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855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docx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

《基于工业4.0概念浅析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辩证关系》

 

课程名称:

《现代信息管理系统》

专业班级:

机设11—5班

姓名学号:

刘奎20110552

指导老师:

董玉德教授

论文日期:

2015年1月

基于工业4.0概念浅析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辩证关系

刘奎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工业4.0概念以及其产生的背景,并通过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然后基于工业4.0概念,剖析其核心理念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接着通过分别对信息化以及工业化系统的介绍,指出各行各业和不同形式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汇合导致现代新型工业化的形成。

随后以智能工厂为例,阐述了智能制造与传统自动化的本质区别。

最后指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广泛应用,必将导致工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从垂直向扁平转变,从集中向分散转变。

关键词:

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革命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

1.工业4.0概念

我们知道,工业革命是现代文明的起点,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1】。

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大量生产的电气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已经是大家公认的【1-2】。

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发明以及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使机器不仅延伸了人的体力,而且延伸了人的脑力,开创了数字控制机器的新时代,使人机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分离,人不再是机器的附属品,而真正成为机器的主人。

从制造业的角度,这是凭借电子和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形成巨大产业能力和市场,将使整个工业生产体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德国技术科学院等机构联合提出第四代工业——工业4.0战略规划,旨在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竞争力和引领世界工业发展潮流。

按照德国技术科学院等机构划分的四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工业4.0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有本质区别,其核心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1】。

工业4.0(Industry4.0)概念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概念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11】。

德国工业4.0这个概念在制造业中风靡一时,工业4.0简单的说就是智能化制造。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

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一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3】。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德国工业企业既可以满足消费者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够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更重要的是,现代生产制造方式能够将员工从过去程序化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1-3】。

 工业4.0研究项目在德国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11】。

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

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很专业的技术,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在制造工程工业上的领军地位。

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即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11】。

2:

信息化概念

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化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信息产品气主导作用的社会的转型【12】。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

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

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

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13】。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

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11】。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同时信息化也是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的,不断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信息管理学中,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

通常我们称之为“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尝试。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论述:

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支柱作用与改造作用两个方面;另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先导作用、软化作用、替代作用、增值作用与优化作用等五个方面。

这些观点对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的经济功能(或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不可忽视。

信息化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产业的经济作用予以体现。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支柱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提高。

(2)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到2005年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将超过30%,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

(2)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

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先导产业。

这一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

(1)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

(2)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

(3)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

(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11】。

信息产业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

这一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

(1)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资基础和主要动力。

(2)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3)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1】。

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含两层意思:

一是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产品日益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二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并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务,加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在亚思捷软件的市场总监张杰看来,就中国目前的趋势来说,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最佳模式是软件开发平台。

因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开发平台虽然比大企业的平台价格便宜,一般在几万元左右,但却总是在安全性、稳定性、技术服务、升级等方面给人产生顾虑。

因此,很多企业的代理商还是宁愿采购标准化的软件产品给用户使用,至于后期的二次开发,只能是“到时候再说”。

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各国急需实现的近期目标。

指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

等社会生活极大程度信息化以后,我们也就进入了信息社会。

信息产业在总量上具有相当规模,但总体规模小,质量并不高【11】。

在经济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成为第一、第二大产业,而中国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全国工业行业中仅排7到8位。

中国信息产业的总量水平也较低,目前仅接近于1990年前后新加坡、英国的水平。

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份额中,美国占30%以上,日本占20%以上,而中国仅占3.5%。

1998年,中国信息产业的总量仅是美国的8%,日本的10%,远不足以与世界信息产业强国进行竞争。

总体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11】。

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相比,中国技术水平的差距主要是技术创新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极为不足,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中国VCD产量虽然居世界第一位,但VCD的关键元器件解码芯片和机芯却都需要进口;中国彩色电视机的批量生产国产化率已在95%以上,但芯片和显像管的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

此外,中国国产集成电路生产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很低,市场占有率仅为20%,高档产品无力生产,也只能依赖进口。

到目前为止,芯片、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核心软件等一些关键技术,仍由发达国家所主宰,业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主要瓶颈。

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11】。

电信支撑网建设和业务发展滞后于通信能力发展;通信产品制造业发展又滞后于网络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发展协调不够。

邮政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不合理,基础业务增长缓慢,业务拓展和市场开发比较薄弱,网络布局及服务手段、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还不适应市场需要。

电子行业结构性矛盾仍然较突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一些地区和部门争上热门产品、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

特别是近年来,在VCD、移动通信、手提电脑等制造设备方面,存在品牌过多、分散经营、产品雷同、重复生产的不正常现象,既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也不利于企业竞争。

出口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营销能力较弱【11】。

中国信息产业出口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阶段。

虽然近几年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在不断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从根上本扭转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的不利局面。

