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9880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杭高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本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答案一律做在答卷页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甲壳(qiào)逮捕(dài)薄饼(bó)一脸横肉(hèng)

B.症结(zhèng)确凿(záo)豇豆(gāng)怙恶不悛(quān)

C.冗杂(rǒng)桔梗(jié)封禅(shàn)灯影幢幢(chuáng)

D.瘙痒(sāo)头癣(xiǎn)肄业(yì)虚与委蛇(yí)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蹉跎枕藉飘渺煊赫一时

B.嬉笑缘份膨胀犯而不较

C.陷井愁怅磨砺涣然冰释

D.陈规驰骛翘翘板山洪爆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B.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C.在中国菜名的翻译上,那些相对直白的,完全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而那些无法直接翻译的,又为什么非要照猫画虎地搞出一些中国人不懂、外国人更不明白的翻译来呢?

D.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通过对西湖全方位保护,不仅最能反映西湖核心价值的西湖十景、各种文化遗存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保护,而且西湖的生态环境、水质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

B.在语文课堂上,身为老师的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文本的解读与探究中感受大家的思想,分享大家的情怀。

C.为了防止化工厂毒气泄露事故的再次发生,杭州市决定开展危化品使用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百日专项行动。

D.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

5.请从高中教材中任选一篇课文,采用对偶句的形式,拟写两句话,不超过30字,要求所拟写语句能概括课文内容。

(3分)

示例:

《药》:

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

《逍遥游》:

凭风凭水凭云,岂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实乃逍遥。

备选篇目:

《荷塘月色》、《雷雨》、《品质》、《江南的冬景》、《滕王阁序》、《鸿门宴》、《六国论》等。

答:

6.有这样两则谜语:

①刘邦闻之笑,刘备闻之哭。

(打一字)谜底:

翠;②曹操煮酒论英雄。

(打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谜底:

维吾尔。

你能分别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请结合历史典故说明理由。

(4分)

7.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几乎随处可见私家车。

私家车都有一个明显的标记(车标),在这众多的车标中,有些车标是很有意蕴的。

请你选择一个车标,发挥想象,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绘。

要求突出该车标的特征,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30字。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

“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

①自胡戈在网上扔下一个“馒头”,让成千上万的网民得到了一种别样的娱乐体验后,“恶搞”一词就大放异彩。

自此,恶搞的潮水越过影视大片,漫向名人、经典、历史、文化……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恶搞”大潮中,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恶搞者已从过去的草根人物,变为现在的专家、教授;“恶搞”的范围也从娱乐圈扩大到学术圈;恶搞对象从娱乐人物、事件,转移至传统文化,如以孔子为噱头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国学辣妹”式的诠释,正使这场“恶搞”运动,从消遣娱乐演变成文化颠覆。

  ②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戏说娱乐圈的人和事,博得大家开心一笑,在这个娱乐化时代也无可厚非。

但时下恶搞之风正从少部分人的自娱自乐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

在一些专家学者笔下,原本代表中华历史文化美好、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和物被推倒,美的贬成丑的,红的说成黑的,词语中甚至极尽笑骂、攻击之能事。

要知道,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他们中一些人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抹黑式的“恶搞”,无疑颠覆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和庄严。

  ③优秀文化的传承是要有纽带的,这个纽带就是文化偶像和经典。

当偶像和经典不断被颠覆,并且颇受欢迎的时候,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何在?

当传统文化被解构,并且只有解构而没有架构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文化的脊梁一个个被消解之后,华夏文化该如何挺立?

日本动画片风靡世界,韩国电视剧在亚洲引发了“韩潮”,而国内的学者却在制造“孔子狗”、“李白仔”、“岳飞贼”之类的“恶作剧”,这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秩序的破坏,更给中国的“软实力”留下了“硬伤”。

  ④在一个开放、多元、张扬个性的社会,不可避免会有颠覆传统的现象和对权威崇拜的质疑。

“恶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重新拆解、解构旧模式的意义,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

但“恶搞”也应该有一个底线,民间对于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的“恶搞”,只是为了让人开心一笑。

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恶搞”现象的出现,实在是一种拔自己文化根的行为。

因为,“恶搞”损害的绝不仅仅是文化本身,还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

  ⑤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作为代表社会、文化良知的学者专家,理应耐得住寂寞,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学术阵地,端正学术操行,假如一味地“恶搞”文化,传播虚假、偏执的理念,最终伤害的是文化的尊严。

  ⑥今天的学术研究、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尚化、娱乐化、商品化的冲击。

“恶搞”以貌似率真来游戏人生,以自谑、谑人的方式来“恶搞”文化,蔑视权威,抛弃敬畏。

其实,背后是文化犬儒倾向。

当我们把神圣、崇高统统打倒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守住精神家园呢?

