纸组装在一起。

1.2.3预制的关键:

1.2.3.1为保证分段尺寸准确,必须带张力进行预制。

1.2.3.2要保证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的各分段长度准确;直吊弦按尺寸预制,并做好八字回头的标记。

1.2.3.3由指定人员对各分段长度进行检查验收把关。

1.2.2.4软横跨预制完后,将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从分段绝缘子(节点8)分为两段。

预制好的软横跨应标明号码。

1.2.2.5将分开并标明号码的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依照施工中的摆放顺序分别放置在相对应的作业车上。

1.3施工组织准备

1.3.1施工前一天应开好工前预想会,结合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及软横跨安装图,就更换施工流程(包括每个作业组的作业流程)、工艺标准及各项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对作业组全体成员进行培训。

1.3.2召集作业车司机(多机重联时应指定行车组织工作负责人),对照站场平面图,就作业车联挂上线运行的顺序,到站后摘挂作业的组织,摘钩后每台作业车的运行径路及股道停留摆放位置,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作业完毕后作业车的运行径路及联挂组织工作等事项进行交待布置。

会同司机对行车组织方案进行优化,尽可能减少天窗占用时间。

1.3.3对每个作业组需携带的工具、零配件作出配备标准,对照标准配齐配足。

其中大件工具包括:

30m大绳2根、15m大绳4根、900mm断线钳2把、作业车1台、梯车1台、紧线器2套、手扳葫芦1套、钢丝套2套

1.3.4由工作领导人宣读工作票,并对各作业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布置,对安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以16人为例,人员可进行以下分工安排:

分为四组:

上行支柱为A组,共4人(1人上支柱顶部,2人上支柱中部,1人地面辅助);梯车为B组,共6人(2人高空作业,4人推梯车);作业车为C组,共2人(2人高空作业);下行支柱为D组,共4人(1人上支柱顶部,2人上支柱中部,1人地面辅助)。

2.施工组织(以5股道软横跨为例,见图2)

图2五股道软横跨示意图

1-横向承力索;2-上部固定绳;3-下部固定绳;4-直吊弦;5-斜吊弦;6-纵向承力索;7定位器;8-接触线;9-悬式绝缘子串;10-支柱;11-旅客站台

2.1施工步骤

2.1.1A组1人带30m大绳1根上到支柱顶部,将跳线拆除。

2人带15m大绳2根和手扳葫芦1套上到下部固定绳固定角钢处,将跳线拆除。

D组1人带30m大绳1根上到支柱顶部,将跳线拆除。

2人带15m大绳2根上到下部固定绳固定角钢处,将跳线拆除。

B组和C组高空作业人员拆除直吊弦。

2.1.2A组支柱顶部人员拆除杵头杆并利用大绳将横向承力索吊下,随即安装新杵头杆(D组同)。

B组、C组人员协同拆除横向承力索。

2.1.3A组和D组地面人员分别将两段横向承力索一端吊上支柱顶部。

A组和D组支柱高空人员分别将两段横向承力索另一端从股道承力索上方送至作业车。

2.1.4A组和D组支柱顶部人员将杵头杆与瓷瓶连接,C组人员将在分段瓷瓶处将横向承力索两段连接好。

2.1.5A组和D组地面人员分别将两段上部固定绳一端吊上支柱中部。

A组和D组支柱中部高空人员分别将两段上部固定绳另一端从股道承力索上方送至作业车。

2.1.6C组人员将两段上部固定绳相连接。

A组和D组高空作业人员将旧上部固定绳拆除吊下并拆除旧上部固定绳固定角钢,安装新角钢。

B组和C组人员协同拆除上部固定绳。

2.1.7D组人员将上部固定绳固定在角钢上。

2.1.8A组人员利用手扳葫芦调整上部固定绳弛度好后将上部固定绳固定在角钢上。

B组和C组人员从最短直吊弦往支柱两边依次安装直吊弦。

2.1.9A组和D组地面人员分别将两段下部固定绳一端吊上支柱中部。

A组和D组支柱中部高空人员分别将两段下部固定绳另一端从股道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间送至作业车。