目前的两难境地是:

出口电子产品多数属于低档次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而进口的电子产品则多数属于高档次的、高附加值的产品。

1998年,中国出口的有线电话机平均单价为12.23美元/台,而进口电话机平均单价则高达190.35美元/台,进口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15.56倍。

与境外的信息企业营销能力相比,中国信息营销能力还有很多不足:

营销体系不健全;进出口权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市场占有的层次较低。

信息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开发能力明显不足【11】。

中国基础信息技术产业和软件产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不少产品设计技术与生产技术要依赖进口才能解决。

有相当比例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还处于引进和模仿阶段,自主创新生产比重还相当低。

致使一些尖端产品与美国、日本相比至少落后10年以上,一般信息技术要相差2—3个发展阶段。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加大了电子信息产品的投入,但开发能力仍然严重不足。

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偏低,严重制约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阻碍了电子信息产品档次的提高和附加值的增加。

此外,电子信息产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很低:

一般发达国家都在75%以上,而中国目前的转化率仅为15%。

我国高新区是以高科技产业化的方式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具有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加快高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高新区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高新区转变发展方式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在高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作用不到位,导致融合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创新环境不足,导致融合缺乏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滞后,导致信息化与工业化缺乏相互促进的融合机制;环境支持乏力,导致融合缺乏环境支持等!

因此,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提供深度融合所需的制度保障;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深度融合的源动力;积极调整体制机制,增强深度融合的拉动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深度融合所需的环境支持!

惟其如此,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高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5】。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发挥信息技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等优势,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

要结合工业技术改造,继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提供支撑。

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已建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水平,推动系统间业务协同,推进政府信息共享。

继续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和试点工作。

推进农村信息化向纵深开展,推进“三网融合”。

开展重点行业的信息化评估工作。

推动面向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

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实施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

加强对政府部门、重点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督促和检查。

加强信息安全战略研究,制订信息安全服务管理政策,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推广国产信息安全产品。

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市场秩序。

如今,不少企业常常面临沟通不畅,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管理效率低下,资源和资源之间各自为政,难以统一管理和协调的现状。

尤其是当企业业务流程日益复杂,业务与业务之间关联与交叉频繁;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企业与企业的沟通和协作愈发凸现重要性的时候,企业更需要打破各种沟通和管理的屏障,实现对管理和运营各环节的掌控、调配和协作。

而引进一套能充分发挥出协同理念和协同应用的OA办公系统,能有效帮助企业突破以上发展瓶颈,以万户ezOFFICE为例【11】:

其标准化平台,部署了大量的自定义工具,包括:

首页门户自定义、知识管理平台、工作流程平台、自定义模块平台,自定义关系平台,以及大量的设置和开关与支持以上模块定义的基础自定义内容,如:

数据表自定义、表单自定义、频道自定义等,通过这些功能或工具,让企业对系统的控制力大大加强,在日常的使用中不再过分依赖软件开发商,能够让系统迅速适应管理的变革,能够让软件系统为用户真正创造更多价值。

这种平台化设计不仅让万户ezOFFICE充分弥补产品化OA和项目化OA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还能为用户搭建以下信息化平台:

建立学习型企业,更好的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系统性地利用企业积累的信息资源、专家技能,改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响应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的技能素质。

将自己的日常安排、任务变更等集成在一个平台下,改变了传统的集中一室的办公方式,扩大了办公区域。

通过网络的连接,用户可在家中、城市各地甚至世界各个角落随时办公。

对于一些使用ERP系统的企业,已存在的生产、销售、财务等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数据,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它们都是相对独立、静态的;万户ezOFFICE具备数据接口功能,能把企业原有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到工作流系统中,使企业员工及时有效的获取处理信息,提高企业承整体反应速度。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的标准流程,规范化运作,为企业的信息发布、交流提供一个有效场所,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新闻简报、技术交流、公告事项等都能及时传播,而企业员工也能借此及时获知企业的发展动态。

将企业各类业务集成到OA办公系统当中,制定标准,将企业的传统垂直化领导模式转化为基于项目或任务的“扁平式管理”模式,使普通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距离在物理空间上缩小的同时,心理距离也逐渐缩小,从而提高企业团队化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创造力。

企业往往难以解决公文流转,总觉得文件应该留下痕迹,但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改变企业传统纸质公文办公模式,企业内外部的收发文、呈批件、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报表传递、会议通知等均采用电子起草、传阅、审批、会签、签发、归档等电子化流转方式,同样可以留下痕迹,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也就是企业范围内的电子邮件系统,使企业内部通信与信息交流快捷流畅,同时便于信息的管理【11】。

3:

工业化概念

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工业化既是一个产业发展升级过程,也是社会生产经营方式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10】。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XX贴吧人人豆瓣

工业化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

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

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

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

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

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

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