8.下列对“恶搞”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国学辣妹”式的诠释,从而达到对文化的颠覆。

B.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戏说人和事,博得大家开心一笑。

C.代表中华历史文化美好、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和物被推翻,美的贬成丑的,红的说成黑的,词语中甚至极尽笑骂、攻击之能事。

D.以貌似率真来游戏人生,以自谑、谑人的方式来“恶搞”文化,蔑视权威,抛弃敬畏。

9.下列不能作为“‘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对传统中国文化抹黑式的“恶搞”,无疑颠覆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和庄严。

B.当中国传统的文化偶像和经典不断被颠覆,并且颇受欢迎的时候,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就会动摇。

C.国内学者对文化偶像的“恶搞”,不仅破坏了世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秩序,更给中国的“软实力”留下了“硬伤”。

D.在一个开放、多元、张扬个性的社会,“恶搞”文化会产生颠覆传统、质疑权威崇拜的现象。

10.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胡戈在网上扔下一个“馒头”后,“恶搞”的大潮从“恶搞”的范围、对象到“恶搞”者自身均出项了一些新的动向。

B.“恶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积极的一面,它有重新拆解、解构旧模式的意义,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

C.“恶搞”的底线在于消遣娱乐,而不能损害文化本身,更不能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

D.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专家学者要耐得住寂寞,要能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学术阵地,承担社会责任,保持文化良知,端正学术操行,不伤害文化的尊严。

1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五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20分)

一墨乌镇

彭学明

①说乌镇是一墨乌镇,是因为乌镇的底色是墨色的。

淡淡的墨色,让乌镇显得格外古朴。

乌镇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几千年如一日地站着、坐着或者蹲着,既老成持重,又沉稳肃穆,当然也很沧桑和简朴。

一件粗布衣穿了3000年,一件灰色裤穿了3000年,一件褐色被也盖了3000年。

3000年不浓妆艳抹,3000年不花枝招展,3000年一种本色,难啦!

然而正是这3000年不变的颜色和本色,才完美了乌镇成就了乌镇,才让乌镇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穿越了时空,扬名中外。

②乌镇是老,但老得周正老得硬朗,老得神清气爽。

就像酒,越老越香。

斑斑驳驳的墙壁,只是它风霜岁月的一层老茧。

墙顶的几把荒草,只是它仙风道骨的几缕胡须。

而那些浅浅淡淡的青苔,则是它人生磨难出的一点点老年斑。

石板铺就的街巷,平平仄仄地穿行在乌镇的每一个角落,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直,或弯。

是乌镇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

没了这每一条街巷,乌镇就没了章法,乱了方寸,乌镇就成了一潭死水、一盘死棋,乌镇的人就走不出自家的屋檐,只能坐井观天。

上了年纪的人,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记忆,花儿正开的人,也有许多难忘的回忆。

不管是谁,只要走进乌镇的这些小街小巷,只要踏响每一块发亮的青石板,就会唤醒许多尘封的故事,就会生出许多深长的遐想,就会不由自主地披满一身古色古香。

③不要说戴望舒的古巷和丁香,更不要说跟戴望舒诗句一样的姑娘。

乌镇有的是江南柔情的雨丝,有的是雨丝下打伞荷笠的姑娘。

因为乌镇本身就是一束江南的丁香。

你运气正好,对面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背面也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两个女子都笑靥抿抿,两个女子都鲜若桃花,两个女子的秋波都与你在这里狭路相逢,你选择哪一个?

哪一道秋波更能打湿你爱情的梦?

哪一泓秋水更能漫进你温柔的梦乡?

④无论荣华富贵还是淡泊清贫,乌镇都是含蓄而内敛的。

就说徐家厅、朱家厅和张家厅,里面那么富丽堂皇那么气派宏大,外面却与贫民百姓一样普通,有如小家,亦如碧玉,与整个乌镇浑然一体。

由此,不管怎么看,乌镇就都有几分平淡几分儒雅几分绅士。

打铁的,染布的,唱戏的,经商的,穿官袍的,都在不经意间透着一种平和、一种文气。

不知是家家都种着花养着鸟,还是个个都识点文断点字有点见识,时光和岁月就是遮不住乌镇人的淡淡书香。

是什么呢?