2.1.10C组人员将两段下部固定绳相连接。

A组和D组高空作业人员将旧下部固定绳拆除吊下并拆除旧下部固定绳固定角钢,安装新角钢。

B组和C组人员协同拆除下部固定绳。

2.1.11D组人员将下部固定绳固定在角钢上。

2.1.12A组人员利用手扳葫芦调整上部固定绳弛度好后将下部固定绳固定在角钢上。

2.1.13B组和C组人员安装斜拉线并调整拉出值。

2.2施工组织要点:

2.2.1两组以上软横跨更换同时进行时,为防止相邻软横跨撤网后纵向承力索及接触线下坠影响作业车运行,应采取中间隔断更换方式。

如图3所示:

图3 中间隔断更换方式示意图

2.2.2上、下部固定绳子必须正确穿越纵向承力索、接触线。

2.2.3根据定位的类型及所处位置(直线还是曲线)需注意以下问题(以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例):

2.2.3.1对于软横跨定位中最普遍的节点5,更换时按直线区段和曲线区段有以下区别:

(1)直线区段由于定位处纵向承力索、接触线受力较小,可以不考虑卸载问题,一般依靠人力即可完成装配。

(2)曲线区段,特别是曲线半径小的地段,必须考虑卸载问题。

如将锚段一端提起,靠近定位的另一端下锚处利用紧线工具将坠坨拉起进行卸载。

2.2.3.2对于节点6、7(相当于道岔定位柱),更换时直线区段和曲线区段的区别同2.3.3.1,但必须保证线岔在定位处的各项参数符合要求。

2.2.3.3对于节点10(相当于锚段关节中的转换柱),更换时直线区段和曲线区段的区别同2.3.3.1,同样应保证定位处的各项参数调整正确。

2.3更换后的调整

2.3.1更换后的软横跨从外观上和参数实测上要做到:

2.3.1.1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到上部固定绳的距离应不小于400mm,即最短直吊弦长度不应小于400mm。

直吊弦应处于铅垂状态,偏斜不超过±100mm,曲线区段直吊弦应处在承力索的正上方,直线区段直吊弦应在线路中心线处。

2.3.1.2上、下部固定绳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驰度,5股道及以下不超过100mm,5股道以上不超过200mm。

2.3.1.3下部固定绳与接触线间距一般为300~400mm,最小不得小于250mm。

2.3.1.4分段绝缘子串应对齐,不得下垂,钢柱上、下部固定绳杵头杆外露20~100mm。

开式螺旋扣必须露扣螺纹最大旋进长度150mm。

2.3.1.5分段绝缘子串应位于两股道中间且上、下对齐在同一铅垂面,允许误差±50mm。

站台上方上、下部固定绳绝缘子串靠站台侧第一片绝缘子瓷裙边应与站台边沿在同一铅垂面,允许误差±50mm。

上、下部固定绳两端接地侧绝缘子串瓷裙边至支柱内缘的最小距离为700~800mm。

2.3.1.6各部螺栓应紧固,底座安装水平。

2.4施工时的应急处理。

一旦出现天窗时间不足,来不及按以上标准调整软横跨,则应优先考虑以下几方面以确保通车:

2.4.1保证电气绝缘距离符合规定,确保下部固定绳与接触线不得小于250mm;

2.4.2保证导高、拉出值和定位坡度达标。

2.4.3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不得出现明显松弛。

2.4.4若天窗时间内以上调整都无法完成,则应在保证电气畅通的情况下利用降弓通过的方式先行通车。

2.4.5通车后应在施工点安排人员留守,注意观察过车情况有无异常。

3.更换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全体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安全鞋、帽,系好安全带,作业过程中须防止高空坠物砸伤自己,杜绝人身伤害。

3.2防护人员要认真、及时、准确地进行联系和显示各种信号。

一旦中断联系应立即通知工作领导人。

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到现场进行调查与测量时也应安排人员做好行车防护。

3.3作业中开断旧线时需防止绝缘子弹开伤人。

参考文献:

[1] 张道俊、陶维富 接触网运营检修与管理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

[2] 于万聚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