或许是家家门前挂着的那盏红色灯笼,或许是条条巷子飘出的那段印花染布,或许是满镇子飘着的那比歌声还柔软的声声吴语。

⑤其实,更精彩的是在水上。

乌镇的水是浑浊的,远不及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但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

没有乌镇就没有这条蜿蜒迤逦的水巷,没有这一条蜿蜒迤逦的水巷就没有水,没有水,乌镇就没了水色没了灵气没了生命没了灵魂。

之所以说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因为乌镇的河是人工的,这运河就是因为乌镇而来这里安家落户的。

如果不是为了与乌镇结一门金玉良缘,这运河就不会绕这么远的路,就不会流到这里与乌镇朝夕相处、唇齿相依。

所以乌镇与水的关系,是血与水的关系,血浓于水,血也融于水。

⑥这条飘飞的水巷,是乌镇的血脉,软软的脉管上,是乌镇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节。

租一条蚱蜢舟,我们就驶进乌镇的水墨画里了。

悠悠的水巷,像一支写意的工笔,轻描淡写地描摹着两岸,勾勒出两条笔直的风景线。

黑瓦白墙的民居,仪态万方地闪立在两边,一半住在岸上,一半跳进水里,它们像一群淘气的孩子,把脚伸进水里,把手也伸进水里,戏弄一河鱼虾。

虽然它们没有我湘西吊脚楼的气势和高大,但却小巧精致,异曲同工。

水阁的窗口,往往会探出一盏女儿的脸,那不是茅盾笔下的淑女,就是我们江南的表妹,好看,好看,好美,好美。

于是你觉得一河的风景都被这女儿的脸照亮了,一河的水阁都是这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了。

本来也是这样,你看,在那岸边的每一座河埠旁,在河埠的每一条帮岸上,在帮岸的每一条廊棚里,在廊棚的每一个美人靠里,你都会看到一个个洗衣淘米的表妹,一个个挑花绣朵的表妹,一个个等待爱情的表妹。

美人靠是什么?

美人靠是水乡女儿的专用工具,在临河的每一个廊棚里。

不管是男人女人,你都靠一靠吧。

靠一靠,你就是美女了;靠一靠,你就有美人了。

⑦坐在船上,看着风景,想着美人,再品一品乌镇男人用白水白面白米酿制的“三道白”酒,品品乌镇女人手擀的姑嫂饼,乌镇的滋味就全了,你就品不尽想不完,就乐不思蜀、游而忘归了。

⑧那么,留下来,你就会是茅盾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

(选自《文苑》2008年第11期)

12.文章的题目是“一墨乌镇”,作者为什么用“一墨”来修饰乌镇?

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

请陈述理由。

(4分)

13.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写到了戴望舒的《雨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14.赏析加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6分)

①乌镇的水是浑浊的,远不及我故乡湘西的水清澈甘甜,但乌镇的水是为乌镇而生的。

②留下来,你就会是茅盾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是千年乌镇的一个情节和段落。

1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乌镇的?

请分条简述(8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8分)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

“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

“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②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

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③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

地名,今陕西凤翔县。

②虺(hǔi):

毒蛇。

③祈年、橐泉:

秦时二宫名。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

靠着

B.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益:

益处

C.霜露之所蒙翳翳:

遮蔽

D.相寻于无穷寻:

接连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四方之士,莫高于终南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以告其从事苏轼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8.下列语句全属于反映“兴衰无常”的一组是

①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②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③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④计其一时之盛……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

⑤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⑥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⑥D.④⑤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终南山与扶风城的地理形势以及修筑“凌虚台”的原由,接着叙写了择地、凿池、筑台的过程,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B.与扶风太守登临“凌虚台”,作者感慨万千:

今日的“凌虚台”竟是昔日的荒草野地,而谁又能预料到明日的“凌虚台”将是怎样的呢?

C.文章由“凌虚台”的修建而联想到历史上不少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建筑,而今大都成了废墟残垣,从而抒发了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D.最后部分卒章显志:

世上万物变化无常,故不足以夸世耀人;真正值得追求的是那些永恒“足恃”的东西。

表现了作者豁达、进取的精神。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译文: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6分)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学,恬淡好古。

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经身不仕,也不婚娶,旧时称“梅妻鹤子”。

天圣六年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②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

2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

(2分)

2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做赏析。

(4分)

(三)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点评,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4分)

[《论语》选段]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名家点评]

朱熹: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教材断句为: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注:

乐,读“yào”,喜好。

南怀瑾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注:

乐,读“lè”,快乐。

23.你认为哪一种断句更合理?

请说明理由。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题)

(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张溥)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离骚(节选)》屈原)

(4),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5)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四、作文(60分)

25.以“秋将至”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杭高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答卷页

题目

1

2

3

4

8

9

10

答案(21分)

5.(3分)

6.(4分)

7.(5分)

11.(3分)

12.(4分)

13.(2分)

14.(6分)

座位号

5.(8分)

题目

16

17

18

19

答案(12分)

20.(6分)

(1)译文:

(2)译文:

21.(2分)

22.(4分)

23.(4分)

24.(6分)

(1)

(2)

(3)

25.作文请写在作文稿纸上。

(6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